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手术、医疗废弃物自动销毁,5G智慧医院来了?

2020-09-02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抢滩5G的时机到了。

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作者钟小玉,编辑刘岩,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抢滩5G的时机到了。5G作为新基建之首,无论是政府的大量投入、运营商的大力建设、资本和创业者的参与,都决定了5G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

据数据,当前我国5G基站建设进度超过预期,累计终端连接数7月底达到8800万。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于8月14日公开表示,下一步将以建设促应用,以应用带建设,重点支持面向智慧医疗、虚拟企业专网、智能电网、车路协同车联网等7大领域的5G创新应用,促进越来越多的5G行业应用落地见效。

实际上,5G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 5G 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 5G 商用元年。但今年5G的概念才火爆起来。

这里边有国际政治的因素,中美的摩擦,华为被打击,使得5G成为了一个社会议题,也让5G有了广泛的市场认知基础。5G的重要性,不仅是体现国家的科创实力,更是因为它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

大带宽、低延时、高可靠性、广连接的特征,使得5G可能变革传统的产业形态。对医疗行业来讲,5G是如虎添翼,过去因带宽等限制而没法做的事情,有可能因5G的运用而得到落地。

5G会给医疗带来怎样的改变?

在东软汉枫董事长兼CEO卢朝霞看来,医疗当中有几个大类,基于5G的三大特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一是移动的环境,比如应急救援和院前急救,能够利用5G达成后台人员和一线人员的协同;二是存在一定物理距离,比如远程医疗、跨区域的医联体、医共体等。

东软汉枫参与搭建的5G远程手术示教,受访者供图

在诺基亚成长基金(NGP Capital)管理合伙人邓元鋆看来,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以及分布不均,是老大难的问题。利用5G的高带宽、低延时、高可靠性、广连接的特点,可以更好将优质资源的距离拉近。

过去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会存在政策、应用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但疫情使得很多应用都变到线上。各医院相继开展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等,成为了刚性需求,这对5G应用会产生较大的推进作用。

各家公司跃跃欲试,进行5G应用探索,参与者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大型医疗集团或综合性集团的医疗分支,比如东软、西门子、英特尔,在探索已有医疗业务如何与5G结合;一类是垂直业务本身就与5G有很强的结合性,寻求效率的升级,比如做智慧病房打造的联新医疗,中医远程平台小鹿医馆;还有一类是因5G而增强了产品的实用性,比如康多公司机器人,于去年1月份完成了世界首例5G远程外科手术。

智慧医院,是核心落点?

成立于2019年4月的东软汉枫,以及此前成立的5G智慧医院协同创新研究院,成为了东软集团“5G+物联网”的探索先锋。卢朝霞作为掌舵人,有20余年的行业积累,对医疗和国家政策有较深了解,也因为技术出身,具备较高的技术敏感度。

东软汉枫董事长兼CEO卢朝霞,受访者供图

为何选择面向智慧医院?在卢朝霞看来,医院是国家的基础设施,掌握着核心的医疗资源,而医疗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无论做怎样的应用,不能脱离为医疗服务的本质,而医疗的主战场还是在医院。也因此,东软汉枫选择的路径是,围绕医院来提供相应技术。

对于落地方式的选择,东软汉枫有比较明确的逻辑。通过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1+3+4+N的智慧医院的工程。其中,“1”是一张院内的5G专网;“3”是按照国家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构建三大类智能应用,即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4”是四个平台,第一个是建立医疗物联网平台,采集数据,第二个是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第三个是面对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院平台,比如挂号、开药、慢病管理,第四个是搭建医院MEC边缘云平台,保证数据的安全性;“N”是N个应用体系,包括业务体系和职能体系,以支撑智慧医院的建设。

对于智慧医院的5G应用,东软汉枫有怎样的实践和心得?卢朝霞告诉创业邦,在智慧医疗方面,医联体很适合运用5G技术。东软汉枫帮助医院构建了“1+8”,即一个大医院和八个医院,通过5G实现大医院的远程手术示教,通过搭载5G的车以监测病人路途状况,以实现术后康复到基层。还做了远程超声的场景,机械臂在基层,操作在大医院。

东软汉枫参与搭建的5G急救转运,受访者供图

在智慧服务方面,东软汉枫也在尝试面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例如针对新生儿重症的场景下,家长迫切的探视需求,东软汉枫开展了5G的远程探视。

在智慧管理方面,东软汉枫基于5G和物联网,通过对医院的废弃物清运车进行跟踪定位,实现了在一个区域内的医疗废弃物管理。一方面是在传染源比较厉害的情况下,对医院废弃物的管理尤为重要,此外移动的场景更有利于5G发挥其特性

在卢朝霞看来,整个医疗的发展,已经从信息化过渡到了数字化。数字化不仅是系统替代手工的相关应用,而是更需要万物相连。过去物联网没有大规模落地,和网络基础有关,如今5G的到来,将极大促进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在医院是万物连接,所有设备、耗材都连接起来,这使得所有的数据采集是一手的、真实的。这些真实的数据采集以后,才能给智慧医院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卢朝霞谈到。

目前来说,5G在医疗领域的落地,还任重道远。比如还没有取得注册证的5G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机构对远程医疗系统的使用率不到20%等。

对此,深创投投资发展研究中心向创业邦表达的观点是,现在最大的挑战是真正适合5G的场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举例来说,远程会诊、远程手术尚未大规模展开,并不是受限于网络传输手段,而是我国医疗环境本身具备的特点所决定。患者的临床数据是医院的院内数据,“信息孤岛”难以打破。

卢朝霞告诉创业邦,东软汉枫的经验是,采用“后补数据采集”的方式。事实上,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很多都是手工录的,现在有了5G和物联网,可以逐渐地实现智能的数据采集。东软汉枫便是通过给医院提供物联网的感知终端,实现了物物互联,也帮助医院构建了新的智慧化系统。

“杀手级”应用在何处?

从历史来看,每次通信技术的变革,会带来商业形态的改变,也会催生“杀手级应用”,比如3G移动时代诞生的微信,4G视频时代诞生的抖音。在5G时代,医疗领域是否可能出现“杀手级应用”?是在B端还是C端?

在邓元鋆看来,5G会给B端和C端都带来大的变化,机会也随之而来。B端伴随行业内企业的数字化变革需求,C端则承接中国庞大人口的消费升级。而NGP Capital在两端都会寻找适合的投资标的。

在国寿股权公司负责人张蕾娣看来,首先受益于5G的细分赛道可能是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业态,更容易与大数据、人工智能、IC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带来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

5G时代下的健康管理,也是可能出现“杀手级”应用的重点领域。张蕾娣告诉创业邦,无论是个人、医疗机构或保险机构,对于健康管理都有极大的需求,这也是痛点所在,但是现有的解决手段都无法很好满足需求。未来可以有更智能化的装备和设备,实现对健康数据的实时获取、监控和管理,同时借助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充分利用,从而达到真正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这里边有很大的想象空间,5G的出现能够从技术层面提供可能性。

至于杀手级应用最终以怎样的形态出现,还需要创业者在实践中给出答案。邓元鋆认为,主要还是看创业者如何利用5G的三大特性,让用户的体验能够得到大幅提升。值得关注的是,5G、AI、云计算的结合,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应用。5G做数据的高速传输,AI做数据的分析处理,以提供辅助决策,而云计算则通过云端提供大的算力。这也是真正“智慧”的医疗。

外界对5G期待甚高,但5G并非万能。应该如何理性看待5G可能带来的变革?

在张蕾娣看来,新的技术手段会衍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一批创新型公司,但这些并不会改变医疗创新的本质,也就是要解决医疗资源不充分、分布不均衡的痛点,提升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医疗服务的效率。新的技术只有跟行业的需求结合,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商业模式。

深创投投资发展研究中心认为,从现有的临床诊疗环节来看,5G还不具备打破原有医疗场景的能力。因此,对于现在涌现出的越来越多的5G应用,要区分出是“真需求”,还是“蹭热度”。打破原有临床诊疗环节的新场景、新业态可能并没有这么快到来。

在诺基亚成长基金(NGP Capital)邓元鋆看来,创业者不能看到风口似乎来了就赶紧去追,而是需要了解风口背后会带来怎样的改变,以及每个环节的改变是否已经成熟,这就是“时机”问题。比如要做一个全国性的应用,目前基础建设还没有全面覆盖的情况下,推动起来就会难一些。所以创业者要对整个技术的发展节奏要了解,而不要盲目地去做。

在5G的实践中,卢朝霞告诉创业邦,东软汉枫也面临过很多挑战。比如5G应用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在急救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同基站的过渡中网络掉线的问题。但能看到的是,国家也在加速制定5G行业应用标准。而对于企业来说,卢朝霞表示,要做的就是如何克服困难,让应用更好落地。

纵观技术的跃迁,无论是2G、3G还是4G,从开端到渗透的高峰,基本都是五年。产业链要成熟,需要时间,但一个共识是,5G的普及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快。

这其中必然爆发大量机会,但值得思考的是,在应用层面,5G仍然是底层技术,而非解决方案本身。创业者还是要回归医疗的本质,才能真正因5G的到来,让公司和行业解决方案“如虎添翼”。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