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角财经(ID: F-Jinjiao),作者:田羽,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OPPO终于还是坐不住了。
近日,据界面新闻披露,OPPO已启动手持智能影像设备立项,产品将直接对标GoPro与大疆。该项目由Find产品规划部下属智能影像团队操刀,负责人为前Find系列GTM李阳。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不久前,赛道内的主要玩家影石创新刚刚上市,股价一路飙涨,市值突破千亿。这个时间点的微妙,难免让外界将OPPO的此次出手,解读为一场受资本刺激的“跟风”。
回望近年,OPPO确实不缺“追风口”的身影。无论是XR、物联网,还是芯片,几乎每一次,它都来得不算太晚,却总落得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如今,它再度瞄准GoPro和大疆,试图讲述一个新故事。
只是,这一次,市场还会相信吗?
有备而来?
手持智能影像设备这个赛道看似小众,却是当下少数仍保持高增长、高毛利的黄金地带。它主要分为运动相机和全景相机两大品类:前者由GoPro与大疆主导高端市场,后者则几乎是影石创新的天下。
沙利文咨询预测,到2027年,全球智能运动相机和移动全景相机出货量将分别达到6907万台与316万台,整体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这块蛋糕不仅够大,而且格外“香甜”——影石与大疆最新旗舰款的毛利率均超过50%。
中金公司分析指出,这一市场的成长性,有望帮助利润规模仍在亿元级别、以手机为主业的厂商改善利润结构。这对正处于增长瓶颈期的OPPO来说,无疑具有诱惑力。
从技术层面看,OPPO似乎也具备入局的“基因优势”。手持影像设备的核心在于算法——防抖、色彩、全景拼接,以及AI剪辑、追踪等整套影像处理能力。而这正是OPPO在手机领域长期积累的强项,其影像团队规模已超千人。
供应链方面,手持设备的SoC、DSP、摄像模组等核心元器件,与手机供应商重合度高,舜宇光学、欧菲光、丘钛科技等均是OPPO长期合作伙伴。这意味着OPPO在供应链控制上具备一定灵活性和成本优势。
然而,优势之下,挑战才是真正的冰山。
GoPro、大疆、影石早已在用户心智中筑起高墙,品牌认知和社区生态非一日之功。手持影像设备也不仅是硬件买卖,而是“拍摄-剪辑-分享”的全流程体验闭环。OPPO想要在巨头环伺的格局中撕开一道口子,难度不言而喻。
更关键的是时机。界面新闻透露,OPPO内部曾多次调研该市场,早期结论均是“无需下场”。而如今态度逆转,关键节点正在于影石创新的上市。
今年6月,影石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700亿元,后续一度冲高至1400亿,至今仍稳居千亿之上。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显然比市场趋势更能刺激决策神经。
这就让 OPPO此次入局,看上去更像是一场“后知后觉”的资本跟风。
而OPPO过去的“跟风史”,并不光彩。
追风往事
进军手持影像设备,并非OPPO第一次追逐风口。过去数年,从XR、物联网到芯片,OPPO屡屡高调入场,却屡屡陷入高开低走的循环。
早在2019年,OPPO切入XR赛道,陆续推出AR Glass 2021、二代、三代等概念产品。然而,热闹的发布会之后,始终未能形成可观的销售规模和商业闭环。
物联网是另一场“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尝试。当OPPO入局时,华为已凭借鸿蒙系统卡位生态入口,小米也以“投行式”生态链投资构建护城河。反观OPPO,仍停留在单品推出阶段,缺乏系统级规划。
结果可想而知。据36氪报道,OPPO物联网业务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金额达数亿元。2021年,该业务被迫独立成事业群,下设穿戴、智能显示、音频三大部门,并要求自负盈亏。
随后,OPPO更被传出物联网部门大规模裁员。尽管官方否认,但2023年初,智能显示事业部的电视业务线被裁撤,事业群负责人李开新离职,一系列变动间接承认了物联网业务的失利。
最令人扼腕的,还是在芯片上的折戟。
2023年5月12日,OPPO毫无预兆地宣布终止哲库芯片业务。四年投入、三千人团队、百亿资金,瞬间归零。此前,OPPO曾以“马里亚纳”为名先后推出6nm影像NPU和先进蓝牙音频芯片,被业界视为技术立身的标志。
然而,这一切戛然而止。哲库的关闭,不仅意味着前期投入血本无归,更让OPPO的高端化战略遭受重创——失去自研芯片这一护城河,OPPO在技术话语权和品牌差异化上再度陷入被动。
一次次追逐,一次次受挫。而在OPPO不断试错的同时,其手机基本盘也已显出疲态。
主业承压
OPPO曾是中国手机市场的绝对明星。
2008年,凭借笑脸手机A103切入市场;2016年,以7840万部出货量超越华为,成为国内销冠;2017年出货量更突破1.18亿部,风头无两。
然而,辉煌未能持续。根据IDC今年二季度数据,OPPO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从去年同期的1130万部降至1070万部,市场份额从15.7%微跌至15.5%。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行业老三的位置正被小米步步紧逼。同期,小米出货量从1010万部增至1040万部,与OPPO的差距从120万部迅速缩小至30万部,市场份额仅差0.4%。
一度带来希望的“国补”政策红利,也逐渐见顶。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补对OPPO上半年销量和均价均有拉动,特别是2000-6000元价位段的Find和Reno系列。但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国补效应已快速衰减:首周销量增长65%,一季度整体仅增5%,二季度甚至同比下滑2.2%。
换言之,今年剩余时间,国补刺激效应趋近枯竭。而红利退潮后,OPPO的销售压力将真实暴露。
深层次问题在于品牌辨识度的模糊。华为有技术和品牌护城河,小米死守性价比,vivo强化影像标签。而OPPO的“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早已不具独占性,“轻薄设计”也已成行业标配。
Find、Reno、A系列看似全面覆盖,却无一形成足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OPPO逐渐沦为“什么都有,却什么都不突出”的品牌。没有杀手锏,就在白热化竞争中越打越被动。
讽刺的是,在主营业务承压、品牌认知模糊的当下,OPPO再次选择踏上那条熟悉的“追风口”老路。
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虽有机会,但巨头已树立高壁垒。OPPO此次入局,看似有技术、有供应链、有市场空间,却缺乏战略定力与品牌认知的支撑。与其说是开辟第二战场,不如更像是在增长焦虑下的又一次战术性试水。
问题是,OPPO还有多少资源可供消耗?还有多少时间容其试错?
参考资料:
界面新闻《「独家」OPPO也要做手持云台相机,产品对标大疆》
财新《国补“期中考”》
新浪财经《智能手机大洗牌,OPPO为何掉队?》
新眸《国产手机进入淘汰赛:OPPO还能火多久?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