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越造越大,考虑过停的问题吗?

关注
多换几个视角去看问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C次元”,作者:Poinko,编辑:王越,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我就不懂了,你们(这些男人)为什么死活要停负一层或者地面?非要兜上好几圈,实在找不到(空车位)了才下去负二层。可哪一次‘二楼’不是空的?”

上周日,纠结于上哪里溜娃的问题,最后选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去就近的万达广场。由于出门时耽误了点时间,到达商场时已近午高峰时间。而眼见着我在地面和B1层各绕一圈,妻子终于忍不住出声。

在B1或者非机械车位区兜兜转转,不到实在被逼急了坚决不停立体车位,相信现在有此心态的,绝非笔者一人

当时笔者“嗯嗯啊啊”了一番,把这番诘问对付过去了。小孩都那么大了,谁还不知道怎么维系家庭和睦呢?毕竟妻子开车的时候少,并不知道这年头大家对立体停车位这玩意儿,有多么地深恶痛绝。

01

令人生畏的立体车库

虽然时隔已经一年又两个月,但笔者仍能清晰回忆起,目前这台车的“第一蹭”。那是在去年6月中旬某个周日,笔者单独带娃来到了同一个万达广场。也同样是因为地面和负一层车库满了,于是随手开下B2。

当时确实没想太多,毕竟立体车位虽然窄一些,但之前开旧车时候这套倒车入库早就习惯了。

然而当时明明已经对准车位,推着推着就觉得后轮突然就朝上那么一抬,随后又是狠狠往下一搓。随着“哐当”一声巨响,心中大骇的同时,就只剩下“坏了”两个字。

中间那台便是作者的车。注意,拍摄时右轮是顶到右侧托盘边梁的

急匆匆挂了P档下车,发现不幸中的万幸——并不是车身蹭了,而是倒车时后轮碾上了车位轿厢边缘钢梁,硬开了十几厘米之后然后又滑了下来。但就这一挫,花钱选配的21寸铝合金轮毂已经被蹭花了一大片。

虽说汽车的轮毂就如同鞋子,只要穿出门,鞋底和鞋帮总归会磨会蹭。然而最初一蹭时的这份心痛,相信所有司机朋友都是能体会到。

其实换了车就失手这个,也不难理解,毕竟笔者上一部车是台小巧的高尔夫。尽管国内的机械式停车位不算两侧钢梁部分实际能塞进轮子的区域宽度不过1.7米而已,但高尔夫的轮距还不足1.55,富余还是足够的。而相较之下,新换的领克08前后轮距都是1.635米,相比之下非常极限了。

A级两厢车也许尺寸不够大,但是停起来绝对省心

实际上换车之后笔者发现,想要塞进立体停车库的机械式车位,不但面临“下窄”的问题,“上宽”显然也非常临界。以笔者换车后的经验来说,少数迫不得已只能选择立体车库的经历,都需要收起后视镜后才能顺利倒入。如若不然,蹭反光镜几乎是必然的。亏得现在新车上,360°环视系统已经非常地普及,否则可真就要拿这种车位没辙了。

依稀记得立体停车库这东西,并不能算是一种很“新”的存在。大概是在十余年前,伴随着国内私人购车的爆发,这种设施一度成为一二线城市中心解决停车困难的办法之一。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在各地新闻报道中都有看到过,私人投资建设立体车库迅速收回成本,甚至是持续盈利的报道。

实际上海首家立体停车库是这个,位于淮海路与成都路高价交汇处,本世纪初从日本引进技术。但其实质是利用楼层内部空间装设自动车库,近两年刚升级了设备,换用了全新的内部系统

有一段时间,立体车位几乎成为了一种时髦,各地新建的各种商业中心、购物中心的地下车库中,甭管车位容量如何,都是要专辟区域装那么十几、几十台充门面的。

然而这个立体停车的热度,也就伴随着国内私家车爆发增长的前半段,维持了那么五六年的时间。而现如今,你可以在很多商业中心的地库内,看到完全闲置或者只被充当普通车位使用的立体车库。

商业中心或写字楼地库内常见的是这类设备,通常占据三个车位设有两层,出去调度用的那个空,通常五车位。风头过后,一般只做地面车位使用

毕竟最近五年来,国内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汽车技术、市场规模上的增长,还有车辆尺寸上。当前盛行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叠加国人本就对车辆“大”的追求,已经让曾经的规格和标准逐步过时。

当车越长越大之际,车位并没有跟着一起“发育”,问题自然就来了。

02

本质上还是应急措施

今年3月下旬,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工作委员会在长沙召开了“第九届中国城市停车大会暨第二十七届中国停车设备行业年会”,引来了多个部委、地方政府乃至行业协会,以及相关行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关注。

会议的议程在这里就不进行展开了,但会上发布的《2025年度停车产业论文集》中,关于立体停车/机械式停车设备的相关数据,却值得引起各方的重视——

截至2024年12月,国内已配置的机械式停车库泊位累计达到985万个,但整体闲置率约42%。而不属于部分住宅区、商业综合体的项目,泊位闲置率超过60%。

实际上这类小区,倒是适合引入立体车库设计机械车位。可这不是得额外花钱不是,业主委员会通常不会通过

论文作者据此推算认为,去年国内浪费的相关泊位资源超120万个,直接经济损失逾80亿元。

也许很多人如同笔者一样,对论文的结论有所保留,特别是所谓直接金额损失部分。但单以空置率数据而言,但凡经常进出各大城市地库的朋友,相信都是对空置率数据有所认同的。

实际上除了尺寸过窄的问题,其进出车辆效率过低的问题更为严重。

本身尺寸相对于当前车辆过于窄小的问题,已使得使用这些设备的司机们被迫小心翼翼,倒车入库需要多次调整。当每一排满额后,启动设备将上层空车位挪下又要耗费额外的时间。

而迄今为止的经验都表明了,但凡因为各种条件所限不得不将立体停车库作为主要泊车设施的单位,无论宾馆、医院还是会议中心,设置专人负责操纵设备是保证停车设施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而即便如此,其出入库效率也将随着停车库高度而指数下降。

不知道你玩没玩过“华容道”这个传统游戏

最长的那种三车位双层五格的机械式停车设备,一般没有经验的人稍微看下说明,勉强也可以操纵车位升降调整。从二层取车,算上托盘平移和下降,然后进入车辆启动和驶离的时间,最多3分钟可以完事。但若是那种N个车位一组,高达四层甚至五层的立体车库,而如果不巧你中午打算离开时发现一早停入的车已经被挪到了顶层角落里,那完成一次“走华容道”式的取车,没个5~6分钟别想把车弄下来。

不要觉得这几分钟不算个事。毕竟原本都是上车即走,而现在这种效率,一旦凑上高峰期,则很容易就给你堵上。更何况,这是一个人要花5分钟,如果同时六七个人都要从这一座立体车库取车呢?取个车从排队到扫码支付停车费开出去,折腾掉半个小时绝非夸张。

简而言之,自打十年前那阵流行趋势结束,现如今不到实在没辙的地步,通常凡能开辟一块还算可以空间设置停车场的企事业单位,都没兴趣去折腾这个。至于那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企业,以及被迫将车停到这里的车主们,基本都是存着“有的停就不错了,还计较个啥”这种觉悟的。

找车位烦,取车还烦,离场也烦

当然,还有一个主要问题在于,目前的车辆不只是几何尺寸上的增长,更是重量上的。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增多,早年单个托盘限重2吨的早期设备,早已力不从心。

03

又好又快,但代价呢?

并不是所有的立体停车库,都会迫使车主们接受自己这种慢吞吞的模式。新一代的智能化停车库,已经出现了。

今年6月初,位于上海静安区广延路1055号的上海明园eup智慧车库启动试运营,不少本地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之所以会专程报道这么一个停车库项目,乃是因为其构造新颖。通过垂直向下掘进两座直径23.02米、深度50.5米的竖井,建造一套可以提供304个小型乘用车标准车位。

公众号静安发布提供的内部纵向剖面图

对于这座停车库,查询牵头的项目的静安区政府以及具体承建的中铁十五局此前发布的零散信息,大致可以获得如下内容——

可停放车辆长度最长5.3米、高度最高1.9米、重量最大2.8吨,能满足九成以上家用车型需求。至于车主最为关心的租金,媒体的说法是“第一年优惠后的租金为700-800元/月”。

当然,笔者没有能查到该车库的车位宽度数据。但根据媒体发布的一些停车视频推测,车位最大允许轮距应该接近1.8米,允许车宽至少有2米。

这个项目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全自动化。

车主只需要将车辆驶入专门的泊车位置,系统在核对车辆信息后,即启动自动导引车将入库车辆送入车库并装到泊车位上,过程全自动。而取车情况大致类似,通过专用APP或者小程序,车库系统会自动完成提车以及升降过程,最后经由自动导引车,将车辆送至等待区交给车主。整个存车/取车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化,且不会超过90秒的时间。

送车入库以及取车出库,都靠这种自动导引车来实现,完全的无人化+自动化运作

由于全自动化且立体停放模式,不存在车辆行驶以及调度所需车道以及上下坡,所以整套系统显得极其紧凑。两座竖井算上地面建筑物,合计不到六百平方米占地。若算上配套进出车道以及其他附属设施,也不过一千四五百平方米占地而已。

相比之下如果单车位按照5.3米×2米摊开来算,合计304个车位无间隙密集排列就占地,超过2300平方米,这还是没算上车道的情况。对于目前一二线核心城市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而言,算得上是解决停车难题的一个思路。

车库只占据了绿化带的一角

然而若是单纯从经济角度看,整个项目却是一项标准的“惠民工程”。

根据报道,项目总投资达到了1.2亿。如以每台车月租800元且全部车位一直满租计算,在不考虑通胀以及营运和维护成本的前提下,只靠停车费收回投资需要至少四十一年时间。而这也就注定了,这类项目注定只能是市中心城区内改善型以上住宅、高档酒店以及会议中心的配套。如若不然,便是政府补贴的惠民工程等等。

2017年的时候,笔者住在市中心的老宅,停车一度堪称“地狱模式”。

最初两天,靠路边停车位过渡。过夜收费标准为工作日晚20:00至日次7:00间收取10元。问题当时下班到家不过六点半,而每天早晨出门时间都是八点以后。于是每日额外加收25元+15元(白天路边停车首小时收15元,超过则每半小时10元)。

至于周六、周日乃至于一切法定节假日,如果不打算停一整天被无上限收费,那就是必须开出去的。

每每忆及,仍旧肝颤

于是乎在最初的两个半月里,笔者几乎把近郊、远郊乃至邻近城市跑了个遍,然后晚上就就近停到淮海路那边80元每天封顶的商场里。直到第三个月临近结束,在周边社区到处寻觅,甚至托了几十年一直没挪窝老邻居的情面,在临近的古柏里找了个内部车位。关系归关系钱还是得照付的。停车费包月一千元,就是那种小巷子中间内部道路边,而且距离住所需要步行超过600米。

除去童年时光下,与幼时小伙伴们在小区中心那块巨大的花坛里肆虐的那段美好记忆,对这里的印象就剩下蹭车以及补漆了

由于社区内部道路复杂,且非常的狭窄。饶是当初那台小巧灵活的高尔夫,一年时间里也先后发生了四次剐蹭。两次被蹭,两次我蹭了别人——补漆补得非常窝心。

停车位是有国标的。

根据2010年推出的《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规定,小型车位尺寸应当遵循2.5~2.7×5~6米的尺寸,一般2.5x5.3m为最佳标准停车位尺寸。此外,对于单侧车位时进入的回转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米,双车道则不小于5米。

而上述只是标准的垂直式停车位状态,国标对于平行式停车位和倾斜式车位,分别进行了不同的规范。比如平行式车位要求长度标准达到6米,宽度确保2.5米。而倾斜式车位不但倾角有30°、45°、60°三种规范、长度需要达到6米,宽度更提升到2.8米,两斜线垂直距离应达到至少2.5米标准。

然而上述这些针对我国目前一二线核心城市,乃至于部分三线热点城市,几乎毫无意义。因为你不可能扒掉现有的老城区,去重新规划和建设。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能有地方停就已经不错了。君不见北京老胡同里,需要从副驾驶位甚至天窗进入的车主?

事实上,综合所有条件后,可能的选项也就只有上文先后吐槽过的三种——

或者是利用少量空地去部署那些效率较差,承载能力又存在较大局限性的立体车库(当然,对应的升级也是必须的);要么是政府斥巨资去补贴建设上海明园eup智慧车库这类项目。最后就是如同笔者以前那样,设法见缝插针,并承担可能的剐蹭损失。

很遗憾这是笔者所写的,少有的只能指出问题而无法给出建议的文章,因为当政策、技术与资本皆无法同步于汽车产业的“膨胀逻辑”,驾驶者只能在剐蹭风险、天价租金与违规停车的夹缝中继续妥协。也许这就是成长所需的阵痛?

只是轮到大家各自直面代价的时候,并不那么好受而已。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