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医疗科技创业都倒在量产上

关注
医疗硬科技投资已进入精耕细作时代,资本角色需从“财务投资”转变为“导演”“教练”,以赋能企业从0到1突破及全球化布局。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与国产替代浪潮交汇的关键节点,医疗硬科技领域正成为创新与资本聚焦的热土。从突破“卡脖子”难题到实现全球化出海,这条征途既充满机遇,也遍布挑战。资本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image.gif

2025年9月24-25日,创业邦(第十九届)DEMO CHINA在杭州拱墅举行。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傅晓方,比邻星创投创始人、管理合伙人李喆,紫金港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李芳丽,软银中国合伙人刘缨,七晟资本总经理马萍萍,腾业创投管理合伙人孙敬伟,在题为《国产替代下的医疗硬科技浪潮》展开焦点对话,现场金句频出:

“中国已汇聚人才、资本与产业环境三大要素,我们完全有能力支持更多挑战全球性难题的原创项目。”“投资本质是选人,我们致力于寻找具备格局、无短板的优秀创业者,并做到安静陪伴。”“出海绝非易事,你的产品必须在‘硬科技’或‘本土适应性’上具备绝对优势。”“我们秉持‘在变革中寻找确定性’的理念,通过‘先画地图、再找项目’的深度行研保持投资定力。”“坚信‘创新本身即是对投资风险的有效对冲’,应投具有突破性的技术。”

以下为焦点对话内容,由创业邦整理后发布。

傅晓方:今天我们重点探讨资本如何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从0到1、从1到10的突破。首先请每位投资人用一句话简要介绍过往投资经历。

李喆:我来自比邻星创投,专注于医疗硬科技投资,覆盖医疗器械、生命科学工具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我们管理人民币和美元基金,全球投资解决临床重大需求的创新医疗项目,目前已支持72家公司,推动200多个创新产品研发和转化,其中52项为全球首创。基金坚持投早、投创新,在已投企业中,有32家的首轮机构投资来自我们。期待今天与各位共同探讨如何以资本助力全球创新医疗科技的转化与突破。

李芳丽:紫金港资本成立于2014年,目前管理规模约60亿元,在管约20亿元。我们是一家综合性基金,医疗是重点布局赛道之一,所投100多家企业中约三分之一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司。我们持续关注杭州等区域,并看好中国生物医药从仿制走向创新的发展趋势。

刘缨:我在软银中国负责医疗投资。我们自2006年布局该赛道,项目数量累计约几十个,成功推动了包括迪安诊断、普门医疗、华大基因等在内的多个项目成功上市。早在十年前,我们便开始聚焦国产替代,重点投向低成本医疗与高端医疗硬件领域。

马萍萍:七晟资本成立于2009年,是七匹狼控股集团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至今已管理十支基金,重点布局硬科技与生命科学赛道。我们累计投资超100个项目,其中29个已实现IPO退出,今年已有2个项目IPO、1个并购退出,另有6个项目正处于上市进程中。期待借助创业邦平台,与更多优秀创业公司及同行深入交流合作。

孙敬伟:腾业创投已成立13年,专注硬科技早期投资,覆盖信息与通信ICT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投资,目前管理着5只综合性盲池基金和1只母基金,管理规模约10亿元,累计投资的40余个项目中,80%为天使轮领投,并长期陪伴企业成长,如今年初科创板上市的储能系统第一股海博思创、商业调查工具天眼查、固态电池卫蓝新能源等项目已合作十余年,我们在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国产化领域也有布局并寻求更多的项目合作。

傅晓方:我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傅晓方,负责广州创新研究院。我们是创业邦的老朋友,也是国产替代的赋能者,致力于将国大的前沿科技在广州进行本地化研发与产业结合。我们的项目中约40%与医疗相关,如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影像等。

我们见证了国产医疗器械研发的迅速进展,也开始了AI+医疗的探索。当前,产业化和规模化仍是挑战。因此,今天想请教五位嘉宾:在推动医疗硬科技从0到1直至无限的过程中,资本究竟扮演何种角色?请大家畅所欲言。

李喆:我抛砖引玉,谈两点观察:

第一,中国创新医疗产业链已具备整体优势,虽在部分上游工具与原始创新上仍存差距,但我们正积极布局下一代颠覆性技术。围绕生物医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我们投资了一批重大的上游生命科学工具、如光片显微镜,AI赋能的大分子药研发平台(可将传统半年周期缩短至1-3个月)。在器械赛道我们支持解决临床重大需求的全球领先的纳秒脉冲肿瘤消融技术,目前肝癌已经获证,还有甲状腺癌症、胰腺癌症在临床中,肿瘤消融效果远超过现在的消融技术,我们还在国内最早布局生命支持系统和心衰赛道,国内最早投资获得中美双创新通道的心衰治疗器械-心房分流器。

第二,当前医疗赛道正迎来由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浪潮。中国已汇聚人才、资本与产业环境三大要素,尤其在临床效率与医生创业群体方面优势显著。我们不缺机会与土壤,未来完全有能力实现超越。我们期待支持更多敢于挑战全球性难题、真正具备原创精神的创业项目。

傅晓方:在广州我看到一个手术机器人视觉项目,他们招了我的三名学生,此前已是全球多家手术机器人企业的探测头供应商,是真正的行业隐形冠军,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医疗领域的硬实力。我们自己也与新加坡及本地医院紧密合作,推动科学家与医生共同解决人类健康难题。相信在座各位投资人也拥有这样的共鸣。

李芳丽:紫金港资本虽为综合性投资机构,但重点关注源头创新,所投100家企业中有30-40家来自浙大系,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保持紧密合作。我们注重从第一轮开始加码,支持企业从0到1、从1到100的成长。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看到AI for Science的明显趋势,早年布局的相关企业现已成为投资机构争抢的对象。中美仍是全球创新两极,我们坚信中国科技赛道潜力巨大,未来A股前20大公司中必将涌现更多科技股,这也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

傅晓方:感谢李总。我简要介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博创业计划:我们选拔在校科研的硕博生,他们掌握前沿科技与细分市场动向,由学校组织进行为期一年的硬科技创业孵化,在教授与业界专家指导下学习产业化与创新。此次我推荐了两个项目参与:一是AI手语翻译系统,将听障人士手势实时转化为语音;二是子宫监测技术,用于胎儿及子宫内膜异位等监测。这两个项目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本土优化特色,正积极参与国产替代浪潮。此外,“师生共创”也是重要趋势。许多有创业意识的学生不愿局限于学术道路,更愿走向市场。我们欢迎既懂技术又有创业初心的人才加入国产替代的浪潮。

下一个问题:在硬科技国产替代过程中,政策引导、医保支付、医生临床接受度等体系因素常影响项目落地速度。相信各位嘉宾也遇到过类似挑战,可否分享一些相关经验或故事?

刘颖:软银中国自2006年开始投资医疗,团队具备医学、生物技术等复合背景。因基金属性偏中后期,我们较少参与天使孵化,主要集中于A轮及以后阶段,单笔投资规模在千万级别。得益于美元基金的长周期特点,我们能够进行超前布局,例如在国产替代概念兴起前十年就已系统性切入。

我们重点布局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国产替代实现低成本医疗,二是押注合成生物等前沿高科技领域。基金下设AI、智能制造、医疗三个团队,其中医疗团队高度本土化,以紧密跟踪医保政策与支付趋势。我们认为,医疗投资与政策强相关,在医保控费背景下,国产设备下沉与服务本地化已成为明确趋势。

马萍萍:七晟资本多年来秉持“在变革中寻找确定性”的理念,专注于由技术创新、国产替代与科技赋能驱动的价值投资。我们早期聚焦硬科技,自2021年起系统布局医疗与生命科学,并已投出明星项目。

我们的核心方法论是“先画地图、再找项目”:通过深度行研绘制投资图谱,在生命科学领域围绕“延长人有尊严的寿命”这一主线,按疾病发展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四阶段进行细分布局。这一策略帮助我们保持定力,克服短期政策波动带来的干扰。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进入生命科学领域也受益于一位已投企业CEO的启发,他将我们在半导体投资中验证的方法论成功迁移至医疗领域,并取得了实效。

孙敬伟:医疗行业关乎生命健康且强监管,其投资逻辑虽同样基于对未来的预判,但更具特殊性。我们专注早期及天使阶段,在不确定性中致力于发掘创新价值。国产替代虽是明确方向,但我们更注重挖掘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医疗器械项目。

例如,十年前我们便布局高通量单分子测序仪企业,如今其已成为全球首家获三类械注的该领域企业。我们还投资了一个全球创新的主动脉三分支支架项目用于将开胸手术转化为心内介入微创的创新技术。这类具备不可替代价值的项目,能够凭借其核心优势穿越监管与支付周期,实现长期发展。创新本身即是对投资风险的有效对冲。

傅晓方:您说得很好,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我们始终要坚持价值投资和长期耐心,社会规律终将展现其方向。

接下来我们转向另一个关键问题:单点突破与产业链协同。刚才大家多次提到跨学科、跨行业融合的重要性。现在想请各位投资人分别分享一个你们亲身推动产业链协同的案例——例如,如何通过攻克一个核心部件(如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替代),从而串联起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医院应用的全链条?请谈谈你们的具体实践。

刘缨:我个人始终认为,投资人难以过度干预企业决策,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始人自身。因此,我们更侧重于构建生态,促进被投企业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协调发展。例如,我们会将已投资的耗材企业与术中荧光检测公司对接,推动它们自主形成上下游合作。

在当前环境下,我们更多是为发展较好的被投企业寻找横向整合机会。并借助我们多年投资形成的渠道优势,为市场能力强的团队匹配合适的产品。目前我们正以这类务实的方式推动产业链协作。

傅晓方:虽然我们属于大学孵化体系,但与在座投资机构目标一致,都致力于构建产业链与研究方向相结合的创业生态。学校倡导“制片人型创业”,即由我们设计创业路径、汇聚顶尖人才与资源,系统培育企业。

我们刚成立了亚洲首个由大学发起的风险投资基金,规模1.5亿元,并组建专业团队进行投资,旨在打造服务亚洲乃至全球的高科技项目。国大在全球设有11个孵化器,已孵化10家独角兽企业。作为创新上游,我们期待与投资人、创业者共同构建创业生态。

下一个问题: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产医疗硬科技应如何开拓国际市场?

李喆:我抛砖引玉,谈几点关于医疗硬科技国际化的看法:

第一,知识产权是国际化的基石。企业必须拥有清晰、原创的专利,才能在全球市场立足。

第二,要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投资时优先选择具备全球视野和经验的团队,若团队存在短板,则通过全球招募为其补充商业化与国际化人才,我们已累计帮助被投企业引进300多位中高管。

第三,出海是医疗器械企业的必然选择。尽管各国监管要求不同,但东盟、中东等地区正推动注册互认,耗材类产品也可通过510K等路径实现出海。

第四,合作与授权是重要方式。我们正积极推动被投企业与全球公司开展BD合作,通过“小而美”的模式实现共赢。

总之,医疗无国界,创新企业应从第一天就具备全球化视野,注重知识产权,整合最优资源,才能更好地服务全球患者。

孙敬伟:我们作为早期投资机构,除了长期陪伴,在项目初期更扮演着教练或副驾驶的角色。正如李总所言,医疗行业具有全球属性,知识产权是基石,例如在项目初创期通过专业机构帮助被投企业“真迈生物”从加州理工Caltech获得五项核心专利授权奠定了企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作为投资人,我们致力于以教练、陪跑等多元角色,助力企业稳健成长。

傅晓方:我在海外学习工作二十余年,对知识产权国际化有深刻体会。为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我们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组织“出海班”,带领企业赴新加坡对接资源;二是运营“再下南洋”视频频道,提供医疗器械认证及本土化支持。去年我们成功对接了社区无人药房项目,展现了合作模式的多样性。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愿积极扮演桥梁角色,支持中国企业高效开拓国际市场。

李芳丽:知识产权布局必须具有前瞻性,否则事后补救代价巨大。正如李总所言,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并购海外优质标的将成为重要趋势,这将极大加速企业发展。

紫金港资本秉持“帮忙不添乱”的理念,投资后不主动干预企业运营,但会在需要时提供支持。我们认为,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始人,投资本质是选人。若创始人能力不足,任何赋能都难以见效。因此我们致力于寻找具备品格好、无短板的优秀创业者,并在关键阶段提供资源对接等赋能支持。

孙敬伟:我们的早期投资理念也与此高度一致:卓越的事业必由卓越的人创造。因此我们坚持“绿叶配红花”,专注寻找优秀的人,并做到“帮忙不添乱”。

马萍萍:根据我的观察,机器人(包括工业机器人、消费机器人及其核心零部件)和医疗器械是近年来出口与国际合作增长迅速的两大领域。

在推进项目国际化合作时,应结合项目发展阶段选择适宜路径。对技术驱动型早期项目,应坚持核心技术平台,通过国际合作融入全球研发体系,推动产品孵化。已具备初步规模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可从产品合作起步,逐步建立品牌影响力,并可适时通过海外并购加速本土化与商业化进程。而对于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已具备全面国际化条件,可在研发、品牌、人才、市场、渠道等方面系统推进全球化战略。

除专利问题外,创业公司还需关注量产实现能力,尤其是在医疗器械领域,需重视政策本土化、生产工业控制与管理等关键环节。

傅晓方:马总说得有道理。关于量产,我认为中国拥有先天的完整产业链和极快的研发速度。以我辅导的企业为例,他们在POC(概念验证)阶段就已将量产流程纳入设计,这使投产速度整体提升了至少半年,这是我们亲身验证的。

刘缨:各位创业者,我想提醒大家:出海绝非易事,你的对手不仅是国内已经出海的前辈,还有当地本土企业。要想在客场成功,产品必须在“硬科技”或“本土适应性”上具备绝对优势。请务必清醒认识自己的核心长项。

特别要警惕政策风险。无论是国内的集采,还是目标市场的政策,都必须深入研究、积极应对。市场在变,创业者唯有做足功课,才能避免被淘汰。我们敬佩大家的热情,更希望看到大家成功。

关于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

9月24-25日,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在杭州拱墅举行。本届大会由创业邦主办,由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指导,拱墅区委人才办、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管委会联合主办。

近3年,大会全力以“AI+科技资本”为主线展开,汇聚众多优秀的早期人工智能及硬科技科技公司、知名投资机构、产业大公司。本届DEMO CHINA以“觉醒·共生·超越”为主题,现场评选《2025值得关注的AI创变者》《2025值得关注的硬科技创变者》两大企业榜单,汇聚机器人*智能硬件、AI创新应用、智能制造、医疗科技等前沿科技赛道126家早期企业同台竞技。大会同期,还发布了《2025最受赞赏的风险投资机构榜》重磅机构榜单,吸引200+投资人齐聚杭州。致力于打造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早期科技企业展示及链接平台,十余年来,DEMO CHINA吸引47000+创业企业报名,1506家企业登台展示。其中,623家企业成长到A轮以后,327家企业参与后进入下一轮融资,35家企业成功上市。

瑞兽分析海报.jpg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