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第一大省,批量制造“枢纽”

河南在布什么局?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杨弃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中部之中”的河南,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一直以来却苦于“过而不聚、流而不驻”。

近日,河南对外公开全省枢纽经济先行区建设名单,直指枢纽经济发展的短板。河南也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统筹布局建设枢纽经济发展载体的省份,包括省会郑州、经济重镇洛阳,以及平顶山、安阳、商丘和周口-漯河被确认为6个枢纽经济先行区。

郑州面临的矛盾颇具代表性。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是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枢纽的城市,“5小时经济圈”可直达123个城市,居中部第一。但同时,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重庆实现了陆港、港口、空港、生产服务和商贸服务型枢纽全覆盖,武汉、西安也有4个,但郑州仅有陆港和空港型2个。

这一次,河南眼光放宽,将期望寄托于6个枢纽身上,背后又是怎样一盘棋局?

蓄势

一个背景是,近年来,河南交通建设进入“爆发期”,“水陆空”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部之中”的地理区位不断凸显。

2022年,高铁“三线齐发”,让河南交通站上了新起点——随着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郑渝高铁襄阳至万州段投入运营,京广高铁京武段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准运营,郑州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络。与此同时,河南成为全国第七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时速350公里高铁里程高居全国第一。

图片

郑州东站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到去年底,河南高铁运营里程已超2200公里,加上规划里程更超过3000公里,居全国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不止把高铁视为客运的载体。今年初印发的《河南省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提出,编制全省高铁物流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高铁货运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

更快一步,随着今年年初青岛至郑州高铁快运新线路开通,河南已拥有两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快运示范线路,被视为高铁物流标杆。

如果说货运只是河南铁路建设的一抹亮色,那么,河南不断推动航空和水运建设,不仅让河南立体式交通网得以全方位升级,货运更是其加码的关键所在。

一种共识是,货运从根本上推动了郑州航空的“逆袭”。伴随2011年富士康投产,河南一反国内主要机场客运优先的发展惯性,提出“货运为先、国际为先、以干为先”的“三为先”方针,把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内大型航空枢纽”。

图片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货机 图片来源:新华社

去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82.5万吨,增速高达35.8%,居于全国第六;而根据此前规划,今年该指标的目标为120万吨,意味着一年内需要增长超四成。

眼下,河南进一步将重点放至水运建设上,意在发挥其物流成本更低的优势,从而补足大宗货运的短板。数据显示,今年,河南交通投资超千亿元,其中水运占据不小比重,除了周口港、漯河港的相关建设外,河南还将推动贾鲁河通航工程开工建设,并加快唐河沙河联通工程和沱浍河项目的前期研究。

其中,有望最快落地的贾鲁河通航工程,连同河南正在推动建设的郑州港,将成为打通河南水运的关键,使其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实现通江达海。基于此,河南定下目标:到2030年,河南内河航运通航里程达到2200公里以上(远景达3700公里),港口吞吐量达2亿吨,与去年相比翻3倍以上。

短板

但河南交通优势有多突出,枢纽经济短板就有多明显。

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河南通道建得比较完善,但交通区位优势发挥得不太够,通道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存在不足。

对此,河南很早就将“枢纽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官方话语体系中,并在2021年提出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2023年底,河南出台加快实施物流拉动打造枢纽经济优势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及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南对枢纽经济的推动颇具延续性,且推进力度不断加强。从策略上看,当时河南将郑州定位为“枢纽经济核心动力源”,在政策倾斜和侧重上与其他地市存在明显差别。

但政策推进效果似乎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片

郑州市火车站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例,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按照“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有进有退”的原则,对部分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对比2018年发布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郑州退出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枢纽承载城市名单,仅剩陆港型和空港型枢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史云瑞曾撰文分析指出,郑州枢纽产业发展不平衡,从郑州枢纽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来看,枢纽产业“集而不群、集而不链”“重流通、轻制造”现象突出。

在其看来,尽管郑州近年来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等新兴产业发展,但枢纽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创新能力和高端要素聚集不足。也因此,郑州枢纽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受限,并影响辐射带动能力提升。

除郑州本身的产业因素外,省内枢纽协同能力不足同样带来掣肘。

郑州运能不足是一个具体体现。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龙志刚等人曾撰文指出,郑州对外运输通道中,京九铁路、京广铁路郑州枢纽内部分区段通过能力紧张,陇海铁路运能基本饱和,而京港澳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等出现服务水平较低、拥堵严重的情况,“亟需加快分流通道建设”。

兴产

由此看来,破解河南枢纽经济的棋局,棋眼在于产业,而且是全省整体的产业格局。

河南正在推进更多“分流”通道的建设。就在不久前,平漯周高铁新建三座高铁站效果图公布;焦洛平高铁站前工程公开招标,计划于8月底开工。两条高铁线路“绕开”郑州,却推动河南高铁线路从辐射状向网络状转变,并让洛阳、平顶山、漯河三市成为新晋“十字”高铁枢纽。

图片

图片来源:《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

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河南眼下正在加码推动高速公路年内突破一万公里,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王振民曾指出,此举意在打通所谓“边边角角”路段的省际连接,推动支线变干线、末梢变节点,实现路网再平衡,形成大通道。

而随着更多的潜在枢纽被“点亮”,如何让各类要素资源错位、高效运输,发挥不同枢纽差异化集散功能,则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基于此,龙志刚等人认为,河南应明确各枢纽城市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枢纽城市建设新格局。而反观此次纳入枢纽经济先行区建设的城市,河南均给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郑州枢纽经济先行区将结合现有优势,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万亿、千亿级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与之类似,洛阳将瞄准铝及铝深加工、耐火耐磨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和光电信息等产业,平顶山的重点为尼龙新材料、盐化工、电气装备等产业,商丘则是汽车及装备制造、铝碳新材料、纺织服装制鞋等产业。

由此,河南有意探索出一种新的枢纽经济发展模式。

如河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李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过去建设物流枢纽更多侧重于内涵建设,关注物流功能的实现,如打造多式联运通道等。而建设枢纽经济先行区,更多侧重于通过交通物流拉动产业、促进经济。

换言之,通过枢纽建设,河南期望找到一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一个事实是,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屡遭“反超”,不仅2023年起经济总量被四川超越,退居全国第六,仅从外贸表现看来,2024年,安徽出口额超越河南位居中部第一,汽车、电脑等产品的出口推动安徽的上升。

图片

郑州市中原福塔 图片来源:新华社

而在枢纽“抱团作战”的新局面下,作为龙头的郑州仍然需要发挥更强的带动作用。

比如,郑州能否真正发挥出现代服务业功能?如龙志刚等人所说,郑州航空产业缺少大型物流集成商和现代航空流通企业,铁路枢纽关联产业规模有限。要真正推动枢纽经济,郑州还需找到更适合、也更急需的赛道。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