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家”华为的逻辑

2020-11-16
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希望华为能挺下去,创造“新荣耀”。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财经无忌,作者月落乌堤,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过冬前传

1993年年底,任正非一行6人,前往美国考察,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学习“美国人踏踏实实,十分专一的认真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毫无保守的学术风气”。毕竟,他们发明了“航天飞机、大规模硅片、超大型计算机、超微型的终端,发达而优良的电信设备、测试仪器”,这些原创性的技术及设备,是“美国人民的勤劳创造的,是掠夺不来的。”

他们的第一站是波士顿,在波士顿,访问的是一家叫CP的电源公司,这家公司,现在通过公开的信息,已经无法查询其更多的情况,只知道这家专业的电源公司,主要从事基于陶瓷基片、铝基片的模块电源的研发及生产,CP公司的产品,技术更先进、体积更小、效率更高。

回国后,华为在广东省及深圳市的支持下,于1993年12月27日,通过深圳市证券管理办公室以深证办复(1993)181号文批复,成立深圳莫贝克通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莫贝克)。在此之前,华为的第一个子公司——市场与生产相结合的莫贝克股份公司已经与上一年的2月23日成立,3月18日正式运行。

此时的华为,全部身家都压在了C&C 08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已经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成立莫贝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邮电局的出资,缓解华为研发的资金压力;二是通过与邮电局的合作,将自己的设备、产品和有关部门深度的绑定。

通过这种深度绑定的方式,华为度过了研发C&C 08万门机最艰难的时候,而正是凭借这一产品,华为迅速在全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资金的问题通过合资解决了,市场的问题通过绑定打开了。华为的第一个转折点上的关键产品是C&C 08——它帮助华为度过了第一个生死关头。

到1995年,由于华为C&C 08的大卖,迫使进口交换机销售价格从200~300美元/线下降到80美元/线,各省市邮电部门也因为交换机采购价的大幅降低,迅速把电信业务推向了全国,最终实现了全社会、消费者、邮电系统和华为的多赢。

随即,华为启动了电源部门,开始进入电源市场。

1995年9月,华为电源事业部的100余名员工,整体建制划入莫贝克,此时的中国电源市场,大大小小有超过200家的公司,全行业市场研发在15亿元左右。但是,这200多家公司,真正投入人力资源、资金来搞开发的不过三四家,其他基本上都是在从事“倒买倒卖”的贸易,其中比较有实力的一家,是武汉五三五厂,依托国营背景,但其销售额也不过3亿元。

国内电源销售增长率(1994-2000)

可以说基站电源等这个市场,国内公司几乎是空白,这也可能是合并后的莫贝克的最大机会。

时任莫贝克总裁的李玉琢公考表示过:

“国内做电源的几百家企业面对的是整个市场,而我们的母公司华为本身就需要大量的通信电源,这个天然的大客户每年少说也有三四千万的配套。哪个电源厂家有这样的优势?一家也没有。”

中兴开始做电源,还是一年以后的事情。

1996年,莫贝克实现了2.16亿销售合同,给华为带来了5000万的利润,一举将莫贝克从靠华为输血,改变成为独立运行、为华为做贡献的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在那一年年底的庆功会上,任正非说:

“莫贝克电源公司经历了3年承包的发展低迷之后,使17个省的股东认识到自由发展的机遇,解开承包的绳索后,迅猛地奔跑,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且为1997年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也就是在这一年,莫贝克更名为华为电气,注册资本为七亿元人民币。

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深受牵连,华为在依靠莫贝克度过第一个难关后,遇到了第二个难关。

这一年,华为迎来了第二次“内部创业”,但是,这并没有减轻华为的负担,华为的冬天,来得更快。

同年,华为电气和华为技术分别出资90%和10%,改组成立深圳市圣安电气有限公司,华为电气完全独立运营。

这一财年,华为的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但就在这个时候,任正非发表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这篇文章,在文章的开篇,任正非写道: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直到今天,这篇文章读起来依旧令人振聋发聩。

2001年,华为销售额为255亿元,增长率已经由前一年度的80%回落到16%。

那么,对于冬天的华为,怎么过冬呢?

华为选择了独立华为电气,并将华为电气,也就是后来的圣安电气,出售给艾默生,价格是7.5亿美元。这7.5亿美元的“棉袄”,让华为在互联网泡沫中得以继续发展。

今天回过头来看,一趟美国之行,华为有了电源部门,随后成立莫贝克独立运营,几年后进一步发展为圣安电气,最终在互联网泡沫中,圣安电气被华为整体打包出售,获得一笔巨大的资金。

实际上,类似圣安电气的发展路径,在华为在之后的发展中,也有过多次。

中场战事

2003年1月23日,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前夕,思科(Cisco)在美国对华为及华为在美国的分公司发起诉讼,要求华为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这场诉讼被称为“世纪诉讼”。

思科起诉的要点是:

1.抄袭思科IOS源代码;

2.抄袭思科技术文档;

3.抄袭思科公司“命令行接口”,这是思科软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

4.侵犯思科公司在路由协议方面至少5项专利。

这场起诉对于华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我们在以往的文章中也多次做过深度分析。

首先,这个时间来的异常精准。当时的华为已正式宣布进军美国,并开始以极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参加了当年的美国举行的各种展会,而且已经获得部分美国客户的支持及购买。

其次,进军美国市场,对于华为来说异常重要。毕竟美国是全球最大、网络最为发达的单一电信市场,对于立志于全球化的华为来说,要全球化,肯定要啃下美国这个市场。

第三,美国市场是一个试金石。能在美国活下来的品牌,才有资格谈全球化。众所周知,美国市场对产品检测极为严格,有极高的产品准入机制,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完善的技术要求。如果能在美国市场立足,那么在全球其他市场,也同样具有竞争力。

但是,才刚刚向世界说了一声“Hello”的华为,就遇到了所有中国厂商出海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专利战

华为怎么迎战呢?除了积极应诉,华为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与摩托罗拉搭上线,试图将华为整体卖给摩托罗拉。

2003年12月,海南岛,摩托罗拉首席运营官扎菲罗夫斯基(Mike Zafirovski)和中国区主管拉里-程(Larry Cheng)以及任正非在沙滩上散步,他们在沟通的事情,就是摩托罗拉整体收购华为,作价75亿美元。

2003年,华为全球市场销售同比增长42%,达到317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10.5亿美元,同比增长90%,海外销售所占比例上升到27%。

按照2003年的汇率,75亿美元约合615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摩托罗拉以约190%溢价,对华为进行收购。

只可惜,扎菲罗夫斯基随后被免职,继任者埃德-赞德(Ed Zander)拒绝签署这笔交易,对外公开的原因是:

“对于一个未知的外国标的来说,这是一个高昂的收购价格,而大部分款项都是预先支付的现金。”

华为的第二战线,是与思科的主要竞争对手3Com合作。那一年3月20日,华为对外宣布,将联合组建合资公司,华为-3Com公司。其中3Com投入1.6亿美元资金,控股49%,华为则提供相关的技术和工程师,控股51%。

3月24日,3com CEO Bruce L. Claflin对思科起诉华为案作证,他指出:

“在同意成立合资企业前,3Com公司已花了数月同华为公司的工程师会面洽谈并测试了产品。在此过程中,本人亲眼目睹了华为公司世界级的工程能力。我相信从合资企业运出去的产品在世界上将是独特的和有竞争力的,并且这些产品是在完全尊重各公司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设计出的。”

6月10日,3Com向联邦法官提出了判决申请,希望联邦法官能够对3COM与华为的合资公司最近推出的新产品作出裁决,证明这些产品并未侵犯思科公司的知识产权。

3Com表示,该公司已经与华为公司基本达成了协议,将以3Com的品牌出售华为公司的部分产品,他们希望在正式出售这些产品之前理清相关的法律纠纷,3Com要求法官判决合资公司的产品以及华为公司的新推产品,并未侵犯思科公司的知识产权。

2004年7月28日,思科与华为最终达成和解,法院终止思科对华为的诉讼,全部解决了该起专利争议。

透过复杂的对抗,最终,华三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同时,华三也迎来了一波发展高峰。

2006年,H3C在中国路由器与交换机领域的回综合市场份额达36.5%,位居第一。

2006年2月,3Com斥资2800万美元收购了2%的华为3Com股份,拥有了51%股份。11月,华为欲通过竞购出售华为3Com,最终以8.82亿美元卖给了3Com。

我们回过头来看,华三的命运,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注定了。

首先,华三成立的目的,是在美国应该思科的起诉,3Com作为当时思科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本身拥有大量的专利技术,与3Com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华为产品知识产权的合法性。

其次,在与3Com合作之时,华为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国际声誉等还很低,与3Com合作,一方面是应对思科的起诉,另一方面,与知名企业合作,也是提升自身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华三的既定发展方向与华为的方向不太一致,当时华三的主要市场是企业级路由器、企业储存等业务,而华为主要还是运营商业务,这个时期剥离华三,对华为主航道的发展,有一定的着力作用,当然,后来华为重新进入企业级市场,这是后话。

第四,华为在出售业务给3Com的同时,还把自己企业网业务全数交付给了新生的华三,并对华三许诺:企业网业务的地盘今后是你华三的,我华为只专注于运营商。华为重新进入企业级业务,是华三多次易主之后。

第五,华三的另一个历史使命,就是应对2000年内部创业,北上北京的李一男成立的港湾网络。在后来“打港办”中,华三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6月6日,港湾网络与华为就港湾网络转让部分资产、业务及部分人员给华为达成意向协议。也就是在这个协议达成后的五个月,3Com收购华三。

此时的华为,苦苦等待的3G要到2008年才发放,而在3G牌照发放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从一连串的事件来看,可以说,华为组建华三,拯救了华为两次,一次是与思科的诉讼,一次是次贷危机的到来。

火烧前线

2003年,华为正式推出手机业务,一直不温不火,以运营商定制机为主的业务有销量,但是没品牌。

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华为虽然在出售华三股份中获得了高达8.2亿美元的“过冬粮食”,但是依旧困难重重。

6月24日,华为拟出售手机及终端业务49%的股权交易,已经锁定5家备选私人资本竞购买家,其中包括贝恩资本、高盛、KKR和Silver Lake。华为手机及终端业务部门在2007年的销售收入占到了华为公司年销售收入的16.4%,2008年的销售收入预计是35亿美元,净利润大约是4亿美元。

8月20日,时任华为通信董事长郭平发表文章《坚持定制化道路,坚持练好内功》,文中说到:

“华为通信将会在近期内转变为一个有较完善治理架构的中外合资企业。”

当市场充满预期,等候这桩交易落地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那一年的9月14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在全球引发了巨大的蔓延。

此时华为手机早些时候确定引入的西方投资公司,在之后极短的几天时间里,将之前49%股份估值大幅下降,同时还对收购附加了一堆条件,以保证收购后的回报。

10月,华为对外宣布,暂缓移动通信部门的出售计划,同时强调:

“华为会一直观察市场状况,出售华为终端业务部分股权的项目将来有可能会重新启动。”

11月10日,陶景文接替郭平,出任华为终端业务部门总裁,确定“推迟了手机终端部门的出售计划,并打算在市场上推出新款谷歌系统手机。”

2009年4月,华为在分析师大会上,披露2008年终端收入达到40亿美元,也就是说增长了82%。具体到产品,则是销售了2200万个数据卡、3300万部手机、2400万融合终端。

之后,华为终端业务部门,经历陈朝晖、万飙等几位CEO,构筑了完整的市场体系,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

2011年3月,余承东接替万飚,成为新组建的消费者业务部总裁,华为终端,迎来了真正的发展,甚至可以说“一飞冲天。”

在此之前,华为终端的地位是任正非确立的“为航空母舰保驾护航”的战略,华为终端业务一直局限于为运营商做定制手机业务,市场上鲜有人知道华为手机的存在。

这一思路的改变,源自于三个月后召开的一次会议,任正非专门带着徐直军、郭平等大部分时任华为高管,与华为终端业务的人开了个座谈会,确定了不再只限于做运营商做定制手机,而是坚定地走开放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的的战略决定,最终,这场座谈会的内容,被引发为文件,向全部终端业务员工下发,这场座谈会,被称为华为终端业务的“遵义会议”。

9月,远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华为召开了一场发布会,为了与原有的华为品牌区割开来,践行“遵义会议”的文件精神,以市场化、品牌化来运营华为终端,华为推出了三个全新的品牌荣耀(Honor)、远见(Vision)及花火(Spark),加上原有的华为(HUAWEI)品牌,华为进入到全新的品牌运营模式。

最终,在主品牌华为之下,仅有荣耀留存了下来,并发展壮大。

2013年底,华为将荣耀独立出来,由刘江峰出任总裁,双品牌战略实施,标志着华为度过了长达5年的动荡期。

我们此前曾经分析:

荣耀出生的目的,是主打互联网品牌及性价比市场,从而使华为腾出手来主攻高端市场。

从这一方面来看,荣耀本质上就是华为主品牌分出来,作为华为中低价段位的“守门员”角色。也许有人说,华为现在的产品结构,也是全部覆盖中低端的,从Mate系列/P系列的高端、Nova系列以及畅享系列。中低价位市场完全由能力覆盖荣耀的产品线,实际上这种理解一定程度上是不对的,Mate系列/P系列一个主打商务高端,一个主打影音时尚高端,Nova更多的倾向是线下女性市场,畅享系列最多的是运营商市场,这样看来,荣耀在华为体系中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荣耀的覆盖程度,完美的填补了华为品牌的全价位空隙。

2015年双十一当天,荣耀以11.23亿元销售额位列天猫手机品类销售额第一,并在手机销售单价和总销售额上超过了小米,这是可统计数据下,荣耀第一次超过小米,成为线上市场的第一,但是,此时正是小米风头最劲的时候,这一年,小米登顶了中国手机市场第一,这也是小米最为高光的时刻。

2016年第三季度,荣耀的销量正式超过小米。截止到2020年8月,知乎数据大佬@安乎都护府长史公布的数据显示,荣耀市场累计占有率13.9%,如果荣耀单独列出来,排在华为、OPPO及vivo之后,位列第四,占有率超过小米+红米的市场占有率,也超过苹果的市场占有率。

荣耀,把“守门员”的位置,当得很好。

然而,在余承东已经超过苹果,直追三星的重要时刻,(其实在今年第二季度,华为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三星,成为全球第一了)。来自于美国方面的压力和制裁,将这一进度硬生生的卡住。

华为终端业务暂时的停摆,所有人都知晓这并不是市场选择的原因,而是因为更多的外部原因,但是,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华为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取舍了。

联系到年初华为将成立于2008年的海底光缆合资公司华为海洋的51%的股份,以10.04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亨通光电,亨通光电获得华为海洋51%的股份。同时,亨通光电通过发行股份方式向华为投资非公开发行4764.13万股,华为投资持有亨通光电2.44%的股份,此外,另向华为支付现金3.01亿元。

可能,荣耀的整体打包出售,是现阶段,让华为终端部门能先活下来的重要一步了。

可能方案

从网上公开传播的信息来看,此次华为打包出售荣耀的方案,从上个月开始,就有数个版本在流传:

第一个版本,是四家国内企业和一家外资企业共同出资,联合收购荣耀的全部业务,其中四家国内企业是TCL、格力、比亚迪和神州数码,外资企业竟然是“联想”。从结构上看,TCL、格力和联想都有从事手机业务的经验,也有一定的行业号召力,但是市场占有率却微乎其微,比亚迪则是华为的重要代工厂之一,可能也是里面最为有实力的一家,神州数码则是渠道分销商。

有意思的是,有部分网友反映,在荣耀天猫旗舰店都买的手机,收到的发票开票方是神州数码,背后的关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个版本,“外资企业”被排除在外,也就是没有了联想,而且挑头的不再是格力及比亚迪,而是市场渠道商神州数码,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神州数码本身和联想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无论怎么说,神州数码也仅仅是一个代理商而已,大概率做不来这个事情。

要知道无论是格力还是比亚迪,其实通路市场的渠道,不会比神州数码的差。

随后,第三个版本开始流传,以神舟数码为主的企业联合收购,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小米也出现在了收购名单之中。

这就让人有点莫不着头脑了,小米自成立以来,已经发布了小米系列、红米系列、MIX系列、CC系列手机,还有POCO系列在国外主要销售的手机,同时还收购了美图手机,那么,小米在名单中出现,真的有意思?

比较令人信服的,是第四个版本

由一家10月26日成立的新公司深圳市星盟信息技术合伙企业(深圳星盟),将以2000亿的价格收购荣耀。

深圳星盟注册资本为13.7678亿人民币,其股东构成为6家机构:北京松联科技有限公司(占比37.77%)、北京普天太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36.32%)、中国邮电器材集团有限公司(占比21.79%)、共青城酷桂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占比2.18%)、天音通信有限公司(占比1.74%)、深圳市鲲鹏展翼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占比0.20%)。

其中除了执行事务合伙人鲲鹏展翼(GP)以外,其出资人(LP)均为手机国包商或者分销商、经销商和代理商。

而这些分销商、经销商及代理商,几乎都是华为、荣耀的主要渠道商。

其中中邮(ND分销模式)主要负责畅享系列、Nova系列等,负责了整个产品体系的分货方式、价格层级制定、客户销量情况沟通等工作。

普天太力(FD分销模式)主要负责Mate系列、P系列产品。主要作为厂商的资金物流平台,厂家把货源提供给普天太力,普天太力向厂商打款,同时作为总仓库,向全国各地经销商发货,同时会负责高级别客户的分货量。

北京松联有限公司是通讯分销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华为、荣耀手机的重要渠道商,背后的实控人何永权拥有多家通讯器材公司。

而这三大渠道商北京松联、普天太力、中邮器材,作为深圳星盟的三大股东,占股总和超过95.8%。

此外,共青城酷桂背后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深圳爱享投资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由深圳爱施德股份有限公司100%持股,爱施德也是老牌手机分销商。

天音通信成立于1996年12月,现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移动通信产品分销商之一,是众多国际性品牌在国内的一级代理商,掌控者实际分销渠道。

最值得注意的是,鲲鹏展翼背后是深圳鲲鹏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也就是说,如果以鲲鹏展翼为主导的深圳市国资委、联合五家国内顶级渠道商组成的财团,来对荣耀进行估价及收购,是比较符合常规逻辑的。

除了深圳星盟之外,网传还有一部分由国内厂商组成的小股东收购团体,这些小股东团体中,包括之前盛传的TCL、神州数码、比亚迪及小米,此外,还有三个国资背景的潜在收购方也将参与。

荣耀的估值按照2019年净利润的16倍PE作价,约为1000亿元,但是最终荣耀的定价会在2000亿元,这将是中国手机发展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暗涌波动

整体出售荣耀,这将是华为断臂求生的重要举措。

从华为终端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华为,还是荣耀,都经过了几代产品的更迭,才有今天的地位。

高端市场,华为P系列/Mate系列已经与苹果、三星形成全面的竞争关系,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御三家”的统称,已经将华为的高端形象确立起来,而且,即便在现阶段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华为仍旧推出了品牌力极强的Mate 40系列。无论喜欢与否,不能否认这台机器,即便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也不影响他是2020年中国手机市场的王牌存在。

大众市场,依靠荣耀的数字系列(如荣耀20系列)、V系列(如荣耀V30系列)、X系列(如荣耀9X)及魔法系列(magic 2系列)的全价位覆盖,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线覆盖,在市场上也获得了极大的竞争优势,依托荣耀的出货量,华为系牢牢占据了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位置。

线下渠道方面,除了本身高端市场,华为的Nova系列,在短时间内,销量便超过了6000万台,Nova系列在线下的号召力,逐步有了与OPPO/vivo厮杀的本钱,而且这个系列的占有率还在不断的增加。

运营商渠道方面,被所有人嘲讽的畅享系列,依旧是运营商推广的首选,这方面,无论是没落的中兴、联想,还是风头正劲的小米,以及深耕线下的OPPO/vivo都无法与其比肩,这块市场,实际上是真的足够大,何况华为手机业务,本来就是从运营商定制手机起家的,要说清楚运营商定制机的要求,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手机厂商能和华为相比。

而最新的消息是,华为主品牌仅保留P系列及Mate系列,Nova系列及畅享系列,会和荣耀一并,被打包出售。

除了手机业务的分裂,华为系高管也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调动。

2011年从终端业务总裁位置上下来的万飚,被定为收购后荣耀的董事长,而现在他的职位是华为移动宽带和家庭产品线总裁;

2015年继任刘江峰成为荣耀总裁的赵明,将继续担任新荣耀的CEO,赵明管理荣耀的这几年也是荣耀品牌快速崛起和站稳脚跟的时间段。

同时,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方飞,将担任新荣耀产品线负责人,方飞原来是华为在国内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北京研究所的负责人,后来北研所承担荣耀产品技术的研发后,就一直负责荣耀新产品的技术革新方面的研发。

另外,华为采购专家团团长郑毅,将负责新荣耀的采购业务,郑毅原本就是负责华为核心器件的采购工作,如果出任新荣耀的采购部负责人,不难看出华为方面对于新荣耀采购工作的重视程度。

除了传言中确定的董事长、CEO、产品线负责人及采购负责人以外,华为方面还有稽查部长、IT与质量运营部长等高管同时出现在新荣耀的管理层名单上。

可以说,新荣耀体系,实质上,依旧是一个复刻版的华为体系。那么,华为如此折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联想到华为电气出售前,华为成立圣安电气承接华为电气的资产,出售华三、华为海洋持有股份前的低调,不难看出,华为出售荣耀这件事,也是逼不得已的。

首先,消费者业务已经超过运营商业务,成为华为的主要业务了。而依托消费者业务,尤其是手机业务所定制的“1+8+N”的智能化战略,已经上升到华为的整体战略层面。同时,手机业务承载了华为几乎所有的5G方面应用及尝试,而且,华为手机所采用的的麒麟芯片,是全球第一颗内置NPU的手机芯片、是全球第一颗集成5G基带芯片的手机soc,在强调AI、5G方面,华为手机的位置不言而喻。

而荣耀作为华为两条腿走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为电气、华为3Com、华为海洋出售的原因又有不同——这三个业务,都是华为附属做的业务。华为电气的初衷是给华为基站设备提供电源、华为3Com的初衷是制衡思科并发展企业级业务、华为海洋的初衷是铺设华为运营商业务配套的光缆,这些业务都是华为“为航母让路的主航道”旁边保驾护航的。

而现在,消费者业务已经是华为的主航道了,已经是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了,华为怎么舍得眼睁睁将自己养大的孩子送给别人呢?

其次,华为出售荣耀,目的还是一样,是在困难时期回笼资金,出售优质的荣耀资产,以获得大笔的现金收入,为华为注入资金补充,同时保留了高端手机系列,不至于全盘剥离。这样做一方面维持手机业务方面的研发,另外一方面,手机作为华为的核心业务,持续的对麒麟芯片进行采用。

这一策略,是华为历次出售业务中的惯用手段,出售华为电气的时候,正处于互联网泡沫阶段,通过出售华为电气,华为在那个寒冬挺了过来。出售华三股份,正值华为苦苦支撑,等待国内发放3G牌照的最困难时刻,而后又遭遇到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华为甚至动心要卖整个终端部门,最终,华为依靠这8.2亿美元,等来了3G牌照,和之后的全球市场爆发。

而今天出手荣耀的背景,就更为复杂。市场上群雄环伺,都是经过大风大浪冲杀而来的玩家。另一方面,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强大的对手在采用收紧高端(限制5G及先进制程)、放松低端(允许台积电代工28nm及以上工艺芯片)、放开独有市场(AMD及英特尔的电脑芯片)的方式,来对华为进行温水蒸煮,这个时候,华为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壮士断腕,来保证主航道业务的进行。

第三,出售荣耀,可能会让荣耀活下来。成立于2020年4月1日的荣耀终端,只有一个股东,华为投资。

剥离出售后,华为全部退出,由国资、渠道商及部分国内头部企业接手,可以采购来自于三星、MTK甚至高通的芯片。这样,荣耀依旧可以借助现有的及未来的技术、渠道等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不至于整个终端部门完全陷入绝境,毕竟最新的Mate 40系列,已经无芯可用了,再坚持下去,连荣耀也无芯可用了。

要怎么做,才能规避美国政府的压力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华为肯定是要从各个方面——至少明面上要彻底的切割。从曝光的信息看,即便新荣耀的高层大部分来自于华为,但是华为已经做了两个补偿方案来进行人事切割:

“股票全部原价回购、1.7倍2019年收入补偿。”

而这些高管,将在新荣耀哪里获得股权激励。

另一方面,虽然市场都认定荣耀是华为的优质资产,但是这个资产,是建立在华为的研发、销售渠道、采购和管理的基础上的,剥离之后,新荣耀将继承多少华为的以上资源,将会成为美国对新荣耀的态度的评断标准。

因此,在新成立的深圳星盟中,我们看到了国内主流的渠道商,试图来打造一个全新的、与华为没关系的、没有任何复杂背景的纯消费级产品的荣耀。国资主管、渠道商掌握渠道以及供应链的议价、谈判能力,对于新荣耀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四,从华为出售荣耀的决定来看,无论美国方面最终由谁入主白宫,华为——甚至是国内高层,均认为不可能放松对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压力,这将成为美国精英阶层对于中国发动看不见科技竞争的既定策略。

而处于前线的华为,除了自保,还要保人。且不说全华为接近20万的员工,单单荣耀部门的,公开资料显示已经高达8000名员工,这还不包括全国各地依托荣耀终端的上千家门店、参与到荣耀终端的各个供应链的细分领域,这一定是一个高达数百万的庞大就业人口。

当反智的键盘侠们在谈论一些问题的时候,有否考虑到这些实实际际的问题呢?我们相信,每一个决策的前提,都是要让受到的影响及风险降到最低,在外部环境越来越恶劣的今天,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放到大时代背景下来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眼前。

鼠目寸光者永远限于鼠洞周围,高瞻远瞩者将看到阳光。

最后,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通过剥离荣耀后,荣耀可以继续采购麒麟芯片。在美国制裁海思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是,海思的麒麟系列芯片,不对外销售,是属于华为自家的“定制件”,而不是用于在公开市场销售的“标准件”,如果荣耀可以持续采购麒麟芯片,那么,麒麟芯片将不再是“定制件”,而是能够在公开市场销售的“标准件”。

当然,这个只是脑洞,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希望华为能挺下去,创造“新荣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