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21亿美元收购Fitbit,巨头抢滩健康可穿戴设备丨医线

2019-11-08
如何进一步提升硬件的用户体检、保证数据的易学性及安全性,可穿戴设备的前路依然漫长。但无疑,巨头的下场会加快这一进度。

文 | 石晗旭

编辑 | 尹茗

图片设计 | 李斌才

据国外媒体报道,互联网巨头谷歌已正式确认将以每股7.35美元现金的方式收购Fitbit,交易总额约21亿美元,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此次谷歌收购健康可穿戴设备先锋Fitbit,被视作在该领域的奋起直追。

2014年,谷歌便推出Android Wear系统,旨在切入占领可穿戴设备市场。即便到了2018年3月这套系统升级更新为WearOS,并辅佐了众多硬件企业,但面对Apple Watch的来势汹汹,谷歌在硬件方面难以招架。

“搅局者”并不只有走高端产品路线的苹果,华为、小米等在其所深耕的中低端可穿戴设备领域也逐渐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以运动社区起家的Keep、咕咚等国内创业公司也在近年内纷纷杀入智能手环市场。

可穿戴设备市场随之快速发展。根据IDTechEx的最新报告《2019-2029可穿戴技术预测》,2019年全球可穿戴技术产品市场的规模将超过500亿美元。

巨头和初创公司频频入场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人体健康数据的争夺战。据新华网报道,三星电子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孙英权曾表示,三星致力于布局“数码健康”,通过收集、分析、利用健康数据,构建“智能健康生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管理身心健康的解决方案。

这也意味着,硬件只是敲门砖,让硬件所采集到的数据最终服务于个性化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才是玩家们真正的野心。

一个市场的崛起VS一家公司的没落

成立于2007年的Fitbit曾是可穿戴设备行业的领导者。2009年,Fitbit发布首款可穿戴的腕部运动记录器设备Fitbit Tracker,可以追踪用户的行走、跑步、睡眠数据,以此拉开了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帷幕,在美国一时风头无两。

2012年,Jawbone发布Jawbone Up、Nike发布Fuelband,但这两款运动手环并没有夺走Fitbit后续Fitbit Flex等手环产品的锋芒。根据NPD在2014年第三季度对于健身追踪设备调查的市场报告,Fitbit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9%,远超排名第二的Jawbone所占据的14%的份额。

光环之下,2015年6月19日,Fitbit登陆纽交所,成为可穿戴设备第一股。

然而就在这一年,苹果以智能手表Apple Watch强势杀入可穿戴设备市场。Fitbit紧随其后推出智能手表Fitbit Blaze,199美元的定价较初代Apple Watch运动款低150美元,几乎翻身。而在Apple Watch 2上市时,入门价格降为299美元,选择Fitbit的消费者正在逐渐变少。

其后,无论是推出新产品还是再采用低价策略,Fitbit总是棋差一招。战况再未发生过扭转。

与此同时,运动手环市场疲态渐显。随着智能手表的崛起,消费者的新鲜感正逐渐退去,而运动手环自身功能并未有重大突破。再加上面临华为、小米等公司推出的高性价比产品,Fitbit的市场份额正不断被挤压。

IDC发布的2019 年Q1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三星以8.7%的市占率成功将上一季度位列第四的Fitbit挤下;后者虽位列第五,但较之当年的成绩已十分式微。

数据来源:IDC

在这种背景下,成立于2007年的可穿戴设备先锋Fitbit受到了冲击,股价从2015年登陆纽交所时的40美元,到今年8月跌至2.81美元的低点。而早期的伙伴,要么如Jawbone走入了清算的结局,要么被巨头收购。

谷歌看中Fitbit的什么?

硬件端份额被压缩后,Fitbit团队开始从服务端另辟蹊径。2016年在旧金山的一个活动上,Fitbit创始人兼CEO詹姆斯·帕克认为,可穿戴设备不仅与时尚相关,在将来可能成为一种医疗援助。

IDC分析师Jitesh Ubrani也发表过相同观点:“医疗保健市场正迅速成为可穿戴品牌要攻克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为此,Fitbit一方面加大对传感器和AI的研发投入力度,以提高设备健康监测的准确性,增加检测心律失常和睡眠呼吸暂停等更偏向医疗的功能。另一方面,Fitbit与美敦力等医疗科技公司、United Health等医疗保险公司达成合作,使其采集的用户健康数据得以发挥价值。

彼时,苹果、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头均宣称要进军数字医疗领域。其中,苹果率先跨出了一步。除了医疗健康人才的储备外,2016年~2018年这三年间,苹果分别收购了个人健康记录初创公司Gliimpse、睡眠监测设备制造商Beddit以及通过App与商用呼吸传感器配合辅助管理儿童哮喘症状的小型公司Tueo Health。

以上种种行动,反应在硬件上便是去年9月发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4。该版手表于去年12月正式上线ECG(心电图)功能,用户可直接在手表上通过ECG程序拍摄心电图,检测心脏相关问题。该功能已获得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

Apple Watch功能图示 / 摄图网

相比之下,谷歌在基础健康数据获取方面的劣势,导致了Google Health发展及商业化进程的缓慢。即便WearOS已经存在5年多的时间,但同安卓手机一样,搭载该系统的可穿戴设备也要面临统一开发的难题。芯片的缺乏,也让谷歌在硬件上处处掣肘。

通过收购满足一直以来的硬件短板对谷歌来说势在必行。而拥有一定医疗领域基础、且已在全球销售1亿多台产品、获得2800万用户的Fitbit无疑是个很好的标的。

想象空间和局限

根据IDC发布的2019 年Q1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腕部可穿戴设备占据了整体出货量的63.2%。

其中,越来越多的腕部设备也在向医疗健康领域渗透,或通过自己打造“硬件+云+软件”的整套系统,或通过与第三方医疗平台合作实现。

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厂商也不例外。今年以来,除了凭借低价手环在腕部可穿戴设备巩固市占率第一的地位外,华米陆续发布Amazfit米动健康手表及智能运动手表新品。前者已通过CFDA认证,领先苹果一步,成为国内首款支持ECG的产品。在芯片方面,华米也做了研发布局。

在硬件和数据的基础上,华米推出专家心电解读、心脏异常通知、电话/图文问诊等10余项米动健康服务。

今年一季度,“后起之秀”华为的可穿戴设备增长迅速,出货量共计500万台,同比增长282.2%,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1%上升到10%。3月,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华为终端有限公司新增销售医疗器械的经营范围,将专注可与医疗设备连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蛋壳研究院统计显示,可穿戴设备医疗领域有九大应用场景,分别是运动检测、疾病预防、早期干预、明确诊断、持续监测、辅助诊疗、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慢病管理,覆盖了发病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当下的可穿戴设备正从运动监测向持续监测、辅助诊疗过渡,其他如个性化治疗、慢病管理类场景的突破将是这一市场接下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在硬件形态上有更多的探索或许也将是出路之一。今年10月,苹果一项“可穿戴式电子戒指的设备、方法和用户界面”的专利已经通过了美国专利商标局的认证。其内置的生物传感器等仍将可以追踪健康数据,或将成为苹果另一款辅助健康的产品。

但目前来看,已有的设备在硬件设计上同质化较为严重,难以吸引用户持续购买,硬件的使用体验也尚待提高。虎扑有网友曾发帖吐槽自己的Apple Watch充一次电只能用两天,续航问题令人不堪其烦。

从数据层面上看,可穿戴设备的准确度并不尽如人意,远未达到医学标准。即便是深耕多年的Fitbit,也曾因误测用户心跳数据——平均每分钟增加20次之多——遭遇用户集体诉讼。同时,目前设备大多稳定性不足,甩手、摇头都可能影响监测数据。

数据层面的另一个隐忧是关于安全的。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过的一位网络工程师表示,可穿戴医疗设备目前还没有相关网络安全的技术标准。云端个人信息、数据存储、传输及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尚难保证。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硬件的用户体检、保证数据的易学性及安全性,可穿戴设备的前路依然漫长。但无疑,巨头的下场会加快这一进度。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 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