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nstagram早期创业历程,看优秀创始人特质

2020-08-10
短期在年轻人里流行,上一代人看不懂的事物,往往具备巨大的潜力。

编者按:本文来自Violent Delight,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周末读了Sarah Frier写的,讲Instagram创业故事的新书No Filter。这本书被誉为“Social Network”的续篇,因为里面也描述了大量Mark Zuckerberg和Instagram之间的复杂故事。看完之后觉得Instagram的早期创业故事很典型,和大家分享一下。

创始人Kevin Systrom 83年出生,父母分别是Zipcar和TJ Maxx的高管。Kevin在中学时候开始喜欢编程,2002年入读斯坦福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比我大2届的学长……),在2005年的时候第一次遇到Mark Zuckerberg,当时Zuckerberg正在给初创的Facebook招人,邀请他加入,他犹豫了一下,大学导师说,这个Facebook只是一个短期流行而已,不靠谱。于是他没去。

//启示:短期在年轻人里流行,上一代人看不懂的事物,往往具备巨大的潜力。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Kevin一直喜欢摄影,在大三时候,去了佛罗伦萨交换一个学期,专门学习摄影。在那个时候学会了使用古董胶片相机Holga拍摄方形的,模糊的照片。

//启示:创始人个人的经历和兴趣与创业结合起来的时候,也许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2005年Kevin来到Odeo实习,他的mentor是Jack Dorsey,在工作中Kevin和Jack关系很好,当时Jack Dorsey牵头要做一个新产品叫做Twitter,邀请Kevin留下来,他觉得这个也不太靠谱,于是就毕业后加入了Google(2006年),然后在Google作为市场营销职能呆了2年,因为他不是CS出身,因此没有被谷歌的APM项目录取,觉得不开心就离职了,加入一家叫NextStop的创业公司。

//启示:在一个行业的早期,未来很厉害的人往往都会因为各种原因相遇,珍惜善缘。

在那个时候,硅谷最火的就是Foursqure这样的SoLoMo概念产品。于是他和一个在Google的朋友做了一个结合checkin的社交游戏原型Burbn(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现在在什么地方或者要去什么地方,这样朋友可以也来参与聚会,是不是很熟悉?),在一个Hunch高管组织的party上遇到了Marc Andreessen,以及Baseline Venture的Steve Anderson。他们觉得Systrom有Stanford和Google的经历,又想创业,值得跟踪,Steve Anderson提出一个条件:Kevin要找一个cofounder,给他10个点,他就投资。

//启示:创业路上,合伙人非常重要。真格基金也是非常强调合伙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第一次创业的年轻人。

Kevin先找了和他一起做Burbn的这个朋友,但是他不想离开Google,于是又找了一个他的Stanford学弟Mike Krieger,他们在大学时候参加了同一个Fellowship,当时在Meebo(一家社交软件公司)工作,他当时也想做移动的App,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成为合伙人。

//启示:好的联合创始人,往往具备共同的经历和兴趣带来的信任和热情,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同时他们也很互补,Kevin很适合产品战略,外向,Mike是个技术狂人,喜欢对内。而且股份划分要有主次之分,避免以后产生问题。两位创始人都是自学iOS编程,是新技术的爱好者和早期布道者。

他们拿到了A16z的250K投资,Deal leader是Ronny Conway(是的,尊贵的Ron Conway的儿子),以及Baseline的250K。然后他去找自己之前的Mentor Jack Dorsey要一些建议,Dorsey觉得他们要做的事情非常陈词滥调,只是蹭热点,但是他一直觉得Kevin人不错,于是他放了25K,这是Jack Dorsey个人第一笔天使投资。

//启示:早期投资,人比事的重要程度要大得多。

但是显然他们做的这个事情不太靠谱,哪怕Ronny Conway在投了之后,也跑来跟他们说你们这东西不靠谱。所以他们转型,准备做一个“帮助用户拍好看的照片,然后发到其他的社交网络的工具“,这样可以借助已有社交网络的力量。然后他们想在这个工具上可以加上关注关系,做成“图片的Twitter”,但是Kevin坚持不加上类似Retweet的功能,因为他希望每个人分享的都是自己产生的内容。Kevin在和女朋友度假的时候想到,当时手机的摄像头质量很差,所以加上滤镜之后,可以把照片变得风格化,这样就看不出质量好坏了。

//启示:创业初期,发现商业模式不靠谱要及时转型,创造性地解决用户真实存在的痛点问题,并且对自己的产品形态要有深入思考,避免人云亦云。

在一个Travis的Pitch event上,Kevin遇到了Chris Sacca(当时他已经投了Twitter和Uber),他们在Google也有短暂的交集,然后Kevin说,我只邀请三个天使参与我这一轮,Jack Dorsey,Adam D’Angelo(前FB CTO,Quora创始人),和你。这下Chris变得很感兴趣,看到Kevin那么自信的样子,就答应也投了。

//启示:Pitch VC的时候,不仅要把事情讲清楚,也要学会制造稀缺,好的谈判技巧也很重要!

此外,这本书里面关于Instagram的增长的几个关键节点,Mark Zuckerberg收购Instagram的过程,以及之后和Instagram的dynamics,都非常精彩。也充分展示了Zuckerberg的一些特点:

  • 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从自己的经历,看到网络效应形成之后是多么可怕,于是要买下/干掉一切快速发展,有网络效应的产品。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啥他现在对TikTok这么疯狂攻击了。

  • 决策极其果断。2006年Yahoo想出10亿美金买下FB,Zuckerberg拒绝了;2008年Zuckerberg想买下Twitter,出了5亿美金的价格,Ev Williams拒绝了。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出一个非常高的价格直接买了Instagram,当时Instagram是一个13个人的小公司,只有几千万用户,舆论都觉得这个价格是疯了,但是最后的结果证明这是非常划算的收购。

  • Zuckerberg具备创始人的同理心。他知道Instagram需要独立发展,保持和FB独立的个性和品牌,创始人也需要空间。所以他答应Kevin很大的自主权,并且至少在收购后的头几年遵守了这个决定。这也是他后面能继续收购WhatsApp和Oculus的原因。

  • 具备极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到近几年,Zuckerberg觉得Instagram从FB抢了很多用户和时间,而且Instagram的增长离不开FB的支持,并且Facebook陷入隐私丑闻的时候Instagram却保持了很好的品牌形象。于是他开始Cut给Instagram的支持,并且要求Instagram给FB导流,rebrand成Instagram by Facebook。这也许是出于情感,自尊心的决定,但是也是导致Kevin和Mike最后离开Instagram的导火索。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