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林波,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核心城市,四五星级酒店的“摆摊卖菜”业务,渐成燎原之势。
在成都,有索菲斯锦苑宾馆卖10元一份的大厨炒面、38元一只的脆皮乳鸽、39元半只的烧鸡;
在郑州,有永和伯爵国际酒店卖10元3个的鸭脖、15元一份的爆炒花甲;
在常州,有常州文璞酒店卖18元一盒的榴莲酥、18元一份的小龙虾凉皮;
在杭州,有望湖宾馆卖8元一块的东坡肉、39元一只的红烧蹄髈;
在济南,有天发舜和酒店、中豪大酒店、蓝海御华,卖蛋挞、大蒸包、健康轻食、便当套餐……可谓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五星级酒店门口摆摊卖早餐
当这些位于核心城市的高端酒店纷纷向市场推出平价美食,强烈的反差产生强烈的反响——类似“3分钟抢购一空”“一个半小时,销售额轻松破万”的情况颇为常见。
“核心原因有三:主业下滑,婚宴、会议、业务骤减;有厨师、有场地、有食材,闲置成本高;餐饮业正从‘身份经济’回归‘性价比经济’,酒店也要活下去。”
有味餐饮加速期创始人谭野对小巴分析说道,这是星级酒店对“冗余产能”的积极释放。
除此之外,“摆摊卖菜”还波及中高端餐饮企业。
“现在,整个南京的中高端餐饮基本都在这样做。”一位餐饮业资深人士刘杰对小巴说道。
举例来说,一个人均80—150元的餐饮企业,他们会把一些平价菜品拿到门口去卖,每天三点钟出摊,五点钟的晚餐点再撤摊,每天能卖三四千块钱。
“它并不解决长期求生问题,并不是就希望如此‘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争取转型的时间。其次是,营造出企业‘积极自救’的氛围,提振整体士气。”刘杰分析说道。
比如,“摆摊卖菜”容易逼出外带、外卖的餐饮新模型,典型代表是袁记云饺、紫光园等。
总结来说,星级酒店、中高端餐饮正展现出“极限求生”的本领,攻进了超市、便利店、街边店、菜市场的主场。
与此同时,处于高增速态势的下沉市场的餐饮——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县域餐饮商家新增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消费额和订单量同比分别增加19.6%和24.1%,似乎也突遭困境,断崖式下跌。
比如,综合多方媒体报道:甘肃庆城、青海门源等地的高端餐饮,五月份流水骤降70%;陕西某县城一家烧烤店5月下旬以来,门店的流水相比之前缩水了三分之二;华北一座中等县城一家四星酒店,今年连往年收入的三成都没有。
与上述现象相伴生的是白酒消费的乏力。
海通国际研报显示:6月,国内高端及以上白酒行业收入为296亿元,同比下滑3%。1—6月,同比下滑0.5%;6月,飞天茅台等价位1500元以上的白酒普跌超百元,五粮液等价位700—1500元的白酒跌幅在5—25元。
这些现象背后,是今年餐饮业经历着近年来罕见的“变局”,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浪花淘尽餐饮人”。
先是2月的京东外卖上线触发外卖大战,掀起了行业巨浪。紧接着骑手撕裂,舆论沸腾,巨头紧张,三方混战,热况空前。
再是5月新一轮禁酒令降临,新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布,被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上一轮相关政策还要追溯到2012年。
一切冲击都反映在了宏观数据上。数据显示:1—6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7996亿元,同比增长3.6%。
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进一步显示:1—6月全国餐饮收入、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个、2.0个百分点,增长动能减弱。
紧接着7月,外卖大战再度升级。淘宝、美团两巨头,一个一年计划撒出500亿补贴,一个早早定下三年千亿投资计划,在打出“即时零售”的天地时,也侵蚀着线下餐饮业态的基本盘。
据民生宏观陶川团队研报《外卖补贴如何影响7月社零?》测算:本轮外卖补贴或能分别拉动7月餐饮收入、社零总额同比增长12、1.3个百分点,其“冲量效应”十分显著。
不过,“外卖大战会加剧线上消费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对于门店堂食是一种毁灭性打击。”一位业内人士对小巴强调道。
餐厅堂食人数减少
小巴找了若干业内资深人士,请他们聊聊今年的餐饮业现象,包括形势到底如何,仍然保持增长的餐饮赛道,以及未来的行业趋势。
大头有话说
Q1 怎么看上半年的餐饮大数据?体感如何?哪些品类、企业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下滑的是什么样的品类和市场?
陈洪波
红餐网创始人/CEO
我们将时间线拉长来看,这两年餐饮的增速是在放缓的。
2025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达2.7万亿元,同比增长4.3%,从历年餐饮收入来看,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
可以通过两组数据对比看一下:从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的餐饮收入来看,明显上半年的增速在放缓,特别是6月的增速历史新低,仅有0.9%,这样看的话,下半年的餐饮行业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消费者消费趋谨慎;行业竞争加剧,餐饮行业已经进入存量优化阶段;餐饮大盘的人均收入在持续下滑等,均对行业造成了影响。
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不少餐饮老板的体感和大数据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上半年餐饮内卷式竞争持续发酵,固定成本只升不降,利润腰斩几乎成为常态,很多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整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走红的餐饮品类,大多具备“地域风味”“烟火气”“健康养生”等显著特征,如鲜货烧烤、爆炒生料、蔬果茶、山野火锅、现舂火锅、云南菌汤火锅、鲜切鸡火锅等。
刘杰
多家知名连锁餐饮品牌顾问
上半年,我的观察还是聚焦大众餐饮,聚焦老百姓吃饭的刚需性餐饮。
仅限规模性企业在增长,以兰湘子、乡村基、大米先生为代表。它们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同时有一定市场规模,能够把极致性价比做起来,有成本优势。它们抢了很多中小微餐企的市场。
还有一类社区小店在增长。比如我们家楼下的一个小店:老板是厨师出身,酸菜鱼做得特别好,有以酸菜鱼为主的3—5道爆品菜;人工主要是一家子,加上老婆小孩;除了堂食,还有外卖。它们围绕着社区居民长期做口碑,居民能看到食材的新鲜度和现场做的场景,所以在社区里形成了稳固的信任基础。
社区旁边的小店
县城的消费出现结构性的分化。比如中高端餐饮受到商务宴请和公务员消费减少影响下滑,但是一些特色的地方餐饮品牌凭借长期积累的本土市场的信任,以及政府文旅政策的推动下的游客消费,仍然在增长。
让人惊喜的是:餐饮品牌越来越回归真正的本质,包括出新的力度、服务真诚度,大家都静下心抓最重要的东西。
容易被淘汰的主要三类餐饮:
1.以商务宴请为主的中高端餐饮。它们容易受到环境、品质升级的大众餐饮的冲击。
2.传统的不升级的老牌大众餐饮。缺乏品牌调性,场景老化,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3.快招品牌。市场越来越理性,加盟商也越来越理性。
谭野
有味餐饮加速期创始人
如果考虑到通胀和去年基数,今年增长是偏弱的,甚至可以说是“低速恢复”。
行业体感远比统计数据更“冷”,餐饮总盘子4.3%增长,但对很多街边餐饮来说,可能是“月营业额同比下滑两成”的现实。而对品牌连锁、供应链企业而言,反而可能因为整合能力变强而数据较好。
亮点在于部分大品类如茶饮、面食、火锅等刚需高频赛道仍有韧性增长,另一个是酒店、机场、高铁等“非餐饮传统场景”在积极寻找新通路,比如星级酒店摆摊、机场快闪茶饮等。
南京高铁站候车室快餐店
但问题也非常明显:结构性冷热分化严重,中高端全面承压,下沉市场也不再是“避风港”。
所以说,现在是“有人过冬,有人抄底”,整体呈现“结构性逆转”。
具体来说,几个方向有相对增长:
◎ 品类上:茶饮依然抗打,尤其是低价段(9.9—14.9元)的新式茶饮,频次高、刚需化。中式快餐、面点、地方小吃也相对稳健。
◎ 地域上:一线城市的社区商业和部分新一线城市的商圈,如长沙、成都、合肥等地新品牌孵化活跃。
◎ 价位上:人均30—50元的性价比型品牌(例如小火锅、简餐)反而成为主流,消费者变得非常“理性计算”。
原因就在于,消费者不是没钱,而是花钱的优先级变了。该省就省、非刚需不花,但情绪价值、刚需场景还会保持支出。
总结下:可以说,茶饮是餐饮行业的“现金牛和流量蓄水池”。
◎ 线下:坪效高,模型轻,极易复制。
◎ 线上:频次高、复购强,平台交易额中贡献巨大。
◎ 品类拓展:很多地方小吃品牌、快餐品牌都在反向引入“茶饮副线”,这在过去是极少见的。
茶饮不仅在支撑收入,更在拯救餐饮模型的现金流。
网红茶饮人气爆棚,顾客排长队
Q2 下半年,您对餐饮企业的建议是什么?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谭野
有味餐饮加速期创始人
一句话:轻、快、小、精,别贪、别赌、别盲目乐观。
更具体地说:
◎ 守住现金流: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 优化模型:低人力、高坪效、强复购,是核心;
◎ 强化社区感:线上线下都要构建用户资产;
◎ 关注供应链、预制化和新场景机会:比如To B餐饮托管、办公区早餐、社区茶饮等;
谨慎扩张,深耕单店模型:别迷信“开店即爆”,市场已经进入专业时代。
刘杰
多家知名连锁餐饮品牌顾问
我认为未来是三大趋势:
◎ 1.头部品牌会规模化。兰湘子、老乡鸡、大米先生、米村拌饭,这一类头部品牌的规模化会越来越明显。快餐品牌里可能几年内就会出现万店品牌。
◎ 2.区域品牌特色化。现在很多同行在喊:要成为区域王。做成区域的特色品牌,一方面能够满足当地老百姓消费,另一方面能够面向外来人口的流动、文旅的加持。
◎ 3.小微商户社区化。聚焦在一个小社区里,服务两三公里的人,通过口碑、特色,建立长期信任,形成邻里关系一样的存在。
陈洪波
红餐网创始人/CEO
各项压力导致餐饮市场“冰火两重天”,接下来,餐饮企业的生存境遇大概率会继续分化,大鱼吃小鱼,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部分头部连锁企业可以凭借压倒性的规模和效率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成本战上获得绝对的主动权;与此同时,既没有成本优势也没有品牌优势的企业,特别是模型比较重的,它们的生存空间会被严重挤压。
接受挑战、顺应趋势,困难是事实,但这是所有餐饮企业都共同面对的考题,调整心态,凭本事努力活下去吧!
摒弃粗放式的经营,精细化运营,优化调整单店模型,降本增效。不盲目求医,练内功,回归商业“利他”本质,真正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找到效率与体验的平衡点。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