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事情事半功倍的方法

2023-06-03
决定我们生命的大部分,其实是无意识的决策和选择。

pexels-visual-tag-mx-2566581.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打开心智》出版的时候,有些读者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书不是应该循序渐进吗?为什么我反而是把内容最丰富的第一章放在最开头,后面几章反而比第一章简单?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几年前,我和一位同行交流过。她开发了一个 APP,上面放了许多他们团队开发的课程,涵盖沟通、汇报、团队管理、办公软件……各种各样的课程产品。有一次交流的时候,她问我:你知道我们平台上面,点击量最高的产品是哪一个吗?

答案是什么呢?点击量最高的,是默认排序排在第一位的产品。

她告诉我:他们做过多次测试,不断调换产品列表的顺序,但无论怎么调换,点击量最高的,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产品,不管它是什么内容。

原因很简单:因为决策是需要消耗资源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去思考、权衡和做出决策的。这就导致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和需求,大多数人习惯的做法是什么呢?选择最显眼的、最不费脑的那个「默认选项」。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随便打开一家网点,排位靠前的商品,一定是商家更希望你购买的,同时也一定是卖得最好的;随便搜索一个关键词,排在第一页的网址,点击量可能是第二页的10倍以上。

同样,读一本书、听一门课程,刚开始总是踌躇满志,但随着内容一步步地加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一定是越来越少的。因此,任何一本书,读完第一章的人数一定远远高于读完其他章节的人;任何一门课程,听完第一课的人数,也一定远远高于其他任意一节。

因此,我把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第一章,这就可以确保,即使你只读了一章就把这本书束之高阁,你也可以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同样,我的写作课和智识营也是类似的设计。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前几节课的内容是最多的,而随着课程进展,后几节的内容反而变得简单?原因也是一样的:听完前几节课的学员人数,一定远多于听完所有课程的学员人数。这样设计,可以让学员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不会错过太多有价值的内容。

这就是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技巧。

我们总是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养成一个新习惯、改变一个坏毛病、按计划完成目标……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得我们最大限度地「坚持下去」,最不费力地实现改变呢?

一个很容易被忽略,但是性价比极高的方法就是:通过改变环境,尽可能减少我们的启动成本,让环境成为我们的「推动力」。

图片

举几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他家里的书可能不会整整齐齐码在书架上,而是会东一本、西一本,摊在沙发上、餐桌上、卧室里……这样可以保证,任何时候他想读任何一本书,不需要费劲地去书架上找到它,拿下来,而是可以直接顺手拿来就读。

一个工作比较高效的人,他的工作环境可能也不会十分整洁,而是略显凌乱,但同时又有自己的考量。在别人眼中,他的书桌可能非常杂乱,各种文件和资料随意堆放,但在他眼中,每样东西摆放的位置都是有条理的:需要当下处理的材料摆在这里,需要持续跟进的资料摆在那里,不同项目的材料彼此区隔开……

反过来,如果把他的书桌整理干净的话,他的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因为这些内在的逻辑会被破坏,从而丢失环境本可以提供的辅助作用。

我们知道,大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节能。一件事情,只有当它的阻力非常小,或是动力非常强、乃至于超过了阻力之时,我们才会倾向于去做;否则,我们就会倾向于不做。这就是我讲过许多次的「动力 - 阻力」模型。

因此,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去做一件事情,去坚持某种习惯,去改变某种行为,也只有两条路径:

要么,是增强自己的动力,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想去做」;

要么,是尽可能减少去做的阻力,让自己不知不觉地去做,甚至自己还没有意识到,事情就已经做完了。

我们可以把开始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步骤,称为「启动成本」。每多需要一个步骤,启动成本就增加一个单位。

一个简单的原则是:在同样的场景下,大脑一定是倾向于去做启动成本更低的事情,排斥启动成本更高的事情。

举个例子:你下班回到家,吃完饭,洗完澡,坐在沙发上。这时,你发现你右手边刚好有个电视的遥控器。那么一般人会怎么做?肯定是顺手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随意刷刷综艺和影视剧。而不是站起来,走到书房里,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再回到沙发上去读。

但反过来呢?假设你坐在沙发上,右手边随意摆着几本翻开过的书,而遥控器锁在卧室的斗柜里。那么无论如何,你拿起书顺手读上几页的概率,一定比前一种场景的概率要高。对不对?

哪怕你每天只能读上两三页,日积月累,差异也就显现出来了。

图片

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来自什么呢?并不源自于你「有意识」去做什么,而是源于你「无意识」时做了些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但却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到这一点。

什么意思呢?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所有的决策都是深思熟虑、主动做出的。但其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人的注意力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每个大大小小的决策都要深思熟虑,那我们的大脑早就超负荷了,我们也什么都做不成了。

事实上,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大多数时候做出的决策,往往都不是有意的,而是遵循着直觉和习惯,在无意之间做出的。

你每天吃什么,是每次都会列一个表格去打分、计算、思考吗?当然不是。大多数时候,你可能就是打开外卖APP看下附近有什么,然后凭心情选一家。那么久而久之,某几家经常被你看到的店,可能就会成为你的默认选项,尽管你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这几家店是你「理性地」千挑百选选出来的吗?很可能并不是。它们未必是附近最好吃的,也未必是最合你胃口的,可能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你看到了而已。但你摄入的营养,你的饮食结构是否健康,就在无意间被决定了。

同样,你每天下班后回到家,会认真地列一个计划表,告诉自己今天要做哪些事情、明天要做哪些事情吗?大多数人都不会。更常见的情况,可能是回到家之后「凭心情」「看状态」,看什么事情方便,就随手拿起来消磨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你是每天刷刷视频、打打游戏,还是每天读几页书、学点东西,差距可能就就此拉开 —— 在你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时候。

实际上,我们的作息、饮食、身体健康,我们的思维、大脑和心智,决定它们的,往往都不是我们有意的训练和提升,而是我们无意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原因在于:刻意的训练和计划,往往都只能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难以真正持久;真正能够持续地、长久地「坚持」下去的行为,一定是那些低启动成本、低认知成本,让大脑可以无所顾忌地去选择的「默认选项」。

我很喜欢一句话:你如何度过一天,就如何度过一生。

每一天都是我们生命的缩影。在你的每一天里,占据更大比重的,往往都是各种你意识不到、觉察不到的活动和行为。你如何对待它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决定了你的一生。

图片

所以,我一直不提倡所谓努力逼迫自己的「自律」,原因也就在于此:大脑最底层的原理是节能。一切需要刻意地、主动地逼迫自己去做的事情,一定是低效的,也必然是难以持久的。它一定不可能胜过我们的「惯性」。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是通过有意识的设计,让我们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让周围的一切成为我们的助力,降低我们的启动成本,引导我们去选择我们想要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想要的行为慢慢变成我们的「惯性」,借由惯性的力量去推动它 —— 而不是依靠「意志力」去选择它。

举几个例子:

好的减肥方式是什么呢?是强迫自己每天都去健身、每天都节食吗?不是的。这种做法是一种「异常态」,它一定无法抵御我们的惯性,哪怕短时间内能够奏效,长期来看一定会反弹。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设计出一款既符合自己口味、又足够健康的食谱,把它作为自己日常的饮食,再辅以适度的、正常的运动量,让自己的身体健康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改善和提升。

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是要求自己每天都得看几页书、听几节课程吗?不是的。有效的做法,是对生活和工作先建立起好奇心,找到自己不够满足的需求,不够理解的现象,然后,再以它们为基点,去主动地查资料、问专家、寻求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属于你的东西。

同样,如果你想养成写作的习惯,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是强迫自己每天都要「日更」,每天都要写一两千字吗?不是的。这只会让你把注意力从「练习写作」转移到「完成每天的KPI」上,久而久之,把写作变成一件苦差事。

更好的做法,是先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什么方法是我以后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群里大家讨论了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我有很多想说的话,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试着整理一下我的思维?

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写作」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惯常的输出方式。这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写下来,方便将来翻阅;这个方法我觉得很好用,记下来,免得将来忘记;在群里分享了许多我的看法和见解,整理一下,也许能够成为我的一个观点……

让环境推动你「自然而然」地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自己逼迫自己去做某件事情。这才是让行为长久持续的秘诀。

图片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就是:不要急着让自己去改变旧习惯、建立新习惯,而是想一想:我能够做些什么,来设计和建立一个环境,让自己更加「事半功倍」?

举几个我自己的实例,给你一些参考。

我的笔记里有几个不同的模块,比如要跟进的项目、新增的概念笔记、每天收集的内容、近期完善的主题……按照我的计划,它们应该是要每天翻阅的。但由于它们在不同的页面,需要手动切换,尽管只是多了几个步骤,但增加的启动成本,就使得我很少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去执行。

解决方式是什么呢?我把它们做成一个「仪表盘」,并设置为默认启动。这样,每次打开笔记软件,我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有我需要检查的内容,无需再逐一进入每个页面。

我每天学习和思考时,经常会有一些零散的想法,以前我是把它们单独记录到一页页笔记里,但这样就使得这些想法散落在各处,难以有效地串联起来,发挥它们的价值。

后来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专门做了一个「写作箱」,把所有想法一股脑丢进里面。有新的想法时,就点进去写上几行。再在闲暇时进入写作箱,对里面的内容随意组合、碰撞、联系,看看能不能创建出新的灵感和火花。有好几篇文章的点子,就是这么来的。

我平时要跟进的信息很多:要回复学员群,看公众号后台留言,整理自己的日程安排,看邮件,回复读者提问……由于事务很多,经常会落下一些信息忘了处理。

如何解决呢?我把这些不同的程序汇总到浏览器的同一个页面里面,做成一个列表。这样,当我需要处理的时候,我只需要顺着列表,从上而下一个个点开、处理、关闭,就好了。非常方便,不会有遗漏。

……

其他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比如,你想养成跑步的习惯,那就把跑步所需的装备放在手头最容易拿到的地方,事先规划好路线,让自己一旦产生「是不是该跑步了」的想法,就可以立刻行动。

你想养成背单词的习惯,那就在手机里装个APP,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自己在通勤、吃饭、休息时,能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背上几分钟。

你想养成收集灵感和想法的习惯,那就想办法去设计一个最简化的路径(我是自己写了一个iOS捷径),让自己随时打开手机就能记录想法,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操作和等待。

……

把麻烦的、复杂的事情,事先完成,让它成为地基,成为条件,成为你的环境,不断地为你提供推动力,帮助你克服一个又一个心理障碍。

图片

简而言之,设计环境的原则,主要就是这么几条:

1)减少启动成本。

如果有一件事情,你希望能成为习惯,那么你首要考虑的就是:我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简化它的步骤,减少它的时间,让它尽快能够启动?

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时候,决定我们去做一件事情与否,往往不是其他很宏大的因素,而是「这件事情启动需要1分钟」和「这件事情启动需要10秒钟」的差异。后者你可能会成为习惯,但前者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去碰。

2)设置默认选项。

如果一个场景跟多个选项相关,那么,不妨把你想要的习惯和行为,设置为这个场景的默认选项,让自己可以第一时间去「选择」它,减少自己思考和选择的成本。

比如:事先把自己每天要穿的衣服编号,让自己可以「无脑」进行选择;事先想好自己的日常食谱,挑选好几家店,让自己从这几家店里面去选择……这样,可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无意识行为」,让自己的生活轨迹更加顺应自己的意志。

3)刻意引导行为。

有时候,最便捷的路径、最舒服的状态,很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时,我们不妨刻意地设置一条路径,引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去做「更正确」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觉得自己总是容易久坐,觉得这样不健康,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换一张不怎么舒服的椅子,让自己习惯时不时起来活动一下;或者,多设置一些需要走动的事务和工作,让自己不得不多起来活动。

再比如:你想养成每天散步的习惯,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刻意在离公司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下车,然后走过去。通过这个习惯,让自己每天都必须步行一段距离……诸如此类。

你需要先想好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再去思考:我如何通过主动地设计和干预环境,让我能够更好地达到这个状态?

记住:只有控制好生命中种种的「无意识」,你才能更好地行走在想要的轨迹上。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