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赵晓晓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Marko
“轮子在腿上,这样的设计在那时是不存在的。”Marko Bjelonic说。
Marko说的是7年前,他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读博时,研发设计的一种“轮-腿”式(轮足)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兼顾了平地运行速度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把人工神经网络用在轮足式机器人上的。
Marko是前南斯拉夫人,1990年出生,内战爆发后,Marko和父母就移居到了德国。Marko是机械工程专业出身,博士毕业于ETH 。2023年,Marko和另外四位合伙人在瑞士成立了公司RIVR(前身是Swiss-Mile),整个核心团队始于ETH 机器人系统实验室(ETH Zurich Robotic Systems Lab),专注做轮足式机器人(机器狗)。

RIVR创始人 Marko
Marko在技术选择上激进,但在经营上务实。大部分机器人公司花钱做Demo发跳舞视频的时候,RIVR已经实现了商业化。
2024年,Marko给公司找到了足够垂直、有竞争力的场景,即专注在包裹、外卖的“最后一公里”配送。
业务先从欧美开始。RIVR目前主要在瑞士苏黎世、英国利兹、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和波士顿运营,模式是与英国快递公司Evri、美国物流公司Veho、欧洲最大外卖平台Just Eat Takeaway等物流及外卖领域的头部公司合作,送货上门。Marko预估,到今年年底配送量能达到数万件。
Marko多次提到技术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给用户创造价值才是,“要跳出通用型机器人的框框。”这也是RIVR能吸引到贝佐斯和线性资本、红杉中国等知名风投的原因。
今年以来,Marko的重心一部分放在了在中国,他要搭建一条像电动汽车行业那样完整的供应链,而这个任务只能在中国完成。

可以搞机器人了
Marko是典型的机器人创业者,所有的学历、经历都和机械工程有关。RIVR中国区供应链项目管理负责人Gus Leung这样评价他,“学术、技术背景很强。”
Marko 硕士毕业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UDarmstadt),在ETH读博期间,加入了Marco Hutter教授领导的、轮足机器人研究的最强源头——ETH机器人系统实验室,是该实验室首批博士生之一。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在ETH从事轮足机器人的博士后研究。

Marco Hutter教授
在硕士研究生期间,Marko就研发设计了一款六足机器人“Weaver”,并发布过多篇足式机器人控制论文,这些论文后来成为国内多个机器人公司的参考文件。

Weaver
据说,国内某AI明星机器人CTO的电脑上,就有一个存放Marko论文的文件夹,是公司拿来学习研究用的。
后来研发设计轮足机器人,是他觉得,“足式机器人太无聊了,动作慢,哪儿也去不了,效率还非常低。”仿生机器人不应该是机器人的唯一形态,“人类不用非要复刻自然界中的形态,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更符合各自应用场景的机器人形态。”
2021年之前,Marko主要从事机器人研究,曾在Mercedes‑AMG(奔驰集团旗下子品牌)、FraunhoferLBF(德国专注于机械系统研究的机构)、CSIRO(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专注于开发自主机器人)等机构参与过机器人项目的研发。
他也短暂做过公司的管理者。2020年-2021年,Marko接管了父亲的建筑公司,在管理一年后出售。据Marko说,这家公司是他父亲在Marko 14岁时成立的,这也间接影响了Marko日后在专业上的选择,有了一名工程师的梦想。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2022年GTC主题演讲中,亲自展示过Marko带队的具身智能产品。Marko当时的反应是,“可以搞机器人了。”
有了前奏后,2023年,Marko刚博士毕业,就联合其他四位合伙人成立了公司——Swiss-Mile,后来改名为RIVR,专注做轮足式机器人(机器狗),用物理AI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的自研技术,做一款能“干活”、“提升效率”的机器人。
腿式机器人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够智能,但不够灵活自主。RIVR的机器狗在物理AI的基础上,强化训练了人工神经网络,因而具备环境感知、障碍物避让、导航、自主决策/规划能力。同时,“腿+轮”的设计,既能平地快速行驶,也能跨越台阶、应对楼梯、路缘、坑洼等崎岖或复杂地形。
“团队想做一个AI原生产品,而不是something plus(把AI能力附着在产品中)。” Gus Leung说,“这两者的核心区别是,AI本质上是有趣的灵魂,把这样的灵魂放在什么躯壳是很关键的。”

第一个聚焦在
“最后一公里”的机器人公司
RIVR切入的场景是“最后一公里配送”,是把货送到门口,业务范围聚焦快递、外卖。

RIVR使用场景
Marko考虑了工业、安防等几个应用领域,但这些场景中产生的数据不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比如在工厂里,机器人其实是在重复做一个动作。
全球来看,几乎所有做机器人的公司,最先想到应用场景都是工业、安防。
王兴兴在一次媒体专访里说过,买宇树机器狗的用户主要有三个应用场景:一是纯消费者,买来玩的,或者做一点简单的教育编程。一种是教育科研类的,各种高校或公司买来做科研研究。还有一种就是行业应用,比如说电网巡检,一些发电厂、化工厂的巡检。两年前开始,宇树科技的研发重点转向了人形机器人。

加拿大的机器狗workshop的现场丨左一王兴兴 右二Marko
“机器人要跑出去,去和混乱、复杂的真实世界产生交互,数据是动态的才有意义。”Marko说。这些根据场景积累的数据最终要用来强化机器狗的训练。
Marko先聚焦在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市场,去找当地人工占比很重的头部物流商或者快递公司谈合作。具体到生活场景里,Marko选择中高端人群的别墅区作为试点。
“账很好算,欧美人工配送成本高,单量也不够密集,一单成本哪怕减少0.6美元,也能立刻起到立竿见影的降本增效。”Gus Leung说。而选择别墅区,是因为路线相对高层要好走的多,场景没有那么复杂。
具体来说,一台机器狗一天能配送60到100个包裹,外卖配送能完成20单左右,Marko预估,到今年年底配送量能达到数万件。在速度及时长上,一台机器狗的运行时长5-6个小时/天,最远可以跑到30公里,移动速度是步行者的两倍多,最高时速可达15km/h。最大承重在60公斤,送餐的箱体最大容量有40L。

RIVR使用场景
相比无人配送车、人形机器人,RIVR这种混合底盘的机器狗更灵活——适应不同环境,从楼梯、坡道、不平整的人行道,到住宅区门前台阶、门廊, 灵活切换移动模式,特别适合门到门送货。
创业邦在一段RIVR机器狗配送视频里看到几个有趣的瞬间:机器狗舱门被孩子用粉笔画了笑脸,它依旧准确地将包裹送达指定楼层;中途绕开了一只正在打盹的流浪猫;在一个路口停留了近30秒,是为了等过马路的学生。
团队在细节上经历过几次调整。据Gus Leung说,为了适应昏暗光线,团队在机器狗的身体上加了灯,轮子换成荧光的;在机器狗身上多加一个遥控器,是为了防止其在路上出现微小故障,安全员可以远程操控请求路人外援;美国网络不稳定,为了保证传输时效和准确性,团队换成了双物联网卡双待。
硬件设计上,RIVR机器狗是在围绕场景做取舍,不一定所有零部件都用最先进,而是要适配。“先进性更多是在集成化上,这个过程就像造电动车一样,到后面集成化越做越好了。” Gus Leung说,他认为技术先进性只占50%,另外一半是公司的商业模式。
今年8 月,RIVR签下了欧洲最大的外卖平台Just Eat Takeaway,同期客户里多了瑞士邮政和线上超市Migros,业务触角伸到了生鲜配送。公司机器狗投放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
瑞士是一个只有800万人口的国家,因此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Marko就考虑到要快速国际化。在公司只有15个人时,Marko就已经在美国、上海设立了办公室。
欧美承担着公司的商业化任务,供应链要来中国搭建。“如果要成为一家真正的机器人公司,就必须复制一套电动汽车行业那样完善的产业链。”他更在意汽车产业链上人才的融合。
Gus Leung在今年加入,目前负责整个供应链的搭建。Gus Leung有10年的电动汽车行业经验,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他是蔚来汽车的前100号员工,2015年加入蔚来。后来又跟着蔚来联合创始人黄晨东出来创业,参与创办了前晨汽车。
汽车和机器人的底层是一样的,都是本体和入口。再往上需要环境感知、环境理解、任务理解、任务拆解、推理、规划、执行、最终是控制,链条都非常长,在供应链上有很多的共通性。
RIVR在中国供应链的搭建也围绕在交通领域,在对接供应商的过程中,Gus Leung的整体感知是,“大家都在赌下一个特斯拉。”

这也是Gus Leung加入RIVR的原因,他很认可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尤其国内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再从0到1做一件事让他重新变得兴奋。
RIVR已经有两笔融资完成,共计2600万美元。投资方有贝佐斯探险基金、红杉中国、线性资本、思灵机器人等。线性资本是种子轮的领投方,又在天使轮继续加注。去年的天使轮融资完成后,公司估值达到1亿美元。

投资人的逻辑是,团队的专业背景,公司的技术、算法,有希望成为下一波AI与物理世界结合变革中的领军力量,同时作为一家欧洲公司,在全球化商业落地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RIVR团队研发的独立于机器人本体的多功能AI框架,可以成为所有机器人的“大脑”。例如,现在RIVR仅用一周时间,就可以为不同机器人硬件训练一个新的神经网络。

RIVR使用场景
在线性资本创始人兼CEO王淮看来,除了极致的技术外,最让他兴奋的是,RIVR团队从Day one就拥有的国际视野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能否商业化才是考验团队实力的关键指标。”
这也是贝佐斯的投资RIVR的原因,“机器人要能给客户带来附加值。”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Marko说,他收到贝佐斯邮件时以为是一封垃圾邮件。后来他与贝佐斯原本半小时的电话会聊了一个小时。聊完后,贝佐斯就领投了RIVR的天使轮。
不确定的风险和要完善的地方都有,比如Gus Leung觉得未来产品可以设计的再柔和、可爱些;可以跳出别墅区走进更复杂的高层。现在每个机器人都由RIVR的运营中心实时监控,在彻底无人化的道路上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Marko的设计里,RIVR的模型要能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完成更多的工作。公司计划明年把业务扩展到北美和欧洲的十多个城市,届时将部署数千台机器人。在中国,RIVR也还有更多可讲的故事,比如跟头部自动驾驶公司合作,配合做好最后一公里配送。
“在机器人这个领域,全世界的技术相对是很平的,就像自动驾驶一样。更重要的是谁先落地,真正能创造用户价值”, Gus Leung说。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