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作者:内参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买奶茶送纸巾,“肠”道营销硬核出圈
这届茶饮营销,都“卷”到厕所门口了?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博主都发布了类似的视频:买一杯奶茶,店员会附赠一大摞厚厚的纸巾,“买杯奶茶给我那么多纸巾做什么?待会儿你就知道了!”紧接着画面一转,博主手持纸巾快步走向卫生间。
内参君注意到,如今多个品牌的奶茶产品均有相关视频或图文在社交平台发布,而这些产品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通便”。
在奶茶界“卷口感”、“卷原料”、“卷联名”的今天,一批茶饮品牌却用这种坦诚甚至有点硬核的营销方式,狠狠吸了波流量。
其中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被称为“酸奶爱马仕”的blueglass。自创立以来,blueglass就靠着“窜稀”营销黑红出圈。其主打“畅”系列产品中添加了高含量的活性益生菌及膳食纤维,号称能促进肠道蠕动、“一喝必拉”,被网友戏称为酸奶界的“喷射战士”、“厕所炸弹”。
小红书搜索“blueglass”,将近一半词条都与“拉肚子”有关
其他茶饮品牌虽没有像blueglass那般高调,但今年以来,也纷纷推出了不少主打“畅轻”、“通便”的产品,比如:
今年2月,沪上阿姨推出“PUPU西梅”系列产品,同步上线的还有三款趣味周边:毛绒马桶、毛绒马桶橛子、毛绒厕纸。
7月初,奈雪的茶推出“奈雪畅畅小绿瓶”,标签为“轻松通畅”。同期,瑞幸推出乳酸菌美式,广告标语之一为畅享轻“腹”担,同时宣称饮品0脂低卡。
8月初,茶颜悦色宣布:购买茶颜家族近70款现制冰饮加0.99元,即可享用“活性益生菌版” 特制饮品。
不过,大多数品牌并未像blueglass那样,将“通便”作为产品的核心卖点宣传,但在博主推荐某款“通畅”单品时,只要顺带提一嘴“内部员工强推”、“业内人士亲测”,便能与消费者默契地达成一种“懂得都懂”的传播效应。
超5600万便秘患者,“拉屎自由“的代价是什么?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便秘”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常见问题之一。
据《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23年)》及多项全国性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约为4%至10% 。按14亿总人口估算,国内便秘患者数量已超过5600万,并且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小红书上相关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一起来拉屎吧”总浏览量为1.9亿,“拉屎自由”词条的浏览量更是高达3亿......更有不少博主总结出“窜稀奶茶榜”、“奶茶邪修窜稀大法”,引发不少网友跟风尝试。
然而,在这些“窜稀奶茶”因带给人们“通便自由”,而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舆论质疑。
有消费者反映称,饮用相关饮品后出现严重腹泻,“从晚上七点拉到凌晨两点,拉了不下10次”;甚至还有人表示喝完某品牌的“窜稀”酸奶后肠胃炎进了医院。
对此,有网友指出:“咱老百姓就想安安心心吃点健康东西,这种把人折腾进厕所的“神奇酸奶”,还是别轻易跟风了,健康可不是能拿来开玩笑的事。”
舆论发酵下,新京报和澎湃新闻相继发表评论:
新京报称,奶茶属于休闲饮品,而腹泻则是健康问题。商家故意用“蹿稀”这样的俚语表达,意图将健康问题娱乐化,属实容易翻车。而且,这种对人的疾病戏谑化的用语,也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
澎湃新闻则表示,这种噱头模糊了食品和保健品的边界,缺少必要的风险警示,更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风险。品牌营销玩梗应有度,无论如何,不能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开玩笑。
“瘦身瓶”不瘦身,“中药奶茶”不养生
事实上,此类以“健康”为噱头的营销翻车案例不在少数:
以引发消费者广泛争议的blueglass为例,2021年,blueglass曾因宣传“藻蓝蛋白酸奶能延缓衰老”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6万元;2024年,该品牌再度推出含有玛咖、鹿鞭、牡蛎肽等中药材的“壮阳酸奶”,并在包装上标注“18禁”符号作为营销噱头,最终因涉嫌低俗营销、误导消费等被查处。
除了酸奶品类,不少茶饮品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一些茶饮品牌推出以“瘦瘦瓶”、“纤体瓶”为名的产品,暗示其瘦身减脂的功效。然而,“瘦”的却是瓶身,饮品本身没有减脂瘦身效果。
还有前段时间爆火的“中药奶茶”,其以“养生”、“健康”为卖点,宣称融合传统药材与现代茶饮。但多数产品并未取得“健”字号批文,其所谓功效缺乏临床依据,本质上仍属普通饮料。更有营养分析指出,部分产品因添加糖浆、炼乳等小料,热量甚至高于常规奶茶,长期饮用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547.2亿元。虽然仍保持同比增长,但增速已放缓至6.4%。如今,茶饮市场空间逐渐饱和,产品也开始趋于高度同质化。因此,不少商家选择“剑走偏锋”,试图通过差异化营销脱颖而出。虽说此类策略能短期内利用年轻人“玩梗”心理制造话题,但如果将营销建立在误导消费者、模糊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最终只会以“翻车”收场。
在此次“窜稀营销”事件中,部分消费者直言:“这种营销方式,反而让我怀疑是你们的食材不干净。”这种以消耗品牌信誉和社会信任为代价的营销,对品牌的伤害往往难以挽回。
奶茶的本质是休闲饮品,过度捆绑健康功效是对消费者的严重误导。营销可以创意出圈,但不应挑战健康底线,一旦透支消费者信任,再热闹的营销也难逃“翻车”结局。与其一味追求噱头,不如踏实回归产品品质,回应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