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难卖

关注
“蛋糕”变大的速度,远远慢于“炮灰”涌入的速度。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崔力文 编辑:何增荣,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种落后技术谁爱用谁用。”

大约五年多以前,增程被行业中某些人,略显主观扣上这样一顶帽子。但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尤其是以理想、问界为首的头部选手拼命吆喝与收割,其位于中国车市渐渐成长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去年,终端销量更是猛涨,前仆后继拥抱这条技术路线的主机厂越来越多。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曾抛出一段“暴论”:不久之后,单论新能源板块,很有可能实现纯电、插混、增程三分天下的局面。

1.png

但阔步迈入新的一年,却发现剧情并没有朝着预想中的方向发展。

本以为借助“油箱”的威力,增程会彻彻底底大放异彩,可事实并非如此。就拿刚刚过去的7月为例,即便身处所谓的“淡季”,新能源车还是交出了一份比较亮眼的答卷,尤其是零售渗透率一举达到54%,创造了历史新高。

进一步拆分,纯电对应销量达到60.7万辆,同比增长24.5%;插混对应销量达到27.8万辆,同比微跌0.1%;反观增程,对应销量仅有10.2万辆,同比下滑10.4%。而从1-7月累计零售销量来看,增程12.1%的同比涨幅,也要远远低于纯电的35.2%与插混的25.2%。

反正,透露出一股略显乏力的意味。顺势,肯定会有不少读者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今天文章的主角陷入增长瓶颈?

关于答案,只能说是多维度。

01有些大势不可逆转

实际上,增程难卖的原因很好理解。

首先,肯定是由于纯电的大爆发,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今天文章主角的生存空间,特别是位于主流大众市场。主机厂与消费者供给关系的天平,逐渐向前者疯狂倾斜。

2.jpg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古早增程用户进入换车周期,其中一大部分都开始转而选择纯电。虽然有些扎心,但的确是大半年下来,观察到的行业趋势。

光是我身边,已经发生了不下三四例。

而望向更深处,该细分板块的增程车型,受限于整体成本的原因,大多纯电续航里程都无法做到太长,不可避免造成了车主补能频次的提升,使用体验大打折扣。要论综合馈电油耗,又比不过同级别的插混选手,夹在中间非常尴尬。

更多时候,像是承担着补充产品序列的任务。

譬如,新势力造车中的典型代表零跑,旗下目前热销的多款SUV,销量构成基本都是纯电主攻、增程辅助,与外界的传统认知恰恰相反。而B10、BO1这样售价下探至10万元左右的新车,甚至直接没有推出增程版本。

无论承认与否,身处“蛋糕”最为可口的主流大众市场,今天文章的主角想要从纯电包括插混口中抢肉吃,难度远比想象中的要大。

3.jpeg

那在中高端市场呢?

不可否认,过去几年,得益于理想、问界的大杀四方,两位“大魔王”确实共同营造出一幅非常繁荣的景象,“量价齐飞”也让诸多主机厂羡慕不已。

随即,不少品牌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涌入增程赛道。而今年,原本的一片“蓝海”,迅速变得拥挤不堪。

厮杀的强度,与日俱增。

拿理想为例,经历了1-7月,能够十分清晰感受到这家新势力造车所面临的巨大压力。7月交付量同比暴跌,从去年的5万辆下滑到了3万辆,完全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至于问界,上半年同样处在波动之中。好在,凭借M9与M8的接连入场与变态表现,扭转了颓势。而随着M7的到来,势必会重新恢复元气。

不过,拥有华为背书的它,终归属于少数派。

4.jpg

整体而言,中高端市场增程板块的疯狂内卷,让大家都苦不堪言。更为严峻的是,对应“蛋糕”变大的速度,远远慢于抢夺者增加的速度。粗略统计,今年光是增程大六座SUV就不下15款,但市场的整体规模变化并不算大。

另外,从眼下的经济大环境来看,潜客对于“贵车”的消费热情还在持续减弱。结合乘联会公布的数据,7月豪华车零售销量仅为17万辆,同比大跌20%。

本质上,危险的“警报”已经拉响。

反馈到今天文章主角的身上,难卖绝不会是一个短期现象,而将长期存在。在此过程中,注定只有类似理想、问界般拥有品牌光环的头部领跑者,才能一直游刃有余地分羹。多数盲目押宝这条赛道资源贫瘠的追赶者们,大概率都将落得一个“炮灰”的下场。

总之,无论位于主流大众市场,还是中高端市场,“增程的确美味,却不容易吃到。”

02增程成为高端配置

正如文章开篇所言,按照目前的架势发展下去,纯电、插混、增程“三分天下”,几乎不可能实现。

5.jpg

作为旁观者,参考行业风向,越来越笃定地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技术的发展,主流大众市场会形成纯电当家做主,插混作为补充,增程微乎其微的格局;到了中高端市场,增程依旧会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与此同时,在成熟补能体系的加持下,纯电的盘子也会逐渐扩大,插混反而沦为少数派。”

换言之,增程真正意义上的机会点究竟在哪一目了然。

而最近,从几款重磅产品的推新逻辑来看,“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慢慢成为了行业主流的新风向。

譬如,超豪华市场的“流量明星”尊界S800,动力电池容量达到63度,纯电续航超330公里。

譬如,刚刚举行“恒星”增程技术发布会的智己,一举搬出与宁德时代合作的66度电池、800V超快充高压平台,带来超450公里的纯电续航。

再譬如,去年便高调官宣切入增程赛道的小鹏,最新一期工信部目录中,增程版X9千呼万唤始出来,据悉纯电续航也将达到450公里。

6.jpg

“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趋势,增程车把电池越做越大。目的,不就是为了进一步减少增程器的使用频率?原来一年还能使用五六次,现在可能一年才使用一两次。每天开车都要背着几百公斤的东西,这好像不太合算呀。拿人来举例子,每天都要背着这么重的行李,我觉得非常不合理。”

十分有趣的是,乐道L90上市后的专访中,李斌谈及了他的看法。言外之意,像极了:“增程电池越做越大,干嘛不直接买纯电?”

道理并没有错,而我其实与不少增程车主有过交流。

首先,为什么会买增程?他们统一给出的答案,都是害怕里程焦虑。其次,为什么买了增程,大部分工况又用纯电?得到的回应纷纷集中在,加电比加油节省太多钱了。再者,有什么痛点?纯电续航较短与补能速度较慢,成为了票数最高的存在。

而增程车上大电池、上超快充,俨然是主机厂针对迫切需求不断迭代与进化的最终结果,“管它到底合不合理,大家想要那就给。”

7.jpg

也恰恰基于这样背景,回头再来看李斌的那段输出,“站在蔚来的角度,出发点是好的,但千万不要试图去教育用户。对于很多增程车主,即便增程器一年就启动一到两次,可放在那始终要比几千座换电站让他们安心。”

幅员辽阔的中国车市,造就了哪条技术路线能一家独大。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更想说:“过去,增程相比纯电有一项绝对优势——综合制造成本更低。可眼下,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这一项优势几乎已经被渐渐抹平。”

反之,今年搭载“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的增程车型,成本甚至超过了同级别的某些纯电车型。而经过不懈的吹风,这套动力系统摇身一变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高端配置”。

更直白来讲,一辆试图切入中高端市场的新能源车型,管你SUV也好,轿车也罢,一旦拥有它的助力,终端解释成本将远远低于同级别的纯电选手,并且企业经营层面还能够获得更高的溢价与毛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理想、问界令人羡慕的根本原因,“增程哪是落后技术,根本就是利润奶牛。”

往后,对于大多数品牌,从合资,到自主,想要卖所谓的“贵车”,拥抱今天文章的主角,仍是绕不开的宿命。

增程,难卖,但架不住香呀,尤其是化身“高端配置”。里面的门道、玩法与规则,又一次发生了调整与重塑。

想要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便是捷径。当然,除了技术本身,品牌形象、营销方式、产品定价等维度,都不能出现太大短板。你品,你细品。

而从今年1-7月的销量结构来看,增程只占整个新能源大盘不到10%,一直是属于小部分人的游戏。

但总有炮灰不自量力、飞蛾扑火……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