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抢购了34盒N95口罩后,我有话说

2020-01-22
当人们被未知的恐惧紧紧抓牢时,会毫不犹豫地付出代价争取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微信图片_20200122143113.jpg

作者:程小琼,新零售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当人们被未知的恐惧紧紧抓牢时,会毫不犹豫地付出代价争取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好文3081字 | 5分钟阅读

1月20日夜间,关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闻全面扩散。口罩开始脱销。

1月21日上午,在电商平台一片断货的恐慌之中,我从朋友推荐的杜邦品牌经销商手里抢了2盒N95的口罩,因为在办公室里喊了一嗓子,最终通过微信帮同事们代购了34盒。

下单的时候,关于产品的细节我脑子里一片茫然,只瞄准了两个概念:口罩、N95。

和我一起下单的同事,大多因为信任,并没有人问我,要买的是什么品牌,是哪个型号的产品,功能怎样,性价比如何。

当2013年的雾霾走入公众视野后,我们对于口罩的认知更多是在防雾霾的功能上。搜索各大平台上的口罩品牌,防雾霾均为产品关键词。

根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5年度口罩行业企业排行榜》,2015年国内防霾口罩品牌前五名依次是3M、绿盾、霍尼韦尔、优唯斯和白元。绿盾是唯一的国内品牌。

微信图片_20200122143132.jpg

有业内人士预测,3M大约占据了国内整个防霾口罩市场90%的份额,是绝对的龙头企业,绿盾则占领了剩下10%份额里的一半,其他品牌瓜分剩下的5%。

因为有着防霾的品牌知名度,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3M系列产品在各大平台迅速断货。消费者只能奔向其他品牌寻求替代品。

这时候,对品牌而言,是机会也是考验。

非理性囤货

早上,我得知有人发布组建“霍尼韦尔N95口罩购买群”的消息,朋友圈里写着:“囤了几万个霍尼韦尔N95级别口罩,管够。”

带着好奇我入了群,进群的时候是57人,到下午3点,群内不过70人,2万个发自江西南昌的霍尼韦尔库存已经被抢购一空,群里开始有其他人趁机上线其他国产品牌的口罩,发出链接用的口气,像极了微商:

“速度,这个有货!”

“上一条又断货了,最低价N95口罩,今明两天下单还能正常发货!”

群里出售的口罩一共只有3款,其中一款在群内被抢购的霍尼韦尔口罩,是H910V PLUS系列,一个4元,一盒25只,顺丰到付。

这个产品在淘宝上至今仍然有货,单个价格从1.5元到10元不等,京东只有一款25只包装的,售价380元。

另一款霍尼韦尔的热搜款H950V几度在京东、苏宁等平台上线,都是瞬间被抢光,25只99元,目前缺货。淘宝上25只的价格是229元。

我分不清H910V和H950V两个款式的区别,但这在抢购口罩时并不重要;我也很难说清楚3M、霍尼韦尔和杜邦这些品牌到底有什么优劣势,唯一确定的是,我要尽快下手,以确保自己可以买到N95口罩,因为那意味着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成功建立。

微信图片_20200122143136.jpg

所有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倡导,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公众自我保护可以做的是两件事情:勤洗手,带口罩。

截至发稿,尽管N95口罩早已售罄,这个社群的人数还是持续增长,人数已经达到了112个,所有人进群的第一句话都是:群主,N95还有货吗?

当突发事件来临,各类信息充斥,所谓官方的、权威的、独家的、一手的……普通民众无从辨别真假,随即引发的恐慌心理,让他们产生了非理性消费。商家因此抬高商品价格,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但为什么会发生抢购,为什么是N95?

真的就要N95吗?

在回答如何选择口罩时,专家们基本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市面上有两种口罩“防病毒”效果较好,医用外科口罩以及N95口罩。

N95,并非一种特定的产品型号。N95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认证的一种产品标准,属于工业防护用口罩的应用范畴。

N95型口罩对0.3微米的非油性颗粒过滤效果≥95%。冠状病毒的平均直径约为0.1微米,飞沫作为其传播载体,直径约1~5微米,因此N95型口罩能够有效预防由患者体液或血液飞溅引起的飞沫传染。

事实上,美国疾控中心(CDC)并不建议一般大众日常使用N95口罩来预防SARS类的病毒。

美国疾控中心网站(www.cdc.gov)上对应SARS病毒传播是否需要佩戴N95型口罩的公开问答是,只建议密切接触SARS患者的医护工作者及医疗运输人员佩戴N95口罩(医院中不会直接接触SARS病患的医务人员及来访者则不需要常规佩戴N95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作为SARS病毒的同族,目前看来传染度仍弱于SARS,并不需要佩戴N95口罩。

与此同时1月20日晚间,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接受了《新闻1+1》关于疫情的采访时,也提到了“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一般的口罩是能阻挡80%带有病毒的飞沫进入呼吸道的。

微信图片_20200122143140.jpg

但事实是,所有标注了N95的口罩都被抢购一空。从应对疫情的心理上,阻隔病毒的决心不能只有80%的胜率,公众要求尽量100%——当人们被未知的恐惧紧紧抓牢时,会毫不犹豫地付出代价争取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人们的安全感,建立在每一个确保万无一失的环节里,尽管它还需要理性的思考,谨慎的求证。

2016年11月01日,新国家标准GB/T32610-2016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正式开始实施。此前我国关于口罩的标准只有《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以及《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前者是医用口罩标准,而后者属于强制性标准,分类是“劳动防护用品”,即工业口罩标准,包括进口品牌3M在内的N95型等都是依据工业标准。

实际上,除了密封性和过滤性能,口罩的透气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欧美发达国家,除了口罩的产品标准外(N95,FFP),更有严格的使用管理条例。

如德国的GBR190劳保条例规定,工人必须在经过体检后才能使用,而且每天佩戴时间不得超过半小时。美国呼吸保护标准(29CFR—1910.134)则规定,雇主对需佩带呼吸保护器的人员必须进行医学评价,以便评价其佩带呼吸保护器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使用N95这类工业防护的口罩时,也需要更多注意呼吸通畅和身体的反应。

商家和平台的为与不为

当消费者的非理性需求被突然激发,销售渠道会经受暴增的压力。

春运时节,很多人准备归家或外出旅行,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去往高铁、机场等人流密集区,着急买口罩防身,此时面临的却是令人无奈的局面——电商平台物流停摆、店家停止发货、部分商家恶意抬高物价的现状,线下药店、超市等渠道库存告急,需要排队等货。

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媒体和消费者很容易将关注点放在平台缺货和商家涨价的现象上,又一次见证部分商家和平台发“国难财”的不耻行为。

微信图片_20200122143144.jpg

事实上,针对频频被吐槽哄抬价格,不管是商家还是平台都有所作为:

3M在1月21日对各大经销商下达了通知函,希望经销商不要借疫情恶意囤货,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把口罩及相关防护产品卖给终端客户而非中间商。同时,推出了新的产品分货规则:优先满足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地区。

针对部分商品缺货,阿里巴巴集团在内部紧急调动并整合了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资源,在天猫超市备货超过40万盒口罩,确保春节期间口罩和疫情相关需求产品的供货以及配送。

当然,面对“口罩”成为热词的时机,各个平台也不会轻易错过营销机会。

在这场围绕着口罩的供需平衡大战中,京东自营开设了防护专场,在口罩之外,上线了医护人员专业防护产品系列。

拼多多继续启用百亿补贴战术,拉拢了国产品牌一起,用买一赠一来吸引用户和流量。有趣的是,该同款产品在当天下午还是聚划算百亿补贴的品牌产品。

阿里向淘宝天猫上所有销售口罩的商家发出通知,绝不允许涨价销售,并对聚划算百亿补贴的口罩商品进行专项官方补贴,从1月22日零点到6点间,某款新上线的医用口罩产品成交增长5000单。

我所抢购的杜邦口罩,是工业防护用品,在杜邦中国的业务中占据很小一部分。杜邦的专业领域是在个体防护服上,是SARS、埃博拉等全球性疫情的专业医疗防护服务商。

那个经销商从9点半开始播报销售数量,2个小时卖掉1000盒,一天内卖掉10000只,多年的库存清空。

这款在中国消费者市场毫不知名的产品,就借着快递走到了终端用户的面前,即将实现第一轮的品牌认知。

接下来,就要看品牌能不能用产品留住消费者的心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