美国夫妇批发卖货起家,刚刚敲钟,年入128亿

关注
夫妻两人破解电商密码。

图片

「IPO全观察」栏目聚焦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报道企业家创业经历与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并揭秘VC、CVC等各方资本力量对公司的投资加持。

作者丨赵晓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Pattern

两周前,在美国电商生态市场,刚刚诞生一个超级IPO。

成立于2013 年,由一对夫妻David Wright和Melanie Alder创办的电商服务商Pattern(中文翻译柏藤,以下简称Pattern)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Pattern在IPO中以14美元的价格发售,上市首日,股价收盘报15.63美元,涨幅超11%,市值27.5亿美元(人民币近200亿元)。

图片

Pattern从亚马逊一家卖冰箱贴的小店起步,后来逐步研发了为电商销售加速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目前其业务主要包括:一是采购品牌产品,直接在各大平台销售;二是代运营,为品牌提供涵盖运营、渠道、营销、履约交付等在内的⼀站式跨境电商解决方案。此外还有物流履约、软件与数据营销等。核心就是帮品牌运营线上渠道并转化为销量。

根据招股书,Pattern的收入来源多元,包括经销差价、服务佣金、SaaS订阅费以及定制化咨询服务等,业务覆盖全球 60多个主流电商平台,包括亚马逊、沃尔玛、Target、天猫、京东、抖音/TikTok等。

上市前,Pattern有两笔融资完成,2020年A轮的5200万美元,是美国电商及消费品行业领域较为大额的A轮融资之一。 2021年完成2.25亿美元B轮融资。

Pattern的成功有市场红利因素,但更多是它的技术壁垒和全球化战略,尤其是Pattern在中国的业务很成功。

上市只是个开始,更长远的挑战是在上市之后还能继续维持增长。

图片

夫妻两人破解电商密码

与大多亚马逊大卖一样,Pattern也从卖消费品起家,但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转变了方向,成为一家代运营公司,开始更多去强调技术定位,这跟创始人的背景有关系。

Pattern在2013年成立,起点是美国犹他州,当时的名字还叫iServe Products(以下简称iServe),创始人是一对夫妻——David Wright(以下简称David)和Melanie Alder(以下简称Mel),公司的初期业务是运营一家亚马逊店铺,卖一些冰箱贴等消费品。那个时期亚马逊正在快速增长。

图片

David是数据和技术背景出身,他对打造一个自有品牌没有兴趣,他在一封公开信中说,“我们也没有运营一个消费品牌的天赋。”但他很着迷于获取海量的消费者行为数据。

公司成立一年后,David设计并推出了价格控制软件TriGuardian,这是公司的第一个技术产品,能综合市场数据给产品定价,保证竞争力的同时还有利润可赚。2018 年,iServe正式更名为Pattern,并在当年收购了国际电商咨询公司 Practicology,开始拓展全球业务。

2019年,公司把定价软件TriGuardian升级并更名为Predict,并将公司从卖家进一步定义为一体化电商加速器平台。转折和突破从这一年开始。

David和Mel意识到,整个数字市场可以被提炼成一个简单的公式:营收=流量×转化×价格×供应,公式中的每一个杠杆都包含数百个隐藏在数据中的微观杠杆,这些杠杆都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被发掘和优化。

“甚至可以构建一个工具,来帮助其他品牌实现同等甚至更超出预期的成果。”David说,“大多数品牌在进入电商渠道时,会低估线上增长的复杂性。渠道失控、价格混乱、流量运营困难等问题,在不同国家电商生态中都层出不穷。”

David和Mel开始自主研发 AI 与技术产品——涵盖每日数千次的价格调整、库存补货、优化广告投放,提升品牌的销售额和转化。做这件事被David解释为“成破解电商领域的奥秘。”

David和Mel有一种特质,能对一件事投入极致的专注。比如,他们都在游戏《文明6》上消耗过5000多个小时。公司成立的两年里,David一边上班一边处理创业公司的事情,Mel是全身心投入,俩人甚至徒手搬过五个托盘的货。

2020年,Pattern完成了由 Ainge Advisory和KSV Global联合领投的5200万美元A轮融资,成为美国电商及消费品行业领域较为大额的A轮融资之一。2021年,Pattern按节奏完成2.25亿美元B轮融资,由Knox Lane Investments领投。

这之后的三年,是Pattern业务扩展扩张最快的阶段,先后收购了两家SaaS公司,并将办公地扩展至伦敦、迪拜、圣保罗、墨尔本等地,并投资了部分垂直品类的DTC品牌,目的是增强对当地消费者的理解。

现在,Pattern的核心业务可以理解为帮品牌卖产品和运营两部分,前者是直接采购品牌库存并进行销售;后者包括为品牌提供涵盖运营、渠道、营销、履约交付等在内的⼀站式跨境电商解决方案,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产品。简单说,Pattern就是把卖货这件事工程化、自动化,再把规模做大。

图片

每一个电商平台背后都有Pattern

创业邦根据公开信息了解到,Pattern在2017年进入中国,在广州设立了中国区运营中心,也是其中国总部。

当年,Pattern切入了天猫、京东等国内的电商平台,重点经营食品保健、医疗器械、美妆个护、宠物用品、硬件电子、食品等类目。此后三年,Pattern中国区业务连续翻倍增长。

抖音和TikTok起势后,Pattern也把业务铺到了这两个平台。可以理解为,全球的电商平台,背后都有Pattern的团队,也包括欧洲的OTTO,东南亚的Shopee与Lazada,韩国的Coupang与Naver等区域性电商平台。

“消费者看到的商品背后可能并不是那个大牌的直营店,而是像Pattern这样的公司在打理库存、上架、定价和广告。”一位电商行业人士分析,“它是品牌在全球电商平台的‘代理零售商’,这是Pattern的核心价值。”

根据招股书,Pattern的业务覆盖亚马逊、沃尔玛、TikTok、Target、天猫、京东、抖音等全球60多个电商平台,涵盖健康、美妆、家居、宠物、运动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全面布局“出海”与“入海”双向市场。截至今年6月,Pattern服务的品牌合作伙伴已超过200家。

图片

Pattern在全球有18个办公室、1800多人的团队,有很大比例是专门负责电商店铺运营的,他们会根据不同平台的规则去设计店铺结构、关键词布局,甚至连亚马逊商品详情页面上的文案和图片都有专门的团队优化。

David 在一次创业分享中自豪地形容Pattern团队,“我们是一个实干型团队、颠覆者团队和数据狂热团队,始终以合作伙伴的成功为中心。”

创业邦在一场跨境电商的闭门会上了解到,Pattern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通过技术系统监控各个平台上的价格变化,一旦发现低价倾销或灰色渠道,能及时介入。正如David所说:“品牌不仅需要增长,他们还需要掌控力。”

根据招股书,Pattern在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9.91亿美元、13.66亿美元、18亿美元,净利在 2022 年亏损298万美元,但在 2023 年迅速实现盈利4126万美元,2024 年为6786万美元。今年上半年,Pattern营收11.4亿美元,净利润4700万美元,相比同期增长35%。

图片

持续的盈利为产品的更新迭代提供了资金支持。创业邦在闭门会上了解到,过去几年,Pattern已投入超过8.2亿元人民币用于技术研发,构建了涵盖广告投放、搜索引擎优化、产品体验管理、价格与促销管理等多维度的电商技术生态系统。

今年,Pattern更新了产品,基于当前火热的 AI趋势,公司推出了一套人工智能工具,包含四项关键产品GEO Scorecard、Chessboard、TrendVision和The Portal,功能分别对应了解自己在人工智能生成的推荐中的表现、识别影响买家决策的具体因素、分析TikTok等社媒平台中的热门内容、自动生成图像。

Pattern有44万亿电商数据,几乎能涵盖所有品牌和受众。“我们正在用大模型从庞大的电商数据中提炼出消费者信任度、品牌声誉以及展示优化的洞察。这些洞察能直接转化为品牌的增长。”David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说。

这句话背后是Pattern独特的能力,不仅仅帮品牌投广告、铺渠道,还通过数据科学来放大每一次决策的价值。

图片

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都有

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Pattern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过度依赖亚马逊,这条也被写到了招股书里。

根据招股书,2024财年Pattern的94%收入都来自亚马逊平台,对比同期,亚马逊在美国零售市场的占比已超75%,也意味着,美国市场贡献了Pattern绝大部份收入,这种“双重高度集中”的结构让其业绩与亚马逊的规则、流量政策深度绑定。

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于,单一市场和平台的增长天花板逐渐显现。另一方面,电商行业竞争也在加剧,亚马逊自营业务不断挤压第三方卖家空间,SHEIN、Temu 等跨境电商平台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Pattern要不断加快全球化布局与技术迭代,有足够资本去应对电商市场的变化。此次上市,Pattern计划拿出一部分募资的资金推动其全球扩张与技术创新,加强AI与电商业务的深度融合。

对于中国市场,Pattern另有计划,会综合AI、数据与全球化团队,帮助品牌应对渠道依赖单一、合规与本地化难度高等系列挑战,来实现全球多渠道业务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图片

确定性是,目前全球最强劲的两股宏观趋势,莫过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消费向电商领域的持续转移,全球电商市场预计将从2025年到2029年以9.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代表着超过4900亿美元的年增长额。而Pattern恰好处于这两大趋势的交汇点。

“电商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密度’较量。”David说。他认为,这正是Pattern的优势所在。

IPO前,David及关联方持有58.7%的A类股与100%的B类股,掌控89.7%的投票权;即便完成上市募资,其投票权仍高达86.5%,这种 “双类股架构”确保了创始人对公司战略的绝对掌控。

这种结构的优势显而易见,在应对亚马逊政策变化、调整业务布局时,无需受制于中小股东的短期诉求,能快速推进非亚马逊平台的拓展。创业邦了解到,目前Pattern已尝试在沃尔玛等新平台的布局,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会是很好的突破机会。

在亚马逊生态圈,Pattern模式类的公司并不少,退市和破产的也有案例。

在Sellerrating卖家榜单,Pattern在美国站排名第二,仅次于亚马逊旗下的Woot。Pattern的核心壁垒是两条腿走路,即品牌合作+技术赋能。它吃到了近几年电商市场的红利,是否可持续还需要时间验证。

图片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