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来源:有数DataVision(ycsypl),作者:李梦冉,编辑:魏佳,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又一场没有大牌球星却全民围观的赛事,正席卷长三角。
7月6日晚,当常州队在“苏超”第六轮拿下赛季首分时,另一场“全民联赛”也在绍兴诸暨打响揭幕战。
这场赛事的官方名称叫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简称“浙BA”。它被称为全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篮球赛事,同样延续了苏超“全民皆可上场”的草根路线,目前仅打完揭幕战,就已经引发全网围观。
其实,早在6月初苏超酣战之时,就有网友发帖询问“浙江能不能模仿江苏搞个联赛?”毕竟,苏超的火爆离不开“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的网络戏称,而浙江也有“世界的义乌”“中国的横店”“浙江的金华”……
当然,网络热梗只是表象,真正能让赛事“跑得远”的,是浓厚的群众体育土壤、政企联动的快速响应。从赛事调度到摊位招商,从社交话题到文旅新政,“一场赛事带动一座城”的化学反应已悄然发生。
无论是苏超还是浙BA,这些“非典型赛事”的出圈,不只是地方自娱自乐,而是实打实带来了客流、消费与关注,也成为地方政府撬动经济、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新路径。
草根赛事,不只是好看,也是真的有用。
“苏超”出圈,用足球踢动全城经济
苏超的出圈看似源于“天时地利人不和”,实则是“政企民合力共传播”的结果。
5月10日,苏超(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在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正式开赛。
它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各设区市体育局、省足协和省体育产业集团共同承办,实为业余性质,但被球迷们戏称为“苏超”,从名称上与职业联赛对标。
起初,苏超首场票价仅10元,并未引发太多关注,当地政府为了鼓励民众去观赛,甚至联合企业、学校等开始送票。没想到,揭幕战之后,转折很快发生,苏超迅速从地方赛事“踢”成了全民话题。
先是热梗引燃热度。
“散装江苏”“十三太保”“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热梗出圈后,网友随后开启二创造梗,如“一哥之争”“谁赢了谁当省会”等讨论再给这场比赛加了一把火,官方力量也迅速“下场玩梗”,如常州文旅发布《守卫笔画》连续短视频,回应网友的“输笔画惩罚”调侃;江苏卫视发布《南哥的诱惑》AI趣味视频,利用地域梗和网络梗增强苏超传播度和讨论度,进一步将话题推向热潮。
图源 / 文旅常州视频号截图
在热度高涨之时,政府和企业也做到了高效承接。
从第三轮比赛开始,苏超已经全面升级办赛规格,多地将主场移至城市核心体育场馆。徐州启用奥体中心,打破了中国业余比赛现场的观众纪录。南京市政府与铁路部门开通了首趟“苏超”球迷高铁专列,淮安、连云港等多地先后宣布免费畅游景区等政策。企业方面也积极响应,苏超赞助商数量从开幕时的6家到如今29家,冠名席位一座难求。
这一热度仍在持续。在7月5日晚19:30第六轮焦点战的赛事中,比赛进行到第75分钟,现场电子大屏显示观赛人数为60396人,创下“苏超”单场上座新纪录,这也是中国业余足球赛事观赛人数新纪录。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小湾对媒体坦言:“真的没有预料到(这么火),有点像摸着石头过河”。
而这场“摸着石头过河”的体育竞赛也成为了拉动内需的新动力。根据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的预测,整个赛季的苏超赛事将创造超过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参赛城市将增收2000万元。
反应到吃喝住行更细化的层面上,滴滴数据显示,5月10日,苏超揭幕战地点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的打车需求同比去年上涨319%,当天镇江旅游景点的滴滴打车需求也同比上涨193%。7月5日南京对战苏州比赛日,使用滴滴顺风车超值路线观赛球迷完单同比上涨33%。
携程数据也显示,5月10日以来,江苏省订单总量同比增长近一成,具体来看,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9%,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8%,景区门票同比增长19%。
尤其当苏超“撞上”节假日,数据更是来到新高:在端午假期(苏超第三轮对决),滴滴数据显示前往盐城队主场的打车需求同比激增超10倍,其他赛场的需求涨幅也全部超过200%。同期携程数据同样亮眼,徐州市机票订单同比增长12%,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99%。
苏超的辐射效应远不止在旅游业上,还带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如扬州漆器和南通蓝印花布在赛场上亮相,镇江“南徐州”的历史借助比赛让更多人得以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江苏第一次举办足球赛,苏超也不是全国第一个举办省域足球的联赛。之所以能出圈,表面上看它是抓住了互联网的“传播密码”,其实离不开背后政企民三方面的高度协同:政府调度资源、企业提供支持、民众自发参与,最终将一场草根赛事变成全民参与的现象级IP。
苏超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经济与流量的双重红利,也让更多地方看到了体育的力量。如今浙江也以“浙BA”之名,用篮球开启下半年体育经济的新一轮狂欢。
“浙BA”顺势而起,不只是“抄作业”
7月6日晚,浙BA揭幕战在诸暨打响,最终诸暨以79:60的成绩“征服”柯桥。
浙BA并非凭空出世,而是一次顺势而为的集体发力。就在两个月前,浙江广厦刚刚获得CBA总冠军,夺冠所激发的全民篮球热情尚未散去,运动氛围达到了一个高点。如何延续热度?贯穿省市区县、面向大众的篮球联赛“浙BA”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成为连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平台。
据悉,本届浙BA将一直持续至2026年2月,覆盖浙江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参赛规模与影响力可谓前所未有。
与苏超相比,尽管浙BA也是主打群众体育竞技,但它并不单单停留在“抄作业”层面,而是玩出了自己的精彩。
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南京和苏州作为江苏的足球重点发展城市,早在苏超之前就举办过“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这也是苏超的前身;浙江是根据自己所长选择了篮球竞技。截至去年,浙江已有篮球场地55000多个,其中篮球馆就有4023个。举办揭幕战的诸暨更是被誉为“篮球之乡”,是我国最早开展篮球运动的地方之一。
浙BA的赛制也亮点满满,分为预选赛和城市争霸赛。在预选赛中,11个设区市决出11支冠军球队,以独立身份(如绍兴市诸暨队)进入下一轮比赛,代表所在设区市参赛,而各设区市在冠军球队外再组建一支市级联队(如绍兴市联队)。最后由11支城市冠军队伍和11支市级联队会师城市争霸赛。也就是说,浙江各市的冠军区县队将正面对垒市队,比如萧山队和杭州队、义乌队和金华队可能产生正面交锋,效果被整个拉满。
在参赛门槛上,浙BA喊出年满18周岁的男性、身份证号码前四位为代表设区市属地的运动员才能参加,且尤其注明参加过特定联赛的职业队员不得报名。相比苏超每支队伍最多允许3名职业球员参加的设定,浙BA更强调原生的业余色彩和“全民皆可上场”的观赏魅力。
赛事之外,多部门联动出手,为浙BA提供了实打实的配套支持。如“诗画浙江文旅惠民卡”推出“门票+球票”打包卖,文体通玩还能享受折扣;浙BA还跟旅行社、OTA平台联手推出“看球+吃喝住行”套餐,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火爆的观赛现场和超预期的消费反应,验证了浙BA的热度。
拿揭幕战来说,票价分为三档:其中丙票8元,乙票18元,甲票28元,「定焦One」观察到,在公开售票渠道上揭幕战基本都呈现开抢即售罄状态,而诸暨VS新昌场次在7月8日下午3点开票后,也被立即抢空。
7月6日和7月9日的比赛门票,刚开票就被抢空
门票供不应求也意味着消费热情的暴涨,滴滴出行数据显示,7月6日晚,比赛场地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体育中心的打车需求同比去年上涨127%。
赛场周边的餐饮摊贩同样迎来高峰,7月6日晚在赛场外售卖四果汤的摊贩主告诉「定焦One」,揭幕赛现场十分火爆,虽然(他们)售卖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小众,但相比平常增长了一倍,当晚卖出了四百多份。
一位前去观看揭幕战的诸暨本地观众也告诉我们,当天现场非常热闹,连停车位都找了好久。他认为,不论是苏超还是浙BA,这种和家门口挂钩的赛事,天然更容易拉近与本地居民的情感距离,也更有助于推动全民参与和运动普及。
场内为比赛加油的观众(左)和场外的特色摊位(右),受访者供图
此外,「定焦One」还注意到,浙BA赛事东部赛区临平体育中心开启市集招募,该场比赛由临平VS钱塘,将于7月11日晚19:00在临平举行,有招商人员透露:摊位一共50个,就在诸暨揭幕战过去的首天,就已经租出去了10个。
从民众参与热情到个体经营增长,随着赛事的推进,这场赛事的带动效应还将继续。
“体育+”,撬动城市经济的新方式
从贵州“村超”到江苏“苏超”、再到浙江“浙BA”,地方民间体育赛事逐渐成为撬动区域消费、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新杠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相较于2018年增长68.3%,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4万亿元。体育产业正日益成为驱动经济内循环和带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
国际上,已有不少体育与城市互相成全的故事。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之前,卡塔尔对于游客来说并不算太熟悉,然而世界杯期间,共吸引全球约150万游客到访,创下170亿美元收益;赛后,卡塔尔趁热打铁布局“体育+旅游”产业链,卡塔尔世界杯组委会曾预测,一直到2025年,2022年世界杯将持续给卡塔尔带来2400亿美元的经济红利。
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也为法国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巴黎旅游局数据显示,奥运期间法国共计接待1120万人次,旅游消费直接为法国经济贡献了13亿欧元的收益,并带来1.91亿欧元税收。
在国内,小切口、强参与的草根赛事同样爆发巨大潜力。最典型的是贵州“村超”,它自2023年5月13日开赛以来,为举办地点榕江县创造旅游综合收入近200亿元,让它从一个偏远小县成功跃升为GDP百亿县。
图源 / 榕江发布视频号截图
这些案例不断印证,体育赛事的价值早已超越竞技本身,其背后的文化、旅游、消费和社交属性,正在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新入口。
一来,体育赛事受众广,能引发全民参与讨论,草根赛事更是天然带有这一特性。它们不仅能激发本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也能借助社交媒体的裂变效应,在全国形成声量,成为城市“出圈”的新载体。
二来,打造“体育+”经济,赛事的溢出效应正转化为经济收益与社会影响力。
地方政府全力统筹资源,企业积极投入赞助和运营,民间自发参与传播,共同将“体育+”模式落地为“经济+文化”的综合引擎。
更重要的是,这些赛事释放的不只是热度和流量,也在传递着一个信号:消费需求依然强劲,经济正展现出持续的韧性与活力。草根赛事,不只是全民狂欢,也是内需潜力的真实写照。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