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在拥挤的土地上开出花来

2019-12-12
不能进入公办普高,摆在深圳学生面前的几乎只有两条路,要么是每学期学费不低于1万元的民办高中,要么是专注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

4f477dde81f2c5800e06e6e190ab15e3.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qspyq2015),作者小运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打怪升级”的学生

深圳人萧毅(化名)在2019年考入复旦大学自然科学试验班。

他毕业于深圳“四大名校”之一的深圳中学,位列当年学校高考理科成绩第22名。

小学同学大多没像他一样幸运。除不少在普通本科外,50多名同学里,在985高校的,只有五六个。就读在专科学校里的,有15位左右。

“那所小学,肯定不差,但不算特别有名。”即便在此等行列的深圳市小学,毕业生在六年之后,仍有相当部分只能入读专科。

这背后,是深圳相当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在深圳,中考难过高考。”萧毅告诉我,这句话早已成为深圳考生和家长的共识。

2019年,深圳市公办普高计划招生不足3.5万人,但全市有近8万人参加高考。在这座把“来了就是深圳人”作为宣介口号的城市,深籍考生和非深籍考生的中考门槛并未有明显差别,即便对于“四大名校”而言,非深籍考生的录取分数也不过是再高两三分而已。

在萧毅的班上,就有四五名四川籍同学。往前回溯十年,萧毅和他的同学基本都是在六七岁时随父母迁至深圳。

如此背景之下,官方数据表示,深圳今年的公办高中录取率约44.5%。这意味着,5名在深圳参加中考的学生里,几乎只有2名能入读公办普高。

北京的情况如何?相比之下,17城区今年普高录取率绝大部分均在90%左右,东城区和西城区更是出现103.17%、102.97%的爆表比率。隔壁的广州,公办普高升学率早已在60%以上。

不能进入公办普高,摆在深圳学生面前的几乎只有两条路,要么是每学期学费不低于1万元的民办高中,要么是专注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

萧毅用“打怪升级”来形容他在深圳的求学进阶路径。在他的回顾里,准确地说,改变他命运的并不是高考,而是六年前的小升初那场考试。如果没有进入深圳中学初中部,那么,他的中考竞争力就可能会大打折扣。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一个深圳学生在中考被淘汰的可能性,甚至要比高考环节更大。

2018年的深圳中学共录取18个班级,录取人数约800人,其中,深圳中学初中部生源就多达五分之一。能从普通中学跻身进入的学生,寥寥无几。

要进入“四大名校”,往往就需要先人一步,在初中阶段即进入名校。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压力自然而然转移到深圳学生的小升初阶段。除凭借高价学区房就近入学之外,学生只能借助选拔考试、艺术特长生和文化特长生三种路径。拼的,要么是家长的财力,要么是个人的才力。

所以,教育资源也被垄断了吗?萧毅告诉我,和外人的想象不同,他身边的高中同学并不是非富即贵,大多是深圳中产阶级——“那种父母有稳定工作,家庭有稳定收入,不需要勤工俭学的同学。”实际上,他的班里还有部分同学家里都没有深圳的一套房子。对于深圳移民而言,“在这里拥有一套房子可没那么容易”。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深圳,教育成为一件步步为营的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句话用来形容深圳求学,并不夸张。

“僧多粥少”的资源

学生的困境,更多来源于深圳紧缺的教育资源。众所周知,在教育上,比起北上广,深圳确实不占任何优势。

对于在深圳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落后的教育资源,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有些贫乏的公办高中学位,一个是较为有限的高校录取名额。

2019年深圳两会期间,就有至少23名深圳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关于加快高中学位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大推进高中学校用地规划、增加高中学位的建议》,集体呼吁政府增加高中学位供给。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深圳目前已有120宗法定高中用地,但市人大代表陈锦花此前曾向媒体表示,根据深圳市教育局的答复,实际上,虽然已到“十三五”规划期间,但不少在2012年制定的“十二五”期间规划用地都还尚未落实。

深圳寸土寸金,另有部分土地权属复杂、拆迁耗时或者整备困难。此种情形之下,增设公办高中学位,就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教育部门一肩可挑。

实际上,深圳并不怎么缺乏高中学位,缺乏的是公办高中学位。相比北上广,深圳公办高中录取率要矮一大截。

民办高中,实行市场调节价,低则每学期1万,高则每学期10万的学杂费,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能力承受。中职学校,毕业后的就业并不十分顺利,况且这更不符合高学历人群占比较高的深圳父母的期待。

进入公办高中,难,进入优质公办高中,难上加难。

这之后,进入名牌高校,同样难。报录比,也就是考生数量与录取名额之间的比例,才真正决定各省真正的高考难度。录取机会,而非录取分数,是衡量高考难度的唯一标准。

从这一点出发,广东高考几乎在全国算得上最难。这背后,一面是过于庞大的广东考生基数,一面是实在紧缺的省外高校招生名额。

广东与河南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考生逾60万省份。2019年,广东高考报考人数达76.8万人,本科录取人数接近28.8万,本科录取率为37.37%。而北京,当年高考报考人数为5.92万人,本科录取人数为2.94万人,录取率为49.7%。

与此相对应,省外高校在广东招生名额却又相当匮乏。2019年,北京大学在广东录取68名学生,在湖北和福建则各自招收154名和124名学生。而湖北与福建考生数量却只有广东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广东虽有4所211大学,但211录取率在全国倒数第一。

考生数量多,省外高校招生名额少,这让广东成为全国高考难度几乎最高的省份。

深圳高考当中的困境,压力更多施加给实力相对一般的学生,倘若在其他省份,他们本有更多机会去更好的高校。

“广东高考,真正难住的不是万分之一的尖子生,而是后面作为庞大基数的同学。”萧毅如此告诉我。

而对于萧毅这样的深圳学生来说,他的困境是,如何早在中考前就突破重围,首先成为那万分之一。

师资不均衡,但教育有特色

深圳中小学教育的另一个难题是,师资不均衡。

前阵子,深圳高薪招聘名校生成为各界关注的新闻。深圳“四大名校”同样在这一潮流当中。但实际上,真正缺乏优质师资的并不是“四大名校”,也并不是福田、罗湖、南山等区,而是龙华、光明新区、大鹏新区等地理位置较偏远的深圳地区。

深圳经济发达,但亟需补齐教育短板。因此,高薪招聘名校应届生,就成为深圳可行且必行的教育发展策略。

缺土地,缺师资,但深圳发展教育,并不缺钱。高薪与高福利,也并不是近两年才实行的模式。

多名刚刚毕业的985高校应届生告诉我,早在他们入职之前,学校教师就早已享受到此等待遇。只是深圳此前并未将“高薪”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由此,又可以看出深圳推动师资发展的巨大决心。

比起应试,深圳更看重的是综合素质教育。2019年春季,在华大新高考联盟举办的全国统一模拟高考中,共有各地名校一万八千多名考生参与。前五百名考生中,深圳中学有25名,整个广东不足50名。

“衡水中学模式”在深圳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从不是一个被提倡和学习的对象。在这个商业气息浓厚、创新意识强烈的高度年轻化城市,它的教育也呈现出自由、活泼和多元的特色。

“对于衡水中学的学生来说,考名校,必备素质是刻苦努力,那对于深圳的名校生呢?”

“也是努力吧。但这种努力是,高一高二在各种事务中努力学得很好,高三一门心思努力学习。”萧毅如此回答我。

“我们有些同学,到了大学,甚至会觉得本科比高中还累。”在深圳中学读高中,萧毅的学生时代满是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这当中,有时还包括作为休闲娱乐的电子游戏。

还让人觉得惊奇的是,深圳很多学校会开设一个特色班级,有的会被命名为“未来班”,这个班级没有其他地区学校意义上的班干部,学生们全部按照公司管理体制被划分成财务部、人事部等小团队,大家的职务是CEO或者CFO等等。

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多元与商业思维,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它的教育理念当中去。

对于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而言,因工作而“漂泊”到深圳的年轻人,似乎不大容易寻找得到归属感。但对于萧毅这样的“深二代”而言,在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他们早已把深圳作为自己的家。

深圳没有名牌大学。在这里搏得高分的学生,高考后都已离开这座城市。但萧毅和我说,他总是能看到,中学同学在微信朋友圈里怀念着深圳。

“积极,有朝气,机会很多,基础设施新。”这是因为读大学而离开深圳的年轻人怀念着它的理由。

“毕业后,还是要回去的。”萧毅和我说,他和他的大多数中学同学目前都是这样规划着。

教育的目的是开花结果。年轻人们在这里接受教育,而后又离开这座城市。在经受的教育中,他们构建出对这座城市的认同与怀念。我想,这也正是深圳的希望所在。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