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消费智库(ID:cychuangye),作者:韩雷,编辑:竺天,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25年,攀岩这项极冷门的运动正在加速进入大众视野。
一方面,中国选手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登上了攀岩领奖台,创造历史的同时让攀岩为更多人所知;另一方面,凭借着“飞檐走壁”的视觉冲击力、观赏性,“一群人磕线”的趣味性、社交性,攀岩在社交媒体爆火。
其中,抖音的攀岩话题有超55万人参与,视频播放量高达77.6亿次;小红书攀岩相关笔记数量4年间翻了30多倍,超65万。
可以说,一波由奥运赛事“推波"、社媒引爆“助澜”的攀岩热潮在去年就已兴起,且在今年持续升温。
所以今年的健身好像“不香了”,都市人上班前/下班后选择上墙磕线;游学好像也不火了,放暑假的中小学生爬满了岩壁。
这周,你能在深圳「香蕉攀岩」馆内,看到早晨七点就在“磕线”的拼多多团队;也能在贵阳彩湖国际攀岩中心承办的亚洲青年攀岩锦标赛赛场上,看到来自14个国家的青少年同场竞技。
深圳香蕉抱石馆 图源:香蕉攀岩
这样的“攀岩盛况”,也得益于这两年商业岩馆的爆发式增长,降低了消费者的参与门槛。
据《中国攀岩行业发展报告》(后简称报告),中国大陆商业岩馆数量在2023年首次超过美国,截至今年1月,数量相较2023还涨了27.5%,达811家。
这一数字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据公开数据,2022年德国人口为8270万,岩馆数量为371家,平均每家岩馆服务约22万人;同年美国人口约3.33亿,岩馆641家,平均每家岩馆服务约52万人。
按照中国约14亿人口来计算,不考虑城市化率、人均收入等参数,理论上中国市场能容纳的攀岩馆数量区间为2700-6400家。
资本涌入进一步加速了岩馆的扩张:
2024年王石、周鸿祎等明星企业家加持的「雷攀科技」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我攀BAT板”的研发和岩馆运营,以赋能行业软硬件的标准化输出,让攀岩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同年,「香蕉攀岩」用11家门店接待了50万+人次。这还不够,其创始人钱小磊希望“让1000万中国人接触并爱上攀岩”,故开启了连锁化征途,计划到开出100家门店。
今年5月,钱小磊在社媒发出“挑战每个月开一家攀岩馆”的视频,目前香蕉攀岩已有17家门店,覆盖了国内7个城市。
攀岩运动兴起、吸引资本投入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行业内需求与供给侧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是公众对健康生活方式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攀岩运动的普及进一步重塑产业链上下游,国产厂商、品牌迎来结构性机会。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健身、运动成普遍需求。故飞盘、骑行等户外运动在过去几年相继爆火,圈住了一波核心人群后热度消退,社交价值逐渐被稀释。而攀岩、浆板等小众运动的兴起,分流并承接了运动人群对新鲜感、社交性的需求。
攀岩运动的兴起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增长,进而重塑市场格局。上游的岩壁、岩点制造商,下游的攀岩鞋服、镁粉订单都在疯涨,不少国产厂商正在利用本地优势加速抢占增量市场;
产业链的中游,也是核心——岩馆和攀岩景区,特别是商业岩馆,由于目前连锁率、渗透率较低,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吸引资本投入。
长期来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攀岩市场。在攀岩人群增长、行业快速上升的过程中,一些现象和问题的产生尤其值得关注。
我攀攀岩馆 图源:我攀
狂飙的岩馆,是慢生意
超27%的开店增速、现有近1000家门店、容量下限近3000家。容量大,增速快,开岩馆是个好生意,但绝不是快生意。
行业数据显示,半数岩馆投入超百万、回本周期平均3-5年。投入高、回本周期长,且当下的攀岩行业面临着专业教练少、定线成本高等难题,需要经营者投入足够的时间、资金和耐心,做“时间的朋友”。
目前,行业内已经诞生了全国连锁香蕉攀岩(全国范围内17家门店)、区域连锁奥攀(北京9家)、蓝天(广州8家)、熊猫(成都5家)、Rockplus(宁波3家)等品牌,多集中在一线城市。
虽然这两年岩馆数量猛增,但它们之间并不形成强竞争关系。原因有两点:一是行业未饱和,岩馆更多是在抢教培、健身房的市场份额,圈的是儿童运动、成人运动/健身人群;
二是由于每家岩馆的线路风格、难度存在差异化,“岩友”(攀岩爱好者)倾向于“探馆”体验不同玩法。
据《报告》,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岩馆有三类:⼀是社区/商场⾥的小型场馆,⼆是改造园区里的中型场馆,三是运动综合体/改造文体厂区⾥的大型场馆;选址集中在商场和运动中心,商场占比更大;核心用户是青少年,其次是成人。
我们以“人货场”的逻辑来总结:岩馆生意的核心人群是「青少年」和成年「岩友」;主要卖「课程」和「体验」,比如私教课、青少年培训课,门票以及多次卡;通过线下门店提供的「运动健身」、「培训 」等多元化场景来实现商业变现。
不论面向哪类人群,是卖体验还是卖课,首先都需要更多人流,所以“选址定生死”的规律适用于所有岩馆。
而岩馆开进商场,可实现双赢局面:一方面,为了应对线上零售的冲击,商场需要运动空间入驻引流,而五颜六色的岩壁展示效果强,“出片率”高,更具人流潜力;
另一方面,商场配套设施更优越,交通还便利,岩馆也需要商场的自然流量、基础设施加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如果开不进商场,学校、教培机构周边也是优质选址,前提是做好青少年培训。
因为就岩馆生意而言,做青少年市场和成人市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意模式,主做青少年培训的岩馆展现出了更强的商业化能力。
成人攀岩偏向运动健身、娱乐体验,青少年攀岩更侧重体能训练、技能提升。
从商业化角度来说,青少年攀岩培训客单价高、持续时间长,能给岩馆带来更稳定的营收,回本周期也会更快;从攀岩运动普及来说,青少年培训也是在为一个城市培养长期客群,为攀岩文化“播种”。
在区域性连锁品牌中,北京奥攀,深圳蓝天都主要做青少年攀岩培训服务。其中,奥攀青少年攀岩培训的平均续费率约为50%,门店平均回本周期约2年。
另外,以明星教练带队的竞技培训也受到市场欢迎, 比如谢卫成(国内首位5.14岩者)主导的马山中攀阿成攀岩学校、赵雷(前国家攀岩队总教练)主导的我攀ClimberA竞训营。
我攀创始人黎双富告诉我们,岩馆在这个暑期举办了三期面向初阶选手的夏令营,一期面向顶级选手(在各类全国青少年赛中取得过前十成绩)的ClimberA竞训营暑期特训,学员总数超百人。
我攀ClimberA竞训营 图源:我攀
针对不同人群,我攀运营了两个俱乐部——面向成人群体的XChallenger,面向青少年群体的ClimberA。谈到营收占比时,黎双富说道:“两个俱乐部营收占岩馆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人俱乐部受消费降级影响较为明显。ClimberA竞训营受市场欢迎,发展至今不到一年,我们已培养出三位全国青少年攀岩冠军。“
当然,并非只做青少年培训才能“活得好”,主攻成人市场也能靠精细化运营,实现“小而美”。
香蕉攀岩的钱小磊告诉我们,8月,他们就市场需求在深圳开出了新店型“香蕉抱石BANANA+”,馆内加入了满足健身人群需求的跑步机、划船机等有氧训练器材,满足商务人群需求的静音会议室,是一家主攻成人市场的纯抱石馆。
香蕉抱石馆内的静音会议室 图源:香蕉攀岩
“像互联网、服务行业的岩友上班时间晚,因为他们早11到晚11点上班,如果没有早场,他们就没办法攀岩。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就把营业时间调到了早上七点,这两天一大早拼多多的岩友就来了。”
长沙的早安攀岩于去年12月开业,其营收主力是门票与成人培训课。其联合创始人五加皮(张蔚)向我们介绍,早安的运营特色是针对各类会员群体开设了每天都有的免费团课。
“我们会分初级、中级团课,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课程体系,提升会员的攀岩技巧,也促进了社交,大家一起爬的话氛围非常好。”
五加皮不仅自己开岩馆,还想做懂岩馆生意的创业者。她今年6月至今共访谈了60多位攀岩行业的从业者。与大量攀岩从业者交谈后,五加皮总结道,多数岩馆的困扰有两个:一是找不到好教练,定线员也很稀缺。
“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甚至是找不到教练。很多教练是攀岩爱好者、健身教练转型过来,对攀岩教学、培训没有系统的认知和学习,这就保证不了教学的安全性,岩友进步也会很慢。”
定线员、教练缺口与攀岩行业发展尚处早期有关。普通岩馆想要找到专业攀岩教练,得从退役运动员,或体校、体院毕业生里挖掘再培养,需要大量时间、资金的投入。
二是岩馆硬件成本打不下来。占开馆成本最大的是岩壁、岩点(攀岩支点),目前市场上进口岩点价格居高不下。
市场痛点就是品牌机会。早安也做起了自己的岩点。“我们希望做出高颜值、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国产岩点,把价格打下来,降低大家的开馆压力。”
早安攀岩岩点 图源:早安攀岩
产业链的国产化机遇
除岩馆外,攀岩上下游市场总体可分为两大类:ToB的岩壁、岩点、抱石垫、训练板、自动保护装置等;ToC的攀岩服饰、攀岩鞋、攀岩镜、镁粉、粉袋等。
国内开馆速度的猛增,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飞速增长。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2024年攀岩防滑粉、攀岩鞋、攀岩头盔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10%、52%、37%。
不仅仅是平台销售数据在涨,感受到市场剧烈变化的还有国内的岩壁、岩点供应商。
在海外厂商面临关税、人工成本高、供应链反应、渠道铺设速度慢等挑战时,中国强大的供应链正在赋能国产厂商,大量国产品牌正在利用本地优势,加速抢占增量市场。
有行业人士告诉我们,今年国内岩壁、岩点的订单普遍都在涨,他们团队仅岩壁订单就涨了200%。还有开岩馆的人抱怨“买岩点还得排队”,因为自己比同行买得晚,所以今年很多欧洲品牌找AG(国内岩点品牌)代工生产的单子都得等。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国内岩壁市场相对分散,目前有15+成熟的供应商:
包括以Ep cimbing(法国母公司ABEO与中国金陵体育成立合资公司)、Walltopia悦拓攀(在上海设有办事处)为代表的海外供应商;以重庆壁虎王、上海The Better Wall等为代表的国产供应商。
国产岩点品牌中,壁虎王是国内唯一获IFSC认证的速度攀岩点制造商,岩点出海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AGHolds、Caiholds是中国唯二获IFSC银牌认证的岩点品牌。
此外,在攀岩训练墙领域,除了国际岩点品牌Kilter Grips打造的明星产品Kilterboard外,国内的厂商也生产、研发了如AlphaWall(AGHolds)、BAT板(我攀)的标准化产品。
据黎双富介绍:“目前,我们的BAT板已经在北京、西安、杭州、广州市场得到了较好的反馈,还在不断完善、升级中。”
我攀BAT板 图源:我攀
尽管市场目前非常有活力,但国产厂商要比肩国际知名厂商,在商业化运作、产品/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上仍然需要时间。
一位拥有十余年岩壁生产经验的专业人士对我们说,国内岩壁和岩点供应商在生产制造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在标准化服务能力、创意设计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推动攀岩场地器材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中国登山协会于2024年1月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国登山协会攀岩赛事支点造型库(NG25)的通知》。通过政策引导、行业标准化建设,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质的国产厂商出现。
在直面消费者的C端市场中,攀岩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中国攀岩鞋品牌「始林蜥Hylonomus」的联合创始人关涵甫告诉我们,他们的产能已经接近饱和,最近工厂在调试新的生产线。
始林蜥在天津拥有自己的制鞋工厂,团队有几十个制鞋师傅,此前一起合作了近20年,进行徒步鞋、登山鞋制作,从2021年开始专注研发、测试攀岩鞋,今年在国内市场发力推广。目前,始林蜥在全国范围内有超100个经销商,近70家试鞋点,产品几乎覆盖了所有省份。
国内攀岩鞋市场中,La Sportiva 和 Scarpa等海外品牌市场占有率更高,以始林蜥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份额在不断提升。
根据La Sportiv的2023年可持续性报告,品牌2023年营业额达2.07亿欧元,北美与欧洲是其核心市场,卖出了191万双鞋。其中,在中国的出货量达18000双,同比增长50%以上。
跟Nike年销几百亿美元,一年卖出超1亿双运动鞋相比,攀岩鞋市场规模并不大。但几乎每个攀岩鞋品牌都受到产能限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为什么攀岩鞋产能受限?关涵甫介绍,专业攀岩鞋的生产,需要由丰富经验的制鞋师傅手工制作,经历裁剪 、缝合、多层橡胶粘贴、高温冷却 、打磨、精细处理过程,“产能上肯定比不了自动化生产的运动鞋“。
始林蜥内部还总结出了一套评价专业攀岩鞋的标准,以支撑性、包裹性和摩擦力为核心指标。因为一双专业的攀岩鞋,会通过高摩擦系数的橡胶底提供抓地力,以及良好的包裹性、支撑性来确保岩者在实现精准动作的同时脚踝、脚部免受损伤。
目前,始林蜥的产品线分五个系列,包括面向入门选手和岩友的“磕系列”和“元系列”产品;也靠主打竞技的“巅系列”在各类攀岩赛事中“刷脸”,得到市场认可。
始林蜥攀岩鞋 图源:始林蜥
比如,始林蜥是2025年韩国国家青少年攀岩队攀岩鞋的指定品牌,也是今年全国青少年攀岩公开赛浙江站的攀岩鞋独家赞助商。
攀岩鞋赛道还出现了以高性价比渗透进市场的国产品牌。据魔镜洞察数据,在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的一个滚动年内,国产品牌Rock planet 岩石星球在淘系电商的销售额达206.9万元,其均价为249元,增速非常猛。
国内厂商、品牌崛起的同时,不少国际化厂商、品牌创始人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如岩点供应商 Kastline岩素,其联合创始人 Jérôme 曾担任 Ep climbing亚洲总经理,2020年在广东惠州创立了工厂,只做研发生产、不做品牌。
目前,Kastline 拥有6000㎡的厂房,在2023年生产了8.6万套岩点、同比增长2.6倍,与20多个品牌建立了合作,产品出口到26个国家,现在是亚洲最大的岩点制造商。
我们还了解到,法国攀岩品牌 YY Vertical创始人Alex Yang 最近来到了北京,试图寻求战略融资、供应链合作。品牌创始人来自四川成都,18岁去往法国留学后,留在了法国工作,2013年创立了YY Vertical。
该品牌的核心产品是攀岩保护眼镜,产品面向全球,出口份额达69.7%。其2022年营业额达254万欧元、同比增长了67.4%。
快速发展的产业链,强大的供应链,还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这片充满了机遇的土地,正在为全球市场生产“中国制造”,也在培育着属于世界的中国品牌。
攀岩品牌,想陪一群人走更久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品牌在这几年为攀岩运动做的各种“基建”。
光开线而言,就有多个品牌的身影。
5月,始祖鸟发布了纪录片《社更时代》,片子呈现了中国野外攀岩的关键发展历程。同时,国内首条5.15b难度线路“射雕”诞生。
这背后,是2024年始祖鸟启动的“世界级岩场计划”。在品牌的支持下,六位中国攀岩者与九位欧洲顶尖开线员历时一年多,开发了110多条覆盖从5.11至5.15多个难度级别的线路。
让中国时隔15年再次跻身世界级难度线路图谱,也让我国攀岩运动迈入了全新高度。
8月,高性能橡胶鞋底品牌Vibram发布了纪录片《寻岩天堂湖》。
由Vibram非凡之队的中国攀岩运动员 Jerry钟银强与波兰职业攀岩运动员 Ola Przybysz 共同在新疆乌孙的天堂湖岩壁上,成功开辟了一条长350米,难度5.11A的攀岩路线,命名为“Follow The Sun追随日光”,为我国攀岩版图添了一个新坐标。
更早之前的2012年开始,凯乐石就在支持并赞助“寻岩中国”项目,截至目前开发了近2000条高质量野攀路线。
凯乐石还从2013年开始就发起“凯乐石全国攀岩希望之星”比赛,从青少年中发掘攀岩人才,为中国国家攀岩队输送新鲜血液。
品牌主导的这些基建活动,在传递品牌价值、续写户外品牌本就具备的“探索”基因外,其实也在不断完善中国攀岩运动的基础设施,让热爱攀岩的人群有更多顶尖难度的攀爬路径,也有更多“向上”的机会。
对品牌来说,产品是基石,但更长远来看,品牌壁垒还在于能否陪消费者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陪目标人群走更久、更远的路,为他们持续提供“攀登”的方向。
而品牌护城河,可能在于同一批人十年之后仍愿意和你一起开辟新的线路,继续攀登。
参考资料:
[1]《中国攀岩行业发展报告》,岩点
[2]《2024年体育消费报告》,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3]Trophée Sport et Montagne : YY Vertical, toujours plus haut,Présences
[4]Kastline、EP Climbing、Walltopia、LaSportiva官网信息
[5]专访 La Sportiva,Steppy潮流周志
[6]当品牌成为行业“开线员”,懒熊体育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