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作者:张雨薇,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SKU越来越多,钱越来越难赚。”这是这段时间走访经销商时,听到最普遍的反馈。
仓库堆满了货品,账户里却不见钱;业务员跑断了腿,终端的销量却不见涨。
过去的打法失灵了,熟悉的经验不奏效了,那个靠拿代理、铺渠道就能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当不好卖成为常态,当去中间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经销商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失落笼罩。
经销商的价值,是否真的走到了尽头?
危机不是终点,而是价值重构的起点。
结合近期走访所见所闻,在与新经销创始人 赵波进行深度交流后,我们达成一个共识:经销商的经营逻辑,正在经历一场从“品牌供给”到“品类运营”的根本性跃迁。品类运营,是经销商在去中间化时代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唯一通路。
供给红利终结,卖货为何这么难?
过去十几年,经销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拿货——谁能拿到独家代理、谁能压到最低价、谁能铺得最广,谁就能赚到钱。
但如今,这种有货就有市场的供给红利已逐渐消失。

在展开讨论前,先看几个经销商日常经营里再熟悉不过的现象:
做了特价却没有产出——投入了大量资源,跟进品牌方的促销活动,以为能薄利多销,结果库存堆积,终端不动,算下来还是亏本。
做了大品牌代理,动销却不好——拿下了不少品牌的代理权,商品铺满了货架,但就是卖不动,周转率奇低。
做了毛利组合,却没有效果——按照传统的高、中、低毛利产品进行组合,但消费者不买账,高毛利产品成了高库存产品。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底层逻辑的改变。
河南一位做饮品的经销商告诉我:“以前拿着独家代理能吃几年饭,现在品牌一搞线上直供、B2b批量铺货,我辛苦铺的网点反而成了品牌的‘数据采样’。”他半开玩笑地说:“我像是在帮别人铺地毯。”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时代的转向。
过去,经销商是品牌倚重的蓄水池;如今,却在努力“绕过”他们。
并非品牌厂家无情,而是增长焦虑在驱动一切。
市场上供给极大丰富,同一个细分的小品类有一堆的品牌和产品在竞争。当我们再翻开近两年头部快消品上市公司的财报,“增长放缓”、“利润下滑”、“增收不增利”成了高频词。
面对增长焦虑,品牌厂家也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新战场绕过经销商:面临增长压力,品牌厂家本能地寻求离消费者更近、利润更高的新渠道,大力发展的电商、O2O、社区团购,乃至私域小程序,它们不再依赖传统的线下经销商网络,而是品牌直供或通过新型服务商合作。
资源倾斜导致“挤压”:资源是有限的。当它们把更多的市场预算、新品首发、政策支持和利润空间投向这些“亲儿子”渠道时,留给传统经销商渠道的资源(包括利润空间、市场费用)必然被压缩。
渠道冲突公开化:经销商在终端卖A价格,品牌方的线上直营可能就是B价格,O2O平台还有C补贴。经销商的传统渠道空间被不断蚕食,利润被压得越来越低。
终端利润见底,只谈价格不讲关系
如果说上游是釜底抽薪,那下游终端的日子则更不好过。
一方面,渠道越来越细分,消费者被严重分流,进店客流和客单价双双下滑。但与此同时,门店的房租、人工等刚性成本却在逐年上涨。
另一方面,是价格战的白热化。价格越来越透明,以零食折扣店为代表的品类杀手层出不穷,它们用极致的低价血洗市场。小店为了留住顾客,不得不被迫内卷,终端售价不断下降。
一边是收入下滑,一边是成本上涨,另一边还是售价暴跌。终端门店唯一的出路,就是反向压榨上游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要求更低的价格、更长的账期、更多的返点。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那个依靠代理品牌、赚取进货价差、靠铺市率就能躺赢的“供给时代”,已经彻底落幕了。
终端不再要供货稳定,而要能带来增长
如果说上游品牌的变动是推力,那终端零售的觉醒,则是逼迫经销商转型的拉力。
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便利店、夫妻老婆店,我们会发现:货架越来越满,但商品结构越来越雷同。
当传统的商超、夫妻老婆店面临来自新兴渠道的残酷截流时,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焦虑。
这种焦虑,催生了近两年火热的“商超调改”浪潮。
从胖东来,到各类区域零售标杆,它们被行业反复学习和研究的本质是什么?——通过精细化的商品运营,可以实现远超同行的动销、坪效和利润率。

过去,终端老板关心的是:“这个货你有没有?价格能不能再低点?什么时候能送到?”
他需要的是稳定的供货。
现在,终端老板关心的是:“你这个品类结构合不合理?新品动销怎么样?怎么帮我提升这个品类的利润率?能不能帮我带来客流?你给的商品结构方案是什么?”
他需要的是确定的增长。
它们不再满足于一个送货员,而是迫切需要一个能帮它们运营市场、带来增长的增长官。
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有远见的品牌方,在招商时也转变了标准。他们不再只看经销商的资金实力和铺货能力,而是:
你是否具备专业的品类管理能力?
你能不能在终端执行标准的陈列?
你能不能维护好价格体系?
你能不能策划并执行有效的动销方案?
……
上游要专业化运营,下游要确定性增长。两股力量同时汇聚到一点:经销商必须具备“品类运营”能力。谁能率先完成这个进化,谁就能拿到下一阶段的入场券。
经销商的下一个阶段:从“卖品牌”到“经营品类”
这场进行的核心,是一个根本性的逻辑转变:经销商要从“商品经营”转向“品类经营”。
简单来说,就是从我卖什么品牌,转变为我如何经营好一个品类。
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供货思维”和“运营思维”。
所谓“供货思维”,关注的是进货价、出货价、铺货数量。
它的核心逻辑是:我用A价格进货,B价格卖出,赚取差价。我的能力体现在拿到更低的A价格,并把货铺到更多的B点。
在这种思维下,经销商是品牌的附庸和配送工,同质化严重,极易被替代。
而“运营思维”,关注的是消费者需求、结构利润、陈列表现、终端动销率。
它的核心逻辑是:我要帮终端把这个品类的生意做起来。我不再是简单地卖货,而是要研究C端消费者,设计合理的产品结构,通过陈列和动销方案拉动销售,最终帮终端实现这个品类的利润最大化。
当供给过剩成为常态,生存法则变得异常简单:谁能帮终端赚到钱,谁就能生存下来,并且活得更好。

那么,“品类运营”到底怎么做?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基于场景的组合拳。
这首先要求经销商明确品类定位。
你必须比终端老板更懂他的生意。你经营的这个品类(比如水饮或调味品),在他这家店(社区店、便利店、还是校园店)扮演什么角色?是用来吸引顾客进店的流量型?还是用来赚钱的利润型?或是用来建立差异化的战略型?
在此基础上,才能优化品类结构。
结构不是堆货,而是设计。不是把品牌A、品牌B、品牌C简单堆砌。而是搭建引流品、利润品、形象品的产品金字塔,帮助终端在引流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
结构是蓝图,打造终端执行体系才是关键。
这包括制定动销方案、执行生动化陈列、维护价格控制。业务员不再是“送货+收款”,而是要成为帮助终端理货、陈列、策划活动的运营顾问。
最后,运营不是拍脑袋,而是要靠数据驱动复盘。
定期帮终端做动销分析(哪些好卖/不好卖)、库存分析(防止断货/积压)、利润分析(这个品类到底赚了多少钱)。基于数据,持续优化你的品类结构和动销方案。
做到这一点,经销商的角色就变了。
从“求着卖货”的配送商,变成“被信任的运营顾问”,最终,成为品牌和零售都离不开的增长伙伴。
写在最后
在过去回望过去二十年,我们可以发现,经销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角色进化:
1.0时代:配送商,赚物流和差价的钱。
2.0时代:服务商,能提供陈列、促销等单点服务。
如今进入3.0时代,经销商要成为上下游的增长伙伴,整合多品类资源,输出“品类运营”的整套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升整个品类的利润率。
过去,经销商的价值在于“连接”,解决品牌难以触达终端的空间问题。但在“万物互联”的今天,这种物理连接的价值正在无限趋近于零。
经销商的新价值,在于效率和增长。
通过帮助品牌方更高效地运营市场,让品牌方“愿意合作”;
通过帮助零售商更确定地实现增长,让零售端“离不开你”。
从“品类供给”到“品类运营”,绝不是一个新口号,而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自我革命。
放弃躺赚的幻想,放弃对价差的迷恋,拿起运营的武器,扎扎实实地去帮下游赚到钱。这是快消品经销商的下一个阶段,也是唯一确定的未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