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大厂打工人

关注
我们,可能误解了大厂打工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ID:runliu-pub),作者:二蔓,编辑:歌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打法。抓手。拉齐。触达。对焦……

听到这些词,你会不会觉得有一些耳熟?甚至这些词,也正好是你的表达习惯。

它们,一般被称为:大厂黑话。或者:互联网黑话。

当然,这还远远不是大厂黑话的全部。复盘。沉淀。势能。颗粒度。赋能。以及动不动就蹦出一个的英语单词,似乎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语言世界。和操着这种语言的大厂打工人说话,也总是会让人感觉特别头大。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们讲话这么装啊?不会说黑话,是不是就没法儿在大厂混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至少不完全是这样的。

我们,可能误解了大厂打工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为什么这么说?

我先给你举个例子。

你可能知道,微软的业务,遍布世界的一百多个国家。微软的内部员工,有着上百种不同的母语。但你知道,当这些员工要发工作邮件的时候,会有几种语言选项吗?

只有一种。英语。

中国员工,要给同在北京办公室的中国同事,发一封工作邮件。对不起。请按规定,英语。德国员工给德国员工发,澳大利亚员工给澳大利亚员工发,也是英语。跨国协作?那更得是英语了。

为什么?当然不是为了考验员工们的英语水平,而是为了确保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障碍地流转。是为了让一台分布在全球的庞大机器能够协同运转,而不得不做的效率选择。

现在,你也可以试着感受一下这种语言环境。

你每天打开邮箱,涌进眼球的全是密密麻麻的英文邮件。甚至,你写的项目文档,做的PPT,也是英文。你参加的很多会议,尤其是跨部门、跨国家的会议,是默认英语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就这样浸泡在一个高强度的语言环境里。那么,你可能真的就会在某一天,突然冒出一句:请帮我book一下老板的schedule。冒出这句话,不是因为你想秀一下英语。而是因为,你曾经无数次看到、输入、说出类似“Please help to book the boss's schedule”这样的指令和请求。这都成了你的肌肉记忆了。

“book”和“schedule”这两个词,对你而言,可能也不仅仅是两个独立的英语单词了。它们还绑定着特定的工作流程、软件界面、沟通场景。“预定日程”这四个字,也许并不能帮你完全、精准地传达在那个工作语言环境下,“book the schedule”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和那种约定俗成的感觉。因为,“book”可能指定了公司的某个操作系统,“schedule”可能特指了老板在官方日历上的安排。

如果非要你临时切换回纯中文的频道,把这个已经高度自动化了的表达,硬生生地“翻译”成“预定日程”,你可能反而会觉得有些别扭。甚至低效。就像一个熟练的程序员,会在代码注释里写下“// loop through the array”,而不是“// 遍历数组”一样。

所以,所谓的大厂黑话,其实只是特定环境塑造出来的语言习惯和效率优化而已。

就比如,“拉齐”这个词。这个词,就经常被人吐槽。但是,如果真想表达“让两个团队的目标、认知、进度保持一致,步调协同”,用什么词最快最准确?同步?对齐?好像都差了那么一点儿。但一说“拉齐”,身边的同事就秒懂了。这种秒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看,很多黑话的诞生,不是为了把人搞晕。反而恰恰是为了用最短的路径,传递最准确的信息。它首先是个效率工具。就像老木匠的刨子,外行看着奇怪,内行用着顺手。

只不过,因为行业发展太快,新模式、新问题层出不穷,可能还没有一个词能精准、简洁地描述这些新现象,才去“创造”或是“借用”了一些词汇。

比如复盘,来自围棋。比如沉淀,来自化学。比如势能,来自物理。比如打法,来自体育。比如颗粒度,来自摄影。

这些词,本质上都是为了用来解决沟通中的“表达困境”。它们不是问题本身。而是特定情况下,问题的“解决方案”。虽然很多时候,这些方案并不完美。甚至只是一种“妥协”。

当然。硬币总是有正反两面。黑话的“圈内高效”,就必然会带来“圈外隔阂”。如果你的朋友对着你大讲特讲“闭环”、“心智”,你可能确实会一头雾水。因为这时,黑话是沟通的墙。

可是,这个时候,我也想请你再仔细地想一想,我们反感的,真的是“黑话”吗?

2021年,在字节跳动9周年年会上,张一鸣曾批评过一段从双月会材料里摘出来的话: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抖头西、分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要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延长服务链路。同时纵深满足用户需求,借助人类年龄的自然势能,在小中青多个年龄用户深度渗透。另外通过加强基建投入,多种阵地相关产品完善经营价值链路,建立对外用户持久影响力。

怎么样?是不是没看几个字,头就开始痛起来了?

这段文字,后来也被称为:典型的“互联网八股”。

可是,张一鸣批评的,真的是“异端联动”、“生态闭环”、“服务链路”这些黑话吗?也许不是的。张一鸣批评的,可能是“空话”。

粗粗一看,说了很多。细细一看,信息量为零。这就是空话。

我再举个例子。

前两年,互联网上,流行过这么一段讽刺领导发言的段子。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找到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呢?是我们要找到问题的关键!那么如果我们在关键问题、关键的领域、关键的环节我们找不到那个问题的关键,我们把握不住,抓手不在关键上,那么我们等于就是说无法解决和找不到关键问题,那就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

你看。这段话里,除了“抓手”,基本就找不出黑话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最朴素的语言,讲出最空洞的内容。看起来什么都说了,其实什么都没说。

所以,真正让我们反感的,也许不是黑话。而是空话。

因为如果真的反感黑话的话,那科学界可以说是黑话最密集的地方了。脱氧核糖核酸。夸克。熵增定律。哪个不是黑话?但是,在他们的领域里,这些术语,代表着精确、高效和共识。

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YYDS、xswl、u1s1……各种拼音缩写,老一辈也看不懂,觉得“不好好说话”。

再比如,人工智能领域,也早早就有了自己的黑话。检索增强生成。函数调用。模型控制协议……

每一代人,每一个圈子,都会创造属于自己的“黑话”。这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所以,如果你就是大厂打工人,日常工作中自然地使用了某些黑话,不必在意外界的批评。更不要焦虑。因为在那个语境下,它就是最高效的表达。你只是用了一种“当地的方言”而已。

而当你听到别人说黑话时,也别急着下判断。试着去理解,他想表达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他是不是在那个语境下,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了?还是说,他真的确实是在用一些奇奇怪怪的词汇,掩盖内容的苍白?

因为我们真正追求的,不是消灭“黑话”。而是“有效沟通”和“价值传递”。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把心思放在更重要的事儿上。至于用什么词?管他呢。黑话也好,白话也好。能把事儿说明白,把价值讲清楚,就行。

这,或许才是应对“黑话”的,最底层的逻辑。

你说呢?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