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蛋解创业”,作者:蛋蛋,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前几天,大学学费暴涨的文章,我看很多人在评论里各种讨论,说啥的都有。这不,最近又看到个事儿,给我惊着了。费大厨某门店招服务员,居然标明 “本科以下勿扰” 。咱就说,这擦桌扫地的活儿,都得先亮学位证了?月薪也就 5000-6000 块,工作内容无非是打扫卫生、接待顾客这些基础活儿。消息一传出,网友们都炸了锅,纷纷吐槽这学历要求太离谱,感觉学历一下子 “贬值” 到了尘埃里。
这事儿发酵后,涉事门店急着出来打圆场,说 “实际招人不卡那么死”,转头又补了句 “本科晋升更快”。这话听着耳熟,前阵子海底捞招外卖员,点名要 985、211 毕业生,还给高学历员工每月多补 2000 块。网友当时就炸了:“我寒窗苦读十二年,卷过千军万马考上 985,结果出来送毛肚?”
更扎心的是,不光服务业卷学历,连 “金字塔尖” 的学术圈都逃不过。《自然》杂志去年一篇报道把底裤都给扒了:全球博士生已经过剩成 “学术酸菜”,中国博士生 10 年从 30 万飙到 60 万,翻了一倍,但高校教职岗位只增了 17%。说白了,现在连读博都不一定能端上 “学术铁饭碗” 了。
这学历通胀的风,到底是从哪儿刮起来的?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
一、从 “高中生当干部” 到 “本科生擦桌子”:40 年学历通胀有多猛?
我爸那代人常说,他们 80 年代要是能考上大学,那是 “全村敲锣打鼓送红花” 的待遇。198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才 45 万,那会儿本科生进机关、当干部是标配,连县城中学招老师,大专生都算 “高材生”。
可现在呢?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 1222 万,是 1982 年的 27 倍。更夸张的是,1998 年高校扩招前,全国一年才毕业 83 万人,现在一个月的新增就业人口里,大学生能占一半。
这股 “扩招猛潮” 直接把学历的 “含金量” 冲得稀碎。我给你举几个肉眼可见的变化:
街道办成 “高学历聚集地”
:2022 年深圳某街道办招聘,48 个岗位招了 47 个硕士、1 个博士,清北毕业生占了三分之一。搁 10 年前,街道办招个本科生都算 “高配”,现在硕士扎堆儿。
“白领岗位” 门槛飙升
:某互联网大厂 2015 年招运营岗,本科还能进;到 2023 年,同岗位要求 “985/211 本科 + 硕士优先”,简历筛选通过率从 30% 降到 8%。
蓝领岗位也开始 “挑学历”
:除了费大厨,去年上海某连锁超市招理货员,要求 “本科及以上,能熟练用 Excel”;杭州某家政公司招月嫂,明码标价 “本科月嫂月薪 2 万,高中以下 8000”。
我认识个姑娘,2018 年本科毕业进了某连锁餐饮做管培生,当时门店里大专生占 60%。今年她回老东家办事,发现新招的服务员里,本科生占了一半,“店长说现在不卡学历招不到人,应聘的全是本科生,大专生都不敢投简历”。
这哪是 “学历贬值”,简直是 “学历通胀” 成了常态。就像 90 年代的 “万元户” 算富人,现在手里有一万块,可能连个好点的手机都买不到 —— 不是钱没用了,是钱的 “购买力” 缩水了。
二、为什么学历会 “通胀”?3 个数据戳破真相
有人说,这是 “大学生太多,岗位不够”。这话对,但不全对。学历通胀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 “连锁反应”。
第一,“扩招” 跑赢了 “岗位增长”
1998 年高校扩招是个关键节点。当时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家提出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当年招生人数从 108 万涨到 159 万,之后一路飙升。200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 107 万,2010 年 631 万,2023 年 1222 万 ——23 年涨了 10 倍。
但岗位增长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23 年,全国就业人员从 7.2 亿涨到 7.46 亿,仅增 3.6%。就算把 “新岗位” 算进去,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就 1100 万左右,刚好够 “消化” 当年的毕业生。可别忘了,还有往届未就业的、灵活就业的、海归回国的,供需缺口其实一直在扩大。
就像一个水池,进水口(毕业生)开得越来越大,出水口(岗位)就那么细,水不漫出来才怪。
第二,经济 “换挡” 必然带学历 “泡水”
全球经济史早有定论:当一个国家从 “高速增长” 转向 “高质量发展”,学历通胀一定会来。
美国 70 年代就是典型。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大学生稀缺,1970 年大学生收入比高中生高 60%;但 70 年代经济滞胀后,大学生过剩,到 1979 年这个差距缩到 20%,很多大学生只能做 “高中生就能干的活”。
日本更惨。90 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大学生就业率从 85% 跌到 68%,之后 30 年没缓过来。2022 年数据显示,日本本科毕业生终身收入仅比高中生高 12%,创下历史新低。很多日本年轻人调侃:“读大学还不如早点去学门手艺,至少能赚现钱。”
咱们国家也一样。2000-2010 年,GDP 年均增长 10%,那会儿是 “劳动力稀缺”,只要有学历就能找到好工作;但 2010 年后,GDP 增速降到 6%-7%,经济从 “靠规模扩张” 转向 “靠效率提升”,岗位需求从 “数量型” 变成 “质量型”—— 企业不是不要人,是不要 “只有学历、没技能” 的人。
第三,“学历筛选” 成了企业的 “偷懒工具”
我跟一个做 HR 的朋友聊过,他坦言:“招服务员要本科,不是真需要本科生擦桌子,是因为简历太多,用学历筛人最省事。”
他们公司去年招前台,收到 800 份简历,HR 团队只有 3 个人,根本看不过来。最后定了 “本科 + 本地户口” 的硬指标,一下子筛掉 600 份,“不是说大专生不行,是我们没精力一个个面试,只能用学历当‘快速过滤器’”。
这种 “偷懒式招聘” 反过来又加剧了学历焦虑。比如某奶茶店招店员,本来高中就行,但看到隔壁店招了本科生,自己也赶紧把要求提到 “大专及以上”,生怕显得 “档次低”。
就像菜市场买菜,本来大家都卖普通白菜,突然有个摊主打着 “有机白菜” 的招牌,哪怕贵一倍,也有人买。其他摊主见状,哪怕不是有机的,也纷纷挂起 “精品白菜” 的牌子 —— 最后,普通白菜反而没人敢卖了。
三、最扎心的不是学历贬值,是 “高学历 = 好工作” 的信仰崩塌
学历通胀最可怕的,不是本科生去当服务员,而是一代人的 “价值观冲击”。
小李是 2005 年考上的 211 大学,当年全村摆了 10 桌酒,他父亲逢人就说:“我儿子以后是坐办公室的,不用下田了。” 结果 2009 年毕业,他没找到 “办公室工作”,去了某国企当技术员,每天在车间巡检,跟大专生干一样的活。
他跟我说:“最难受的不是累,是过年回家,有人背后说‘读那么多书有啥用,还不是跟农民工一样干活’。”
这种 “信仰崩塌” 在这代年轻人身上更明显。他们从小被教育 “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可真到了就业时,发现 “好大学” 和 “好工作” 之间,差了不止一条鸿沟。
某 985 高校 2022 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8% 的毕业生从事 “专业不对口” 的工作,其中 15% 是 “被迫转行”。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 年本科毕业生起薪平均 5990 元,仅比大专生(4762 元)高 26%,但本科四年学费 + 生活费,比大专多花至少 5 万块。
更扎心的是博士生。2022 年《中国博士就业报告》显示,43% 的博士生毕业即失业,或从事 “非学术工作”,有人调侃:“以前博士是‘学术精英’,现在是‘学术劳动力’。”
我认识个 985 博士,学材料的,毕业后进不去高校,去了某车企做质检,月薪 1.2 万。他说:“我导师当年是‘长江学者’,他总说‘你们这代人太幸运,机会比我们多’。可他不知道,现在的‘机会’,是博士去跟本科生抢一个质检岗。”
四、别慌!学历通胀≠学历无用,3 个方向破局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焦虑:“那我还读书干嘛?直接去学手艺得了。” 但你想过吗?哪怕在日本,本科生终身收入还是比高中生高 12%;在美国,大学生失业率始终比高中生低一半。
学历通胀≠学历无用,只是 “学历的价值形式” 变了 —— 以前是 “学历 = 工作”,现在是 “学历 + 能力 = 好工作”。我给你三个实实在在的破局思路:
1. 选 “窄门” 专业,避开 “万人坑”
同样是本科,专业选得不一样,结局天差地别。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3 年 “人工智能工程师” 岗位缺口 500 万,本科毕业生起薪 1.5 万,985/211 毕业生被抢着要;
但 “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 等专业,本科起薪 5000-6000,竞争激烈到 “100 人抢 1 个岗”。
小张去年高考,分数够上普通一本的汉语言,但她选了二本的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理由是 “国家在推新能源,岗位肯定多”。今年她实习,进了某车企研发部,带她的导师说:“我们部门今年招了 8 个实习生,全是学新能源的,明年至少留用一半。”
选专业就像选赛道,与其挤在 “人多坑少” 的宽马路,不如走 “人少机会多” 的窄门。多看看各地 “紧缺人才目录”,比如深圳 2023 年紧缺的是 “集成电路工程师”“生物医药研究员”,杭州紧缺 “直播运营”“跨境电商专员”,跟着政策走,总没错。
2. 把 “学历优势” 转化成 “技能优势”
我邻居家孩子,二本计算机专业毕业,按说在大厂 “没优势”。但他从大二开始做外包项目,毕业时手里有 10 个真实案例,还考了 AWS 认证(亚马逊云服务认证)。去年校招,他凭着案例和证书,愣是进了某大厂做云计算,起薪比同组的 985 硕士还高 2000。
现在企业招人,嘴上说 “要学历”,实际看的是 “学历背后的能力”。你是 985 毕业,但连 Excel 函数都用不明白,不如一个能独立做短视频、写文案的大专生。
怎么转化?很简单:
文科生多练 “硬技能”:比如学 PS、剪视频、写爆款文案,这些比 “我是 XX 大学毕业” 管用;
理科生多做 “真项目”:别光在实验室待着,去 GitHub 找开源项目,去猪八戒网接外包,企业要的是 “能解决问题的人”。
3. 别被 “学历鄙视链” 绑架,灵活就业也能出彩
我们之前一个听友,三本毕业,没进大厂,自己开了家 “宠物殡葬工作室”。现在年轻人养宠物的多,宠物去世后想好好送别,他抓住这个需求,从火化到定制纪念品,一套流程下来收费 2000-5000,去年纯利润 60 万。
他跟我说:“以前总觉得自己学历低,抬不起头。现在发现,市场不管你是本科还是专科,只看你能不能解决需求。”
现在国家鼓励 “灵活就业”,2023 年灵活就业人数已经达 2 亿。开网约车、做自媒体、搞上门美甲…… 这些工作不看学历,只看本事。学历可以是 “敲门砖”,但不能是 “天花板”。
最后
那天我路过家火锅店,看到招聘启事上写着 “服务员,学历不限,能吃苦优先”,底下围了十几个年轻人,有本科生,也有高中生,都在填表。
我突然明白,学历通胀不可怕,可怕的是 “把学历当唯一的救命稻草”。我们父辈那代人靠学历改变命运,是因为当时学历 “稀缺”;现在这代人,得靠 “学历 + 能力 + 眼光”,因为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
你手里的本科毕业证,可能擦不了桌子,但它至少给了你 “选择擦不擦桌子” 的权利 —— 你可以选去费大厨当服务员,也可以选去考个教师资格证当老师,还可以选去学门手艺开个小店。
记住,通胀的是 “学历的价格”,不是 “你的价值”。只要你有真本事,在哪都饿不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