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航视角」初创企业碰撞,能否成为新中跨境合作的新亮点?

2022-07-12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新中双方初创企业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呈现常态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境业务在演变为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伙伴关系。

编者按:本文来自企航新加坡,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XNode创极无限。XNode是致力于为创业者和大企业带来商业变革的创新加速器。立足于上海,XNode为创业者和大企业提供专业的本土化服务,同时帮助他们链接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力量。作为全球创新联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的合作伙伴,XNode致力于将新加坡的 B2B 科技初创公司和中小企业带入中国并扩大规模。

新中两国的合作交流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两国在创新领域加大投资,跨国创新合作也日益增加:2018年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新加坡时,聚焦“一带一路”合作和创新发展,提出深化两国创新合作;新中的双边理事会,如2019年的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会首次会议,以及2020年广东—新加坡合作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我们也见证了多项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两地在创新和初创企业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在如此高调的合作互动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与初创企业相关,其中原因是新中两国对初创企业的大力支持双方都认可初创企业的发展能够加速推动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

创新小巨人与独角兽乐园

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显示,近5年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了90%,新晋独角兽主要涉及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网红爆品等行业。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发展制造业与产业链内的技术高新企业,扶持更多有研发投入与创新领导力的中小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行列。新加坡的创新力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八,截止2021年8月已拥有超过10家独角兽企业,是东南亚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乐园。其国家的创新战略与投资,专注于制造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数码经济等重点领域。

双方对重点领域的创业扶持政策,造就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得许多优秀的初创企业脱颖而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展为新兴行业里的独角兽。他们不仅拥有科研的硬实力,同时也引领着市场价值结构的重塑、更新,使得商业环境向多元化发展。

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新中初创企业的独特优势

初创企业的特性在于“”。对于中国的初创企业来说,“快”表现在应用化的层面,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市场规模大,且包容性强,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愿意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的初创企业能够很快地开拓新的市场。而对新加坡的初创企业来说,“快”体现在技术的延展力上,由新加坡倡导在基础科技的大量创新,辅以优质的科技试验田,让多数新加坡初创企业都拥有大量的科技专利。

另一方面,得益于夯实的工业基础和供应链网络,即使体量小的中国初创企业也能快速实现新产品的开发、迭代和量产,这是生产上的优势。而新加坡的初创企业,他们处于东南亚市场的门户位置,长期的跨境贸易让他们具备海外扩张(特别是面向东南亚其他国家)业务的先天优势

可以说双方初创企业的优势各有不同,又存在极大的互补性。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新中双方初创企业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呈现常态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境业务在演变为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伙伴关系。

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新中初创企业的挑战与机遇

当初创企业考虑向海外拓展业务时,与对岸的初创企业合作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不同于跟资本、大企业合作的复杂流程,初创企业之间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团队理念上的契合,只要双方在观念上达成一致,即可以非常低的沟通成本执行工作,快速进行市场测试。

如果合作双方在企业的发展愿景上高度一致,又有可以互补的自身资源,则可以做更大胆的尝试,即针对某一市场共同开发全新的技术落地应用。创新领域不同于传统有迹可循的商业合作。初创企业之间的合作或许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也同样可以不受固有产品的限制,探索更前沿的技术突破。

得益于中文与华人文化的纽带,中国与新加坡的初创企业有一定的商务文化相似性,相较于其他的跨境合作起步会更快。合作的最大挑战,仍在于双方的愿景与合作目标是否一致,各自的愿景能否从创始人传递到团队以及合作的对方成员,是否能确立双方都愿意全力投入的目标。另外,地理上的隔断也会带来一定沟通障碍。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线下的跨国商务洽谈不得不根据疫情变化而随时调整,这就要求初创企业对海外合作伙伴给予更多的信任;此外,相较于成熟企业,与初创企业合作,确实有更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需要对方有更多来自市场与政府的背书。

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不同的创业环境打造不同的创新企业

新中初创企业因创始人与其发展环境的不同,会带有不同的区域特征。新加坡拥有世界第一的营商环境,当地诞生的初创企业拥有更国际化的背景。新加坡本土的受教育居民70%拥有双语能力,其营商环境更吸引了众多亚洲和全球的创始团队聚集于新加坡,创始团队趋于多元化,这在中国的初创企业中比较少见。中国的初创团队较少有跨文化组合,往往在海外拓展的阶段才考虑引入海外管理者或联合创始人。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城市国家属性和有限的国内市场,使其初创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必须着眼于东南亚或其他海外市场。

中国初创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人才与市场化。互联网巨头BAT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发展,让技术人员成了香馍馍,从业人员指数级上升。国家层面亦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创新人才,中国的STEM专业(由科学(S)Science,技术(T)Technology,工程(E)Engineering和数学(M)Mathematics四大类学科组成的专业总称,简称STEM)毕业人数已领先全球,近日,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简称CSET)发布了一份报告,称2025年中国的STEM博士毕业生数量将是美国的两倍。科研人员在数量与质量上的提升,使更多的中国初创企业具有技术领先性。

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取长补短,探索新中初创企业的更多合作

新中初创企业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合作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可能是技术输出到新的应用场景落地,抑或市场渠道的共享,也可以是人才的借用进行项目开发,甚至深度合作拓展到更大的亚洲或全球市场。实现成功的合作,除了新中初创企业自身的意愿与努力,两地创新生态圈的孵化器、政府、资本等,也能成为其触媒,催化企业之间的合作,让更多人看到科技与开放创新带来的美好未来

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企航新加坡开启全新专栏「企航视角」,诚邀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撰写文章,深度剖析新加坡的产业生态,分享企业出海的心得体会。如果您也对新加坡的行业生态有深度洞察,或乐于分享精彩纷呈的出海故事,欢迎在微信后台回复“投稿”,稿件审核通过后我们的团队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图片

吴婧雯

XNode创极无限,项目总监

吴婧雯2015年加入XNode,是公司的创始成员。她曾长期参与运营XNode的创业者社群,负责初创企业与大企业的对接项目。基于对合作式创新的丰富经验,她专注于催化初创企业的创新解决方案与大企业的创新需求形成化学反应,帮助初创企业和大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真正实现客观的商业价值。

免责声明

本栏目文章为媒体或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企航新加坡及其所代表的新加坡政府机构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企航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