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功能, 而是存在: 一次关于孩子、家庭和智能陪伴的实验

关注
陪伴机器人真正的竞争力,不是语音识别率,不是模型大小,也不是产品位阶。 而是:它能不能以一个“被允许存在”的方式进入家庭。

最近一个月,我陆续使用和测试三款号称“陪伴型”的机器人:Havivi、芙崽和 Ropet(萌友智能)。

它们既不是家电,也不是教育机, 而是属于一个还没有被完全定义的新类别——它们不是来帮你完成任务,而是来“在”。这是一个很微妙、也很难实现的概念。“在”意味着存在、被看见、被接纳, 而不是执行功能。陪伴不是“响应”, 而是“可靠近”。

尤其当使用者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时,这个差异格外明显。所以我没有用技术指标做评测, 而是让它们真正进入生活:

被孩子拉着、按着、忽略、抱着,偶尔被摔一下,偶尔被放在沙发角落里。最后,它们呈现出的不 是“谁更智能”, 而是——谁更能让人愿意与它同处一个空间。

01 BubblePal:从“被接近”开始,而不是从“被理解”开始

image.png

产品:BubblePal毛绒玩具挂坠

公司:深圳跃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融资轮次:B+轮

公司介绍:专注于智能穿戴设备、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创始人:李勇

第一次打开BubblePal,我没有告诉女儿这是什么,

她直接把它当成一个新玩具。玩偶上有一枚软胶小铃铛,她按了一下铃铛,铃铛亮起、机器人回 应,她愣了一秒,然后哈哈大笑。

那一刻,我意识到——

对孩子来说,这不是智能,这是回应。

BubblePal是外形相对“毫无威胁感”的一款,它看起来更像一个带玩偶属性的小物件, 而不是技术设备。本体也没有任何会让孩子退后的信号。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它不是“要学习使用的设备”, 而是一件可以直接触摸、按、抓、放入口袋的东西。这种设计让孩子的第一反应不是理解, 而是靠 近。

BubblePal的语音识别比我想象得好,即使孩子语言还不完整,说话还有奶音,它也能理解核心意图。 内容上,它有比较完整的歌曲、故事和儿童对话资源。过程里没有强制用户教学、没有引导进入系 统,也没有“解锁式使用”, 而是自然展开。

但它有边界:必须联网才能使用 。

离开家、离开Wi-Fi,功能基本消失。这意味着BubblePal的陪伴是“固定场景型”, 而不是随身型。

但对一位两岁的孩子来说,它已经足够:她不需要知道这是不是AI, 大模型,还是联网的设备。她只需要知道:“我按你一下,你会回应我。”

在这里,BubblePal真正做到了“在”。

因为BubblePal的存在方式是温柔而可被允许的。它不抢占空间、不抢注意力、不展示技术, 而是以“可 以被触发,也可以沉默”的方式存在。它没有急着成为父母心中的“AI家庭成员”, 而是先成为孩子愿 意接触、接受、甚至抱着睡觉的小物件。它没有以“智能”进入关系, 而是以可信、可摸、不会造成 压力的方式进入家庭情绪结构。

它不是令人惊艳的那一台,但它是最容易被放在生活里, 而不需要解释的那一台。

02芙崽:它太急着让你知道它很聪明了

image.png

产品:AI养成系潮玩Fuzozo芙崽

公司:上海珞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融资轮次:Pre-A轮

公司介绍:AI陪伴机器人研发商,首款AI陪伴机器人产品,兼顾了桌⾯和可穿戴场景。

创始人:孙兆治

芙崽代表的是另一种路线——它先让你知道“它是智能体”,再进入陪伴关系。外观上,它更接近科 技产品而非玩具: 黑色机身、 大屏幕拟态眼睛、动态灯效,都在表达一种明确信息——“我不只是一 个可爱的物体,我是能与你互动的存在。”这类表达方式对成年人来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我们已 经习惯设备具备主动性,但对正在建立“世界有生命与无生命界限”的低龄儿童来说,这种存在方式 可能会带来压迫感。

拆箱时孩子是好奇的,但当设备亮屏、眼睛动起来、声音突然出现,她直接哭了跑开。不是因为它 不好, 而是因为它越界进入了孩子的心理空间。

这并不是产品的错误, 而是由于信息输入节奏过快、情绪缓冲区不足,使得芙崽在幼儿感知中跨越 了心理安全距离。对年纪更大的孩子 (例如6—10岁) 而言,它可能是“会回应、会观察、会表达情 绪的朋友”,但对两岁幼儿,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像“陌生生命出现了”, 而不是“我得到了一个伙伴”。

芙崽的交互方式是典型的“技术存在感优先”:我能感知你,我能回应你,我能理解你。

而对一个还在理解“什么是生命、什么不是生命”的孩子来说,这种直接表达智能的方式,带来的是 模糊甚至恐惧。

一些用户反馈也显示: 芙崽更适合7岁以上群体,甚至适合成年人,而不是幼儿

换句话说,它代表了一种更高认知层级的陪伴方式:“我知道你是智能体,我愿意与你互动。”而不 是:“我能靠近你,因为你不会让我害怕。”

它不是做错了, 而是时间点早了。在“陪伴机器人”的路径上,它是一个方向,只是还没有办法回到 那个简单的需求——不是让人理解它, 而是让人愿意让它存在。

它不是不适合被喜爱, 而是需要一个更成熟的使用者去理解它。换句话说,它不是“无害的存在”, 而是“存在需要被理解的智能体”。这是一种未来感强,但现实落地需要时间的产品形态。

03 Ropet:长得像未来宠物,但行为逻辑像运营系统

image.png

产品:AI宠物陪伴机器人Ropet

公司:北京萌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融资轮次:A1轮

公司介绍:为年轻一代打造可爱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宠物。

创始人:何嘉斌

Ropet 是三台产品里价格最高的一款(约 1600+),定位也与前两者不同——它不是“会对话的陪伴 机器人”, 而是电子宠物机器人。它试图延续早期电子宠物(例如小时候文曲星式虚拟养成)到实体 交互的路径, 而不是进入语义理解与语言大模型交互体系。从纸面定位看,它更接近“陪伴概念的拟 物形态化”,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能设备。

开箱阶段,它表现非常出色:外观设计成熟、线条简洁、审美克制,不像玩具,也不像功能家电,

更像一个具有生活方式意味的电子产品。 手感、重量、 工艺细节都达到“用户愿意把它放在桌面长期 展示”的水准。如果只看前五分钟,很容易以为它是这三款里完成度最高、最值得期待的一款——审 美在线、定位清晰、形态也有一定“未来宠物”的意味。

但真正进入使用,它的体验开始分层:

玩法逻辑:从“陪伴”变成“积分与解锁体系”

Ropet 的交互方式本质是行为捕捉 + 动作反馈。用户需要靠近它、做动作,或者在 App 内完成指定 互动,才能获得互动分,而这些分数被用于抽奖、解锁皮肤或声音效果。乍看之下这像是“电子宠物 养成”,但实际体验更接近游戏激励循环,而不是情绪陪伴。尤其对孩子来说,互动不再是一种情感 表达,而变成“为了奖励而行动”。这种逻辑会反向构建依赖,而不是建立关系。对成年人而言,这种玩法无法长期支撑兴趣,甚至显得浅层,缺少“成长曲线”。产品似乎将更多精力放在运营式奖励闭环,而非陪伴逻辑本身,因此互动是“可完成的”,但不自然、不情绪化,也不让人真正投入。

image.png

长时间镜头采集:体验割裂的核心

Ropet 的交互依赖摄像头持续捕捉行为,这意味着它需要长期观察使用者。虽然厂商多次强调隐私 保护,但真实使用中的感受不是“数据是否被上传”,而是“它是否需要记录这么多”。隐私焦虑的来 源不是数据处理方式, 而是采集逻辑是否必要、克制、以及是否与“家庭空间”这个概念相容。尤其 在家里——理论上一个最应该安全、可放松、 无审视感的空间里——长期存在一个“看着你”的设备, 会改变用户的心理状态。它不是被当成宠物,而更接近监控设备。

动作反馈机制:行为方式与“宠物心理原型”不一致

Ropet 的动作依赖机械旋转结构,而非模拟自然肢体语言,因此每一次移动都会产生明显机械噪音 ——白天还能容忍,但在安静环境尤其是夜晚,会显得突⺎甚至令人紧绷。因为动作节奏不可预

测,它会在你没有互动时突然轻微调整姿态、发出声响,人类直觉不会将此理解为“生命迹象”,而 会理解为“设备在运行一个任务”。当用户开始戴眼罩、拔电源或把它收起时,它就从“宠物”变成了 需要被管理的“物件”。

总结来说,Ropet 是那种“看起来像未来,但体验上还没跨过关系门槛”的产品。它有潜力、有审 美、有明确的商业路线,但目前更像一个概念雏形, 而不是一个可以被孩子或家庭视为情绪对象的 陪伴体。如果说陪伴设备的核心是“被允许存在”,那么 Ropet 仍停留在“被观察、被理解、被解锁” 的阶段,而不是“被接纳”。

最后,作为一个父亲,我的结论很简单:陪伴机器人真正的竞争力,不是语音识别率,不是模型大小,也不是产品位阶。 而是:它能不能以一个“被允许存在”的方式进入家庭。

不是“我会做什么”, 而是——我在

这三台设备都还没有做到完整意义上的陪伴。但它们已经在告诉我们一个未来趋势:下一代家庭科技,不止“功能革命”,更是“关系革命”。

当有一天, 一个机器人不用证明它聪明,不用争取交互,不用提示存在, 而只是以一种自然、柔和、不打扰的方式,静静地在—— 那时,它才真正成为“陪伴”。

不是设备! 不是工具! 不是玩具!

而是一种新型的、被允许进入生活的“存在”。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