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的摇摆

关注
事假不等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伯虎财经(ID:bohuFN),作者:路费,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新旗舰Find X9系列发布和成立30周年的关键时期,OPPO遇到了一个不小的舆情事故。

许多用户在社交媒体反应,自己购买的OPPO手机屏幕出现无外力损伤的绿线。不过这次事故的核心分歧并不在于产品问题,而是OPPO的售后态度:尽管后续给出了购机4年内免费换屏、超4年优惠换屏的政策,但仍然因为国内外的质保政策不一而引发了“中外双标”的争议。

这种摇摆在很多层面上都有体现。小到某一代产品的刀法,比如Find X8 Pro缺乏特色,既没有标准版的手感,也没有Ultra的影像,导致实际上的定位尴尬;大到哲库这样的大投入项目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一夜解散。这让OPPO在市场上的表现远远不如华米来的稳定,也同样不如兄弟企业vivo。

根据IDC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OPPO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5.7%、15.5%和14.5%,在上半年重返前三之后,又在第三季度掉到第五。在全球市场,OPPO也面临着份额不断下滑的压力,今年的第二和第三季度,OPPO都跌出全球前五,位列“others”。

我们曾在《vivo不能停》里分析,华为高打低的优势和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让它们在手机市场竞争里的优势更加明显。产品、渠道和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新的维度。

换句话说,留给OPPO的时间不多了。

果决和摇摆

在战术上,OPPO无疑是果决的。

OPPO创始人陈明永有过一个表达:创新不是为了获得虚妄的满足感,一切创新都应该回到用户体验的原点上来。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以点对点式的创新精准打击是OPPO非常擅长的打法。

比如在Find X8这一代,为了尽可能的缩窄边框,OPPO一面携手瑞声,缩小扬声器的体积;一面联手屏幕厂商天马,收窄边框。经过多项工艺、结构、材料创新,OPPO成为行业里首发最窄边框技术的厂商。而那代期间系列的全生命周期销量是前代的2.5倍。

再比如折叠屏的核心需求一直是“薄”,在年初发布的大折叠手机Find N5就率先把折叠屏的厚度打到了“8毫米时代”。为了实现这一点,OPPO对主屏支撑板、无线充电线圈、SIM卡座等零部件进行了全方位减薄。这也让Find N5成为了同期销量最好的大折叠屏手机。

这种技术能力的积累当然是品牌冲高的底气,但OPPO在大方向的选择上反而摇摆不断。

比如造芯。

2007年,在iPhone发布会上,乔布斯引用了图灵奖获得者Alan Kay的一句话:真正在意软件的人,应该自己造硬件。自己造芯片的好处有两个,一是能够形成产品上的差异化,这是因为自研SoC能够优化对软件的支持,提升软硬件的协作,从而提供更稳定的使用体验;其次是自研SoC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形成定价上的优势。

简单来说,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强势表现,软硬件协同的优势功不可没。

OPPO不是没准备自己造芯。OPPO旗下的ZEKU(哲库)一度是行业人员规模排行第五的企业。在2022年年底的内部讲话上,OPPO CEO陈明永对于造芯还是坚定无比:“芯片这件事,是我们抱定宗旨,一定要做的,也是一定要做好的。”

但就在2023年5月16日,ZEKU(哲库)轰然倒塌。这则消息突然到什么程度?有博主表示,“ZEKU上周还有研发出国出差,谈设计合作,结果他也是今天收到通知”。微博上一位芯片行业博主则称,台积电也是看到新闻才知道这则消息。

如果说ZEKU项目的取消还是基于成本、财务等多方面的考量。那么OPPO的品牌线布置更加混乱。

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手机厂商们会通过设立子品牌的方式来进入细分市场。比如早期的华为和荣耀,小米和红米。OPPO有个优势在于,它有一个起步相当不错的高端品牌一加。一加是OPPO高级副总裁刘作虎此前离开OPPO后创立的品牌,这个以坚持只做高端安卓旗舰著称的手机厂商,用几年间在欧美、印度和国内市场收获了口碑。虽然绝对用户数不算大,但一加用户的忠诚度堪比果粉。

但是一加在回到OPPO旗下后,不仅没有保持住原本的高端属性,反而在舆论场上和红米打嘴仗,进入到了中低端的血肉战场。越是中低端市场,性价比的价格战打得就越激烈。根据第三方数据,一加15开售3天的销量接近4.5万,同期接近上代的55%,一加 Ace 6首销日销量接近1.2万,接近上代一加 Ace 5的80%。

举个更小的例子,兼容苹果设备是各家手机厂商争夺苹果存量用户的一个重要举动,在发布会上,OPPO高管将OPPO手机称为“OPhone”,并直言“我们就是想转化苹果用户,苹果用户的大盘非常大,对每个安卓品牌都是很大的机会”。但推出半年,ColorOS在macOS上的互联体验仍然糟糕,不仅功能体验不足,还需要分为随身工作台和OPPO互联两个软件。

以OPPO的研发能力,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但都凸显了OPPO在战略方向决心不足的问题。

新竞争下的挑战

今年,市场上突然流行起“华小v”的说法。从市场情况来看,这是因为今年前三季度,这三家轮流登顶了国内手机市场的销量榜。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三家也是国产手机厂商的高端化三强。根据Counterpoint数据,今年前七个月,小米、华为和vivo分别占据了4000-6000元价位的19.8%、28.5%和14.0%的份额。OPPO则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0.0%。

当下智能手机有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一个是高端化,这个高端化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是全球市场。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8%,创上半年历史新高;增速高于同期仅同比增长4%的全球智能手机总市场。随着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深度与粘性持续提升,并在可负担能力增强的背景下升级至高端设备,“高端化”趋势在各地区愈发明显。整体来看,高端市场贡献了全球智能手机营收的60%以上。

对于所有手机厂商们来说,高端化都是生死战,打不过可能出局。此前,小米总裁卢伟冰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就表示,小米手机未来的五年打算把重点放在高端化出海,重点打造600-1000美元价位段。

另一个是万物互联。无论是车企做手机,还是小米汽车对于手机业务的协同,苹果的设备生态,本质上是手机作为最重要的移动终端之一,未来无可避免的要成为互联生态的重心。而作为端侧AI的重要载体,手机的功能性可能被进一步放大。而互联体验或许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购机决策。

前者除了产品本身,还对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OPPO和vivo更多依靠不同地方的平台代理商来操作,也愿意拿出利润分配给这些渠道上,从而帮助快速完成铺货和业务下沉。但一方面,在零售端,大型购物中心的虹吸效应正在加强,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大型购物中心线下零售体量占比已逼近30%,街道社区门店占比持续下降。过去OPPO更多依靠不同地方的平台代理商来操作,从而快速完成铺货和业务下沉。另一方面,国内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也让一些小的渠道门店产生了躺平心态,从而影响了价格体系。去年开始,OPPO也在发力旗舰门店的拓展,但是在规模上还是逊色于同行。

在互联的维度,OPPO也尝试做了许多延伸,比如手表、手环、耳机、电视甚至AR眼睛、最新的手持智能影像产品等,但大多效果一般。

OPPO不缺对好产品的追求,但无论是芯片还是渠道、互联,想要做好,可能都需要“赌一下”。毕竟你可以选择最稳妥的方式,不过时机不会等你。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