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餐企老板内参(ID:cylbnc),作者: 内参君,编辑:内参君,创业邦经授权。
街边大排档,摇身一变商场“漂亮饭”
内参君发现,“大排档”这三个字眼在商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过去,大家一提起大排档,脑子里冒出的都是“脏乱差”的街边摊。可现在,它摇身一变,成了商场里的“香饽饽”。
8月份,欧记大排档在北京大悦城开出首店。
这家主打江西景德菜的连锁品牌,早就被称为赣菜大排档的“顶流”。不管是在江西、上海,还是深圳,都是妥妥的“排队王”,凭借一口正宗赣味和热闹的市井氛围,消费者排队3小时打卡。
如今,来到朝阳大悦城的欧记大排档,人气依旧爆棚,排队长龙不减。全透明厨房,盘盘猛火爆炒,装修时尚又传统,既保留了市井的烟火气,又增添了一份精致感。
值得一提的是,欧记大排档营业时间一直延续到凌晨两点,它把“夜宵场景”作为核心卖点之一。对年轻消费者来说,既是餐厅,也是都市夜晚的“深夜食堂”。
不仅是欧记。大悦城里,还有一家名为“阿大排挡”的餐厅,同样是其北京首店。
阿大排挡以上海本帮面为核心,结合弄堂小吃与现制浇头,还原弄堂烟火气。门店内,厨师现场翻炒鳝丝、腰花等食材,顾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食材的新鲜度与锅气。
过去,大排档往往依赖街边和社区,依靠低价、热闹和烟火气来吸引顾客。如今,随着消费者对就餐环境、食品安全和社交体验的要求提升,街边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
品牌们看准了这个机会,把“大排档”重新包装:在产品上突出地方特色和多元组合,在空间上既保留“市井氛围”,又通过装修设计提升舒适度与视觉感。
商场,正好为它们提供了最理想的舞台——既能保证稳定的人流,又能放大社交和聚客功能。
食悦廣冬·潮汕鸡煲·大排档,目前全国门店大约17家,其中,47%的门店是商场店。该品牌并没有将门店定义成一个单纯的鸡煲店,而是做了多元组合,融合了潮汕的烤串,比如石蜡牛烤串、熟腌以及广式的啫啫煲、煲仔饭、蒸点、潮汕的梅汁水果等,做出了品牌差异化。
辣不怂·现炒川菜大排档,主打“现炒、下饭、上菜快”,目前在全国大约有32家门店,其中90%都开在商场,几乎把商场场景写进了基因。
除了连锁品牌,一些新兴概念型大排档也在快速试水。
比如上海排队王“神更仔·潮汕魂大排档”,将潮汕夜宵摊搬进市中心的烟火江湖,透明厨房里活蟹现捞现炒,辣油泼蟹的滋啦声像放鞭炮。
汕头排队王“鲜物道·现货火锅大排档”主打潮汕海鲜+平价小炒,门店面积500平方米,强调“一站式吃潮汕”,并且放大“鲜货”概念,放话“全店无冻品,发现就免单”。
可见,“大排档”正在快速完成一次身份转型:从街边巷尾走进了购物中心,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漂亮饭”。
街边大排档升级,不只潮流,更是必然
从传统街边大排档,到现在的商场大排档,我们看到了以下趋势。
其一,商场和品牌的双向奔赴。
品牌选择所到城市的商场开店,尤其是北上广等城市,无疑是要利用商场传播力迅速打响品牌知名度,再加上“首店”成了近年来颇具传播力的代名词,能够帮助品牌迅速出圈,招揽客流。
而商场引进大排档在于提升商场的人气和消费活力。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大排档的价格亲民且菜品多样丰富,尤其是在餐饮需求旺盛的商场环境中,大排档门店更加强调现炒现做,虽然从场景布局上看不如室外的社交氛围强烈,但也因与新鲜现炒元素和顾客需求达成默契。
大排档模式的门店引进来,优化了商场的餐饮业态结构,地方菜系+大排档形式满足了多样化消费需求,而且相对来说大排档经营模式比较灵活,品类从夜宵、家常菜、地方美食等丰富,像是广东大排档以海鲜为主,四川以麻辣小吃、川菜居多,满足不同时段和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
同时大排档借助地域文化提升吸引力,通过门店装修、场景布局等具备地域文化特色的个性化风格,增强在商场的辨识度。他们带有极强的地域标签,不仅能吸引本地消费者前来打卡体验,也能够让外地游客提供特色体验,让在外游子感受久违的家乡味,甚至海外特色餐饮风味。
由此来看,在商场里开大排档,本质上是把传统街边的烟火气和丰富性,同现代商场的舒适环境和标准化管理相互结合,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消费场景。
其二,品牌引进“大排档”创新经营模式,营造品质性价比。
去年就有许多自助品牌爆改“大排档”,尤其以自助烤肉、火锅居多,比如姜胖胖首尔自助烤肉·生蚝小龙虾大排档,朴大金韩式烤肉大排档,金宝饱延边烤牛肉自助·小吃大排档,明洞阿姨韩式酱蟹烤肉大排档,喜三胖等都在品牌名中强调了“大排档”的存在。
“自助+大排档”一来从大众视角看,烤肉自助+大排档的形式新颖,从感知上大排档自带一种浓烈的烟火气、强烈的社交感,尤其是激发年轻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二来门店模式的创新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形成差异化,除了场景风格外,在产品上增加了许多特色小吃,丰富消费者的选择,而且各类小吃的增加,容易给顾客饱腹感,从门店经营层面或许是在成本上有一定缓解。
以福州海鲜集市火锅品牌“朱富贵火锅”为例,人均100元左右,兼具集市和大排档元素,门店风格以“排挡自选海鲜火锅”为卖点,把传统大排档风格搬进商场,从门店选址看,朱富贵火锅门店多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地段,且通过开大面积店面来聚客,比如福州东二环泰禾广场旗舰店,占地面积近3000㎡,既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又能保证可观的客流量,装修上采用低成本的“大排档风”,营造亲民、接地气的用餐氛围。
这种创新背后是品质性价比的呈现,品质需要品牌提供,背后考验的是企业供应链能力,而性价比也不等于卷低价,而是让消费者门店在店里整个用餐过程感受超值,用人均100元感受110元的体验,这个体验是“值得的”,而这同样来自品牌和门店的成功。只是需要品牌无论是从产品丰富度、门店场景还是服务体验层面都需要做到更好,才能成为商场餐饮里的“新流量担当”。
其三,品类发展的舞台,容得下所有菜系。
过去提到大排档,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海鲜大排档、烧烤大排档,夜里小龙虾配啤酒,热闹又接地气。可这两年,情况不一样了。各种品类纷纷搭上“大排档”这块金字招牌,让大排档有了更多新鲜玩法。
欧记大排档靠着江西菜打出了圈,阿大排挡则用上海本地菜做出了特色,还有人把泰式、越南菜直接搬到大排档的场景里,用异国风味与热闹氛围相结合。近两年,最火爆的要数潮汕大排档——凭借潮汕菜系的丰富性,生腌、砂锅粥、鸡煲、卤味小食一应俱全,几乎成了各地年轻人社交夜宵的代名词。
大排档成了一个舞台,谁都能上来演,关键在于怎么把菜系做得年轻化,能不能借这个场景把地域美食推向全国。
反预制+烟火气+性价比,大排档有多少赢面?
餐饮品牌的大排档转型符合消费趋势。
随着餐饮消费不断升级,消费者既希望吃到大排档的烟火气味,又希望用餐环境干净、舒适、体面。商场里的大排档,往往更注重装修设计和场景营造——霓虹灯、热闹的拼桌、开放式的档口炒菜——这些元素重新诠释了“大排档”。
因此,餐饮品牌的大排档化,本质上是对消费需求的正向回应。
然而,反过来看,大排档的商场化、规模化也意味着某种“考验”。
原本的大排档讲究现炒现吃、食材新鲜,往往是人气与食物质量的双重保证。但在连锁化、标准化的运作下,不可避免地出现“预制化”的倾向。
不少消费者已经发出担忧:“做了标准化,没了烟火气。”这句话点中了要害:大排档要在商场里赢下去,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守住“新鲜”“锅气”的底线,保持那份真实的市井感和锅气。
此外,商圈租金高、人工成本上升,导致动辄就店面500平方米往上的大排档,难以保持过去的超高性价比。如何在保证利润的同时仍让食客觉得“便宜好吃”,是核心挑战。
换句话说,大排档的赢面不只是靠“便宜”或者“环境”,而是要在舒适和标准化之上,还能留下那股子接地气的“烟火味”。一旦失真,它就可能变成“形式化的漂亮饭”。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