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暴跌84%,如今暴涨25倍,它凭啥逆袭?

关注
来自江西南昌的天才少年,用十年时间打造了中国AI芯片第一股,他凭什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笔记侠(ID:Notesman),编辑:柒,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就在26日,寒武纪大涨 4.34%,收盘价为1314.66元,总市值 5543.73 亿元。这个曾超越贵州茅台的 A 股 “科技股王”,依旧稳坐高价股核心席位。

但很少有人记得,寒武纪有过三年至暗时刻。

上市后股价从高点暴跌 84%,最低触达 46.59 元 / 股。连续亏损,大客户流失,市场质疑声铺天盖地。“中国 AI 芯片第一股”,一度成了行业笑谈。

但从 2023 年起,剧情彻底反转。股价从不足 50 元,一路飙升至千元以上。一波超过 25 倍的暴涨,硬生生改写了命运。

这一切的背后,站着陈天石。

16 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江西走出的天才。2016 年创办寒武纪,一头扎进 AI 芯片赛道。他熬过技术攻坚的寂寞,扛住市场低谷的压力。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净赚 16.05 亿元,实现惊天逆转。

作为创始人的陈天石,在寒武纪持股 28.63%,按当日总市值计算,他的持股市值约 1587 亿元,身家近 1600 亿元。

这个来自江西南昌的天才少年,用十年时间打造了中国AI芯片第一股,他凭什么?

一、天才的“笨选择”:放着快钱不赚,偏啃硬骨头

陈天石的“不寻常”,从年轻时就藏不住。16岁考中科大少年班,25岁拿博士学位,进中科院做研究员。

哥哥陈云霁已经在芯片圈有名气,兄弟俩凑一起,想做件“没人看好”的事:研发AI芯片。

图源:公众号最华人

那是2010年,AI还没火。

英伟达当时只卖游戏显卡,没人觉得“AI需要专门芯片”。

有人劝他们:“做个简单的芯片IP,授权给厂商,快钱来得容易。”

但陈天石摇头:“通用AI芯片才是根,没这个,AI应用都是空中楼阁。”

这是他第一个“反常识”选择:放着短期能赚钱的IP授权,偏啃“通用AI芯片”这块硬骨头。

2015年,他们带领20人团队,做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

有人说:“科研结题就够了,产业化风险太大。”

陈天石又摇头:“芯片做出来不用,太可惜。”

2016年,他从中科院离职,创办寒武纪。

注册资本90万,名字取“生命大爆发”的意思——他赌AI会像寒武纪时代一样,迎来爆发。

他在访谈里多次强调,寒武纪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小打小闹”的生意。

芯片行业分两条路:

一条专用芯片,针对单一场景,技术门槛低,见效快;

另一条通用芯片,研发难度大,投入高,但能支撑整个AI产业的底层需求。

他的判断是,短期红利终究会消失,只有抓住产业的“根”,才能活得长久。

就像他在中科院时坚持的那样,哪怕当时AI芯片是“非主流”,哪怕英伟达还没成为行业巨头,他依然认定这个方向是未来。

这种思维,让寒武纪避开了很多短期诱惑。

创业初期,有客户找上门要定制化的专用芯片,利润丰厚,但陈天石婉拒了。

他知道,一旦陷入零散的定制业务,公司就会失去研发通用芯片的精力和方向。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份坚守,让寒武纪在国产算力替代的浪潮中,能拿出思元590这样的“拳头产品”,而那些专注于专用芯片的公司,大多只能在细分赛道里挣扎。

二、创业的“险选择”:绑定华为又放手,把自己逼上全场景

创业初期,寒武纪走了段“快车道”。

2017年,华为找过来,要把寒武纪1A处理器,装到麒麟970芯片里。

图源:公众号最华人 华为麒麟970芯片

这是全球首款AI手机芯片,一发布,寒武纪火了。

图源:公众号最华人 陈天石展示研发芯片

融资跟着来:半年估值5亿,2018年到45亿,2019年冲220亿。

3年时间,净资产从90万涨到46亿。

但陈天石没飘。

他知道:靠单一大客户,就像走钢丝。

果然,一年后,华为转向自研AI芯片,合作断了。

很多人觉得寒武纪要完了,陈天石却做了第二个“反常识”选择:不纠结丢了华为,直接把业务从“终端”,拉到“云—边—端”全场景。

简单说:以前只做手机里的小芯片,现在要做云端训练、边缘计算的大芯片。

2018年,他砸钱研发思元100——中国第一颗云端智能芯片;

2019年出思元270,算力是上一代4倍;

再出思元220,覆盖边缘场景。

别人问他:“一下子铺这么广,不怕散吗?”

他说:“芯片是to B生意,只做一款,很容易被替代。要做‘葫芦兄弟’,客户需要哪个,都能拿出来。”

2020年7月,寒武纪上科创板。

从递招股书到敲钟,只花116天,首日市值破千亿。

有人说他“运气好”,但只有他知道:运气,是留给提前铺路的人的。

在访谈中,陈天石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解释自己的产品布局:“要学习葫芦爷爷培养七个葫芦娃,群殴;每个葫芦娃还要有自己的接班人。”

他深知芯片是to B业务,碎片化的产品会增加客户的使用成本,也会让公司随时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所以寒武纪的产品布局,始终围绕“体系化、系列化”展开。

2016年从终端IP起步,是为了用低成本证明自己的能力;

2018年切入云端芯片,是因为这块市场单价高、需求稳;

2019年补充边缘芯片,是为了覆盖客户的全场景需求。

更关键的是,所有产品共用一套基础系统软件平台Cambricon Neuware。

开发者只要学会一套工具链,就能用寒武纪所有的芯片产品。

这大大降低了客户的迁移成本,也让寒武纪的产品形成了协同效应,客户用了云端芯片,大概率会顺带用边缘芯片;用了芯片产品,就离不开配套的软件服务。

这种布局,让寒武纪在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后,依然能快速找到新的增长点。

到2020年,思元系列云端智能芯片的收入已经显著超过终端IP,彻底摆脱了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陈天石在曾反复强调寒武纪的定位:“走安卓路线,不做应用层,只做好基础系统软件。”

他把寒武纪比作“一个墩子,专业长胖,欢迎大家踩在我们身上做应用”。

这个定位,看似“吃亏”,实则高明。

芯片行业的客户,大多是互联网大厂、政企机构,这些客户本身就有强大的应用开发能力。

如果寒武纪自己做应用,不仅会触及客户的核心利益,还会分散研发精力。

而选择只做底层硬件和软件工具链,相当于给所有客户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平台”。

百度可以在上面做大模型训练,字节可以用来做内容推荐,省级智算中心可以用来做政务处理——大家各取所需,互不冲突。

这种定位,让寒武纪避开了很多直接竞争。

就像他在访谈中说的:“大公司不会做全品类所有场景所有型号的芯片,独立的芯片公司始终有自己的空间。”

而寒武纪的空间,就是做最扎实的底层,成为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至暗时刻的“死选择”:亏43亿还砸研发,不抄小道只推“推土机”

上市不是终点,是更难的起点。

图源:Wind(寒武纪-U丨)

2020到2023年,寒武纪亏了43亿。

2022年底,美国把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台积电不能给它代工了。

对芯片设计公司来说,这几乎是死刑。

股价跌到46.59元,股东减持,员工也有人走。

有人劝陈天石:“缩减研发,先做短期能赚钱的业务吧。”

他第三次“反常识”:不但不砍研发,反而把所有融资,全砸进去。

这三年,寒武纪研发占比超50%。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56亿,团队792个研发人员,80%是硕士以上。

他说:“芯片行业没有捷径,像推土机一样,沿大路推,不抄小道。”

别人做“短平快”的专用芯片,他偏啃“通用芯片”;

别人怕亏损不敢投入,他偏要“死磕技术”。

累计申请2774项专利,1526项是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后来成了寒武纪的“救命钱”。

陈天石曾在访谈中透露,寒武纪的研发体系,是在实战中一步步完善的。

2016年刚创业时,做产品还“凭感觉”;2017年开始做云端芯片后,就建立了完整的研发和质量管控流程。

芯片研发和软件开发不一样,软件出了bug可以随时改,但芯片流片一旦失败,前期的资金和时间就全白费了。

所以寒武纪的研发流程,覆盖了从指令集设计、处理器验证,到芯片物理设计、封测量产的每一个环节。

2017-2018年,他们同时推进终端IP和云端芯片,研发体系已经运转得很顺畅;到2019年,已经有能力同时研发多款芯片。

这种稳健的研发风格,贯穿了寒武纪的整个发展历程。

在行业低谷期,别人都在缩减研发时,寒武纪依然坚持高投入,但这份投入不是盲目撒钱,而是精准砸在指令集、微架构、基础系统软件这些核心环节上。

陈天石说:“做芯片要脑子一根筋”,这个“一根筋”,就是对研发规律的敬畏,对技术细节的死磕。

在寒武纪最受争议的时候,他在访谈中反复强调:“Intel今年52岁,AMD今年51岁,NVIDIA今年27岁。寒武纪只有4岁,和行业前辈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

这句话,既是说给市场听的,也是说给团队听的。

芯片行业本身就是长周期赛道,英特尔、英伟达都是几十年筚路蓝缕才成为巨头。

陈天石清楚,寒武纪的亏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研发需要投入,市场需要培育,生态需要建设,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在上市这件事上,他的心态也很平和。

有人问他是不是想“上岸”,他说:“谈何上岸,我们才刚刚启航。”

他看中科创板,不是因为能快速圈钱,而是因为科创板允许高技术公司“不需要为提升短期盈利而去压制研发”。

在股东关系上,他也体现出长期主义的格局。

融资顺利时,他希望同行们都能融到钱,因为“行业有资本助力,才能吸纳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他甚至认为IC行业的泡沫是好事,“没泡沫哪有发展?有泡沫,市场就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这种长期主义,让寒武纪在股价暴跌、客户流失、被列入实体清单等多重打击下,没有乱了阵脚。

他顶住压力,坚持独立研发,终于等到了国产算力需求爆发的时刻。

四、逆袭的关键:一颗芯片,踩中一个时代窗口

2024年,转机来了。

寒武纪推出思元590芯片, 采用7nm工艺、应用ASIC架构,支持512TOPS算力,推理场景能效比超国际巨头,百度内部测试显示其整体性能大致可达英伟达A100的80%。

这是什么概念?

以前国内企业只能买英伟达,现在有了“国产平替”。字节、阿里、百度都用它,省级智算中心也下单。

2024年Q4,寒武纪第一次盈利:2.82亿。

2025年上半年,盈利10.38亿,营收28.81亿,同比涨4347%。

股价跟着飞:2024年涨387%,2025年一度超1400元,比低谷时涨了25倍。

高盛把目标价调到1835元,说:“中国算力需求爆发,寒武纪踩对了点。”

陈天石没飘,他知道,现在的成绩,不是寒武纪多厉害,是踩中了“国产替代”的时代窗口。

而这个时代窗口,寒武纪等了8年。

这8年里,他坚守通用芯片的根技术,搭建了“云边端”的产品矩阵,明确了底层生态的定位,建立了稳健的研发体系,坚持了长期主义的信念。

所谓的“踩对点”,不过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在访谈中,陈天石曾说:“智能时代将诞生硬件新巨头,我不讳言寒武纪想当这个将军。”

2024年的逆袭,让他离这个目标更近了一步。

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预赛的开始。

五、陈天石的管理哲学:低调务实,让产品说话

除了业务层面的方法论,陈天石的管理哲学,也贯穿了寒武纪的成长始终。

1. 低调务实,少发声多干活

陈天石自己是科研出身,寒武纪的风格也带着浓厚的“实干”色彩。

寒武纪四年只开了两次发布会,后来干脆用新闻代替发布会。

他不喜欢复杂的形式,更愿意用最直接的方式对接客户:“哥们,我做了个芯片,你要不要试试?”

这种低调,让寒武纪在行业低谷期避开了很多舆论干扰,也让团队能静下心来搞研发。

陈天石说:“哪个优秀的公司没有争议声?我能做的只是不要让争议声影响了该做的事。”

2. 人才管理:靠公司成长吸引人,用股权激励留住人

寒武纪的核心团队,很多是陈天石在中科院的学生。

他“忽悠”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做研究,又“忽悠”他们出来创业。

支撑这份信任的,是陈天石对人才的重视。

在上市前,寒武纪就建立了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让员工能享受公司成长的红利。

陈天石说,要让员工以多种方式分享公司的成长,未来还会继续扩大股权激励的范围。

他吸引人才的方式很简单:“靠公司本身的不断前进来保证。”

当一家公司在核心赛道上持续突破,自然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

而那些“羞涩的实干家”工程师,在陈天石的保护下,能专注于技术和产品,不用被外界的喧嚣打扰。

3. 自我定位:我是个“打杂的”,不搞个人崇拜

当被别人问到他的角色时,陈天石笑着说:“我是个打杂的。”他不希望寒武纪变成一家有太多个人色彩的公司。

年会发言,他只讲几分钟,汇报情况、指出问题,然后就让大家喝酒聊天;

他甚至不希望孩子知道自己是公司老板,只希望孩子觉得他是个“做科学研究的老师”。

这种谦逊和清醒,让陈天石能始终保持理性。

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坦言融资相对容易是因为赛道和公司的优势,不是自己有多厉害;

他也知道寒武纪的差距,从不否认和国际巨头的距离,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追赶。

结语

创业要“长期主义”,接受成长的不完美。

伟大的芯片公司都是熬出来的,英特尔、英伟达走了几十年,寒武纪的长跑才刚刚开始。耐得住寂寞,才能等得到花开。

2025年的寒武纪,市值5543亿,陈天石身家近1600亿。

但他还是那个16岁考少年班的孩子——对技术有执念,对捷径没兴趣。

有人问他:“想当AI芯片的巨头吗?”

他说:“如果智能时代真的到来,智能芯片一定会有新巨头。我不讳言,我们想当这个将军。”

只是这个将军,知道路还长。毕竟,一场芯片的长跑,才刚刚开始。

而陈天石和他的寒武纪,已经准备好了用几十年的时间,慢慢跑完这场赛程。

参考来源:

1.《甲小姐对话陈天石:通往伟大芯片公司的赛程很长 | 甲子光年》,甲子光年;

2.《40岁,身家1600亿,寒武纪创始人凭什么?》,邱处机 ;

3.《江西新首富,踩着英伟达,狂赚700亿》,华商韬略;

4.《陈天石,身家突破1500亿!》,胡润百富。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