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省5毛,羊毛党被“代下单”狠狠套牢

关注
某种程度上,“代下单”模式确实重塑了我们的生活。下班了想去看一场电影,先看看“代下单”有无便宜的电影票。周末去哪儿?发现植物园有便宜了20元的门票,说去就去。肩颈疼痛难忍,看到“代下单”很划算,原本准备自我拉伸修复的,也立马改成去躺平按摩……每个生活在大城市、经济实力有限却又渴望维持一定消费水准的年轻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而“代下单”的出现,则刚好让我们维持着一种购买力尚可、生活依然秀色可餐的幻觉。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hh,编辑:陆一鸣,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使用“代下单”,似乎只有0次和无数次。

在当下,“代下单”已经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项必备技能。在各大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上搜索“代下单”,便会打开一个省钱的新世界——你只需用低于原价甚至骨折价的价格,就可以购买一模一样的产品和服务。

原价43元的香辣鸡腿堡三件套,只要花几分钟在手机划拉几下,就能以21元的价格拿下;想看电影,原价49元的票,几步操作后只需要19元……从吃饭、喝饮料、游玩、推拿,再到停车、住酒店等生活服务,几乎没有“代下单”尚未涉足的消费领域。

某平台上的“代下单”产品。(图/购物平台截图)

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这样“去差价”的消费方式,“代下单”也成为了一条产业链,催生了无数人的副业。

一旦用了“代下单”,你这辈子基本就定型了?

备受青睐的“代下单”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相当于团购的迭代版本。团购普及以来,人们几乎已经习惯了在手机上扫一眼优惠团购券再决定吃什么,到处比价、寻找更优惠的团购价或者代金券已然成了雷打不动的饭前仪式。

不过,最近这些年,平台上商家价格战打到瓶颈期,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是,即便是团购,优惠痕迹也已经很淡,一杯19元的奶茶,团购价为17.5元,这微弱的折扣,再也不能满足都市穷鬼的心理折扣要求,更何况能够使用团购券的产品选择也十分有限。

哪里有更便宜的午餐?(图/《小公女》)

“代下单”模式的出现,则让想省钱的年轻人两眼放光,如获至宝。我最开始尝试“代下单”,是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点餐公众号,从菜单“优惠点餐”进去,就能看到“麦记”“肯记”“星咔”“瑞星”“萘雪”……等一系列知名连锁品牌的谐音或别称,随便选择一个品牌点进去,接下来的流程就和在官方小程序点餐无异,下单、付款,只需两三分钟就能收到取餐码,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价格却仅为原价的6~8折。

原价需要29.9元的麦辣鸡腿堡三件套,19.9元就能买下;一杯原价33元的星巴克拿铁,点完只需要26元;而其他的连锁品牌餐饮,使用“代下单”也各有价格优势。

某“代下单”货源平台提供的消费者购买流程。(图/购物平台截图)

其实,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一杯拿铁的价格已经卷到低至10元,26元的星巴克拿铁显得并不那么具备吸引力,除非你是真的很需要星巴克那种冬暖夏凉、环境整洁、桌椅高度适合办公的“第三空间”。没错,在多个打算发愤图强的早上,我经常点一杯26元的拿铁并自带2.8元的烧麦在星巴克高效完成工作。

回想第一次在星巴克使用“代下单”的场景,偷感还是有点重。到了取餐台,店员问我:“您的手机尾号是?”由于是“代下单”,我并不知道下单的手机号,于是只好小声地念出了那个中二的取餐口令“莫负好时光”,然后端起咖啡拔腿就上了楼。不过,使用多次之后,我发现其实店员压根不在乎你是在哪儿下单的,完全没必要紧张。

只要你是一个勤于省钱的消费者,那么就会发现“代下单”还有更多的场景可挖掘。慢慢地,我寻找“代下单”的触角,开始从公众号小程序流转到不限于闲鱼、淘宝、小红书等各个平台。在上面,几乎只需要输入品牌名称,就会出现相关的优惠“代下单”,海底捞、shake shack汉堡、达美乐比萨、wagas、百果园……应有尽有。

即便是在高铁、机场这样的交通枢纽——连团购都使不上劲的地方,“代下单”还是能够触达。大家都知道,这些地方商品价格几乎是普通门店的1.5倍以上,但是使用“代下单”,并报上使用门店,仍然可以用普通门店价格买到机场店的食物。

在某平台上搜索“高铁站”,就会自动出现许多“代下单”商品。(图/购物平台截图)

后来,我几乎养成了除非万不得已绝不用正价买东西的习惯,力争每一单都薅到资本主义羊毛,除了省钱之外,还会给人带来一种“战胜系统”的成就感。从数据上来看,像我这样的“穷门”人确实在发展壮大,美团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用户的人均堂食单价同比下降10.2%;47.8%的持续经营餐饮商户降低了人均价位——这就是目前人们的消费体感,不是不消费,而是当只有更大额度的优惠时才愿意下单,于是,“代下单”在角落里悄悄迅猛生长。

但这样极致省钱的生活也并非没有代价,比如我为了吃到心仪又优惠的食物,经常在不同平台之间来回比价,甚至策略性地在不同平台分开下单,有时候还和朋友一直来回讨论,整个流程下去差不多就要花去二三十分钟。不过好在我和朋友们最后都一致同意:我们的时间不那么值钱,如果不把时间浪费在这里,也会浪费在别处。

欢迎加入穷门。(图/《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某种程度上,“代下单”模式确实重塑了我们的生活。下班了想去看一场电影,先看看“代下单”有无便宜的电影票。周末去哪儿?发现植物园有便宜了20元的门票,说去就去。肩颈疼痛难忍,看到“代下单”很划算,原本准备自我拉伸修复的,也立马改成去躺平按摩……每个生活在大城市、经济实力有限却又渴望维持一定消费水准的年轻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而“代下单”的出现,则刚好让我们维持着一种购买力尚可、生活依然秀色可餐的幻觉。

在社交平台上,甚至可以看到人们通过“代下单”住上了品牌星级酒店,坐上了高铁的商务座,甚至吃上了星级酒店的自助餐。我不得不思考另一个问题:这种省钱的行为最后真的省到钱了吗?表面上它像是消费理性化,但实际上它又导向了多少不必要的消费?

商务座都能“代下单”了。(图/购物平台截图)

利用信息差赚钱,也成了一门生意

作为资深的“代下单”用户,我当然也很好奇这种优惠的空间来自哪里。实际上这里面的奥秘并不高深,就是信息差——代下单者通过搜罗各种优惠渠道,或者是掌握品牌内部优惠价,以低于官方价、高于优惠价的价格售出,从中赚取差价,本质上还是二道贩子的行为。

某平台上的“代下单”业务介绍。(图/购物平台截图)

每个活动时间节点,各大品牌都有一定的促销、增会员的活动,除了品牌在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还有品牌微信社群的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会员积分服务。

我们在平台上看到的“代下单”商家,一部分是个人散户,也就是自己拿到各种优惠或者买一些会员,通过闲鱼等平台发布消息寻找购买者来赚取利润。但这种方式需要一单单发货,操作麻烦,单量也不大。甚至有的只是个人用户把自己买的会员用收费的方式共享给其他人,比如有一次我买的游泳票,就是从一个买了全年次卡的人手上获得,这样她就可以从中摊薄成本。

更多的“代下单”商家则是对接专业的平台,一边对接货源平台,另一边对接自动发货工具,实现24小时自动发货。

现在网络上有许多成熟的货源平台,一般只需要交付定金,注册账号,充值后就可以选购相关的货源进行销售。那么,这些货源平台的优惠货源是哪来的呢?其一是与大品牌合作,其二是需要准备大量设备和手机号在各个时间节点进行囤货。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撸货”攻略都提到“活动线报渠道群”,货源商必须经常在这样的群里蹲守信息,才能获得更多优惠的货源。

至于发货工具,比较主流的有阿奇索和闲管家两个平台,不同工具年费价格不一,但是基本在一百多到两百元之间。

闲管家操作后台。(图/平台截图)

在零工经济越来越火热的当下,从事“代下单”不失为一个低门槛、小成本的副业选择,比如同样的购买麦当劳的产品,“代下单”商家卖的一般比会员价贵上1到3元,这就是“代下单”的利润所在。在淘宝上排名前列的麦当劳“代下单”店铺,许多销量已超100万,这就意味着几百万的利润收入。

当下,专业餐饮“代下单”平台也正在不断招收代理,因此你可以看到淘宝、闲鱼平台上大量同质的“代下单”选择,让消费者挑到眼花,竞争也异常激烈。

许多后来者想要在其中分一杯羹,就只好设置更低的价格来吸引客户。这也就解释了我们平常看到的极端低价产品的由来。比如某下载工具的会员,一天只需要0.01元。这种看起来白送的操作,实际上是为了与其他商家飙低价,卷死对手。

卷价格是“代下单”商家的常规操作。(图/电商平台截图)

在一家做“代下单”平台的公司上班的运营人员小洪告诉我,他们公司目前发展陷入瓶颈,一方面是做“代下单”的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品牌也在时不时打击“代下单”行为。

对于“代下单”行为,平台并非一无所知,只是大多数时候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代下单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品牌方是否想发力管控。

今年5月到6月,许多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大喊“麦当劳突然不能代下单我天塌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品牌通过限制异常账号(比如频繁在异地下单的账号),封禁了一批“代下单”的账号。在那之后,我发现我时常使用的“代下单”公众号上的套餐突然涨价了,直到现在,19.9元的三件套都没有恢复。

一觉醒来“代下单”不能用了,社交平台上很多用户在哀嚎。(图/社交平台截图)

不过,“代下单”的风险也许还隐藏在后头。比如一旦出现消费纠纷,便可能找不到责任方。在黑猫投诉平台,我看到不少人还遇到货没拿到就已经自动确认收货的情况。

由于“代下单”始终处在灰色暧昧地带,也使得诈骗犯罪得以潜伏。在小红书,有人发帖子表示,自己在平台上买了一个代金券,在跳转链接填了付款信息下单后,还没反应就发现信用卡被盗刷了几百块钱。羊毛还没薅到手,反被诈骗套牢。

最后,还是要提醒广大穷门人,且薅且当心,不要被低价蒙蔽了双眼。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