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亿,江苏泰州"创二代"刚刚敲钟,乡镇小厂逆袭全球第一

关注
港股AIDC智算中心储能第一股,刚刚诞生。

图片

「IPO全观察」栏目聚焦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报道企业家创业经历与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并揭秘VC、CVC等各方资本力量对公司的投资加持。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港交所

8月26日,全球数据中心储能的隐形冠军——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登股份”)成功在港交所挂牌。双登股份IPO发行价定为每股14.51港元,开盘价每股22.5港元,截至发稿,总市值最高达93.79亿港元(约合85.9亿元人民币)。

与传统电池制造商不同,这家年营收45亿元的企业专攻通信基站、数据中心和电力系统的储能解决方案,扮演着关键设施"电力守门人"的角色——当市电波动时快速补位,保障5G不断线、算力不宕机、电网稳运行。

2024年,双登股份在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上拿下全球第一,客户覆盖全球十大通信运营商中的五家,以及中国80%的头部数据中心企业。从青藏高原上的5G基站、阿里云数据中心到柬埔寨电力项目,其储能系统已在全球多场景落地验证。

双登股份背后,创始人杨善基1990年接手濒临倒闭的乡镇电池小厂,抓住通信基建红利完成原始积累。"创二代"杨锐跨界接棒后,瞄准AI驱动的数据中心爆发期,用七年时间将数据中心储能业务打造成第二增长曲线——今年该业务营收首超传统通信基站业务。与此同时,公司在东南亚等地出海的精准布局已开始进入收获期。

双登股份成功IPO,也意味着港股AIDC智算中心储能第一股,诞生了。


图片

学园林的"创二代"跨界子承父业

打造第二曲线

2018年,30多岁的杨锐站在了人生的关键转折点——接过双登股份的接力棒。

杨锐的学术背景颇为亮眼,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南京林业大学,分别获得园林建筑学士和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还拥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园林建筑硕士学位、南京大学管理博士学位。

他在南京林业大学执教九年,并已获得北美某知名大学的终身教职聘书,原本可以沿着学术轨道稳步前行。

但命运的齿轮因企业传承问题开始转动——父亲杨善基即将退居幕后,这家以通信基站储能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正面临技术路线迭代与市场格局重塑的双重挑战,亟需新一代掌舵者破局。

从"杨教授"到"杨董事长"的转型绝非易事。

杨锐用了数年时间反复权衡,甚至与父亲探讨过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可能性,最终选择放弃国外安稳的教职生活,回国接手这家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企业。

对他而言,这不仅是身份标签从学者到企业家的切换,更是专业领域从园林建筑到储能科技的彻底跨越。

彼时储能行业正经历阵痛:传统铅酸电池技术红利消退,锂电、钠电等新技术路线崛起,通信基站市场增速放缓而数据中心储能需求尚未爆发,双登股份站在了变革的十字路口。

杨锐面临的挑战远不止身份转换。

接班初期,父子俩设置了三年过渡期,这段时间里他跟随父亲深入生产一线与市场前沿,在实战中摸清企业底牌。

图片

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锐博士 图源:哈工大

谈及杨善基,是当时江苏泰州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50年代出生,拥有硕士学历和高级经济师职称。

上世纪90年代初,杨善基临危受命接任姜堰市(现江苏泰州姜堰区)密封蓄电池厂厂长,这家企业正是双登股份的前身。1996年,隆源实业收购该厂持有的江苏双登电源有限公司70%股权后,杨善基先后担任双登电源董事长、总经理等关键职位。2011年,他联合六位发起人共同创立双登股份,开启了资本化征程。

回溯双登集团的发展历程,其崛起深深植根于中国通信产业的升级浪潮。

进入21世纪,我国通信技术从2G向5G快速演进,基站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双登股份成立之初便瞄准通信基站储能领域,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铁塔等通信运营商及设备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海外市场也成功打入爱立信、沃达丰、挪威电信等国际巨头的供应链体系。

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及2025年前5个月,通信基站业务累计贡献超80亿元营收,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达9.2%,出货量排名第一,充分受益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球崛起。

杨锐接班后的转型之路,展现出学者与企业家的双重特质。

据媒体报道,他擅长以系统思维拆解复杂问题——就像城市规划需要兼顾历史肌理与未来需求,他认为企业转型同样要在尊重现有业务基础的前提下培育新增长极。"通信储能是我们的参天大树,贸然砍掉会动摇根基,但单纯依赖它也会错失生态机遇。"

他带领团队开启多元化探索,将数据中心储能定位为"第二曲线"的关键突破口。

这一战略决策源于对全球算力需求的深刻洞察。

彼时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互联网巨头与科技新贵们竞相建设数据中心,算力需求呈指数级攀升。

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飙升至945太瓦时,其中AI数据中心用电量增幅超4倍。项目激增与电力紧张的双重压力下,储能系统成为保障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的"必选配置"。

杨锐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2021年正式接任董事长后,推动企业资源向数据中心储能倾斜。

图片

图源:双登股份官网

七年磨一剑,转型成效在财务数据上得到验证。

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公司数据中心业务收入从7.65亿元飙升至13.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4.9%,营收占比从18.8%提升至31%。2025年前5个月,该业务营收达8.73亿元,不仅超越2022年全年水平,更以46.7%的占比首次超过通信基站业务。

这种显著的收入结构变化,源于杨锐带领团队对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需求爆发的精准把握。

据预测,全球数据中心储能新增装机容量将从2024年的16.5吉瓦时增至2030年的209.4吉瓦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2.7%。双登股份凭借2024年16.1%的全球数据中心储能市场份额,稳居中国企业首位,深度绑定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头部客户。

在电池的技术路线上,双登股份采取了稳健与前沿并行的策略。

招股书显示,2024年铅酸电池贡献64.6%的营收,锂电池占比33.3%。铅酸电池凭借单瓦时成本仅为锂电池三分之一的优势,在通信基站备用电源领域保持领先;锂电池则代表未来发展方向。

今年4月,双登股份中标某头部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高倍率锂电项目,成为国内首批大规模锂电招标中的唯一中标厂商。

图片

双登股份数据中心电池产品 图源:双登股份官网

可以说,如今的双登股份,核心的赛道已经变为了数据中心,乃至智算中心。除了通信基站储能和数据中心储能外,双登股份还在布局户用储能和电力储能业务。

从招股书来看,双登股份在过去几年的营业收入保持稳步上升态势。2022年-2024年,双登股份的营收分别为40.72亿元、42.60亿元、44.99亿元。2025年前五个月营收达到了18.6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94亿元增长33.93%。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4年双登集团在全球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供应商中出货量排名第一,市占率11.1%。公司服务五家全球十大通信运营商及设备商、近30%的全球百大通信运营商及设备商,以及中国五大通信运营商及设备商,同时覆盖中国十大自有数据中心企业的80%和十大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的90%。

这一增长轨迹,直接印证了公司战略转型的成功。

受益于行业需求旺盛和市场份额提升,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16.9%提升至2023年最高时的20.3%,2024年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回落至16.7%,2025年前五个月进一步降至14.9%,主要因高毛利锂离子电池收入占比下降及市场竞争策略调整。

在资本运作方面,双登集团于2022年12月完成3.85亿元融资,其中,枣阳基金支付3亿元、恒盛紫竹支付8500万元及襄阳投资支付48万元,每股成本为13.6363元,估值为48.85亿元。

IPO前,创始人杨善基通过直接持股和关联企业控制78.3%的表决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机构投资者中,双登投资持股30.59%,枣阳基金持股6.14%,泰州合赢持股5.3%,泰州合鑫持股3.8%,恒盛紫竹持股1.74%,襄阳创投持股0.01%。

图片

图片

出海东南亚火速投产

海外收入占近两成


当国内储能赛道陷入同质化竞争泥潭,双登股份正通过全球化布局寻找增量空间,其数据中心储能业务的增长与海外市场拓展密切相关。

双登股份的全球化布局始于2016年,早期以商业与住宅储能电池为切口,产品销往欧洲、非洲、亚洲等18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柬埔寨、蒙古、几内亚落地电力储能项目。

但真正的战略突破发生在数据中心储能需求爆发后。

2023年,新加坡公司作为海外国际总部成立,成为辐射亚太市场的神经中枢;2024年,马来西亚柔佛州工厂更以“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速度,实现2GWh年产能,成为支撑东南亚业务的核心产能基地;在印尼市场,2024年IOH智能锂电订单突破5000万元人民币。

招股书显示,双登股份2022至2024年间海外收入从6.8亿元人民币增长至8.9亿元人民币,2024年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达到19.77%。

这一布局背后是对东南亚独特地理与经济优势的深刻洞察。

在科技企业全球算力布局的版图中,东南亚正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连接中美市场的战略枢纽。

新加坡虽汇聚了众多国际科技巨头的区域总部,扮演着东南亚数字中枢的角色,但受限于城邦国家的固有约束——土地资源极度紧张,水电供应甚至需要依赖进口,难以支撑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需求。而与之相邻的马来西亚则凭借土地成本优势明显、能源供应稳定的比较优势,自然成为承接数据中心产业转移的优选之地。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6月,字节跳动宣布斥资100亿马币(约合21.3亿美元)在马来西亚建设区域人工智能中心,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万国数据等国内巨头紧随其后;国际方面,英伟达、微软、Alphabet、甲骨文等硅谷科技巨头也官宣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目前,东南亚在建及运营的数据中心总数已超50个,总投资规模逾340亿美元,正逐步形成继中美之后的全球数据中心第三极。这种产业格局的重构,既反映了企业对运营成本与地缘风险的理性权衡,也预示着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正在向多中心化方向演进。

随着双登股份柬埔寨电力储能项目的落地,区别于纯粹依赖国内市场的企业,双登股份的这种布局既能分散风险,又能利用东南亚的成本优势贴近客户需求。

招股书显示,双登股份此次募集资金也主要瞄准了出海:约40%用于在东南亚建设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重点生产数据中心用电池,提升数据中心储能产品的市场份额;约15%用于加强海外销售和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全球影响力,优化国际客户服务,推动海外业务拓展。

在储能赛道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双登股份通过全球化布局,不仅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更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随着双登股份出海的加速,这家从通信基站储能起步的"隐形冠军",能否在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领域继续扩大优势?值得持续关注。

图片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