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如何摆脱同质化竞争底色?

2019-09-25
即便有了大好的发展环境,社会办医形势依然任重而道远。

QQ截图20190807184540.png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健康界,作者丁新磊。

近年来,社会办医利好政策不断,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扩大医疗等领域开放以及放宽相应的准入力度。

尤其是今年6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并联合十部委共同对外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但即便有了如此大好的发展环境,社会办医形势依然任重而道远。

数据显示,从2015年起,民营医院数量已超过公立医院,并逐年攀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诊疗量却远远不及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的患者数仅占总数的16%。“多而不强”的状况是目前民营医疗亟需解决的问题。

医联体:助力社会办医扩建能力版图

在国家重点打造分级诊疗“抓手”——医联体的大环境下,强化自身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是通向医联体的前提也是敲门砖。

在《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要强调了公私合作。其中明确:各地要完善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社会办医可以选择加入,综合力量或者专科服务能力较强的社会办医可牵头组建医联体,鼓励适度竞争。支持公办和社会办医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支持社会办医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提高诊疗服务能力。

这意味医联体是社会办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达成该目标的前提是医疗机构要先具备较强的医疗服务能力。

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患者满意度、学科实力、稳定的财力支持等是则支撑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医疗机构扩建能力版图的重要内容。其中,医疗质量不仅关乎患者性命,更是一家医疗机构的底线,良好的医疗质量使患者安全得以保障,与患者的满意度直接挂钩,是一家医院行走着的名片,安排得怎么重要都不为过。

学科建设:社会办医持续前行的掌舵手

如果把非公医疗机构发展视为一段航程,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等是维持船只航行的动力,相比之下,学科建设及人才,更像是控制着机构走向哪里、走多远的掌舵手。

医院发展的后劲力量,是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能力。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以技术含量为主的医疗服务质量,凸显出机构自身优势和特色,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发展。

以全国知名的民营专科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为例,仅用了16年的时间,就进入了全国专科医院排行榜前十名,其心脏外科年手术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三,其崛起历程值得同行借鉴。

究其原因,精准的市场定位、一流的软硬配备、“紧密型”的合作模式等因素铸就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强大的专科服务能力。

比如在重点学科建设的市场定位方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在建设之初,就从政策环境、技术状况、病源市场、行业结构与发展空间方面充分考虑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学科定位,并战略性地提出走高端技术领先路线,树立心脏外科治疗和心脏介入治疗两大品牌,搭建了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朱晓东院士、北大医院心内科专家朱国英教授和北京协和心脏病影像诊断专家朱杰敏教授组成的“三朱鼎力”的学科带头团队。

在合作模式方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探索出了“紧密型”合作方式,与省内外400余家医院联网,年远程会诊量达17000余例。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社会办医内在软实力层面,还是外界医联体网格化的发展形势来看,扩建医疗机构的能力版图都将是一堂“必修课”。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