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兔君”,作者:Eric,编辑:伊凡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如今的创投圈,硬科技早已不是新鲜词。但当红杉资本将首笔国防科技投资押注在一家初创公司时,市场依然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这家名为Mach Industries的企业,成立于2023年,总部位于加州亨廷顿海滩,专注于先进国防制造。它既没有炫酷的发布会,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却在成立两年内拿下超8000万美元融资,甚至让向来谨慎的红杉打破不碰军工的禁忌,对其进行资本押注。
有人说这是硅谷VC的“军工觉醒”,也有人嘲讽这是“军工的新泡沫”,但掀开表层,这场交易的本质远比表象更耐人寻味:美国承诺将2026财年国防预算增至1万亿美元,并且2023年全球军费开支达到2.443万亿美元。同时,无人机和AI算法成为新式武器,资本正在用科技重构现代战争的游戏规则。而在这两年的YC Demo Day中,国防军工项目的比例也增多。根据第三方数据公司 PitchBook 的数据,过去两年,美国国防军事方面的风险投资额达到近 400 亿美元。Space X 如今已经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私营公司之一,市值 3500 亿美元;Palantir 作为军队的软件提供商,市值超过 2500 亿美元;另一家制造自主武器的公司 Anduril,也在频频传出融资信息。
宏大的美国制造业回归与地缘政治叙事下,有一个年仅21岁、曾因氢气爆炸毁掉半个实验室的MIT少年,他就是Mach的创始人伊桑·桑顿。
Mach:科技+国防赛道上的“速度玩家”
要理解Mach的价值,得先看清军工产业的“科技焦虑”。传统军工巨头如洛克希德·马丁,研发周期动辄十年,而在现代战场上无人机搭配3D打印弹药,三天就能迭代出新武器。这种“硅谷速度”对五角大楼的冲击,堪称iPhone对诺基亚的颠覆。
如今,Mach 正在利用科技制造不同类型的武器。比如,一种新型巡航导弹和一种名为“滑翔”的炸弹,它们可以从太空边缘发射。还有一款垂直起降攻击机,试图重新定义空战。
科技对武器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快速迭代,而Mach最大的特点也是“快”。
去年三季度,Mach获得了美国陆军应用实验室的合同,重点研发“战略打击”导弹。这是一种垂直起飞巡航导弹,旨在增强部队的精确打击能力。Mach的效率非常高,接到订单后去年9月就完成了导弹设计。今年1月,Mach成功进行了垂直起飞试验,最终实现了全性能翼载飞行,仅用14周就将“战略打击”实现从概念到试飞。
目前,Mach正在研究整合人工智能(AI)、视觉和射频(RF)传感技术。这将使“战略打击”系统能够在GPS和通信受限的环境中有效作战,从而提高战场可靠性。
为什么Mach能快速制造不同类型的武器?主要在于它灵活和垂直整合的制造系统。
通过最近它的一项业务合作,可以更近距离观察到。
速度背后的“军工真相”
今年3月,Mach宣布跟氢动力无人机开发商 Heven Drones 合作,旨在通过Mach 的Forge网络,拓展美国先进无人机系统的制造业务,满足美国对先进无人机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减少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
不同于传统军工企业依赖大型工厂集中生产,Forge网络就像一张“制造蜘蛛网”,由众多小型智能工厂节点构成,每个节点都能独立完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全流程,目的是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作战需求,实现灵活的国防生产。
这种设计源于桑顿的战略判断。
桑顿对现代军事有着非常敏锐的认知,他认为在网络战、卫星侦察、和远程导弹高度发达的今天,那些耗资数十亿美元建造的巨型工厂和昂贵飞机,反而成了易受攻击的"显眼靶子"。
桑顿的想法是,与其花费数十亿美元打造开发周期漫长、工艺精湛的军事系统,初创公司不如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大规模的系统。比如,与其造一架价值1亿美元的尖端战机,不如制造100架百万美元级的高性能无人机。
与此同时,桑顿认为现代战争变得越来越瞬息万变,军工企业必须能够快速适应局势变化。因此,Mach优先考虑灵活、可扩展的生产方法,以便能够根据作战需求快速切换平台。比如即便是造飞机,Mach的目标时间是几周内,而不是几年。
要实现桑顿的目标,意味着 Mach必须超越传统的工业模式,采取更敏捷、更具韧性的制造模式,做到大规模生产、可大规模部署。同时,Mach还需要在工程工具和内部组件制造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提升自己的制造能力。
这两年Mach的确在垂直整合航空电子设备、射频系统和其他关键组件。这不仅加快了开发速度、优化了产品性能,还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增强了供应链安全。
这种“化整为零”的理念不贯穿于Mach的整个制造体系,也体现在装备设计上。
比如,Mach涡喷发动机驱动的攻击机可以垂直起飞,可以转换为水平飞行,无需发射设施或跑道。这种设计增强了装备的适应能力,能在不同地区快速部署。
据悉,此次Mach跟Heven的合作将首先在Mach的旗舰工厂 Forge Huntington进行。两家公司还计划共同开发无人机的关键部件,包括航空电子设备、无线电、燃料源等等。
随着合作的深入,Mach预计将受益于Heven的无人机专用技术,而Heven则将获得Mach快速的、垂直整合的制造能力。当然,双方合作的目标远不止美国国内市场。Mach预计还将拓展国际市场,让其他国家能够提升自身的无人机生产能力。
桑顿表示,自己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去中心化的制造能力,构建更强大的全球国防生态系统。
透视Mach的过去和未来
据桑顿所说,自己对武器硬件的兴趣一半是天性使然,一半是后天培养的。
他的祖父曾在业余时间组装飞机,高中时做过汽车修理工,还做过手工厨刀、砧板和其他产品的小生意。在这种“动手干活”家庭氛围的熏陶过程中,桑顿逐渐对电解产生了一种痴迷的感觉。所谓电解,就将水分解成氢元素和氧元素。这种痴迷带来的第一个成果,是桑顿在高中时制作了一件小型武器装置,整件装置花费约200美元,资金则是他的父母提供的。
十几岁的时候,桑顿就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并在学校林肯实验室工作,这是一个由国防部管理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美国军方长期以来一直对氢能感兴趣,尤其是将其作为战争环境中强大的能源供应链,而林肯实验室也拥有自己的能源系统研究小组。
然而,桑顿后来感觉林肯实验室并不完全符合他的目标,他坦言:“自己实在没法再坐下来上课了。”不过,他还是设法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关系,然后就决定退学,同时还从林肯实验室带走了两位重要员工,创立了Mach。
谈到创立Mach的初衷,桑顿表示就是对军事防御以及无人系统的变革潜力充满热情,决心打造一个能够汇聚顶尖工程师、制造商和投资者,并且共同推动国防技术创新的公司。
可以说,桑顿的创业故事完全符合硅谷VC的口味——从小喜欢动手做硬件、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后又退学创业.....这些标签足够让媒体将他包装成“天才少年”。
但真正让资本动心的,或许是他实验室里那场改变命运的爆炸。
在2023年夏天获得红杉资本种子投资的几个月前,Mach遭遇了重大挫折:由于缺乏安全防护方面的资源,其正在制造的氢武器发生爆炸,数百块弹片飞溅,导致一名团队成员受伤。爆炸发生后,Mach基本上停止了运转。
耐人寻味的是,Mach的融资故事里,“实验室爆炸”不是污点而是卖点。因为这让一些投资人想起早期的Space X:2008年之前,猎鹰1号火箭连续三次发射失败,马斯克赌上全部身家试了第四次,最终成功洗刷了“骗子”骂名。一些投资人认为,“只有偏执狂才能在军工领域存活”“军工领域不需要温室里的花朵,而是敢于直面风暴的创新者”。
2023年,Mach先后获得两轮融资——先是获得由红杉资本领头的570万美元种子轮,其中包括Marque VC和Champion Hill Ventures的跟投。桑顿表示,有了红杉资金的支持,Mach提升了加大安全性的能力。不到四个月,Mach又完成由Bedrock Capital领投的7900万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3.35亿美元。
面向未来,Mach的发展跟两个方面息息相关。
创始人层面,桑顿需要从“科学极客”蜕变为“政治企业家”。 因为军工生意离不开游说、合规与地缘嗅觉。当年Space X能拿下NASA订单,靠的是马斯克与奥巴马政府的密切关系,桑顿在军工领域的人脉网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其次,桑顿的性格中的“偏执”是把双刃剑,既能让他赢得资本青睐,也容易让企业发展受阻,他需要提升自我纠错的能力。
此前,天才少年Austin Russell创立的Luminar Technologies同样拿到红杉投资,其激光雷达技术一度被捧为自动驾驶救星。结果2023年其股价暴跌70%,证明光有技术偏执远远不够。
据悉,因为氢气易发生爆炸的特点,Mach已经放弃了最初专注于氢气的战略。桑顿在StrictlyVC大会上表示,“氢气可能是一项糟糕的技术赌注”,这说明他在自我纠错的能力上有所提升。
另外,桑顿还需要补的课程是,如何从“技术达人”变成富有管理经验的CEO,这就像擅长产品的乔布斯和擅长供应链管理的库克之间的区别。毕竟,管理军工供应链的复杂程度比管理实验室要高得多。
从扎克伯格到山姆·奥特曼再到桑顿,硅谷神话总在强化一个认知:辍学≈成功。但少有人提的是,这些“反叛者”背后往往站着红杉这样的超级推手。
在足够诱人的赛道面前,红杉这样的顶级资本机构也会“破戒”。
对于桑顿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毕竟在军工领域,游说能力跟技术能力一样重要,实验室突破也需向地缘政治妥协。而这,或许是接下来红杉可以给他提供的帮助。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