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笔记侠,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两天,一场烟花秀,引发了一场热议。
花了钱,还陷入巨大的批评声里,这个钱花得真冤啊。
而另一家市值2000亿的知名上市公司副董事长,曾有一次宴请参观工厂的市领导以及企业家客人,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奢华排场,在工厂食堂一顿简单的工作餐,且餐后的节目是数人一起共看《哪吒2》。
这不是吝啬,是务实文化:把钱要花在刀刃上。
接下来,我们分享“花钱哲学”。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一、钱,要花在刀刃上
福耀集团创办人曹德旺常说一句话:“钱要花在刀刃上。”
说白了,这把“刀”,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刃”,就是最能产生价值的关键点。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刀刃”?通过拆解曹德旺先生40多年的经营和投资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总结出下面这5个标准。
1.花在提升产品品质上
1992年,福耀为上海大众配套生产桑塔纳轿车玻璃。这是福耀进军高端配套市场的关键一战。
第一批产品下线后,质检部门发现有三片玻璃存在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微小气泡。当时的质检经理认为问题不大,不影响安全使用,建议特批放行。
“客户不会注意到这么小的瑕疵,”经理解释道,“如果整批报废,损失会很大。”
曹德旺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他拿起那三片玻璃,对着灯光仔细查看。车间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等着老板的决定。
几分钟后,曹德旺毫不犹豫地将这三片价值数千元的玻璃砸碎。
“客户的标准就是我们的标准,”他在自传里回忆当时的决定,“今天放过一个小问题,明天就会出现更多问题。”
他随后召集全体员工现场开会,强调:“我们要做就做最好的玻璃,99%的合格率意味着100%的不合格。”
这一砸,砸出了福耀的质量文化。
你看,这种对品质的极致投入,让福耀玻璃的光学性能、强度、平整度等关键指标远超行业标准。当竞争对手还在为降低成本而绞尽脑汁时,福耀已经用无可挑剔的质量赢得了全球顶级客户的信任。
一位曾参观过福耀集团的企业家说:“你到福耀的工厂参观,看不到豪华的办公楼,但一定能看到全球顶尖的实验室和生产设备。”
这笔账,曹德旺算得最明白:一次性的设备投入是“贵”,但因此赢得客户信任、减少售后纠纷、树立品牌口碑,才是最大的“便宜”。
下面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曹德旺的“会花钱”。
1987年11月,他去芬兰泰姆格拉斯的工厂参观。走到实验室时,对方销售经理指着一台设备说:“这台HTBS,很厉害,不用模具就能生产边窗玻璃。”
“多少钱?”曹德旺下意识问。
“190万美元。”
“太贵了,买不起。”他当场摇头。
可回到福州后,那台设备的影子一直在他脑子里打转,他总能想象出“每40秒流出一片玻璃,转眼变成几百块钱”的画面。
看上好东西,又嫌贵,怎么办?
曹德旺决定:必须买,但得想办法。
他先上董事会讨论,有人反对:“咱们已经有高山厂做钢化玻璃了,再上钢化线,高山厂怎么办?”
曹德旺早有准备:“关掉高山厂,集中精力做福耀。”
怎么关?他拿出一个让人意外的方案:自愿放弃自己在高山厂50%的股权资产,并再由福耀补偿50万元人民币,以此换取各方同意。
“舍小股,成大局”。这一招,顺利扫清了内部障碍。
接下来是钱的问题。董事会表态:“只要不让我们再掏钱,你怎么搞都行。”
这时,一位金融界朋友点醒了他:“有好项目,资金不是问题。”并给他科普了国际融资和租赁的方式。
最后,他们通过融资租赁搞定资金,由省华福出资、县侨乡投资公司担保。
1988年6月,曹德旺正式向芬兰发出报价邀请。几轮谈判后,他以108万美元成交,成为这款设备的全球首个买家。
结果呢?这台设备在1989年4月投产,仅用6个月就收回全部投资。
你看,“会花钱”,可不是让你盲目投资,而是要在算清楚帐之后,果断出手。
2.花在创新优化上
2005年,福耀研发团队在开发高铁玻璃时遇到技术瓶颈,产品抗冲击性能始终达不到标准。
连续三个月的失败让团队士气低落。项目经理甚至开始怀疑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建议降低标准或者放弃这个项目。
曹德旺亲自到实验室,没有批评指责,而是与工程师们一起分析实验数据。听完大家的汇报后,他对研发人员说:“失败是成功的学费,公司愿意为你们的创新买单。”
他当场宣布两个决定:一是追加2000万元研发经费;二是给研发团队发放特殊津贴,“创新需要安心,需要物质保障”。
受到鼓舞的团队连续攻关45天,最终突破技术难关,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铁玻璃。
“这笔投入后来获得了百倍的回报,”曹德旺说道,“不仅是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技术自信。”
如今,福耀的高铁玻璃已经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
在福耀,创新不是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4%以上投入研发,这个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花在客户价值上
你绝对想不到,曹德旺先生曾经因为一顿饭,反而让请客的客户多花了钱。
这事得从福耀早年说起。当时公司用生产汽车玻璃的边角料,加工成景观地灯玻璃,卖给一位香港的郭总,一片才5毛钱。在福耀看来,这算是“无本生意”,反正边角料不用也是浪费。
1989年,曹德旺去香港。郭总热情招待,午餐、晚餐顿顿鱼翅燕窝,晚上还要去高档夜总会。
看着这阵仗,曹德旺心里直打鼓:“不对劲,他为什么在我身上花这么多钱?”
于是,他找个借口婉拒了夜总会,拉着郭总去了咖啡厅。聊开后才知道,原来郭总抱怨的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交货不准时。
“你这生意赚不赚钱?”曹先生问。
“当然赚!这叫百利!”郭总答。
一句话点醒了曹德旺:问题就出在定价上。5毛钱一片的价格,决定了工厂只能用“凑出来”的边角料生产,质量、交货自然没法保证。郭总卖出去一片能赚好几块,利润空间极大。
曹德旺当场就给郭总算了一笔账:“你要稳定质量和交货,就不能贪这个便宜。得用正规原料做,一片得1块钱。”
郭总爽快答应了,就算涨价,他依然利润丰厚。
回到酒店,曹德旺立刻给公司打电话:“如果他来签合同,你先报1块2,如果他不同意,再按1块签。”
结果可想而知。郭总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花大价钱请客,反而“提醒”了曹德旺重新定价。后来他听说这事后,跳起来说:“以后枪毙我,我也不请曹总吃饭了!”
这件事让曹德旺深刻反思:企业接待搞得很铺张,反而容易让对方怀疑你的动机和利润空间。务实、适度,才是长远之道。
其实简单宴请,体现的正是客户思维。与其把钱花在排场上,不如实实在在让利给客户,或者提升服务质量。客户心里有杆秤,知道谁真正为他们着想。
4.花在环境保护上
2004年,福耀投资8000多万元在双辽建设选矿厂。没想到,投产后发现环保问题:选矿废水氟超标。
专家说浓度降到0.01%就可以排放,还解释说:“牙膏里都特意加氟,一点点氟对人体无害。”
团队想了个方案:铺条无缝钢管,把废水送到市污水厂混合处理后再排放。
废水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洗矿产生的沉渣氟含量很高,这些沉渣每天多达100吨。当地政府建议买个采石坑堆填,但农民担心裂缝会导致外泄。
曹德旺听完汇报,沉思了两天,然后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关闭砂矿厂。
项目经理周杰急了:“老板,为什么关?我们需要自己的砂矿啊!去本溪买砂,每吨运费要多花100元,这会严重影响效益!”
曹德旺的回答掷地有声:“周杰啊,没有环境要效益做什么?沉渣中的氟不会因时间长而淡化。每天100吨,积少成多,会成为祸害子孙的根源。试问还有什么比心安理得更有价值?!”
就这样,2009年,福耀关闭了投资8000多万的砂矿。这个决定每年让公司多支出数千万元成本,但曹德旺说:“钱可以再赚,环境破坏了就无法挽回。做企业要对得起良心。”
这不是个例。在福耀,环保不是成本,而是投资。公司先后投入20多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和改造,各项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
5.花在社会价值上
2011年,曹德旺宣布捐出家族持有的3亿股福耀玻璃股票(当时市值约35亿元),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第一家以捐赠股票形式成立的慈善基金会。
多年来,基金会累计捐款超过100亿元,用于教育、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
曹德旺更是从1983年创业开始,个人累计捐出160多亿元做慈善。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首善”。
更令人钦佩的是,曹德旺的捐款大多低调进行,不搞声势浩大的捐赠仪式。他说:“做慈善不是为了扬名,而是尽一份社会责任。”
2021年,75岁高龄的曹德旺又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捐资100亿元创办福耀科技大学。
曹德旺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赶上了好时代,我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功。而我下定决心办大学,是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国家迫切需要一批既能创新、又能实干的高素质人才。”
创办大学这件事,短期内看不到任何经济回报,但曹德旺认为这是最值得的投资,是真正难而正确的事。
他说:“实业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强国之基。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二、务实,是当代企业家最稀缺的品质
1.务实不是吝啬,是智慧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曹德旺能在办公楼或者接待上如此“小气”,却在研发、品质、社会责任上如此“大方”?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务实思维”:准确地识别什么创造价值,什么只是消耗资源。
2020年疫情期间,全球汽车产业遭遇重创,福耀的海外订单骤减40%。当时,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选择收缩防线,暂停一切非必要支出。
然而,曹德旺却做出了一个让业内惊讶的决定:投资3亿元改造福清生产基地的智能化生产线。
“这个时候投入巨资搞智能化,是不是太冒险了?”连公司内部都有不同声音。但曹德旺看得更远:“这正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平时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改造会影响交货;现在正好利用这个空档期,为未来做准备。”
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同时要求研发部门加速推进两个前瞻性项目:新能源汽车专用玻璃和智能调光玻璃的研发。
在曹德旺看来,传统汽车市场会萎缩,但新能源汽车的时代一定会到来。所以要提前布局。
这一决策在当时看来有非常大的风险,但事后证明曹德旺非常有远见。
2022年全球汽车市场复苏之后,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时,福耀已经准备好了完整的产品线和高度智能化的生产能力。他们不仅快速收复了失地,更拿下了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大额订单。
你看,这种“务实思维”让福耀总是能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它离不开对整个行业的深刻洞察:真正的价值投资,是在别人恐惧时布局未来。
相比之下,许多企业在顺境时忙于扩张规模,却忽视了技术积累;等到行业变革来临,才发现自己措手不及。这种重“量”轻“质”的发展模式,正是因为缺乏对价值创造本质的理解。
曹德旺常说:“看一个企业会不会花钱,不要看它花了多少,而要看它花在哪里。花在刀刃上的钱,一分都不能省;花在刀背上的钱,一分都不能多。”
2.警惕“表演式经营”
当下,我们有很多企业陷入了“表演式经营”的陷阱:办公环境要设计感十足,发布会要炫酷华丽,老板要成为网红企业家......
单纯从品牌营销角度说,这些表演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企业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表演”而不是“经营”上,那就本末倒置了。
据说,每次有客人参观工厂,曹德旺从不提前安排“表演式”的准备。“就让他们看最真实的状态,发现问题我们改进,这才是参观的价值。”
这种务实作风,成了福耀最大的差异化竞争力。
当竞争对手都在比拼谁的发布会更奢华时,福耀默默拿下了更多订单;当同行老板都在争当网红时,曹德旺在工厂里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
在一个人人都想走捷径的时代,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是最快的路径。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有句名言:“磨好豆腐给妈妈吃。”这与曹德旺的务实哲学异曲同工:把最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胜过所有花哨的营销。
3.长期主义,从“会花钱”开始
我们总在谈“长期主义”,但长期主义究竟是什么?
我们认为,它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反直觉、反短期诱惑的投资决策。说白了,就是一种“会花钱”的硬核能力:敢于在今天为不确定的明天投入真金白银。
福耀集团在2015年全自动生产线的决策,就是这种能力的一个生动例子。
当时,中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天花板已清晰可见。许多企业看到了趋势,但普遍选择“等等看”:自动化设备太贵,现有工人还能用,何必现在投入?这是一种典型的“短期最优解”:把当期利润最大化,把问题留给未来。
但曹德旺算的是另一笔账,一笔更宏观、更长期的“总成本账”。
他看到的不仅是设备价格标签上的1亿元,更是未来五年、十年持续上涨的人工成本、管理成本,以及二次改造的停工成本。
他预见到,当用工荒真正来临时,你再有钱,也可能买不到设备、等不到安装调试,因为大家都挤在同一条船上。
真正的战略窗口期,永远在危机全面爆发之前。
所以你看,这笔当时看来巨大的投入,背后是一道清晰的算术题:
买设备的投入(1亿投资)<长期收益(节约的人工成本+提升的效率+稳定的质量+抢占的先机)
这个决策的回报是惊人的。当后来用工成本急剧上升、许多同行因“招工难”而无法满负荷生产时,福耀的全自动生产线却昼夜不停地高效运转。
就是这笔超前投资,让福耀在行业洗牌中建立起一道坚固的“成本护城河”和“质量护城河”。
你看,长期主义者的“会花钱”,更像一位高明的棋手。
普通棋手走一步看一步,算计的是眼前这颗子的得失。而高手则愿意为了一步事关全局的“先手”,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陷入困境的企业,也不是不努力,而是被“短期正确”的决策绑架了:为了保住当期利润,削减研发投入;为了满足财报数据,使用便宜的原材料;为了控制费用,拒绝升级落后设备。
这些“省钱”的决策,就像在企业这个大楼上不断掏洞,最终导致整座大楼的崩塌。
所以,长期主义其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就从每一个“把钱花在哪里”的具体选择开始。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