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20社”(ID:quancaijing_20she),作者:王晓玲,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一场球打下来,大家都默契地没有拍照发朋友圈。但换个角度看,我们的运动和生活已经被互联网潜移默化有些跑偏,一个不那么出片,不那么卷的运动,可能也是我们现在需要的。
“你现在的水平已经有2.5了,接下来就可以约人打球了”,结束了人生首次两小时匹克球训练后,李教练对我说出这个令人震惊的结论。
关于匹克球有一句很贴切的描述,用乒乓球拍在羽毛球场上打网球。打了两个时后,我认为它比另两种球难度确实要低一些。
但我也没想到低到这个份上。我这种羽毛球只能打十来分钟的运动渣,两个小时就达到了2.5水平。如果是网球,我可能得练个一年。这么一对比,匹克球实在是太友好了。
虽然不太敢相信,但我决定大胆组局。今年,都说匹克球很火,这肯定是真的,要不然我也不会想写这篇稿子。但是,找搭子或者说找会打的人,还挺难的,我的四人局从盛夏一直拖到了北京入秋。
真实情况是我只找到了一位会打的朋友,悦悦,她后来承认也只打过两次。另外两个人是全新的新手。

01
匹克球难成网红
1965年,三位美国老爸在家带娃,他们在后院的网球场拉起网,改造了家里的乒乓球拍,找了一个带孔的空心塑料球,让孩子们打球消耗精力。
塑料球弹性一般,球速不快,为了让孩子打得更轻松,他们制定规则来降低难度。
是的,匹克球从一开始设计,就是为了降低运动强度。
在社交平台上,匹克球的内容虽然不少,但是很难说火。在那些经常打网球甚至羽毛球的人看来,仍然处于球类鄙视链的底端。
我搜索时,经常在评论区看到这几种评论:
“性缩力拉满的球类”,这个倒也不算冤枉,匹克球本来就是几个奶爸为了适合小孩玩,降低了难度。比如怕小孩回不过去球,把网子拉低了(比网球低5cm),而且规定不能在网前扣杀等等。
也有人觉得,匹克球和网球比起来,显得天生“低人一等”。甚至有评论说,在打网球的时候,听到旁边有匹克球的声音,“感觉生理不适”。
“到底谁在打匹克球,不会是老头老太太吧”。这也没错,匹克球在爆火之前,在美国就是老年人最爱。据2021年数据,美国大概有200万名核心球友(每年打8次以上),其中60%以上年龄在55岁以上。
匹克球也很少有爆款视频,就算是明星发的也不例外。在小红书上,很多娱乐和体育明星都发过匹克球视频,但流量明显不如其他视频。
以张曼玉为例,匹克球这条点赞只有日常内容的四分之一。

观察下来,我感觉匹克球很难在网上靠自然流量传播,或者说缺乏网红潜质。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明显更加倾向那些更出片的运动,如滑雪,飞盘、高尔夫、浮潜等等。这些运动的共同特点是要么场景绝佳,在雪山、大海的背景下,随手拍就有。要么靠装备,比如骑行、浆板,自带氛围感。
匹克球新手打起来不够激烈,室内球场场景也是一言难尽(大多是那些有营收焦虑的羽毛球场拿出一两块场子改造而来),装备就更是随意。
一个运动项目火起来,主要是靠明星选手和大型赛事拉动。匹克球还没有进入奥运,只能靠高奖金的职业赛事来造星,美国人就正在紧锣密鼓地干这个事。
02
匹克球在美国有多火
匹克球在国内是一项新兴运动,从有人开始打匹克球算起,也只有十来年时间。
中国的第一块匹克球场,建于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当时美国队来打了一次表演赛。之后全国逐渐有了一些匹克球场地,据《中国匹克球运动考察报告》,初期主要用户是海归和外籍人士。
至于为什么匹克球突然火了起来,李教练说,这一轮北京的匹克球热,是从去年开始的,“主要是一些从国外回来的人带起来的”。
悦悦的一位朋友是运动博主,也是今年春天看到匹克球火起来,约她打了两次拍视频,北京朝阳的球场上确实老外很多,以外企员工为主。
匹克球这十来年,都是由海外向国内缓慢输出,但这一次情况与之前不同,匹克球这几年在美国是真的火。
甚至有人说,其崛起速度堪称体育史上的奇迹。2021年,匹克球在美国发展了几十年,玩家还只有不到500万,但之后短短两年间这个数字就翻了十倍。
为什么美国人突然想打匹克球呢?简单来说,就是前几年的突然放飞,区别是我们成群结队玩飞盘,他们跑进了匹克球场。
和国内飞盘火过一段就迅速降温不同,匹克球在美国吸引来众多明星、名人下场,乔治·克鲁尼、小李子等一众明星突然都成了匹克球高手。
比尔·盖茨据说从1970年代开始打匹克球,也是退休后最喜爱的运动,几乎玩了一辈子。

更重要的是业内外资本纷纷下注,勒布朗·詹姆斯、凯文·杜兰特、汤姆·布雷迪等等,众多体育明星都组建了自己的球队。
这么多球队冒出来,匹克球也有了自己的职业联赛,两个。
看起来,匹克球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甚至有机会成长为与网球和羽毛球并肩的球类项目。
实际上,匹克球也确实侵蚀了网球的生存空间。《纽约时报》分析了超过10万张航拍照片后,发现2020年之后,全美27万多个网球场中,2.6万个被改造成了匹克球场。
市场调研机构Meticulous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匹克球装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6.1亿美元跃升至2032年的3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10.3%。
03
中国推手
匹克球在美国已经有了自己的“NBA”,也就是UPA(United Pickleball Association)。原本匹克球有一个类似于NBA的职业联盟MLP,去年3月这个联盟与另一个巡回赛PPA合并,成为UPA。这是一个商业化组织,除了运营联赛,还负责推广和规范匹克球发展。
不得不说,美国的体育产业十分成熟,早在2021年,匹克球刚开始爆火,就有了自己的MLP联赛,这个机构吸引了众多NBA球星的投资,如布朗·詹姆斯就第一时间收购了一支MLP的联盟球队,来扩展自己蓝球之外的商业版图。
UPA今年7月完成了15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这个体系将大大推进匹克球的商业化进程,除了拥有统一的品牌,发布各种装备标准,选手们的工资和奖金也都有了保障。
匹克球在中国的赛事,主要是去年3月推出的中国匹克球巡回赛,这是国家级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网球协会推出。
入局匹克球的运动品牌,包括李宁、安踏、红双喜等。其中李宁对这个项目最重视,今年举办了“李宁杯”中国匹克球巡回赛。创始人李宁也在赛场频频露面。
李宁2023年推出匹克球系列装备,据李宁财报,2024年,李宁将积极开拓户外运动、高尔夫、网球和匹克球等新兴运动细分领域。
高尔夫、网球这些传统项目,原本都有强势品牌,以李宁当下的品牌实力,能够切下的蛋糕有限。和新兴的匹克球共同成长,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李宁已经在这个领域建立了品牌影响,我让教练推荐球拍时,他先是说新手不用买,后来说,实在想买可以买李宁。
问题是,匹克球能否在中国复制美国的爆火。目前这个项目还实在太小,在李宁今年上半年财报中,细分运动品类(包括户外运动、网球和匹克球),占比很少,只有4%。
从销售数据来看,匹克球今年确实有一轮增长。今年天猫618期间,匹克球装备销售额暴涨超1100%。
目前在淘宝搜索匹克球拍,排名靠前的商品月销量在2000左右,和网球数量差不多,羽毛球和乒乓球拍均为1万+,从量级上看,这仍然是一个小众运动。

在美团上搜索北京匹克球场地,结果不到百家。除了几个匹克球俱乐部,这些球场大多是由原本的羽毛球或是室内网球、乒乓球场,拿出一两块场地改装而成。
改造本身不难,匹克球场地面积和羽毛球几乎完全一致,主要是在球场上铺一层地胶。网上报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
其实羽毛球对于场馆高度有更高的要求,一般要有12米高,匹克球6米就可以。甚至对于新手,更低一点也行。
所以匹克球可以拓展更多场馆。一般商场的层高大概只有3-4米左右,肯定打不了羽毛球,但北京目前好几家商场里有匹克球场。
我们在朝阳的一个商场内发现了一家匹克球馆,只有一块场地,店面招牌还是麻辣烫,场地旁边的一角,就是麻辣烫的食材和厨卫区域,只有一张餐桌,主要做外卖。
球场老板说,这块场地每天最多能够租9个小时,大多数时候都租不满。由于小时租金120元起,所以单靠场地租金一天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但是他一天的房租和人工成本分摊下来就达到900元。
聊到下午,老板就开始准备麻辣烫食材了,手机接单消息也响了起来。
04
复购可以但留存一般
可能正是由于其“反网红”特性,匹克球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一般。
而转化网球和羽毛球的核心用户可能性也不太大,因为这批人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沉没成本比较高。
匹克球在中国看起来很难复制美国的爆红,但在各方推动下,匹克球确实也在逐渐流行开来。
李教练已经年过五十,他之前十几年一直在打网球,前几年转做网球教练,在他看来,匹克球相比网球参与人数差了几个量级,而且他的小时收入也比教网球要低很多。但是他决定未来要转型做匹克球教练了,“网球竞争太激烈了”。
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是,匹克球有很强的社交属性,这有一定的道理。匹克球不像羽毛球那么激烈,几乎办公室所有同事都能参与,而且大家都是新手,不会因为水平差异打不起来。
可能全球球友水平都差不多。悦悦之前打球时,隔壁场是几个老外,她原以为是高手,后来发现全是新手。
同时,在场上交流也比网球要顺畅,毕竟场子比较小,跑动不必太剧烈。空心的塑料球和网拍、地面击打的声音非常小,完全不妨碍场地两边的人聊天对话。经常打网球的阳阳说,沟通起来远比网球要友好。
匹克球能够在美国火起来的原因之一,也是社交友好,但这个优势的吸引力并不绝对。

在我们的第一次匹克球局结束后,我问三位朋友,如果继续组局,她们还愿不愿意继续打。
悦悦非常踊跃,我认为原因在于,她没有另外的可替代的运动,所以愿意再玩一段时间匹克球。但是,她的问题也是找不到搭子,我指的是,很难在朋友中找到固定的搭子。
另外两位朋友,愿意再尝试打一段,但是不确认是否会把匹克球当成一种长期爱好。
阳阳认为,匹克球单次成本还是比较高。她指的主要是场地费用。可能由于这项运动过于亲民,造成了其“低端”的印象。实际上,匹克球场占地面积和羽毛球一样,单块场地价格,却远高于羽毛球。我们约的场地,工作日白天每小时都要120块。
但是,如果再加上球和装备的话,匹克球的性价比就出来了,毕竟塑料球远比羽毛球耐打,一般的球场都无偿提供,入门级球拍也就一百多,球场一般也会免费提供球拍。
这个球类很老年人友好。李教练说,北京也有一些免费的球场,很多退休老人每天坐公交车去打。
综合我约球时的经验,匹克球作为一种新产品,拉新和复购都还可以,一般人有机会都愿意尝试一两次;但是留存的话,我是指成为定期打球的核心用户,则比较难。
这意味着,对于李宁以及所有运动品牌来说,匹克球这个新业务,很难短期内爆发增长。
不过,一场球打下来还是很开心。很难找到别的球类,几个新手第一次就能打上一下午。
虽然大家都默契地没有拍照发朋友圈。但换个角度看,我们的运动和生活已经被互联网潜移默化有些跑偏,一个不那么出片,不那么卷的运动,可能也是我们现在需要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