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家实体小店,还能撑起年轻人的“创业梦”吗?

关注
或许,小店的价值与成功无关,更多时候,它提供了一种 “可控的理想主义”,年轻人可以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人生

毛绒玩具设计.png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道总有理(ID:daotmt),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最近一段时间,杭州有则报道调查显示,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小店里,95后、00后的店主占比越来越高。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社一项调查显示,58.7%的受访青年认为开小店更加灵活自由,49.7%的受访青年觉得这是不错的创业选择。

环顾街头巷尾,年轻的面孔赫然撑起了一副创业版图:奶茶店、服装店、美容店、面馆、烧烤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相比于前两年,年轻人守着脱不下的“长衫”自怨自艾,一大部分年轻人已经转变了思想。

尤其开一家成本投入不算高的小店,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就业目标。官方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24亿户,为将近3亿人的就业托底,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甚至是这届年轻人创业梦想的起步程序。

调查显示,46.0%的受访青年把开小店是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但同时有44.5%的受访青年觉得开小店可以享受生活、自给自足,43.8%的受访青年表示给自己“工作”更有动力,哪怕可能面临的风险、压力丝毫不亚于传统职场。

我以为零成本,就能实现“躺赚”

陈曦|98年 美甲店店主 Add.三线城市郊区

春节之后,陈曦自己的美甲小店正式开张。在此之前,她已经在市中心的美业机构中做了一年的学徒。美甲、美睫、美容……并称当代女性开店“三巨头”,而陈曦选择开美甲店的原因很简单:投入低、人气高。

调查显示,有35.8%消费者每年做4~6次美甲,22.7%消费者做7~9次,中国美甲消费者次均消费金额中,有超六成的美甲消费者的消费金额集中在60-120元。同时,对比成本结构高的餐饮、服装等行业,美业的成本压力大部分来自房租与人员工资。

有意思的是,这两者对于陈曦而言都可以忽略不计。

房租方面:陈曦没有按部就班地找店铺、谈租金、研究选址,而是直接在家里腾出一间空屋子充当美甲工作室,她所在的单元楼正巧在小区入口处,显眼方便,地点好找,社区型住宅自带地上停车场,连停车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在家里开美业店的不止陈曦一人。

当前,“家庭美业店”成为年轻人开店的主流模式。“加盟星”显示,与传统美业店相比,美业家庭店最大的特色就是投入低,在前者的固定成本中,场地租金占比通常超过35%,而家庭店通过社区住宅改造,租金成本可降低60%。

人员方面,传统门店需配置5-8名员工,每月人力成本约3万左右;家庭店采用“1+X”模式(1名主理人+灵活用工),人力支出可控制在1.2万元以内乃至更低。数据显示,目前家庭美容服务市场规模年增速超过25%。

陈曦的小店映射了大多数家庭美业店。

自己是主要劳动力,另外在同小区联系到一个00后兼职,主要负责外出化妆,除了美甲之外,陈曦还做起了上门化妆的生意,一次两百,她负责联系顾客,兼职小妹负责自带化妆箱上门,收入两个人平分。

她算了一笔账,光在化妆业务上,她就完成了0成本净赚100元/次。

0成本是陈曦初次开店的主要追求,这一目标甚至超越了盈利。盘点陈曦开店的总成本:美甲桌、UV/LED光疗灯、打磨机……一系列设备是收购了朋友的二手;店名与LOGO是与熟人一起设计的;基础耗材在国内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下,是最容易解决的一个环节。

而0成本对应的是陈曦心中的高利润。

据悉,一度比一线城市房价还贵的美甲利润率相当可观,大约在90%左右。

家庭店的模式让陈曦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商业逻辑:其一,周围社区环绕,获客效率倍增;其二,服务场景延伸,可以利用午休美容、夜间护肤等碎片化时段,契合当代年轻人的时间管理需求;其三,熟人经济,降低信任成本。

陈曦是名美术老师,在她的构想里,她可以一边上午上班,下午接顾客,一下午的时间足够在主业之余,小捞一笔副业收入。然而,现实的冷水来得比她预想中要快,开店不久,陈曦就发现遍地都是美甲店。

企查查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超149万家美甲相关企业,超六成美甲相关企业成立于近三年。同时,穿戴甲、十分钟美甲也开始挤压传统美甲店的生存,其中,穿戴甲在效率、价格上对美甲店造成“降维打击”。

毛绒玩具设计.png电商平台上,有10元3盒的穿戴甲销量高达100万+,专卖穿戴甲的实体门店也开到了线下商场里,比起枯坐一两个小时,穿戴甲五分钟就能走人。六月以后,陈曦零零散散接到的顾客越来越少,迄今最大的一笔还是儿童节接到的三个儿童妆造。

她尝试过线上引流,美团、抖音双管齐下,当前,年轻人的小店越来越重视线上营销渠道的建设和利用,约60%的小店尝试过线上营销,但这样一来,她0成本开店的梦想就要彻底被击碎了。

思考良久,陈曦决定去拼多多上卖穿戴甲,一个店不行,就把另外一个也开起来。

县城手机店:死亡是唯一归宿

王海|96年 手机店店主 Add.北方县城

高考期间,王海在当地几个考点来回发了四天宣传页,本想着考完试狠狠捞一把,然而,直到七月中旬,王海的手机店都没迎来他所盼望的高考大军。王海虽然年纪不大,但在2015年就做起了手机维修工。

2015年前后,堪称线下手机店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赚钱简直太容易了,一台金立赚400块,卖一台vivo或OPPO赚300块,一天卖几台手机就够本了,还能兼职卖卡,一张电信卡的能赚150块钱。”王海追忆往昔,语气中的怀念还是盖过了失落。

据悉,2010年以后,手机厂商在线下市场激烈竞争,甚至会有人给开店者交房租、装修。没吃到这一口“时代红利”的王海偶尔会痛恨自己生得太晚。而当前,线下手机店要面临的困境几乎快要把生路堵死。

王海的手机店销量低、宣传打不开、所在位置区域性太大,又是手机一条街,这两年,同行陆陆续续关店的关店、转让的转让,他还不到三十岁,都快混成街上的元老了。四月份,王海算了一下店内当月净利润:1816.42元。

还行,至少不是负数,因为他已经见过好几次负数了。

王海的店面不大不小,80平,仓库与别人共用,由于当初开店时胸怀大志,选址选在了整个县城的“CBD”位置,然而,一月近万的房租很快成了他无法承担的痛苦。为了让生意好起来,王海“无所不用其极”。

他想过起号引流,个人抖音账号上经常发一些科技测评视频;想过增加服务项目,店门口经常立着一个易拉宝,上面写着免费贴膜、帮缴话费、免费装软件、送赠品、帮忙导资料;还玩过价格战,与街上其他实体店一起比谁更便宜。

但这些招数不仅没有为店里带来可观的增长,反而还加重了自己的内耗。

2025年以来,王海明显感觉到线下手机店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随着国补带动线上电子产品消费,线下店更拼不过线上。事实上,线下门店也可以用国补,只不过,随着电商平台的售后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消费者早已习惯了线上下单。

更多时候,线下门店成了产品体验中心。

王海也发现了这一点,想尝试“体验为主、销售为辅”,他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2024年新开设的手机品牌店中,有78.2%采用了这种运营模式。但是,这一模式需要更大的门店面积,毕竟小米、华为等主流品牌的直营店已经大到可以充当家长们的遛娃胜地。

而品牌直营模式也是压垮王海的一根稻草。

这几年,手机品牌直营店越来越多,此消彼长,零售商大量消失,《2025年1-3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手机零售店数量同比下降14.7%,创下近五年来最大降幅,2023至2024年期间,全国手机代理商数量减少了36.8%。

同时,手机销售渠道一变革,传统供应链层层盘剥下来,实体店的利润空间也被压缩。王海表示,从前代理商给手机店的进货价格与官方零售店之间还有15%-20%的差价空间,现在只剩下不到8%。

刨去成本,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王海现在除了卖手机,店里上了大量高利润的小商品:工具箱套装,电水壶,剃须刀,跳绳,台灯,键盘,洗手机,香氛机,路由器,吹风机,电饭煲,加湿器,空气炸锅,体重秤……走过红利年代,手机店已经成了创业“天坑”。

3.jpg(图源来自受访者)

创业邦调查,2024年手机零售行业创业项目数量同比下降63%。

望着曾经繁荣热闹的手机一条街,一家又一家消亡,王海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未来。他计划重拾自己的老本行,做一些手机维修、二手交易、配件销售等衍生服务,2024年全国手机维修市场规模约为830亿元,同比增长12.3%,成为手机后市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这样一来,用不着80平的大店,或许还能省点房租。

我的小酒馆,全靠客人为爱发电

林阳|98年 小酒馆店主 Add.三线城市

今年初夏,林阳小酒馆外的木香花开了。

这家店是他2019年盘下来的,每年风光迥异,第一年,屋顶只有茅草;第二年,种了一片丝瓜;第三年,屋顶的腐木上生出了蘑菇;第四年,蘑菇换成了爬山虎;第五年,林阳种了一些木香,还铺了霓虹灯。

一直到第六年,霓虹灯坏了,但木香开得还不错。

开家小酒馆,一直是林阳的梦想,也是许多文艺青年的梦想。根据iiMedia Research公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小酒馆市场规模达1487.8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1800亿元。

林阳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弹琴画画酿酒做菜,样样精通。他的酒馆前身是一个带院子的民房,刚租下来的时候,满院杂草,屋顶漏风,不过胜在房租便宜,他自己做防水修门窗铺地面,前后折腾了一年多才正式开业。

开业后的营业方式一直很“江湖”:菜单是没有的,酒是自己酿的,晴天开业,下雨关门,一般有客上门要先预定,林阳会露出一只大花臂切菜抡勺,厨房里有什么菜就做什么菜,做什么菜就上什么菜。

有时候,食材还要客人自带。

相比于其他店主,林阳这家小酒馆似乎只为圆梦,不为赚钱。据悉,开业至今,酒馆里陆续接待了150多个城市远道而来的客人,很多人是林阳在网上认识的,随意打个飞的来这里喝杯酒,倒头睡一觉,第二天再打道回府。

林阳一直觉得,自己贩卖的不是酒,而是故事。

这句略显俗套的slogan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逻辑,当前,年轻人为取悦自己很舍得花钱,“情绪消费”也逐渐变成消费市场的风口之一,以至于支撑起一个并不怎么漂亮的玩偶纵横资本市场。

根据MobTech《2024年情绪消费人群洞察报告》,Z世代消费偏好于自我个性、放松治愈及高性价比的消费需求,已成为当前情绪经济消费的主力军。淘宝平台梳理出体现消费潮流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其中超过半数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

为了充分给客人提供情绪价值,林阳常常身兼数职,不仅要做厨房酒保,外地客人来时,他还要充当免费司机。前段时间,林阳骑电动车带着一个失恋的女顾客去河边吹风,瞬间又变成了心理医生与情感专家。

虽然目标不在赚钱,但林阳清楚地知道,如今远不是当年“大冰的小屋”吸引一众年轻人去朝圣的年代了,经营一家小酒馆难上加难,甚至带火这一赛道的头部企业也在流血奔跑,比如海伦司从2023年到2025年3月,一共关了511家直营店。

如果不打打感情牌,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晴天,还会不会有人上门。

林阳算是幸运的,他的酒馆俨然变成一部分年轻人逃避生活后,谈天说地的乌托邦。这几年,他还会陆续收到各地顾客为酒馆寄来的东西,有时候是自家晒的茶,有时候是当地特产的酒,520那天,有客人给林阳送了一口锅。

至于赚钱,那都是梦醒以后的事了。“谁为赚钱来开店啊!”林阳如是说。

后记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小店经济”正成为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的重要载体。然而,撕开温情表象,刺破创业幻觉,方寸小店,何以安放宏大人生?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或许,小店的价值与成功无关,更多时候,它提供了一种 “可控的理想主义”,年轻人可以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人生:这家不行,就换下一家,或者,成功面前,梦想更重要。总而言之,小店构建的价值网络,正在重塑一代年轻人的生存逻辑。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