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出不来DeepSeek?

日本的AI企业,都跑哪儿去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日商日旅”(ID:rishangrilv),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曾是全球科技经济的核心: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中一半来自日本——NTT、住友银行、东京电力、松下、日立……而今天的AI时代,主角却几乎都来自中美两国。

能跑出一家DeepSeek,本就是小概率事件;但对于曾经的创新中心日本来说,为什么连这样的希望都看不见?日本的AI企业,都跑哪儿去了?

提起这个话题,常见的回答有几种套路:

中美如火如荼的AI 战局之中,日本几乎是AI 荒漠,没几个能拿得出手的产品;

日本犄角旮旯的小创新源源不断,却没有一个ChatGPT或DeepSeek这种世界级的2C爆款;

听说小日子程序员短缺,AI人才就更不够了;

日系VC 保守,烧不起大模型的钱……

如此这般,对日本科技商业的“奚落”甚至可以写成一篇爽文。但今天我想换个问法:日本,需要DeepSeek吗?

还有,日本这片土壤,非得长出个DeepSeek吗?

听起来像句废话:哪个国家不需要明星企业呢?况且是如此突破性的企业,为国家增光,带动整个AI行业的发展,引导资金流入,推动技术渗透到制造、医疗、金融等传统行业,帮助企业提效降本、实现自动化……这不正是很多AI企业的“终极使命”吗?

可问题是——日本已经直接跳进到了这个阶段。

制造业的数据预测、医疗的自动化、金融保险的智能服务……这些“AI最终该做的事”,日本很多公司早就开始做了,而且做得不慢。

日本至少有300家在研发AI的公司,有刚在去年拿下约合9.5亿元人民币融资的,也有早在2017年就已上市的;研发日语大语言模型和日英双语模型的公司也不是没有。

很多公司并未以AI命名自己。如果翻看日本最知名也是估值价值最高的TOP5家AI公司的网站主页,会发现至少有两家的首页根本找不到AI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データ活用(数据活用),LLC(大语言模型),業務効率化(业务效率化),画像解析/ 映像解析(图像/视频分析),自然言語処理(自然语言处理)等词汇。

虽然是落后,但是说日本是AI荒漠,显然不准确。

日本不缺AI,但它也确实没走DeepSeek那条路。

日本有多少AI公司?

要说那种做“大模型”“平台型AI”的公司,日本确实不如中美多。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25年3月的报告,日本本土AI初创企业数量约为 300~500家。

有一种最保守的估算认为,拥有自研算法能力、真正做核心技术的公司,不超过50家。这50家公司大多通过了AI相关研究组织的认证,也确实在做扎实的研发。

东京大学的「松尾研究室」是一个高校衍生型的AI孵化平台,挂名孵化了32家AI创业公司,创始人大多是实验室的学生或长期合作的研究人员。松尾丰教授在日本AI圈的地位相当于“教父级”,研究方向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被称为“日本AI第一人”。

2012年AlexNet震惊世界,在ImageNet大规模图像识别挑战赛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随后中国的BAT开始组建AI Lab。松尾研究室成立于2013年,这说明,日本对AI的关注并不晚。

图片

几家日本典型的“真AI公司”

NEC、NTT、富士通、日立等日本传统巨头都有自己的AI研发团队。只不过你不会在新闻里看到它们天天搞大模型和融资,因为它们的AI更偏向为 政府、基础设施、大企业服务,曝光度低,但技术正在落地。比如它们的AI 被广泛应用于:

政府政务系统的自动化;

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预测分析;

医疗影像的辅助诊断;

制造业的智能质检与流程优化;

金融风控、保险定价等领域……

图片

几家传统巨头的AI落地

如果说中美的AI公司很多是从大模型平台起步,再逐步扩展应用场景,那日本则走的是先垂直再横向的路。

日本的AI创业公司,很多都是细分应用场景切入,直接服务产业客户。其实这也是一种革新路径——有人选择先打造一个聪明的“通用脑瓜”,再推向各个行业去“实习”;而有人则更务实,让这颗“脑瓜”先投身产业,边实习边成长。

说到底,它们是“披着企业服务外衣的AI公司”。

不过,目前应用AI的企业也多为大企业,即大客户为新科技买单。究竟何时日本的多数企业才有意识依靠AI改善产能和系统,尚且不得而知。

那么,日本需要Deepseek吗?

有必要真正了解一下Deepseek、OpenAI这类公司的内核。它们是通用AI平台(General AI Platform),典型的AI核心/底层架构公司。无论是DeepSeek还是OpenAI,它们的盈利模式基本相似:包括C端订阅、API调用(开发者平台)、云服务整合、定制模型/企业解决方案等。

先锻造出一个聪明的脑瓜儿,再进入行业实习,这就意味着前期需要烧钱。以OpenAI为例,最初得到了马斯克等人的约10亿美元捐赠,2019年转为“有限盈利”架构后,微软又投资了超过100亿美元。截至目前(2025年),OpenAI和DeepSeek都还在亏钱。

那日本呢?先烧钱烧出一个聪明的脑瓜儿,这件事在日本人看来难以想象。这既是因,也是果:因为烧钱,所以做不出来;反过来,如果这种投入没有明确的回报,那么日本社会往往不愿意冒这个风险。你说,多烧点钱,我们就能够开天眼,日本人说,那开完天眼该服务谁呢?为什么不现在就去找客户?

在中国,何止是烧钱,咱们烧了10年的钱才出了一个Deepseek。2016年后,中国AI涌现出“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它们的初期愿景都是想做“中国的AI平台/大脑”。现实转折是,它们纷纷“落地为王”,深扎行业。

日本不那么需要Deepseek的另一个原因,在笔者看来,是它的平台类应用本来就并不多。

美国与中国,分别诞生了一些极强的平台类应用。例如美国的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Amazon;中国的百度,微信,微博,抖音,淘宝。平台类应用面向大量C端用户,提供细致到满足每个人需求的服务。

但是在日本社会,每个人都在使用美国的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Amazon。换句话说,日本不需要向中国那样,从零到一,做巨大的平台类应用。它享受了Google等大企业的跨国红利,因此也不需要拥有自己的Google。

在日本职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能够熟练地使用谷歌的各种细分功能模块,笔者50岁的日本同事上周还教我如何使用GoogleCalender查看上司的日程安排。对他们来说,Youtube,Facebook,Google形成了一个与其他国家共享的信息世界,在同一个搜索平台,用日语可以搜到自己母语的资料,用英语则能获得更多资料。

反观中国,“O2O”和“互联网+”这些浪潮带动了很多互联网人进入制造业、医疗、汽车等行业,去变革,不信邪,不怕巨头。

再者,DeepSeek的快速走红与ChatGPT在中国大陆不能用有直接关系。大家不能直接访问ChatGPT,就催生了大量“国产替代”项目。DeepSeek背靠大模型开源社区与香港团队快速搭建了ChatGPT类体验,打出“中文更强”+“免费可商用”两个卖点,迅速吸粉。

2024年日本政府发布的《情報通信白書》提到,在个人用户方面,只有9.1%的日本人使用生成式AI,远低于美国(46.3%)和德国(34.6%)。这也变相说明了,他们没有那么需要ChatGPT和DeepSeek,Google等巨头的产品已满足他们了。

不管怎么说,日本在AI方面,落后是落后了。

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到10年、20年来看,把AI视作一场长线竞争的话,日本未必落后太多。

图片

日本创新可能并不是被概念驱动的,而是被产业痛点驱动的。笔者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时,曾听过一位亲历丰田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丰田生产模式)推出的丰田实干型专家的讲座,并且在最后的环节问了专家一个问题:这套系统能够如此有效地帮助工厂实现精益生产,那么是否能够对互联网企业有所启示呢?

专家愣了几秒,他似乎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想要把线下的东西应用于线上呢?互联网企业到底面临着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去针对自己的问题定制一个答案呢?“把方法论抽象出来并通用化”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些抽象了。

日本社会整体对“新技术”有一种很强的实用主义+怀疑主义结合体:「で、それ、何の役に立つの?」(那,这玩意具体有什么用?)如果你的AI方案不能马上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降低出错率……那就很难说服甲方买单。尤其是在制造业、金融、医疗这些传统行业,“为了AI而AI”的项目,很容易被直接pass掉。

所以,日本企业宁愿不推出爆款APP,而更希望拥有一套稳定的工厂质检系统;没有ChatGPT那样火的产品,但有医院医生每天都在使用的诊断辅助AI;宁愿不开发布会,但有一堆“社会实证”默默在进行。

做个类比,大家谈智能汽车,首先会提到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互联网人的特质就是脑瓜聪明,科技感强,产品的用户体验好;但是比亚迪从代工起家,产业链强大,逐步智能化,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比亚迪以超过2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同样都想登顶,大家只是用了不同的策略而已。何况,AI其实并不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这些年大家早已得出结论,AI是一个必然方向,是万物新生的前提之一,只是功能实现得有快有慢,人们受到惠利的有早有晚而已。

不过,对于日本来说,即使AI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做得再深,但由于在OpenAI与DeepSeek这一类“通用平台型”产品上几乎缺席,也的确失去了拥有全球级影响力的可能。

而且可能是永久性失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日商日旅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