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沦为“游戏”?泡泡玛特如何“押”下一个未来?

关注
“押”性十足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蓝鲨消费(ID:lanshaxiaofei),作者:王冲和,编辑:卢旭成,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直播翻车的不仅有李佳琦,还有泡泡玛特。

近日,泡泡玛特某平台官方直播间在推广某款IP周边产品时,两名现场工作人员的私下对话被直播间收录——一位工作人员称该款产品为什么卖得很贵,另一位则回应:“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这段对话被网友录屏并传播,相关话题“#泡泡玛特直播事故#”在11月7日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直播事故背后,应该是员工使用一拖二的无线麦克风,有一个不用的忘关了。

网传消息称,涉事的两位工作人员已经被开除,连带相关部门也被追责。但一位泡泡玛特内部人士表示,确实发生了直播事故,公司正在紧急调查,但不会开除直播事故中相关员工。

虽然泡泡玛特对这起直播事故的处理展现了较为负责任的态度,泡泡玛特股价也在11月10日开盘上涨。截至今日收盘,泡泡玛特股价报221.4港元/股,总市值2973亿港元。但泡泡玛特“直播事故”带来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退。

品控问题,股价大跌

据悉,此次直播事故涉事产品为泡泡玛特11月刚推出的新品,线上发售时间为2025年11月6日22:00。单个售价79元,整盒包含6个常规款与1个隐藏款,常规款概率为1:6,隐藏款概率为1:72,总价为474元,其产品挂链含锌合金挂件、树脂公仔和聚酯纤维挂绳。

图片

一些网友质疑产品材质成本与售价不匹配,认为工作人员只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说出了实话,但也有一些泡泡玛特爱好者认为这是为情绪买单,而非物品的实用性。但作为一款为情绪价值买单的商品,泡泡玛特却屡屡因质量问题被消费者质疑。

此前,中国青年网曾报道,泡泡玛特旗下热门IP Labubu第三代搪胶毛绒产品因品控问题引发广泛争议。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反映,收到的Labubu存在歪头、掉漆、开线、秃毛等问题,部分用户经历五次以上换货仍未获得合格品,而官方直播间同期却正常销售同款商品。

蓝鲨消费也发现,截至11月10日,泡泡玛特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26033条投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质量问题、快递问题、机制问题等。不少消费者表示,原价购买的第三代 LABUBU出现明显歪头、鼻头掉漆、手部长度不一等情况,部分消费者甚至在申请换货后仍收到存在修复痕迹或瑕疵的商品。

对此,泡泡玛特在线客服表示,公仔是融入艺术、设计、潮流等多元素理念的玩具,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染色不均,轻微划痕或者气泡等情况属于正常情况,商品到手后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客服。

一家参与过泡泡玛特生产的上游代工厂负责人表示,潮玩品控环节目前仍无法由机器替代,只能靠质检员肉眼检查产品,“但品控分货,工价不同,品控标准也不同”。

在制造环节中,潮玩通常被分为毛货、大货、精品(如日本高价工艺潮玩)三个等级。泡泡玛特等主流潮玩品牌属于大货,量大但工价低于精品订单,因此存在一些小瑕疵,通常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泡泡玛特目前采取代工模式,由于其销量越大,上游代工受到的压价力度就会越大,价格局限性导致代工厂品控无法达到精细标准。上述代工厂负责人表示,“比如潮玩素体,对于大货而言,通常不存在穿孔、戳伤、变形等大问题都可发出。”

代工模式下品控问题跌出,但这并不影响泡泡玛特赚钱。泡泡玛特最新财报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整体营收同比增长245%—250%,其中,国内收入同比增长185%至190%;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65%至370%。

然而,这份亮眼的财报业绩并没有阻挡泡泡玛特股价下跌的趋势。事实上,作为港股消费大牛股,泡泡玛特自3年前一度创下9.8港元/股的历史低位后,随即开启了旷日持久的慢牛走势,并在今年8月末创下了339.8港元/股的历史高位,市值一度超过4500亿港元。然而,在触及峰值后,该股一路走低。截至11月10日收盘,泡泡玛特股价为221.4港元/股,较巅峰市值已经下跌约35%。

在股价大跌的背后,公募基金也频频减持。数据显示,重仓持有泡泡玛特的基金数量从二季度末的286只降至三季度末的180只,基金重仓持股数量从6333.08万股降至4382.13万股,降幅约31%。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广发价值核心以及中欧互联网先锋等多只明星基金产品此前曾经重仓泡泡玛特,但在三季度内将该股卖至前十名开外。

“押”下一个LABUBU?

盲盒,作为一种当下潮流玩具,精准切入了年轻消费者市场。而泡泡玛特的“隐藏款”机制,其触发几率甚至可以低至1/720,刺激消费端出现部分产品溢价超高,据说有599元的联名款被炒至万元。

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否能够“赌”中“隐藏款”,是刺激其能够将该游戏玩下去的动力。而对于泡泡玛特而言,能够收获高达70%毛利率的关键在于,其能否能够“押”中下一个明星IP,让消费者持续为情绪价值“买单”。

事实上,对于本轮泡泡玛特股价的下跌,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泡泡玛特业绩出色,但对于LABUBU等爆款IP未来热度能否延续仍持观望态度。

关于泡泡玛特的IP之路,其董事长兼CEO王宁在《因为独特》一书中透露,2014年日本潮玩IP Sony Angle计划进入中国市场,找到泡泡玛特合作。正是与Sony Angle合作的经历,让泡泡玛特注意到潮玩赛道,并着力寻找类似的大单品,也让王宁意识到IP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随后,泡泡玛特团队找到IP设计师王信明,并在半年后推出第一个MOLLY系列产品,MOLLY也在随后成为泡泡玛特第一个大IP。但实际上,Molly只能算潮玩圈层头部IP,LABUBU才是泡泡玛特第一个大众意义上的顶流IP。

泡泡玛特的业绩增长,与LABUBU的全球走红不可分。2025年上半年,以LABUBU为核心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达48.1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34.7%。单一IP贡献超过三分之一收入,这种情况即使对泡泡玛特自身也实属罕见。

如今,除了LABUBU之外,MOLLY、SKULLPANDA、CRYBABY、DIMOO等IP都是泡泡玛特中的当家花旦,五大IP在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48.14亿元、13.6亿元、12.2亿元、12.2亿元、11.1亿元,合计占总营收的比重超过70%。

LABUBU等大IP支撑起泡泡玛特的营收规模,但也不免让泡泡玛特陷入了“成也大IP,败也大IP”的风险境地。如LABUBU等大IP的确带火了中国的潮玩市场,让中国进入“万物皆盲盒”的时代。但“盲盒经济”繁荣过后,人们逐步对个性、神秘感的追求变得钝化,出现审美疲劳。

一些玩家反映,泡泡玛特近年来推入市场的IP系列,会让人们觉得公司设计师真的有点“难脱窠臼”了。比如,为了延续LABUBU的热度,泡泡玛特试图通过延伸产品线挖掘IP价值。2025年8月末,泡泡玛特推出“心底密码系列”(又称“迷你LABUBU”),但市场反应似乎并没有那么热烈,与标准款LABUBU此前“一娃难求”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反差。

图片

二手市场“退坑”的玩家也多了起来。在小红书上,有关“泡泡玛特退坑”的笔记已经高达万余篇。

这一方面是源于人为制造的稀缺性,比如LABUBU玩偶被黄牛垄断后价格飙升。但闲鱼数据显示,普通款盲盒因供过于求,转售价常低于成本,多数玩家沦为“韭菜”。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泡泡玛特“强补”供应链,“一娃难求”的局面已经逐渐好转。

以LABUBU 4.0为例,得物App数据显示,除了11月6日补货外,今年9月25日、10月20日还有2次大规模补货,这两次补货后,隐藏款“爱心”价格分别下跌了13%(下跌72元,从558元下跌至486元),6%(下跌21元,从373元下跌至352元)。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大众性和稀缺性的平衡很难在单一产品或者单一IP中实现,而二级市场价格的崩盘都会导致泡泡玛特IP价值的断崖式下跌。这意味着,一旦当红IP价值消退,泡泡玛特只能不断“押”下一个LABUBU。

泡泡玛特能否证明LABUBU不是偶然爆款,而是可复制的“方法论”?面对这个所有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泡泡玛特尚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千亿潮玩赛道的瓶颈

2025年,无疑是潮玩行业的消费大年,除了LABUBU大火,其他潮玩品牌也在上演加速跑。

在资本市场上,继布鲁可上市之后,9月26日,名创优品公告,分拆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赴港上市,并于同日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更早些的5月22日,52TOYS母公司乐自天成也已递交招股书,正式冲刺港股。4月14日,集换式卡牌先行者卡游第二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而原本以在线学习为主营业务的美股上市公司量子之歌,在收购潮玩公司Letsvan之后,近日(11月8日)正式更名为“奇梦岛集团”(英文名:HERE),宣布将战略重心全面转向潮玩生态布局。

图片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潮玩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5年的825亿元增长至2030年2133亿元,复合增长率20.9%。IP引爆市场,叠加资本闻风而动,一场围绕千亿市场的潮玩卡位赛已然打响。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潮玩行业呈现两种鲜明路径:一种是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极致掌控的全栈直营模式;另一种,则是大多数竞争者选择的,以规模见长的经销主导模式,以TOP TOY为代表。

但无论哪一种模式,潮玩企业都是凭借着稀缺性营销、情感附加值和低成本原材料,让利润变得十分诱人。在其背后,则是对于IP运营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TOP TOY模式需要缴纳高额的IP授权费用,而泡泡玛特则需要为IP热度冷却付出代价。

事实上,无论是TOP TOY这类渠道型品牌,还是泡泡玛特这样的头部IP玩家,中国潮玩的商业模式都存在一个致命短板——缺乏迪士尼那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闭环。

伴随着泡泡玛特的“直播间事故”,掀起的关于潮玩行业的争论,对于即将冲击上市的卡游、TOP TOY,以及全面转向潮玩布局的奇梦岛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