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只有走了太远太远的人,才知道怎么走远

2020-01-20
去火星,是冯叔近几年一直在琢磨的事儿。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作者风马牛。

不久前的一天,在书房和风马牛的年轻人聊着「地球以外」的事,冯叔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拿起手机看了一眼,冯叔说了句,「嗨,又是些庸俗的事儿」。接完电话回来,冯叔喝了口茶,和我们几个年轻人继续聊起他觉得「一点都不庸俗」的话题——去火星。

去火星,是冯叔近几年一直在琢磨的事儿。

几年前,冯叔去了两趟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那里体验宇航员的训练生活,参观由 3500 万个零件构成的航天飞机,也和宇航员们进行了数次交流。

冯叔说,NASA 之旅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发现,在NASA、在美国,大家并不觉得航天是很遥远的事,他们认为上太空、登月、登陆火星都挺轻松平常的。一个上过四次太空的航天员谈起搭乘航天飞机的经历,就跟谈坐高铁、坐飞机一样平常。在 NASA 航天城里,到处可以碰到曾经太空旅行过的宇航员,而在国内,我们想见到宇航员,还不是太容易。」

冯叔告诉我们,他惊叹于这样的科技体验。「同时,我也被太空的事儿深深吸引。一名宇航员跟我说,当他到了太空以后,才知道地球有多小,太空有多大。他甚至觉得,外太空一定会有生物,只是因为太空实在太大了,我们才没有发现。我对他们的经历非常感兴趣。」

从 NASA 回国后,冯叔发现最近这些年国内的民用航天事业开始起步,「既然国内有人做这个事情了,那为什么不在国内发射一颗卫星呢?」

冯叔把自己的心情总结为三个词:好奇、无畏、想干。「一是好奇,地球飘在太空,让人忍不住想,其它地方是不是还有个类似的球,或者还有个什么别的东西?二是无畏,我对太空不觉得恐惧。三是想干,就是想折腾,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我很关注科技,因为科学打破了我的思维框架,所以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火星上的经济适用房,我都愿意去尝试。听说已经有人在研究火星和月亮上的房地产了,我不是第一个,但我觉得我也能试试。」

于是,冯叔找到了国内极具潜力的卫星伙伴合作,于 2018 年初,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把「风马牛一号」卫星送上了太空。

对冯叔来说,发射「风马牛一号」卫星,只是打破边界、探索太空的第一次尝试。冯叔念念不忘的,还是去火星。

冯叔回忆起他在 NASA 看到的许多关于航天历史的记录影片,「那些参与者所展现出的人类共同使命感和探索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其中一个火星移民计划入选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中年女性有家庭,有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谁都知道,去火星是张单程票,绝对回不来了,她也非常清楚自己的未来,但她依然和家人告别,拿着行李到训练中心报到,开始为探索火星的使命做准备。」

在研究去火星的过程中,冯叔发现,太空旅行这件事,国外一直有人在做,不论是英国的维珍银河公司,还是美国的 SpaceX,都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尤其是 SpaceX 的老板埃隆·马斯克,早就宣布要将 100 万人送到火星。

2019年12月22日,SpaceX公司已连续第十次成功完成降落伞系统的测试。这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里程碑,这些技术未来会用于实际的载人飞行。

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冯叔觉得,马斯克的想法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你们算一算,100 万人有多重?假设一个人 100 斤,那么 100 万人就是 5 万吨重。现在的火箭载荷最大 60 吨,火箭从地球到火星要飞行 6 到 8 个月。现在的技术还不能做到每次都成功返回。且不说成本有多巨大,只说如何用 6 到 8 个月时间,把这 5 万吨活物,以及人们吃喝拉撒所要携带的食物及排泄物运送到火星,都是巨大的难题。所以说按照目前这些火箭的载荷与速度,送 100 万人到火星是不靠谱的。」

「如果运活人去火星不靠谱,那您觉得怎么办靠谱?」

面对我们的提问,冯叔给出了他想了很久的答案:「我们在地球上运东西,如果要运的东西太多太重,我们就不运,改用别的办法。比如在美国销售的日本汽车,不是在日本生产好,然后运到美国,而是日本品牌直接在美国设厂,然后把车造出来,这样几百万辆日本车就可以在美国奔跑。」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这 100 万人甚至更多人的基因或者生命细胞储存起来,先建立一个太空基因库,然后把基因运到火星。一个细胞或者一个基因胶囊,连 5 克都不到,100 万人的基因胶囊加起来,最多也就是 5 吨。假如一个火箭可以运载 50 吨,那一次就能运载 1000 万人的基因胶囊。」

「用这样的方式把 1000 万人的基因运送到火星去,即使失败了,最多也就损失一个火箭。而且没有路上的吃喝问题。同时还可以发射几批火箭,带过去几十、几百个机器人。我看过 NASA 造的机器人,每个大概有一吨重,一次火箭发射就能带过去 50 个机器人。把地球上造的【人造子宫】也带过去,同时再让几个地球人过去,在火星上面建立一个造人工厂,造出这 1000 万人。」

冯叔把「提取基因,发送到太空,再到可能的时候重造一个自己」的想法称为「分身计划」。冯叔说,「我想给自己做这样一个分身计划」。

现实中,并没有哪个公司或者组织提供这种服务。于是,冯叔和一位同样对太空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投资了一个新公司——曼为科技,曼为科技的团队成员们,有的来自于航天领域,有的从事生物技术行业。他们组合在一起,推出了冯叔想要的服务。

「我首先是他们的客户,其次才是投资人」,冯叔说,「这些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可以将我的基因发射到太空,放个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他们可以提供多项相关服务。」

2018 年 10 月 25 日,曼为科技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个太空基因库,把一批基因样本发射到 950 公里的轨道上。

「我想,未来的人,或者说火星上的人一定不会像现在的地球人一样,有血有肉这样简单。我一直特好奇,未来的人到底是什么样,人在宇宙当中究竟算什么?我觉得人工智能、基因生物技术,以及我们现在的所有科技,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特别清晰又不准确的指向,那就是未来的人跟现在简单的有血有肉的人是不一样的。我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换头术,把一个人的脑袋切下来再移植到另外一个人身体上。那我们通过火星上的造人工厂就能造出新的火星人类。」

「可是,以目前的技术,以及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限制来讲,目前在地球上并不能仅仅通过基因就造出人来。那您把自己的基因放到太空有什么意义呢?」风马牛的小伙伴们总是觉得冯叔的想法有些过于超前。

「技术总是会进步的,虽然有些技术我不懂,但我相信专业的力量」,冯叔对技术的进步充满了信心,「不管是航天技术,还是生物科技,或者别的相关技术,总是会发展到我们想要的地步。技术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法律、伦理也一定会跟着改变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法律、伦理的改变,通过那些基因就复制一个【我】出来,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目前做的,只是第一步。未来一旦各方面都成熟了,我们就能继续进行第二步、第三步……」

「比如说,未来火星人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又如何建立?火星社会的伦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是什么样的?如果到了火星之后,还是地球人的社会形态,他们见面吵架还在吵地球的事,我们有必要费这么大力气把他们挪上去吗?人类在火星上该创造什么样的的伦理关系、社会关系,这都是需要专业人士去研究的。」

冯叔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信心,比我们几个年轻人要大得多。冯叔参与投资的曼为科技公司,发展的速度也比我们料想的快得多——曼为最近已经推出了「分身计划」的相关服务,并开展了商业化活动。对此,我们也不是很理解。「既然目前所做的不过是去往火星第一步,为什么就要进行商业化呢?您参与过很多公益事业,为什么这个事情开始的时候不以一种公益的形式去做?」

对此,冯叔也给出了他的看法:「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我们做房地产,需要把买地、设计、建造、销售等各个环节笼在一起。如果单看设计,或者是建房子,我们都不专业,但是我们把房地产这个事情做起来了,而单独的建筑设计师、或者是建造承包商,都不可能把这个事做成。有经济学家讲,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所以,我们在相信专业人士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有人像地产商一样,把分身计划这个事的各个环节组织起来。这完全是一种商业的思维,所以曼为公司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服务商业化。与此同时,航天是一个特别烧钱的事,只有进行商业化,才能让它持续地进行起来。我们一定要相信商业的力量。」

「可是,不管怎么看,目前的分身计划与登录火星或者在火星上再造一个自己相比,还差得好远,您就不担心这个事不成功吗?」

「第一步总是要有人迈出去的」,冯叔对这样的疑问并不过虑,「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挠心挠肝的,不做,就觉得不舒服。为了这个东西,可劲地折腾。你说靠谱也好,不靠谱也好。不靠谱就不靠谱呗。那我折腾一下,内心这个好奇心满足一下。哪怕以后达不到预期,我努力去做了,不就挺好的嘛。」

冯叔告诉我们,在 NASA 的纪念馆,他记住了两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第一句话,好奇心永远是满足欲望的基础。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能向外太空进发,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句话,只有走了太远太远的人,才知道怎么走远。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好,企业、人类的进程,确实只有走到一定程度,回过头来思考,才知道怎么往下走。」

「曼为公司很快就要提供商业服务了,我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聚集起关注未来,关注太空的人们,同时,迈出奔向火星的第一步」。

「你们想一想,自己的基因在太空飘着,也许哪一天,就能变成另一个自己去往火星,那得多酷啊」,冯叔停顿了一下,「到那时候,人类就有可能超越现有的文明,建立更新的、能延续更久的文明。」

至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何时能实现,冯叔说,「能不能移民火星,我真的不知道。但我一定要去太空,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因为我觉得,人类总要走上这条路的。」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