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格局的领导,不必谈领导力

2020-11-01
在充满变数的今天,那些修炼自己、了解自己的人,他们属于未来。

图片来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笔记侠,作者马畅,编辑胡铁花,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企业的竞争,本质是一把手的竞争;而一把手的竞争,本质是格局观的竞争。

格局观,谋长不谋短,谋远不谋近,谋全局之胜负,而不谋一子之成败。格局观,其实就是战略眼光。

高瓴资本张磊这样定义:

“能独当一面的领导者,跟普通高管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格局观。”

不久前的10月15日,马云面对来自全国的115位基础教育名校校长,畅谈数字时代必须要有面向未来的教育。他提出:

“未来20年,教育改革需要校长们的领导力!”

真正具备领导力的领导者,已经成为“稀有动物”。领导力从何而来?答案就是格局。

彭蕾当初跟随马云创业,但是看不惯马云身上有很多毛病,一度想离开阿里巴巴,但在思想上几经挣扎,最终打消了辞职念头。彭蕾说,自己没有离开,是因为看到了马云身上不只是有弱点,他还具有别人身上少有的格局观和悟性,是这些魅力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欣赏马云,愿意和他一起工作下去。

有格局的领导者,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甚至赋能人才。多年从事人才管理、领导力测评的希典咨询董事总经理梁开广,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他认为,领导者要靠格局不断扩张人才团队。

马云自身的格局观,不仅深深吸引了彭蕾、蔡崇信、关明生等一干人才,更是把这种格局的魅力与能力赋能给了彭蕾、童文红、王坚、张勇等人;是这些人帮助阿里巴巴奠定了支付宝、蚂蚁金服、菜鸟网络、阿里云等事业的江山,让阿里巴巴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N。

格局大,则虽远亦至;格局小,则虽近亦阻。

本文就将带领大家一起探讨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成为有格局观的领导者?

第二,如何搭建自己的领导力成长系统?

1. 格局观,一种更高层次的影响力

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中写到,决定组织文化的因素有三点,第一点就是创始人的人格特性。

人格,在极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领导力的发挥。

谈一谈人格。

人格,即个性,英文为“Personality”。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把人格分为4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其中,最后一种人格——社会利益型,代表了更关心朋友、家庭和社会,更能自信面对生活,更能与他人互相合作、支持、理解与尊重,更能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力量的一类人。

社会利益型的人格,是一种有格局观的人格:眼光长远,识大局。

人格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反过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能塑造他的人格。

人在30岁之前,人格一直处在形成阶段,而30岁之后,一个人的人格就基本稳定不变了。

对于30岁往上的人来说,人格、情商的修养水平要比认知水平更加重要。

在领导力研究中,梁开广喜欢拿特朗普作为研究对象。“如今70多岁的特朗普,反复无常的个性依然非常鲜明,所以,他这样的人格对于他治理国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他的人格很难再发生改变。”

的确,如果一个人在长期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缺乏格局观的人格,而刚好他又是一名地位高、权力大的领导者,那么他的地位越高,所导致的混乱就会越大。

另外我们还要知道,人格属于非权力影响力。很多人都误以为——领导力就是发号施令、支配他人、独自享受权力;领导者就是压榨别人,利益自己——实际上这不过是肤浅的看法。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曾说:

“领导力就是能召集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的能力和意志力,并能激发人们自信的品质和品格。”

领导力,是为了团结众人,实现共同目标,大家一起成长。

可见,真正的领导力跟发号施令、凌驾他人、利己主义等贪婪之举毫不挂钩,反而跟人格、格局、胸怀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传递着影响力的因素有关。这种自然而然地、客观地影响着他人的力量,就叫做“非权力影响力”。

中国先贤孔子提倡仁、智、勇、有操守、有胸怀、有担当的“君子人格”,他本人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孔子真正具备这六种人格品质,而且君子人格也符合阿德勒所讲的“社会利益型”人格,所以孔子也具备有格局观的人格。

因此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影响力跨越千年,横贯中西,至今仍然引领和鼓舞着东西方的无数人。这就是人格的影响力、格局的影响力。

孔子的大格局观,也使他获得了超高的领导力。他的学生们对由衷地信服自己的老师,“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全都发自内心地追随孔子学习,甚至陪孔子出生入死。

结束了自己在鲁国辉煌却短暂的政治生涯后,孔子开始周游列国,那是他人生中最穷困潦倒、最低谷的日子。路人见到孔子,就形容他是“累累若丧家之狗”。可即便如此,颜回、子路、冉有等众多学生始终在老师身边跟随如故,从未舍弃,也依然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请教学习。这何尝不是领导力的充分体现。

日本企业家河本英雄说:“如果一名团队领导者只在座位上等待下级的汇报和发号施令,则不可能使团队得到成长。”

有格局观的人格,才是领导力的起点和根基。

梁开广专门研究领导者的人格和领导力之间的关系,一个企业的中高层领导者的人格,对这家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价值。

“但是,这不等同于,人格与领导力跟基层员工没有关系。”梁开广提醒。

“不是所有身处领导岗位的人,都有领导力,很多人仅仅名义上是领导者,但是领导力并不合格;只有真正具备领导力的人,才是领导人才,可是这些领导人才,很可能并不在领导岗位上,很可能只是一名基层员工。”

2. 格局观的9字心法:看长远、看本质、知进退

1)人格的5个维度

一个人的人格是可以被认知的,同理,一个人是否有格局观,也能够观察出来。

“大五WBI人格测评”(WBI,即Work Behavior Inventory工作行为问卷),是一种用来评估求职者和企业现有员工工作风格的先进工具。根据“大五人格模型”总结出的5大人格特征,能够科学地对一个人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估。目前,“大五WBI人格测评”已经被阿里巴巴、龙湖集团、复星集团、米其林等企业运用到实践中。

近日,梁开广也运用“大五WBI人格测评”对77位企业家的人格进行了评估,并对他们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77位企业家全部来自“企业一号位”,其中有71位是创始人兼董事长,有6位是CEO——其公司董事长是虚职),其特征如下图所示。

随后,他又将这些“企业一号位”与其他核心高管的“大五人格WBI测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一号位”们在关注细节、可靠性(信守承诺,按时完成任务)、遵从规则等3个WBI指标上,得分明显低于其他高管们。

但是综合来看,这3个指标得分低,正说明了“一号位”的格局观更高。原因是:

“一号位”更少关注细节、更少守时、更少遵从规则,则意味着他们——更看重战略宏观面;更看重事情的质量和本质,而非刻板地按既定时间行事;更看重变化创新,而不让自己受限于既定的规则和条条框框。

以上3点,就是一个企业家格局观的体现。

从侧面来看,这个结果也验证了张磊的观点——企业家比普通高管更具格局观。

“大五WBI人格测评”是从5个维度来衡量人格:

O——经验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C——尽责性 Conscientiousness;

E——外向性 Extraversion;

A——亲和力 Agreeableness;

N——情绪稳定性 Neuroticism。

在5大维度下,又共包含21个子维度:

经验开放性——适应性,创新性,分析性思维,独立性;

尽责性——成就动机,主动性,坚韧性,关注细节,可靠性,遵从规则;

外向性——社交性,主导支配性,说服影响,精力;

亲和力——合作性,关心他人,交际圆融性;

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压力容忍度,自信,情绪的自我感知。

除此之外,“大五WBI人格测评”还通过3个防伪指标——自我认知准确度、自我阐述真实度、回答不一致性——以确保测评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可以说,这一人格测评工具从更加颗粒化的角度,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格的多样性,以及人格对领导力的重要性。

而认识了自己的人格之后,我们又要做什么呢?

2)本性难移,但行为可塑

如果说,知识、经验、技能都是一个人冰山上面的部分,那么,人格、使命、价值观等等就都是一个人冰山下面的部分。

我们必须关注人格,目的是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但是,既然人格的格局大小决定了领导力水平的高低,那么按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来看,一个人的领导力水平岂不是无法改变了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实际上,这是一句害人不浅的话。

这句话,让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自己一切都无法改变,所以不必努力去尝试。最后,这些人就沦为只会用这8个字来安慰自己,给自己的逃避找借口的人,人生状态每况愈下。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人的本性难移,但人的行为有弹性,是可塑的。

平时内向的你,可以偶尔选择外向,以获得社交认同感;平时外向的你,也可以偶尔选择内向,增强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30岁之后,通常一个人的人格就已基本定型,但还是有办法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梁开广说,“改变‘特定场景下、特定时间内的某几个特定行为’,就可以快速提升一个人的领导力。”

3)格局观修炼的9字心法

总结来说,所谓格局观,就是——看长远、看本质、知进退。

第一,看长远。

一个有格局观的领导者,会用长远的眼光衡量自己,同时用发展的眼光衡量事情。

“作为一家企业的一把手,最重要的是你的眼光能不能长远,而不是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梁开广说。

无论是刘强东曾经眼看着京东濒临解散而一夜白头,还是任正非身患抑郁症还要面对华为被竞争对手打压,亦或是马化腾曾因资金短缺想要卖掉腾讯,这些如今声名远播的企业家们,倒退十几年前,都遇到过公司快要倒闭的危机。

理性的人定会扪心自问:

遭遇一次失败,是就此彻底放弃自己、否定自己?还是把眼光放长远些,不服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继续迎接挑战?

刘强东、任正非、马化腾一定是选择了后者,才自己给了自己一个成为卓越领导者的机会。

此外,大格局的领导者也会适当减少对个人成功的关注,转而尽力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与价值。

第二,看本质。

看本质,不只是看人的本质,还要看事情的本质。领导者都非常以实际为重,而非空想的、轻率的、不切实际的人。

在看人的方面,他们习惯洞察人性,了解人性的优点,也了解人性的弱点;他们会激励员工奋斗,也会满足员工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会一味压榨员工,也不会用墙上的大饼欺骗员工;他们会非常自信,同时也相当清楚自己身上存在着哪些局限性。

在看事情的方面,领导者善于权变,也懂得事情永远都在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会轻易下结论、贴标签,总是开放包容;做事抓重点,出手打要害。

第三,知进退。

通过前面两点,领导者学会了用长远的、发展的、实际的、理性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之后,自然就知道了在面临当下某个问题时,自己该进还是该退。

进,就是顺势而为,该得则得,更上一层楼;退,就是断舍离,该失则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再说白一点,“知进退”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

身为领导者,拿不起,不可能成事;放不下,就更不可能成事,因为拿起来得太多,不会做减法,迟早被压在重重大山之下。

3. 立大格局,是领导力的前提;自知之明,是开拓格局的基础

1)持续提升自我的成长系统

格局观如此重要,那么在格局尚未定型之前,我们该如何提升格局,向一位真正的领导人才前进呢?

一个人,树立目标不容易,但是有了目标之后,搭建一套系统,让自己有办法实现目标,就更不容易。

古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在时刻提醒君王:注重人格修养,才是治邦安民的正道。

而今天,现代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步修炼,分别是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人际管理能力——任务/结果管理能力”

这就是梁开广探索总结出的“领导人才成长系统”。

在十几年来对人才管理和领导力的研究中,他总结出了这3大能力。这3大能力同时也是对当下所有想成为领导人才的人提出的要求:

自我管理能力——人际管理能力——任务/结果管理能力。

在分析这3大能力之前,我们还是要再声明:不是所有当领导的人,都是领导人才;也不是所有领导人才,都在领导者岗位上。

此时此刻,已经身为领导的人,应该重新检视自己,是否真的达到了这3点要求;没有成为领导的人,也应该用这3点要求时刻要求自己,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领导人才。

首先,修身。

自我管理,是领导人才最基础的能力,它包括3种能力:韧性/抗挫折能力,激情和内驱力,快速学习能力。

韧性/抗挫折能力,能让人从逆境中迅速恢复,并把各种挑战当成机遇。如果领导人才没有这项能力,很容易在团队里对他人造成消极影响。

激情和内驱力,是说工作时要能够自燃,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以积极主动地追求上进。

快速学习,但不能被学历或自己以前的教育背景所束缚。今天的社会要求我们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所以,要当“狐狸”善于思考,灵活应变,快速学习;而不能当“刺猬”,遇到危机就缩成一团,拒绝改变。

其次,齐家。

VUCA时代,变化快速,事物的发展模糊且不确定,每个人的边界也都被打破了。这个时候,人际管理能力就不可或缺。

我们必须具备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树立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做到发挥别人所长。

而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大家不会轻易觉得你的头衔有多大、职位有多高,如果你总是拿职级来压人,一定会被员工(尤其是90后员工)狂喷。

想做一个领导人才,你就不能仅靠头衔和职级发挥领导力。

“你说你是CEO也好,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好,你算老几?”梁开广说。

领导人才凭借的是人格、情商等非权力影响力。平时你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遇到问题时却突然要让大家帮你做事,谁会理你?

分歧和冲突管理能力也极为重要。今天,无论是一个组织,还是全世界,都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的个性多元,经历多元,观点也多元。这就很容易形成矛盾冲突。

大家的成长背景和观念都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管理好矛盾冲突,才能更好地协调处理各种问题。

第三,治国平天下。

任务和结果管理的能力,也是基于复杂、多变和不确定的时代特征,而要求领导人才要比过去更加理性,更加关注长期价值。

客户导向,是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很好理解,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石,毕竟用户体验为王。

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则是说领导人才要有看见未来的眼睛,穿破时代的迷雾,甚至能通过创新引领趋势。

任何人都无法再依赖从前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今天,在面对许多难解的问题时,甚至是未知的问题时,领导人才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概念性思维,以理性的分析来解决困难。这是对领导人才最重要的要求。

——将这9条领导力的修炼心法作为每天的任务,循序渐进,人的格局就会慢慢打开。

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此:领导力不是领导者要求他人如何如何,而是要求自己如何如何。

2)立大格局

很多中小企业总爱说自己吸引不来优秀人才,更别提领导人才,其实这是错的。

首先,吸引人才之前,你要看看自己心胸有多大,你的愿景有多大,你画的饼有多大。如果你连饼都不会画,又怎么可能吸引优秀人才呢?

1999年,当时阿里巴巴没钱、没知名度、没技术优势,但马云却能吸引来年薪70万美元的蔡崇信,并且蔡崇信甘愿每月只领500元工资,全身心为阿里巴巴投入付出。

马云和蔡崇信的故事被传为佳话,马云靠的就是愿景,而这愿景背后,是被他的格局撑起来的。就算马云多少有点忽悠,但这忽悠里面也是有真心的,不然为什么蔡崇信这么聪明的人也被他忽悠进去了。

梁开广认为,这就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那个时候还没有三分天下,刘备仍在寄人篱下讨生活,凭什么他就能把“卧龙”请出山呢?就是因为诸葛亮看出刘备的大格局,刘备求贤若渴,愿意放下身架,亲自求访人才;同时也为刘备匡扶天下、光复汉室的赤子之心感到折服。

身为创业者、创始人、一把手,要经常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到,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要经常想想自己何德何能,能够把优秀人才吸引进来。

吸引牛人,一定要回归到格局观上来。创业者如果没有大格局观,那么即使你把优秀人才吸引进来了,你也hold不住、留不住,人才最终还是要弃你而去。

再以特朗普为例,他的人格明显地影响着他的领导力。他身处美国总统的位置,手上的资源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据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 2020年10月7号的数据: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内阁15个行政部门中至少有10个职位出现人员离职,内阁人事流动率高达67%,创下40年来最高纪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时候,总统的资源在哪里?人格魅力在哪里?全都看不到。

当然,创业者不能刚创业两三天,就喊着“我要成为马云”,但是大格局必须要有。

另外,每一家企业的领导团队往往都是由不同人格、不同个性的人组成的——如果人格组成单一,那么这家企业也不可能有活力、战斗力;越是多元的组织(包括个性多元),就越能形成优势互补。一个正常的组织都是多元的,但也正因此,其核心高管团队非常容易出现对抗、碰撞。

1985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赶走,被迫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不仅是因为董事会和总经理认为他经营不善,更因为乔布斯个性上有一块极大的短板——脾气很暴,跟同事相处不愉快。

而当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后,他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请来自己的挚友兼教练——比尔·坎贝尔担任执行董事。

坎贝尔为人亲切和善,所有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很智慧、温暖,而作为乔布斯的搭档,坎贝尔的这种个性正好跟乔布斯互补。乔布斯每周末都拿出半天时间和坎贝尔单独谈话,只有这样乔布斯才觉得释放了压力。

此外,在很多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坎贝尔也直接代替乔布斯出面协调,这相当于弥补好了乔布斯的最大短板。有了坎贝尔,乔布斯就可以聚焦自己的天赋,尽情地把他的才华发挥到极致,不被自己的缺点拖住后腿。

所以,核心高管里面要有不同的个性组合,“一号位”最好找到一位能跟自己个性形成完美互补的搭档。

3)自知之明

上文提到,格局观就是看长远、看本质、知进退,那么做到这9个字的前提是什么?答案就是——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有大格局,不可能天生就胸怀天下、不计私利,在拥有大格局之前,人首先要主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个性,就知道自己未来如何成长与发展;了解自己的缺点、局限性,就知道自己在发展中该警惕哪些事情,以免走向歧途;了解自己的热爱、优点,就知道自己未来要寻找怎样的机会......

真正认识了自己,也就真正认识了人性是什么,也就更了解他人,更理解他人,更包容他人,更关注世界。

格局观不是一朝一夕开辟出来的,而是在不断向外学习、向内思考的过程中,由人自己一步步开垦出来的。

4. 尾声

今天,为什么小到一个团队,大至全世界,都在渴求领导人才的出现?

梁开广发现,一个团队和组织的群体智慧越高,那么这个团队和组织就更容易接近成功。

因为,如果是在一个缺少群体智慧的组织里,每一个人都缺乏自知之明,都自以为是,每一个人也都不可能是领导人才,那么,这样的组织必将陷入混乱。

而在一个群体智慧高的组织里,每一个人都很有自知之明,知进退,有格局,这样的组织才会生生不息,多元发展,才会真正地放眼未来,开创未来。

在充满变数的今天,那些修炼自己、了解自己的人,他们属于未来。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