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印尼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关注
藏在东南亚的“隐形大国”。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纪源资本(ID:JiyuanCap),作者:投资笔记,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5年的地缘博弈与技术分化,让全球化的路径变得更加复杂,也让传统范式面临更为系统性的挑战。

由此,我们特别推出了《投资笔记》「未来航海家」系列。我们关注地缘格局变动中不同区域的价值链重构,也寻找那些在风高浪急的环境中,始终保持韧性,寻找新机遇的公司故事。本期由2025年5月纪源OMEGA的东南亚游学启发而来,把印尼作为东南亚新兴市场的研究样本。

01 印尼是一个怎样规模的国家?

世界人口排行榜的前几位是哪几个国家?前三名,相信很多人都能马上想到:印度、中国、美国。

而第四名,或许很多人想不到——是印度尼西亚。

除了人口,印尼在很多方面都给人一种虽然不那么显山露水,却又不容忽视的感觉。所以有人说,印尼是一个“隐形大国”。

印尼目前的GDP是1.4万亿美元。如果与中国、美国相比,那显然不算体量很大。但这个数字放在全世界来看,还是有一定分量的,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的体量——大体估算,应该与山东差不多,比广东要小一些。而世界上能把GDP做到大于广东的,也没有太多国家。

印尼的地域跨度很大,坐飞机从最东边飞到最西边要6个小时。众所周知,这个跨度是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构成的。而这样的地理特征,也使得印尼的文化极其多元。数百个民族,说着数百种语言。在其不同岛屿、不同区域,风俗与生活习惯自然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640.jpg

当然,在众多散点式的岛屿中,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岛,成为了整个印尼的重心。比如爪哇岛,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GDP也占了全国总量的约50%~60%。首都雅加达就位于爪哇岛上。同时,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以及巴布亚地区,也都是印尼的重要区域。

总体来看,印尼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国家,其人口与GDP都占整个东南亚的40%左右。因此,在关注东南亚市场的时候,一定会重点关注印尼。另一方面,印尼有着复杂多元的文化,对其进行了解的时候不能盲人摸象,把对于某一区域的了解当作对整个印尼的认知,一定要看得更全面一些。

02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印尼是一个好的市场吗?

在印尼,有77%的人使用互联网,几乎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这样的普及率是有利于互联网公司在此开拓市场的。但与此同时,开拓者们也会遇到一些障碍。

比如,在印尼2.7亿的人口中,有40%左右,约1亿的人是没有银行账户的。而至于信用卡持有量,全国只有大约1200万张。考虑到有些用户不止持有一张卡,这1200万张信用卡大约只能对应到900万用户。而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产品或平台的发展离不开电子支付。印尼如此低的银行开户率以及如此少的信用卡持有量,显然难以让市场形成足够完好的闭环。

640 (1).jpg

且因为印尼由众多岛屿组成,货运物流成本很高,其物流成本占印尼GDP的25%。甚至有些货品,从广州运到雅加达,比从雅加达运到印尼其他岛屿还要便宜。如此高的物流成本,显然也会给互联网公司带来挑战。

当然,无论在哪个市场,有障碍与挑战,有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才有创业者们进行开拓的机会。

03 是什么,让人们对印尼有信心?

首先是印尼的GDP。纵观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发展历程,一旦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消费阶层。而目前,印尼的人均GDP恰好正在接近5000美元,即将达到临界点,这让人足以对印尼市场的未来抱有美好的想象。如果印尼能复刻亚洲这些有成功先例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史,那么未来的10到15年,这片市场对于创业者而言应该会有不错的机会。

640 (2).jpg

其次是关于人口结构。印尼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目前70%处于劳动年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印尼人口红利的顶峰会在2045年或2050年左右到来。这同样会让人对于印尼未来10到20年的宏观经济状况抱有乐观态度。

第三,印尼的政治局势在近20年以来是比较稳定的。包括去年刚举行的总统选举在内,印尼连续多次选举都没有发生什么令人不悦的大问题。在最近这次选举中,80%民众都参与了投票。整体来说,印尼的政治环境是比较健康的。而这,也显然会利好于当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04 目前印尼的市场有哪些新机会?

第一是消费升级。印尼目前的消费底层逻辑与中国10年前乃至15年前的状况比较接近,大量消费者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很强的消费欲望。有了消费欲望,信贷需求就会显露出来,也会给市场创造更多机会。

第二个则是“进口替代”——在制造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印尼的产业结构与中国差别很大,它最早是资源型国家,出口方面主要靠农作物、矿产品和工业初加工品。目前,印尼的工业门类依然存在欠缺,大量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是稀缺的。印尼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本地生产,在税务上也给了不少支持。但就目前而言,其制造业领域依然需要大量进口产品来填补空缺。

640 (3).jpg

除了这两方面,近几年印尼还有一些赛道值得关注。比如电动车,以及与之相关的电池行业。印尼的镍矿储量占整个世界的24%,是全球最高的。中资企业近几年在其上游的矿产深加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这些领域都有布局。

但在下游的电池应用方面,除了电动车,还有例如储能、光伏电网改造等领域依然存在大量市场机会,值得大家去分析和关注。

同样在能源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印尼去年才通过法规允许居民在屋顶安装太阳能板。当地的主要能源是煤炭,替代能源才刚刚起步。从去年开始,太阳能板等相关业务开始起飞。围绕它的储能、太阳能板安装、电网等生态也在兴起。

05 什么样的企业,在目前的印尼市场会有优势?

640 (4).jpg

第一种,产业技术有领先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已经做到出口欧美的企业,来到印尼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有一些降维打击的感觉。

第二种,对于某些在天然资源或赛道资源上还存在空缺的行业,如果企业有相关能力,可以抓紧时间去抢资源、占位置。

第三种,在渠道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印尼目前尚存在一些渠道空白,国内出现的一些比较新的商业模式相关的渠道,在这里还没有被应用。相关的企业也可以尽快抢占优势行业,打造优势产品,守住优势资源。

06 在东南亚,应该先落地哪个国家?

某平台企业提到:早期在做业务出海时,把东南亚的很多国家都看了一遍,设置了10个代表处,负责资源拓展、项目考察和可行性尽调,最终选择了越南、印尼,并在新加坡设置了办公室,处理财务和法务架构。当时,出于一些考虑,没有进入泰国等市场。比如,泰国对房地产外资准入有股权限制,纯住宅开发最高只能持股49%。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相关的限制。

经过客观分析市场差异,对东南亚也有了更加立体的了解:泰国市场开放,很欢迎外来文化;越南外贸发展快,电子产业链有优势;马来西亚市场较高端,芯片等IT人才充足;印尼的人口和消费能力优势大,矿产、农作物等资源丰富,且在区域内没有竞争对手。了解到这些市场差异,也就知道了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更适合在哪块市场进行发展。

640 (5).jpg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果不了解一片新市场的特点而贸然进入,很可能会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而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则能让市场开拓事半功倍。比如像金融科技、健康科技等领域,比较适合先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而电子支付或大众市场的SaaS模式,或许可以针对多个市场采用区域化策略——当然,还是要先深耕一个市场,做到类似于30%左右的份额后,再横跨到其他市场。

事实上,很多创业者把业务出海到东南亚时,确实往往会忍不住把“进入另一个市场”这个议题放在议程中。因为当前主要耕耘的市场很可能会遇到发展瓶颈,或同行激烈的竞争。但与其急着扩张,还是不如先深耕现有市场。有些投资者喜欢听类似于“业务同时覆盖5个国家”这样的故事。但如果实际情况是,业务在每个国家的市场渗透率只有1%、2%,那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把业务做深、做透,才能在市场中持续增长。

07 落地印尼,该从几线城市起步?

在印尼开拓二、三线城市市场是相当困难的。粗略地来看,印尼的一线城市大概相当于国内的二线城市,印尼的二、三线城市则可以对标于国内的县城。考虑到消费习惯和离散式地理特征带来的物流成本,如果是做互联网平台或电商的企业,在印尼,还是应该先从大城市入手。二、三线城市可以作为下一轮的布局。

640 (6).jpg

但是,不同的行业赛道,也会带来不同的经验。有些中国企业就是率先在印尼的二、三线城市取得成功,再转战雅加达等一线大城市的。比如一家做To B电商的公司,就是从服务二、三线城市的小型商铺起步的。过去,这些商铺只能从市、省的批发商、进口商进货,利润被层层盘剥。现在,有中国工厂直接来供货,与这些小商铺取得了共赢。

不同赛道,入场的策略就会不同。印尼物流成本高、运输效率低,就会给看似很大的利润空间带来颇高的隐性成本。不同行业的企业还是需要根据自身所处赛道来考虑具体的落地方案。

08 出海印尼,如何实现本土化?

要实现本土化,第一个关键点就是人才。印尼目前的情况就像中国二、三十年前,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很难,本地人才不够。从外部引进人才,又会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协调外部人才,调动他们的能力为本地市场提供服务,是让企业实现本土化的第一步。

其实在2015年左右,东南亚的人才紧缺问题更加严重。经过过去十年发展,整个生态系统已经比之前好了很多。这十年间,东南亚本地出现了大量的创业公司。有些倒闭了,有些成功了,但都培养了一批全新的,具有创业精神与能力的人才。创投生态逐渐成熟,吸引了一些人。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家看到在创业成功的公司里,参与创业的人手中的股份确实能兑现。

被吸引来的人有国外人才,也有印尼本地的海归。除了实打实的收入激励作为吸引,创业者的个人魅力与企业愿景,也依然是重要的人才招揽条件。很多人才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不全是因为钱多钱少,也是因为这里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擅长,能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本土化的第二个关键点,则是要做好细节。大方向是什么,每个人都知道。很多大型咨询公司都能做相应的市场调研,给出宏观层面的战略方案。但要具体说如何做到本土化,讲清楚消费者日常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些就不是靠大方向、大战略能解决的了,需要真正落实下去。

640.png

市场中为什么产生一些矛盾,各方之间为什么会有摩擦?明明是很好的平台、很好的产品,为什么没人用?为什么直到现在,印尼还有1亿人没有开通银行账户?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客观因素存在,不是靠纸面上的战略能解决的。这样的探索与思考,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印尼有17000个岛屿,在雅加达可行的方法,在爪哇岛的其他城市,在苏门答腊岛,可能就行不通。要真正去看透这些问题背后的情况,需要做大量具体的、落地的功课。

这些工作不可能在国外完成,不可能组织一些研究员在新加坡或者深圳成立一个课题组,来分析这些事,来隔空得出结论。这必须是真正落地到本地之后,边观察、边体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09 “过江龙”要如何与“地头蛇”合作?

在印度尼西亚,创业者如果想找到当地的合作伙伴,乃至想与当地政府达成合作,有哪些途径和需要注意的情况呢?

当地是有一些类似于国内互联网大厂那样的大集团的,想要让出海业务顺利落地,免不了要与他们进行合作。但这些大集团内部很复杂,不是只要认识其中某个人就行。集团内的人事经常变动,策略也会变,今天是这个方向,明天可能就是另一个方向。要想抓住机会,就得经常和他们见面、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动态。

企业去印尼等地出差,不光是看项目,也是为了第一时间掌握这些大集团的动向。这些集团在当地经济中占比很重,他们的意见和方向对判断整个国家的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有他们支持,就像有“地头蛇”在当地保驾护航一样,才能让国内这些出海的“过江龙”真正把业务落地。成功率最高的出海模式,可能就是让中国的技术与产品匹配上当地合作伙伴的政府关系、渠道优势,把日常运营也尽量交给当地人负责。

有些创业者轻视了与当地伙伴建立关系的重要性,觉得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硬闯进去,等遇到了问题再寻求伙伴的帮助,往往就有些迟了。其中有人甚至在当地政府未经认可的情况下踩了红线,坐了牢。所以说“过江龙”们可以有信心,但一定不要傲慢,不要小觑“地头蛇”们的作用。

640 (7).jpg

至于与合作伙伴们如何分配股权比例,是要大股份,还是要市场份额,每名创业者可以有自己的考虑。因为当地人更熟悉情况,让他们运营,让他们觉得这个业务也是他们自己的“孩子”,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认为,这也是很多出海案例中能诞生独角兽的重要条件之一。

要知道,即便是与当地集团达成了合作,这项业务也只是他们要做的众多事情中的一件。他们的资源和专注度是很分散的。企业大,钱多,每天有各种投资项目,你的业务凭什么成为他们眼中特别的一个?如何与他们的思考方式、战略方向保持一致?为了让他们觉得你的业务值得去做,值得花更多资源在其中,还是要做不少努力的。

另外,从财务角度来看,印尼的融资成本是较高的。如果有本地财团或金融机构支持,能降低不少利率成本。在印尼的银行办贷款,即使是大公司,年化利率也会达到8%、9%这样的数字,小企业更是很难拿到10%以下的利率。

说到底,无论我们的企业本身实力有多强,技术和产品有多么能形成降维打击,依然别忘了自己是在“客场作战”,时时保有对当地文化特性、当地资源特质、当地关系网络的敬畏之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