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物,新年里的商业悸动

2021-02-01
中国礼物,就是企业们的“中国态度”。

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投稿,来源财经无忌,作者宣生。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购买的冲动,整年都在节约用钱的人突然间变得十分铺张浪费,人们不仅对自己更大方,对亲朋好友也是一样大方。礼物可以洒向所有的方向。”

——利巴尼斯,四世纪于今伊斯坦布尔

当节日与商业汇流

在礼物背后找到其微妙的商业价值,其中一个标志性的案例来自于美国。尽管早在古埃及,吹制玻璃的技术便被发明出来,但是,玻璃开始大规模地被应用到生活中,是在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后。

百货公司的巨头们,率先嗅到了这种奢侈材料的奥秘。圣诞节是国外的新年。每到此时,以家庭庆祝的购物需求为机,他们便会斥巨资请工人在商店的入口处安装大块的玻璃,用以扩展商品展示的视觉空间。

其中,最独具慧眼的一位,大概是来自于芝加哥的商人R.H.Macy。1874年,他斥资1万美元,做了一块对开门大小的玻璃,在十字路口,还原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场景。

商店还把从全球收集来的瓷娃娃列队陈设在橱窗之后,打上灯光。在这堪比艺术品的橱窗,每一件商品都被映衬得熠熠生辉。营业额于是一跃数倍。

从此之后,这家后来赫赫有名的“梅西百货”,因为橱窗艺术,成为了纽约圣诞的重头戏。到了今天,梅西百货圣诞橱窗,是100多名艺术家、动画师、舞蹈家、音乐家、木匠电工等共同参与的仪式。

伴随橱窗的升级,节日的购物热潮,从新年延续到了感恩节、情人节、万圣节、纪念日,等几乎每一个可以一提的日子。

圣诞节原来是宗教节日,原本,它和我们的春节、中秋一样,都是通过家宴、晚会等方式庆祝的。成为“购物日”,源自商业的驱动和时代的变化。

今天,在橱窗里刷着锃亮白色烤漆的面包机、在被丝绸礼盒装着的法式袖扣、在芭比娃娃、乃至于在一柄闪着寒光的厨刀旁,总会伴随着一张以秀丽笔体写就的卡片:

“爱他,就送他最好的礼物。”

是的,“礼物”背后的价值,就是节日里的商业密码。庆典的大方用心,延续着消费的渐近线,向外拉伸。

庆典之神巴克斯,和商业之神赫尔墨斯,在这一点上,难得地握手言和。

无价的有价值之物

在礼仪之邦中国,访人“不空手”之训,古来有之。

不论是吉日祝贺、访亲会友、迎来送往、拜师拜堂,中国人都有“随礼”之喜。

西周,士与尊者相见,必携野鸡一只。取的,是雉鸡守信之意。先秦男子到女方家提亲,带去的礼物是雁。古人认为,大雁是“随阳”的候鸟。用雁作为议婚的礼物,含有妻随夫行的意思。

即便是信奉周礼的孔子,收录门生时也要收上十条肉干为“学费”——有教无类,亦不避礼也。

关于年礼的信念,即便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也未曾中断。1984年,朱明瑛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演唱了《回娘家》。歌词里描绘了“荣归”的欢快:“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一个胖娃娃。”

彼时,改革开放未久,鸡鸭鱼肉都是须凭票购买的紧俏货。某种意义上,大众审美的回归,也是依托于“礼物”的回归的。

国人除了讲究“礼多人不怪”,与之呼应的还有一句是“礼轻情义重”。另一句老少皆知的道理,是“送礼不在多寡”。

因为,握在手中的礼物尽管是有价可依的物质,但其指向的却是情感无价的互动。它超越语言,融通隔阂,延伸双手,相比于书信,它是中国人人情事理的外化。其外在,是存乎于大众文化中的公俗。其核心,千百年来,简简单单,只是一份独家的示爱罢了。

中国礼物,是企业们的“中国态度”

充满疫情阴霾的2020刚刚过去,腊月到来,一年伊始。

被公认的,是2020年的“难”字。因此,新旧交替,成为了一场值得纪念的告别。

在商业世界,随着疫情进入常态,人们逐渐找回了生活的感觉,新的消费观,伴随着新的生活方式,重又塑造。当过年的气氛渐渐涌入街道,从消费者到品牌,对于如何“好好生活”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

对于擅长感恩的中国人而言,并肩穿过难熬的时刻,一份有心意、有新意、有“中国特质”的好礼,是添友谊、聚勇气的表达。而数据也表明:超过52%的消费品或上下游企业,会在新年迎来超过2成的月销量增长。

因此,“礼物季”,是它们抓住机遇,完成V字反弹的关键时刻;甚至是它们验证商业策略,重塑内在的关键时间。

为此,财经无忌将目光,聚焦到了“礼”字背后的商业细节。你送给你最珍贵的人什么?你送给自己什么?这项礼物背后,伴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延续我们历来对中国企业的观察,我们看到了“礼物”背后各式各样的思考——它们大多来自于是一线消费品牌,也有不少平台类企业。

2021之初,财经无忌透过这些来往的“礼物”,发现了这样的几个趋势:

与健康直接相关礼品,特别是饮食品类,最受欢迎。经历了疫情年,我们更相信抵抗力、好的生活质量之于战胜病毒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在产品品质,在健康营养方面深度挖掘的品牌,如:坚持奉上“高端零食”的良品铺子、深耕坚果20年的洽洽食品、造就营养大国的伊利乳业,它们赢得了国民的信赖。

同时,与“家”有关的,或者说致力于提升生活品质的品牌,大受瞩目。

尽管,国民总体的消费水平下降了,但是我们发现,与“一屋之内”的生活品质相关的“家经济”,却在逆势崛起。

“家经济”,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口红经济学”。古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今天,“一室不美,何以抗阴霾?”这种追求,覆盖了家电、物联网生态,还有家具行业。持续为用户创造最佳体验的海尔智家,不久之前又打出三翼鸟这一场景品牌,堪称赛道上的佼佼者。

消费品之上,走心而年轻的设计,更显迷人。从2020到2021,这是个传统消费品闯入年轻人的生活并大放异彩的时候。再没有时刻,比现在更适合品牌,以好的品牌语言抓住这些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核心消费群——这正是全球销量领先的男裤专家九牧王,所聚焦的。

除此之外 ,人们依旧在意网络零售的优惠、也分外关注本地生活服务带来的便利。当线下生活依旧受到一定生活的限制,数字技术、科技带来的“衣食住行”便利,本身就是一种关于生活的礼物。

对此,财经无忌在滴滴出行小心翼翼守护新年的细节里,读到了企业责任之“礼”。

这些趋势,这些关于生活的“礼”赞,在推动行业变革、昭彰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在重构着人与生活、人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它们蕴含着中国品牌的勇气,也饱含着中国企业追随人们积极生活的智慧。

因而我们说——中国礼物,就是企业们的“中国态度”。从今天开始,财经无忌谨以持续一周的专题策划,洞察“礼”遇中国的企业,捕捉商业文明的生机。

在那之外,在那重又变得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笔者愿为这个时代“橱窗前的玻璃”:

一面隔绝尚未吹散的冷意;一面,以美的仪式,呈上被消费文化点燃的心意、希望。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