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出海,快看漫画还有机会吗?

2021-06-16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在线漫画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1年达到45亿。近日,国内在线漫画平台快看漫画获得新一轮融资,由韩国One Store公司投资1000亿韩元,约合5.74亿人民币。

编者按:本文来自百略网,作者百略网,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没曾想,曾被诸多父母认作为浪费时间的漫画产业,如今借助互联网也取得不错的发展。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在线漫画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1年达到45亿。近日,国内在线漫画平台快看漫画获得新一轮融资,由韩国One Store公司投资1000亿韩元,约合5.74亿人民币。

可以说,从柯南到海贼王,从偷星九月天到斗罗大陆,漫画作为无数人的童年回忆,永远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随着这些年来科技的发展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漫画传播形式也从早期以纸媒为主,逐渐转移至在线漫画平台。

作为国内在线漫画平台之一的快看漫画,在整个漫画行业增速减缓大环境下,此轮融资能为其带来多大价值仍有待观察。即便完成此轮融资,孤军奋战的快看漫画在未来面对各互联网大厂的所谓“大文娱”战略之时,能否维持住目前市场地位也是一个未知数。

01 行业增速减缓,何去何从的漫画产业

首先需要知道,我国现代漫画产业发展不过百年。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以“时事漫画”的栏目刊出漫画,这是漫画一称首次在我国报刊上出现。

随着时间推移,国内漫画市场各种作品陆续出版。除诸如《七龙珠》《柯南》这类引进的海外漫画作品外,国内原创漫画也陆续涌现许多经典作品,如深受70后、80后喜爱的葫芦娃系列,以及广大90后儿童时期盛行的阿衰、老夫子等漫画。

进入21世纪,国内漫画市场相关的漫画杂志也相继推出,如《知音漫客》《飒漫画》等。

“我家里现在还保存着部分以前的漫画杂志”某动漫爱好者小张同学说道“但是这两年就不怎么买了,毕竟手机看漫画还是很方便,就是屏幕小点而已。”

事实上,随着2013年前后三大运营商相继取得4G牌照,国内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由于手机、平板等设备相较于传统纸媒,不再受时间、地域限制,以及相对较低作品购买难度及价格。纸媒逐渐式微,在线漫画平台开始兴起。

在线漫画平台赛道内许多头部企业亦均于这段时间前后创立,诸多纸质漫画刊物也随后开始发展自身在线平台业务。

一位关注漫画市场长达10年的动漫爱好者表示“早期在线漫画平台简直是鱼龙混杂,太乱了”。无可置否,在线漫画行业发展初期之时,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

除各种盗版网站外,一些在线漫画平台未经作者允许便将其作品搬运至自家平台以吸引新用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包括最近刚获融资的快看漫画。

2015年12月14日,由于快看漫画APP创意抄袭了MTJJ、阿狸和大象创作漫漫App,使用的内容未经授权、侵犯版权,多位漫画作者于微博进行声讨。

直到近几年国内版权意识越发普及后,这类侵权现象才开始减少。但倘若在各搜索引擎搜索“免费漫画”,仍可轻易寻得诸多侵权网站,这对于原创漫画作者和漫画平台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此背景下,原创漫画市场生存空间也又受到网文漫改挤压。

今年年初漫画作者圈便激起了一番关于“漫画未来究竟是原创还是漫改”的激烈争论。如前几年火爆的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均为网文漫改作品。

无独有偶,另一种形式的漫改也成为行业新宠,便是漫画改编电影或电视剧。其中较出名的便是2018年的《快把我哥带走》,不过该现象也只是昙花一现,3年过去了,尚未出现新的漫改影视爆款作品。

总的来说,两种漫改均有一定程度的成功,长期来看却又分别存在不少问题。前者会挤压本就拥挤的原创漫画赛道,后者则是反响平平的无奈现状。

面对日益减缓的行业增速,国内漫画产业似乎尚未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漫画平台们,亦难以独善其身。

02 赛道第一,问题亦存

2014年,陈安妮发表了一篇名为《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的漫画文章,宣布创办“快看漫画”。作为最早一批发力在线漫画平台的企业,快看漫画月活目前已居行业首位,其快速发展背后亦存在诸多问题。

首当其冲的便是优秀原创作品的稀缺。

根据快看漫画平台数据可知,11年开始连载的斗罗大陆、16年开始连载的吾皇巴扎黑和17年开始连载的魔道祖师三部作品关注量分别是468万、570万和1092万在多项榜单中位居前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优秀原创作品日益稀缺。快看漫画平台原创榜前10名中,关注量超过570万的仅有3个(不含吾皇巴扎黑),没有新的优秀作品,对平台长期发展将是一大阻碍。

某网友甚至直言“近几年来再无成功出道的中国漫画新人。”受此影响,各家漫画平台或不得不去争相培养新人,并尽最大可能买版权,而这样必然造成资金的快速流失。

近年来,随着知识版权保护机制日益完善,各平台对优秀内容的渴求度也逐日提高,尤其是独占内容。无论是纸媒还是在线平台,“内容为王”这一原则均适用。

平台只有拥有真正的原创优秀作品之时,才可能在内容相关赛道内取得成功。

根据三文娱整理的2020年腾讯动漫、快看漫画、哔哩哔哩漫画和有妖气四个漫画平台近46周的月票/畅销/精品榜Top10作品数据可知,在榜23周及以上的漫画作品中,快看漫画仅有4部,并且一半为老作品。

不难看出,快看漫画虽然坐拥行业第一之名,在原创作品这一块却无太大优势。这可能导致其被迫以高昂版权费与同赛道内大厂旗下的漫画平台争抢优秀创作者,如腾讯旗下的腾讯漫画和微博旗下微博漫画等。

倘若如此,快看漫画将毫无优势。毕竟,相较于众大厂,快看漫画的资金储备并不充裕。

其次便是有待提高的管理能力。

根据比达咨询监测数据显示快看漫画月活跃用户数达2818.1万人,居行业首位。作为一家创业公司,6年6轮融资,成为行业第一。其快速发展背后是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是极大考验,不幸的是,快看漫画在平台管理上问题并不少。

除上文已提到的创业初期未经允许搬运他人作品外,2019年,快看漫画还曾因传播含有禁止内容的网络出版物被相关部门处以行政处罚。2020年2月,中国网科技也曾报道“快看漫画APP”被指“诱导未成年人消费”、“内容涉黄”、“无法联系客服”等,遭大量用户投诉。今年6月,快看又因《掌中之物》等4部作品涉宣扬暴力内容,被处罚1万元。

再者便是整个国内漫画的通病,尴尬的原创作品质量。

“中国漫画目前的境地很尴尬,拼质量拼不过日漫,拼流水拼不过韩漫,拼ip拼不过美漫。”某网友在知乎平台说道。可见,在一些网友眼中,目前的国内漫画仍与海外漫画存在较大差距。

反映到各大漫画平台上,便是鲜有国产漫画被推送。如B站时常推送各类日漫作品、快看漫画平台作品中,近两年韩漫作品的比例也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短视频行业快速崛起而导致的流量减少问题也不容忽视。

漫画作为一种轻阅读形式,在碎片化和快餐化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本可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却无人能想到,短视频的出现,会对整个移动平台内容生态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短视频人均使用时长已达惊人的1小时50分钟,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78.8%,达到1302亿,在使用时长上也居第一。

如此长的短视频使用时长,必然将挤占本就缺乏的漫画观看时长。

祸不单行,漫画市场的增长率也在持续走低。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增长率逐年降低,增长率已从2015年的46.7下降至2019年的11.4%,相对应的,2019年国内在线漫画行业市场增长率相较于2016年同比下降了70.9%。

这一点反映在企业相关数据上则更为直观。以快看漫画为例,根据娱乐独角兽报道,其MAU已从2019年8月的4000万MAU暴降至2800万,事实上,即便是之前的4000万MAU,此前也有1年多没有过大幅变动。

03 战略收效甚微,新方向仍未寻至

2019年时,快看漫画创始人陈安妮曾表示“社区+IP是快看接下来几年的重点战略”,彼时的快看漫画MAU为4000万,2年过去了,收效如何?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晓一件事。

2021年初,快看漫画宣布将出海寻找新的增量市场,并且表示要实现海外流水3亿人民币,月活4000万目标。

可面对比国内更加激烈的海外漫画市场,快看漫画出海谈何容易。

无论是面对欧美的DC、漫威抑或是早已发展多年的日漫韩漫,快看漫画目前的资源库均不占优,即便有着腾讯和One Store的背书,亦是如此。

通过查询公开资料,将快看漫画已公开的MAU数据,列举如下:

2016年3月1100万

2016年9月2612万

2017年7月约3000万

2017年12月近4000万

2019年7月超4000万

2021年6月2800万。

抛开4000万海外月活目标不谈,快看漫画目前维持内地市场月活已显得力不从心。古人云,攘外必先安内,对于快看漫画来说,或许稳固国内市场地位的重要性要大于出海,也更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合适发展方向。

此外,快看漫画近两年来的用户口碑也有所下滑。根据锌财经报道,由于平台缩短作品免费阅读内容,导致部分优秀原创作品因为流量不够而被迫下线。部分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抱怨“为了满足所谓的效益让原创作者停更,快看漫画没有心”。

并且流量高、收益大的作品也存在“注水”倾向,为使作品更长时间占据读者目光,一些作者使漫画内容填充了无关紧要的情节。

最关键的是,快看漫画创始人陈安妮,作为原创漫画作家,早期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如果其当时也因为流量不够而被迫下线,或许也不会有现在的快看漫画。

04 写在最后

如今的快看漫画,早已不是陈安妮一个人的快看漫画。6轮融资后,资本带来的影响已然显现,无论是刚才已提到的强制下线还是各种悬浮窗广告和开屏广告,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创造利润。

快看漫画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在线漫画平台,也作为一个原创漫画创作者的创业项目,如今却以经济效益去强行限制创作者的创作权利。

这或许是商业化的必然,亦可能已失去了本心。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