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的小偷,似乎特别喜欢偷中国人?

关注
这个世界,很复杂。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来源:刘润(runliu-pub),作者:海盐,编辑:歌平,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说到英国,你会想到什么?英伦范。绅士风。名校多。奢侈品牌巴宝莉。

这些,都是英国。

但除了这些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灰色的地方。比如,这次又遇到了小偷。

为什么说“又”?老读者也许还记得,去年在墨西哥参访的时候,我们就有位同伴被偷了包。没想到,这次又碰上了。

而这,也是英国。

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英国,是个有潜力的国家。但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它也有最现实的一面。而那样的现实,或许跟我们的认知完全不同。

比如,为什么奢侈品可以卖出这么高的溢价?

比如,为什么银行要给客户设置“门槛”?难道不是客人越多越好吗?

比如,为什么似乎小偷特别喜欢偷中国人?

问道全球英国站,前几天的分享在这里:问道合集。

今天,是第七天,继续与你分享,我的体会。

“假如包值1万,LOGO可能值9000”

这天,我们来到了巴宝莉全球最大旗舰店。这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英国本土奢侈品牌。它们的苏格兰格纹围巾,非常有名。当然,也非常贵。

我虽然自己不用奢侈品,但对这个行业,我一直充满尊敬。一家企业,有百年传承,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图片

参观时,大家聊了起来。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就是一个包吗,为什么能卖这么高价钱?

有人说,品质好啊。你看包的针脚,摸的手感,很不错啊。这可能是部分原因。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条热评:假如一个包值1万,那个LOGO就值9000。

许多奢侈品,其实也是代工厂生产的。只要不贴巴宝莉的LOGO,照样可以做出一模一样的包。但那样的包,你不一定会愿意花大价钱去买。

所以。奢侈品确实品质很好。但许多人买奢侈品,至少不全是为了品质。

那到底为什么要买?

买奢侈品的本质心态,是“展示比较优势”

你也许听说过一个词:凡勃伦效应。没错,就是专门描述这种现象的。

当你背上名牌包包,就像拿着一只大喇叭,不间断向周围喊着:我和你们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呢?我有消费这个价位的产品的能力、我有不错的审美品味、我是不同的地位阶层……这些信息,全被浓缩在那个包上。

这在心理学上,叫“展示比较优势”。

这套逻辑,从古至今,没有变过。比如,古代的王公贵族喜欢穿金戴银,用复杂的纹饰,行很多看不懂的礼仪。比如,现代的富豪,热衷买私人游艇、私人飞机。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展示自己跟普通人的不同。

对普通人来说,奢侈品就是最高效的“分隔”工具。它用最低的沟通成本,帮你完成身份的表达。

你支付的不是价格,而是社交门票。

图片

聊着聊着,有人说到了茅台。谁能比茅台更称得上是国货奢侈品呢?

“茅台,盲品从没赢过,亮牌从未输过。”

我参访过不少白酒品牌。经常会有品牌方的人拿茅台举例。你看,茅台的口感有多么多么好。

我说我不喝酒,不太懂这些。对方有时会用一种无可救药的眼神看着我说:

“润总,你不喝酒,你是无法理解喝酒人的感受的。”

那么,茅台到底好不好喝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湖北楚天举办了一场品鉴会。专门对飞天茅台,和另一款白酒进行盲测对比。

总共40位嘉宾,分别从观色、闻香和品尝三个维度对两款酒进行盲测。测试过程中,大家不知道哪杯是茅台。有意思的是,只有42.5%的嘉宾正确分辨出来。从统计学角度看,显然更多人认为茅台不如另一款酒。

就像一位茅台爱好者说的:“飞天茅台在盲品时从未赢过,但在亮出品牌后却从未输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当你知道喝的是茅台,你会觉得它真的好喝。这种认知,影响了你的口感。这个盲测实验也说明,茅台并不比其他酒好喝。

眼前这杯酒是不是更好喝,取决于你知不知道它是茅台。

这种心理现象,在所有酒中都有类似的感觉。2011年,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做了一次葡萄酒盲品实验,共578名参与者。结果发现,对昂贵红酒的辨识度只有47%。这个结果,跟抛硬币差不多。

怀斯曼总结。人们其实无法区分酒的昂贵与否。影响他们判断的,是品牌知名度。

这种现象,叫“期望效应”。当你买了一件很贵的东西,你在心理上会期望它更好,从而真的觉得它好。

这种依靠品牌和历史沉淀下来的无形价值,力量是巨大的。

离开了巴宝莉,我们来到一家同样历史悠久的“奢侈品店”。不一样的是,这是一家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私人银行。

300年的私人银行,门槛是500万

这家英国高端私人银行,成立于1717年。有300多年历史。

私人银行跟普通银行不太一样。普通银行,200块钱也能存。但私人银行专为富人服务。一般来说,都要有一定的资产门槛,才能成为它们的客户。

每家私人银行的资产门槛都不一样,我们参访的这家是多少呢?50万英镑(约500万人民币)。

可能你会有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家银行,不是应该客户越多越好吗?为什么还把客户往外推?

因为,光有钱还不行,他们还要对你进行评估,看你有没有“资格”。

很快,我就理解了这家银行的底气在哪。不是金库里有多少钱,而是300多年积累下来的厚重资产。比如,它服务过的客户包括,英国皇室成员如王太后伊丽莎白,贵族如威斯敏斯特公爵,以及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等知名人士。比如银行地下9米,挖出了猛犸象骨头。比如英国首台自动取款机雏形,就是这家银行发明的。

想想看,如果银行经理告诉你,你现在办业务坐的椅子,撒切尔夫人也坐过。那一刻,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身价也上去了。这就是银行带给客户最直接的反馈。

百年积累的有形历史资产,转化成无形的资产:“信任”。变成了银行的实力和底气。

这种花上百年和几代人建立的价值,让人敬佩。可很快,一件小事,把我拉回了现实。

刚说完要小心,包就被偷了

上周六,我发了一条小绿书,评论区发了这么一张图。

图片

没想到,大家最关心的,竟然是“为什么包背在前面”。

原因,很多人都猜到了。因为小偷多。

图片

那天出门前,我们的导游千叮咛万嘱咐:“大家千万要看好自己的包,这里的贼,眼尖手快。”

导游的话,不停地在我耳边回响:

一定要看好包,一定要看好包,一定要看好包。

去年我去墨西哥参访的时候,就有一位企业家的包被偷了。里面除了财物,还有护照证件。要不是后来看监控,根本不知道包是什么时候没的。后来向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求助,才第一时间找回了护照,没有影响后面的行程。一旦包被偷,真的很麻烦。

可没想到,话音刚落,上周六,包被偷了。

大家都觉得自己已经很注意了。直到同行的一位企业家的包被偷了,但他的包还是背在后面的。结果在他转头的一瞬间,包被拉开了,小偷抓了一把东西。里面有信用卡,还有护照。我当时觉得,真的太快了。后来找了很久,发帖求助,还是没能找回来。

没想到,这位朋友心态还挺好。他说,既然签证补办要等周一,索性改签机票,多待几天。

我很意外,异国他乡,包被偷了,护照还丢了,他怎么还能如此淡定。我打心底里对他感到佩服。被偷这事,确实没办法,防不胜防。

后来,跟导游聊起来,他也是摇摇头,长叹一口气。他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小偷就喜欢偷中国人。

挺有意思,为什么呢?

为什么被偷的总是中国人?

如果你去过欧洲,对“被偷”这件事,简直不陌生。

上小红书,能搜到一堆“血泪史”。上淘宝,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欧洲防盗神器。

为什么小偷特别喜欢偷中国人呢?原因在于,偷中国人的“风险收益比”是最高的。

这个词虽然听着有些扎心,但还是要解释一下。这能帮我们理解世界,也提醒我们出门在外要换个心态。

我的观察,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出门带现金。

中国人喜欢随身带大量现金。所以小偷在偷中国人时,即便信用卡被挂失,小偷也能保证“基本收益”。

第二,购买力较强。

能够出国旅游的中国人,经济实力不错。小偷的“潜在收益”很高。

第三,反抗成本低。

中国人通常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被偷后,大概率自认倒霉。即便去了警局,也可能困难重重。小偷的“风险”很低。

所以,在小偷眼里,中国人就是移动的、低风险的“钱包”。

我们常说,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你看,甚至小偷都不例外。

选择中国人成为目标,是基于风险收益做出的选择。

想清楚了原因,其他一些事,也就想得通了。

打个车,说好30镑,下车要我50镑

假如你来了英国,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要去大英博物馆,叫了一辆类似北京三轮车的旅游车。

上车前,你先问司机价格。司机报价35英镑,20分钟车程。

你觉得贵了。30英镑行不行?信用卡可不可以?司机给了肯定的答复。

等到了目的地,司机脸一变,说:

50英镑,只收现金。

你立即质疑他:“刚才不是说30英镑吗?”司机却坚定地说:“就是50英镑。”

这时候的你非常生气,你录下了对话,甚至考虑报警。但到最后,还是没这么做,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为什么呢?其实这和被偷的逻辑,是一样的。

司机为什么敢坐地起价?因为太多经验告诉他,中国人很容易欺负。在中国人身上做这样的事,很管用。

其实,这还是基于风险收益比考量的结果。所以每到一个国家,很多人都会感叹:“这里的人怎么欺负人呢?”

也许,你会想,外面太可怕了,不去了。

告诉他们,我不是好惹的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一定不要“怕”。

因为他们欺负你,就是看到你的“怕”。

所以,被偷了,立即报警。被区别对待了,立即寻找帮助。

你要提出来,询问对方,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对待,为什么会不公平。

举个例子,你可以说:“我希望你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我会向你的上级投诉。”投诉的内容,可以包括种族歧视、欺瞒诈骗等等。英国人可能更在乎这些。

如果你展示出礼貌且坚定的一面,他们反而可能会尊重你。

其次,这也是在为后来人“种树”。

之所以会有“中国人好欺负”这样的广泛认知,一部分原因,也是真正反对的人太少了。

假如,出国的中国人,遇到小偷,都能报警,催着警察抓小偷。假如,遇到坐地起价的司机,立马举报投诉。

假以时日,我想,可能会出现“中国人不好欺负”的认识。

不过我也明白,这个愿景有点理想。或许,还有点远。

但我真心希望,现状能得到改变。

结语

这个世界,很复杂。

越临近这趟英国之行的结尾,这样的感觉在心里越发强烈。

这里有传承300年的优雅和诚信,也有小偷骗子横行的街头巷角。有各种各样高大上的场合,也有为生计苦苦挣扎的底层民众。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生存法则。

理解这些法则,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为了看透。

看透了,才能既保护自己,也发现机会。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