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网络“光环”与“镣铐”:蘑菇车联的生死竞速

关注
AI大模型与交通领域深度融合的知名代表企业,蘑菇车联于近期斩获三项行业荣誉。

_marcossn_A_realistic_high-resolution_image_showing_a_person_wo_08d26fbb-0bdc-4c6c-93a3-197d2688f680.png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蛇眼财经(ID:sheyancaijing),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AI大模型与交通领域深度融合的知名代表企业,蘑菇车联于近期斩获三项行业荣誉。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蘑菇车联凭借 AI 大模型与城市交通融合应用的亮眼成果,以及物理世界实时数字化AI网络的建设成效,一举斩获“数字经济标杆企业”称号,并入选北京市“数字经济创新应用案例”和“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三项荣誉。

此次获奖既彰显了业界对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应用潜力的看好,亦是对蘑菇车联技术发展路径的认可。但AI领域竞争激烈,这仅仅是蘑菇车联新的起点,而不是胜利的终点。

新阶段,新挑战

过去十年,中国智能驾驶赛道仿若一场疯狂的“军备竞赛”。从算力堆料、激光雷达上车到高精地图覆盖,似乎谁跑得快,谁就赢得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系统与商业模式的博弈。

如今,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已然步入全新阶段。在此过程中,蘑菇车联有收获也有挑战,其通过紧密连接 AI 网络与现实世界,逐渐形成从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到规模化复制的完整闭环,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在人工智能领域,蘑菇车联自研的深度理解物理世界AI大模型 MogoMind 堪称一大“杀器”。它所构建的智能体与物理世界实时交互的 AI 网络,就像是为城市交通装上了“智慧大脑”,能够对交通环境进行全局感知、深度认知,并做出实时推理决策。

bavarezz_3D_rendering_of_an_AI_head_with_the_letters_AI_glowing_71b4e5aa-f8e8-4455-ab6f-d36838bfcbd0.png这一成果不仅为多类型智能体提供实时数字孪生与深度理解服务,更为城市交通管理者构建了一个精细、迅捷、实时的决策中枢,成功推动城市交通从零散的“单点智能”迈向全面协同的“全局智能”。

在自动驾驶领域,蘑菇车联同样成绩斐然。其相继推出了RoboBus、RoboSweeper 和 RoboTaxi 等车型,切入公共交通、城市环卫、无人零售等多个应用场景,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城市交通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例如:蘑菇车联自动驾驶巴士 MOGOBUS 已在全国 10 个省份的公开道路、景区及园区实现常态化运营,累计安全行驶里程超 200 万公里,服务人次高达 20 万。这般亮眼的成绩,无疑是对其技术实力与商业模式可行性的有力背书。

然而,蘑菇车联也并非高枕无忧,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与盈利性是其需要直面的难题。

尽管其产品已在多个场景落地,但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仍面临成本控制、用户付费意愿等问题。以 RoboTaxi 为例,车辆的研发、生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目前市场上用户对于无人出租车的接受程度和付费意愿参差不齐,若不能找到有效的成本降低策略与合理的盈利模式,长期来看,企业的现金流将面临巨大压力。

差异化竞争难度大

智能驾驶行业竞争激烈,群雄逐鹿,百度、华为等科技巨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明星初创,还有比亚迪、上汽等主机厂,都在加速在生态与模式方面积极布局。蘑菇车联,正深陷于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残酷的“诸神之战”中。

一是,以百度、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挟全栈生态虎视眈眈。它们手握数据、资本、品牌与客户资源四张王牌,通过全栈布局构建难以逾越的生态壁垒,蘑菇若仅以单点技术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

百度Apollo凭借深厚算法积淀与庞大开源生态,构建了从云到端的完整链条,其“乐高式”解决方案正加速渗透主流车企。此外,百度萝卜快跑第一季度在全球已提供超14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75%。截至2025年5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的出行服务。

华为则以通信与算力为矛,MDC智能驾驶平台与鸿蒙座舱深度融合,更以强大渠道能力直接绑定车企,打造排他性技术同盟。据了解,华为乾崑智驾合作车型已全面覆盖轿车、城市SUV、MPV 以及硬派越野等各个车型领域,搭载ADS的车型超过20款。ADS装机量已突破50万,预计2025年底将达200万。

deeelia_an_asian_young_30_year_old_male_engineer_working_at_his_aded3d95-8a63-4866-8dce-1e2ae6e3602f.png二是,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为代表的明星初创企业,尖端L4技术锋芒毕露。这些明星初创以“颠覆者”姿态,持续拉高行业技术预期,蘑菇若无法在核心算法或特定场景性能上建立显著优势,极易在技术声浪中被淹没。

以小马智行为例,其以Robotaxi等场景为试验场,追求技术的极致性能与前瞻性。小马智行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总营收达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达到1230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200%

三是,以比亚迪、上汽为代表的主机厂,通过自研芯片与闭环数据筑起技术高墙,如何说服它们持续采用蘑菇车联的 AI 网络技术,彻底融入其生态,是一大挑战。

车企往往有着自己的智驾技术路线与合作体系。例如:比亚迪以垂直整合横扫,自研芯片、算法、域控全栈闭环,DiPilot 2023 年狂揽百万辆装机;上汽则资本开路,重仓Momenta,将 IM AD 塞进智己,高速领航、记忆泊车一键到位。

总之,在科技巨头用生态壁垒圈地、行业新锐用技术概念吸引资本、主机厂用自研体系自保的当下,蘑菇车联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沟通、展示技术优势,培育市场认知。

下一个十年的生死考题

在 AI 浪潮汹涌的当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成为重塑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智能交通领域作为这场变革的前沿阵地,前景无垠。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前景预测与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达到2610亿元,较上年增长7.32%。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2871亿元。

以至于,众多巨头与初创企业纷纷入局,试图在这片充满潜力的市场中抢占先机。而蘑菇车联凭借车路云一体化技术优势与政府资源,在特定场景(如城市公交、物流)中占据先机,但需突破成本与资源瓶颈,以应对巨头挤压与行业竞争。

一方面,AI 领域竞争白热化,蘑菇车联需要继续深耕技术,从“车路云协同”实现“城市级智能中枢”的跃迁,引领智能交通迈向新的纪元。

在巨头环伺的智能交通战场,蘑菇车联若想守住车路云一体化的先发窗口,就必须把技术夯成唯一护城河:路侧感知精度再提一档,云端决策延迟再砍一毫秒。只有把技术深度兑现为商业闭环,才能在巨头合围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蘑菇车联应该拓展应用版图,以技术为矛破局而立,以“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生态为盾重构产业格局。

蘑菇车联若能让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在 100 个场景里扎根,让每个场景都成为技术迭代的营养池,便能在百度、华为的生态壁垒外,筑起一座巨头啃不动的“场景堡垒”。反之,若技术跟不上场景扩张的速度,便是无源之水;若场景撑不起技术的落地,就是无的放矢。

综上所述,在 AI 浪潮席卷的智能交通战场上,能够存活下来的,不是技术最酷炫的企业,而是成本最低、资源韧性最强的企业。突破成本与资源瓶颈,不是一道可以选择的题目,而是决定蘑菇车联能否引领智能交通迈向新纪元的生死考题。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