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下网商(ID:txws_txws),作者:朱之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日夜淘宝,双面江湖。
白天,淘宝繁荣的直播生态撑起了近1万亿元大盘;而在夜间(0~7点),已有一批AI数字人悄悄“上岗”。凌晨时段的闲置流量,给了AI直播大展拳脚的舞台。
技术的飞速进步,让这批AI主播进化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他们表情生动、语言流畅、行动自然,从原本的固定坐姿变成“走播”,能即时回答消费者提问,甚至能够“持品”,演示服饰和美妆的上身效果。
有从业者透露,AI主播带来的GMV已能达到真人主播的7成。而搭建这样一个AI直播间,一个月仅需4000元成本。
以AI直播为代表,AI生产力正在全方位冲击和重构电商经营链路:AI图文工具,能够自动生成“抓人眼球”的商品详情页;AI视频工具,仅需几个关键词即可制作出逼真的带货短视频。
低廉的成本,相对可用的效果,让品牌商家能够最大化利用闲时流量,给了中小商家快速补全生意版图的机遇,也促成了“AI服务商”这一全新群体的出现:他们面向商家提供AI经营工具和全套解决方案,在海内外市场快速扩张。
日前,《天下网商》走访了三家AI服务商:特看科技,位于AI直播行业第一梯队;极睿科技,旗下拥有AI图文、AI短视频等多款电商服务产品;麦兔直播,积极布局AI直播赛道,借助差异化产品突围。
他们专注的领域各有侧重,但都对“AI+电商”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受访者断言,这将会是一个10亿元规模起步的市场,“明年这个时间,基本就决出胜负了”。
今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提到,到2027年,将实现AI与六大重点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其中,在“消费提质”领域着重关注文娱、电商、出行等方向,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新场景。
在全面拥抱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路上,“AI+电商”的商业可行性已被初步证明。从业者相信,当消费者无法再区分AI和实拍内容,当AI能拿下真人主播90%以上的GMV,优质内容将会改变平台和商家的选择取向,时代的拐点必将来临。
AI凶猛:包揽内容创作全流程
1991年出生的武彬毕业于清华大学,一直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在“AI+电商”这条路上,他已经探索了7年。
武彬向《天下网商》介绍,目前主流的AI电商经营工具可以分为三类:AI图文工具、AI视频工具、AI直播工具。大多数AI服务商仅提供其中一到两项服务,而武彬创立的极睿科技则是难得的“多面手”。
2019年,极睿科技推出了第一款产品:AI图文工具“易尚货”,帮助商家生成和改良商品详情页。商家只需上传产品图片,即可自动生成标题、营销文案,并获得图片排版建议。
武彬记得,起初AI技术尚不发达,商家的使用体验不佳。有用户吐槽称:“你别叫‘易尚货’了,改名叫‘易上火’吧!”极睿科技不得不派团队驻场,从头学习电商操作和运营逻辑。
随着电商数据的导入、软件算法的迭代,AI图文工具的精确度逐渐提升,获得了用户认可。随后几年,极睿科技又开发了AI视频工具和AI直播工具,并将用户拓展至服饰、3C、美妆、日化等全类目。
极睿科技提供的商品详情页模板示例
目前,极睿科技交付的服务形式有三种:仅提供工具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制作完成内容后交付给商家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模式;直接帮助商家卖货、从中抽取佣金的类MCN模式。
“我们每块业务都在爆发式增长。”武彬表示,其软件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了3倍,类MCN业务的全年GMV有望达到5亿元。今年,极睿科技的营收已超过1亿元,武彬希望明年能突破3亿元,2年后达到10亿元,“到时候差不多会有3~4亿元的利润”。
为了拉来更多客户,武彬还亲自下场,成为了“AI+电商”模式的推广者。他在社交平台频繁发布视频,不遗余力地传播AI的用途和价值。武彬说,目前极睿科技95%的营收都靠自己的IP拉动,而这些视频的创意和剪辑几乎全部由AI完成。
极睿科技的产品进阶,也可以说是电商场域扩张的缩影:从图文,到视频,再到直播,电商内容素材的演进方向,和AI能力的进化路线相拟合。
2022年,随着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问世,AI商业化的前景变得前所未有地清晰。围绕着电商经营链路,各类AI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问世,AI服务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低廉成本+可靠回报=极致效率
“宝宝们,这个鞋面是真皮材质,这个帮面上的牛皮,它够软,上脚不会磨脚、挤脚,非常贴合大家的脚型……”
屏幕上,一位“女主播”来回走动,向观众展示着一双休闲鞋,时不时和评论区留言互动。从神情和动作上看,这名AI主播已经与真人无异。
80后乐乘向《天下网商》介绍,这是公司研发的第二代数字人主播。2022年,乐乘离开淘宝短视频业务,创立“特看科技”,并选定了AI数字人直播这一方向。
AI直播的主要用户群体有两类:第一类是头部品牌商家,他们预算充裕,希望充分利用直播间闲时流量,获得生意增长;第二类是未开通直播的中小商家,他们无力搭建直播团队,认为AI直播是一条投入低、见效快的捷径。
前者的典型案例是安踏。2024年,特看科技为安踏提供AI直播代运营服务,AI数字人进驻了安踏旗下多个子直播间,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取得了近1亿元全渠道GMV,ROI超过90。
“安踏集团用实践和数据证明,数字人直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销售手段,商业模式是成立的。”乐乘说。
换言之,面向头部品牌,AI服务商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先从品牌的垂类子直播间下手,主要在后半夜等非黄金时段聚拢闲时流量。只要ROI合理,品牌就愿意为AI直播产品付费。
特看科技推出的直播数字人示例
除了付费意愿较强的大型品牌外,从未接触过直播的海量中小商家,也是AI服务商要努力争取的“长尾”客户。
拓展这些中腰部商家,是麦兔直播今年的重点任务。麦兔直播创始人吴桂林告诉《天下网商》,今年公司的目标是为不同类目的商家打造专属AI直播智能体,同时取得市场规模领先。和特看科技类似,吴桂林出身于淘宝直播业务,其产品以AI直播智能体为主。
相对来说,中小商家对AI直播的态度更开放,使用策略也更灵活。吴桂林称,此前,服饰行业商家宁可用真人录播填充闲置时段,也不愿选择AI主播。但今年以来,越来越多客户使用了麦兔直播推出的“销冠主播复刻版”,许多商家的单场GMV能够达到真人录播的2~3倍,“按照一个月成本4000元来算,ROI还是很划算的。”
为了方便0经验商家开播,麦兔直播在产品细节打磨上下足功夫:商家付费后,只需要点选预先准备好的AI模特、直播间模板和带货商品,即可自动生成内容脚本,然后一键开播。“让用户的投入成本、使用门槛变得足够低,潜台词就是让运营效率足够高。”吴桂林说。
麦兔直播的数字人直播案例
效率,极致的效率,是AI直播最诱人的优点,也是牢不可破的护城河。
乐乘透露,按行业平均水平来看,AI主播带来的GMV大致能达到真人主播的七成,但其成本不足后者的10%,性价比相当之高。
他快速算了一笔账:搭建直播间需要主播、场地、运营、中控等,“一个月最少也要3万元成本”,现在则只需要每月5000元的服务费,加上每小时10元的开播费用。特看科技还完成了AI直播的全自动化预警,只需要一支十几人的团队,即可完成1000多个直播间的“盯播”工作。
此外,海外市场也是不容错过的一块宝地。海外人工费用高昂、缺乏优质内容供给,AI又在语言翻译等方面天然存在优势,是国内商家低成本“出海”的利器。
乐乘介绍,AI数字人直播在东南亚市场颇受欢迎,数字人在部分时段的每小时GMV甚至超过真人。
技术拐点后,10亿级市场的曙光
对AI图文、AI短视频,电商平台普遍抱以开放态度。但面对AI直播这个“新物种”,平台风向显现出微妙的不同。
一方面,AI直播还处于鱼龙混杂的“导入期”,劣质直播可能冲击到真人直播生态;另一方面,AI直播又能够补充内容供给,客观上起到拉动大盘消费的作用。
因此,抖音等内容充沛的平台目前对AI直播“严防死守”,一经发现立刻限流或封号;京东由于缺少直播生态,并未对AI直播采取限制措施;淘宝则在开放之余兼顾质量:晚间对通过审核的AI直播间开放公域流量,白天仅维持数十个公域流量名额,每周视运营水平刷新一次。
这几十个宝贵的名额,也就成为了商家们的“必争之地”。乐乘记得,某个采用纯AI直播的店铺,原本一周只能卖出1万元,获得晚间公域流量后,单周GMV达到3万元,进入白天公域流量池的那一周,GMV飙升至18万元。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AI主播的效率只有真人的七成,平台对开放流量尚存疑虑;但随着技术上的拐点来临,这一局面可能迎来剧变。
所谓“技术拐点”,也就是让AI主播在口型、情绪、互动等方面更加逼真,其GMV有望达到真人主播的95%左右。乐乘判断,这一轮拐点将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来临,各方都将持续加码投入,力求拔得头筹。
吴桂林也提到,在特定类目内,头部商家对AI直播的应用率已达到70%~80%,但大多还局限在对“闲时流量”的再利用。他相信,随着AI直播质量进一步提升,平台愿意放开全天公域流量,才会在真正意义上颠覆行业格局。
对“AI+电商”的未来图景,从业者各有不同想象。
例如,麦兔直播希望帮助商家定制自己的AI直播智能体,实现长期品牌资产沉淀;特看科技希望抢占技术拐点,领跑AI直播服务行业;相对激进的极睿科技,则希望将AI引入电商经营全链路,让AI智能体自动完成开店、上货、投流、建立计划、达人直播等流程。
有从业者预测,到2027年,仅是AI数字人直播就会形成一个10亿元级别的市场,行业第一名有望取得40%的市占率,其格局类似于今天的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等to B电商软件。
当然,和传统TP(代运营公司)相比,AI服务商也有自己的痛点:规模小,结构简单,需要持续“烧钱”换取技术领先。
由于技术迭代速度较快,几乎所有AI服务公司都保持着紧迫感,它们前期往往需要大量融资,才能支撑起高昂的训练和推理成本。乐乘笑称:“如果在这方面(算力)的成本不高,说明这是一家假AI公司。”他表示,只有在不断拓展客源的同时保持投入,才能确保自身的技术永远比同行领先半代。
当前,AI电商服务市场还处在高速变化的窗口期。技术演进远未抵达终点,经营需求也有待进一步开掘,两者相互促进,不断激发创业者和投资者的想象空间。
要谈论谁是最后的赢家,或许为时尚早。但无论如何,“AI+电商”的商业可行性已经得到确认。在经历过良性竞争和洗牌之后,AI生产力有望进一步改善消费者体验,也推动商家和平台找到全新的增长极。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