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IAA,2030预演

2021-09-08
欧洲距离上一次大型车展(2019法兰克福车展),已经足足等待了715天。

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商业评论(ID: autobizreview),作者孟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欧洲距离上一次大型车展(2019法兰克福车展),已经足足等待了715天。

2021年9月6日,在全球疫情与芯片荒的双重压力之下,2021 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以下简称IAA)终于在慕尼黑拉开了帷幕。

2年前的法兰克福车展馆外,环保人士因车企排放造假而举行抗议活动,甚至抵制大排量SUV在欧洲的推广。

而今天的IAA,你可能很难再找到贴上“空气污染”标签的传统燃油车,这里变成了一片电动车和未来电动化出行的绿色世界。

奥迪展示了未来的纯电动豪华轿车grandsphere;保时捷用一款纯电动赛车Mission R 概念车来秀肌肉;大众品牌祭出了助力他们在2025年横扫全球中低端市场的利器ID.Life概念车。

宝马不仅展出了i4电动化四门轿跑,iX5 Hydrogen氢燃料电池SUV,发布了面向2040的BMW Vision Circular概念车,更宣布了MINI品牌的全面电动化;梅赛德斯-奔驰更是一口气连推4款EQ系列纯电产品;雷诺也不敢落后,展示了全新下一代纯电动汽车Mégane E-Tech。

在这样一场欧洲车企集体推进电动化和展示未来汽车的展会上,到底有哪些核心点值得关注呢?

电动化时间表

应该说,IAA上欧洲车企上演电动化集体突进并不是偶然。

一是全球各区域的碳中和时间表已经确定,车企在欧洲将会迎来更加强力的碳排放监管;

二是大众集团在CEO赫伯特·迪斯 (Herbert Diess) 的带领下,ID.系列纯电动产品迅速转型,并在欧洲取得成功,让车企看到了欧洲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需求和市场潜力;

三是在中国、美国、东南亚等市场,汽车电动化的进程都在市场、政策和补贴等不同作用力的推动下快速前进。

因此,在IAA上,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欧洲车企纯电动计划的推进时间表,并且几乎是在未来10年内告别内燃机,完成转型。

奥迪在IAA前的一周的时间里,用连续5场全球发布会来阐述他们的“Vorsprung 2030”战略。

奥迪CEO杜思曼(Markus Duesmann)表示,“社会变革持续加速,因此,我们也需要加快转型进程。”

从2026年起,奥迪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的新车型将全面切换为纯电动产品;至2033年,奥迪将逐步停止内燃发动机的生产。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表示,电动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2025年起宝马集团将推出“新世代"(DIE NEUE KLASSE)电动车型,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一大步。

未来10年完成1000万辆纯电车型交付;届时,MINI品牌将全面电动化。2030年宝马集团车辆使用阶段碳排放减至2019年的一半。

梅赛德斯-奔驰也加快了电动化推进的脚步。

2020年10月,奔驰曾发布全球层面的全新战略,宣布将着力子品牌梅赛德斯-AMG、梅赛德斯-迈巴赫、G级越野车及EQ电动科技品牌业务的大幅增长。

也就是说,彼时在它们的眼中,AMG、迈巴赫、G级越野车和EQ为并列业务,电动化只是新战略六大支柱之一,并排在第五顺位。

而到了IAA上,他们一口气全球首发了四款纯电动车型,分别是EQG 概念车、梅赛德斯-迈巴赫 EQS 概念车、全新梅赛德斯-AMG EQS 53 4MATIC+、全新EQE,全部品牌实现EQ化。

一个多月前的7月22日,奔驰宣布电动化战略升级:在条件允许的市场为2030年前实现全面纯电动充分准备,由“电动为先”向“全面电动”转型。IAA上的新车是对这个战略的践行。

“全面电动”有几个具体时间点为:到2022年为所有细分市场推出纯电动车型;从2025年开始,新发布的所有车型架构均为纯电平台,且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占到品牌销量的50%;2030年,奔驰只销售纯电车型。

与之前的“电动为先”战略相比,新战略中新能源车型占到品牌销量50%的时间点提前5年到2025年,彻底完成纯电转型、只销售纯电车型的时间提前了近10年到2030年。

为了这个目标,奔驰连与大马力发动机、高性能同义词的AMG品牌都电动化了,甚至给最经典的越野车也带入了电动化时代,可见其决心。

未来的产品形态

从IAA上亮相的产品看,基本上分为两大阵营。

一是以现有车型定位或产品形态全面触电的产品,比如宝马的i4、全新梅赛德斯-AMG EQS 53 4MATIC+、大众ID.Life概念车等。

这些可以快速实现量产化的电动车产品,基本上展现的是人们对于汽车四化的常规理解,即电动化平台、AI交互的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以及一些未来适用于共享出行的场景描述。

再有一类是展示未来汽车产品形态的概念车们,如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和BMW Vision Circular概念车。

从这些概念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未来欧洲车企对于未来的一些前瞻判断,特别是对未来什么是豪华的解读。

正如迪斯在IAA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真正能为汽车行业带来改变的产品是自动驾驶汽车,而不是电动汽车。”

他认为,汽车制造企业向电动汽车的过渡更容易一些,自动驾驶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汽车行业,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将是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

因此,我们看到奥迪和宝马面向未来的概念车上,基本都基于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场景而来。

例如,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将车内切换成一个宽阔的体验空间,无方向盘、踏板和仪表盘,打造头等舱休息室,让车内人员可尽情享受最大化的车内空间、更宽广的视野以及整个数字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

从产品形态上,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可以收缩的方向盘和踏板,可变化位置的座椅,便于自动驾驶场景切换;

二是取消仪表盘和中控大屏,将车内空间的每一处完全数字化,以投影等形式实现驾乘人员在车内的彻底数字化娱乐和生活享受;

三是极简的设计理念,将空间更多地交由消费者掌控。

此外,为了实现减碳的目标,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也将成为未来欧洲车企追求的新方向和给消费者灌输的新消费理念。

例如,宝马的BMW Vision Circular概念车呈现的就是车身铝材料经阳极氧化处理后发出的浅金色,而避免了车漆的使用;

同时提出100%由再利用材料和可再生原材料制造、100%可回收,并为回收设计了可简单拆解、避免粘合的创新应用等。

又例如,保时捷Mission R也强调了除三电技术的创新技术,还包括天然纤维增强塑料(NFRP)等。

这种材料由农作物中提取的亚麻纤维制成,被大量用于前扰流唇、扩散器和侧裙板和内饰。

也就是说,欧洲车企在对待豪华车的定义上,将彻底从过去的做加法转向做减法。

不过,这条路的探索,对他们来说既需要成本可控的技术,又需要时间接受市场检验,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欧洲的中国元素

虽然IAA远在欧洲,又受到疫情的影响往来不便。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在IAA上出现中国元素。

根据IAA透露的消息,中国的两家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和零跑汽车以线上虚拟展厅的形式进行了产品展示,而长城汽车旗下的魏牌和欧拉,则在现场展示了自己电动化的产品和进入欧洲的决心。

以 "ORA LOVES YOU " 为参展主题的欧拉品牌,从品牌文化、产品布局、用户生态以及渠道规划等多个维度,向公众正式发布了欧拉品牌的全球化战略,并携欧拉好猫 、好猫 GT、樱桃猫以及闪电猫等多款车型集中亮相。

按照目前计划,欧拉将在2021年 12 月开启 GWM ORA 01CAT(欧拉好猫)的预售,并将在 2022 年第一季度进行交付。

在未来两年,欧拉还将为欧洲用户提供超过 5 款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智能车型,进一步拓宽产品矩阵。到 2025 年,欧拉将在欧洲市场投放 10 款以上的全球首发车型,满足更多欧洲消费者的购车需求,进一步夯实欧拉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同时,魏牌也兑现了2019年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的承诺,正式进军欧洲市场。

2019年9月10日,在由汽车商业评论主办,红旗、魏牌、爱驰三家车企联合参与的首个中国汽车品牌之夜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表示,魏牌将在2021年进入欧洲市场。

他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在移动互联、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汽车品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中国汽车从设计、制造、研发的整个水平和产品配置上,与国际差距越来越小,这给了中国品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机会。

这一次,魏牌以纯电续航150公里的摩卡(Coffee 01)PHEV率先进入欧洲,并将在德国慕尼黑建立第一家品牌体验中心,打造欧洲首款以社交、智能生活为核心的汽车品牌APP,成就智能社交圈,与用户玩在一起,携手共创品牌智能生态文化。

同时,其还计划2022年在欧洲建立10家城市快闪店和60家售后服务网点。

在IAA发布会当天,魏牌摩卡摩卡(Coffee 01)PHEV启动首批200名预定者招募,用来与欧洲用户共创产品需求和使用场景,产品在2021年底接受客户预订,2022年上半年开始交付。

当然,还有中国元素的XEV公司展示了用于3D打印城市汽车Yoyo。以及将在欧洲开展的换电计划。

XEV公司将与燃料公司ENI合作,在欧洲建设换电站,可以为这款续航150公里的小型车提供换电服务。

欧洲用户已经开始接受电动化的汽车产品,开期待深入体验智能化场景给出行带来的新体验。

无论是已经进入欧洲的上汽MG、蔚来、爱驰,还是即将加入阵营的小鹏、魏牌、欧拉、领克。

从2021年IAA开始,从欧洲全面拥抱和落地汽车新四化开始,这是最好时代,也是难得的机遇和市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