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观察:具身智能落地、AI To C将至,中国新生代扛起科技破局大旗

技术落地:具身智能成“实战场”,大模型开源路线分野明显

9月13日,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落下帷幕。这场持续四天的科技盛会,用10000平方米的展览区、44场见解论坛和32支创业团队的路演,把“重塑创新增长”的主题从概念变成了现实——灵波科技的机器人厨师能做出地道红烧鸡翅,成都“贡嘎一号”机器人能自主送饮料,支付宝“碰一下”让取快递无需输码,AI医疗管家AQ能秒测皮肤问题。在这场全球金融科技与AI产业的对话中,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渗透进生活的细节;主角也不再是传统商界大佬,一群90后、00后科创者正带着中国AI的新图景站上舞台。

技术落地:具身智能成“实战场”,大模型开源路线分野明显

今年外滩大会最吸睛的,莫过于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场景的突破。在“机器人小镇”展区,40家企业带来的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集体亮相,其中蚂蚁集团旗下灵波科技的R1机器人首次公开演示“全流程做菜”——它能通过多模态识别区分食材和厨具,从取肉、腌制到翻炒、清洁,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现场试吃的观众评价:“口感和火候都很稳,比我自己做的强。”

同样引发围观的还有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贡嘎一号”四代机。这款国内唯一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接到“拿饮料”指令后,能自主避开人群走到餐桌旁,精准抓起杯子递到沙发上的观众手中。“现在AI写文作画已经超过99.99%的人,但让AI真正‘干活’还是一片荒漠。”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主论坛上直言,具身智能的难点卡在高质量数据和模型算法上,“比如让机器人通过视频学做家务,视频生成不难,但怎么把视频内容和机器人的控制模态对齐,目前还没找到完美方案。”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Hillbot创始人苏昊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在圆桌对话中提到,具身智能需要软硬一体化——硬件要保证品控稳定,软件得快速迭代,但“打破两者之间的壁垒,比想象中难得多”。

大模型领域则呈现出清晰的路线分化。蚂蚁开源在大会上发布《全球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报告2.0》,收录了22个技术领域的114个核心开源项目。报告显示,中国厂商更倾向于开放权重的开源模型路线,而美国头部厂商多选择闭源。“这些开源项目就像数字积木,开发者能自由组合出新产品。”蚂蚁开源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王旭解释,中国开发者在“积木共享”上的积极性,让全球AI生态更有活力。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AI Coding工具的爆发。2025年新出现的编程工具平均获得3万以上GitHub星标,谷歌推出的Gemini CLI开源仅3个月,星标数就突破6万。王旭团队观察到,“做模型的厂商喜欢从命令行工具切入,注重用户体验的团队则聚焦集成开发环境插件,两种路线都在加速程序员的效率革命。”

嘉宾对话:90后挑大梁,投资人聚焦“AI To C爆发”与“智能体冷静期”

本届大会的主论坛上,一场“90后先锋对话”成为焦点。宇树科技王兴兴、DeepWisdom创始人吴承霖、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吴翼、Hillbot创始人苏昊四位年轻领导者,围绕“AI原生时代的机会”展开讨论,他们的观点既透露着对技术的乐观,也不回避挑战。

“AI时代的特征是快和新,过去的经验基本没用。”吴翼直言,年轻人的优势在于能快速拥抱变化,“关键是减少噪音,想清楚自己比AI强在哪——比如创造力和共情能力。”吴承霖则补充,AI会改变知识传播的形式,“未来的产品形态会完全不同,这让行业充满不确定性,但也正是机会所在。”

在《破局与重构:大模型落地产业进行时》产业圆桌中,投资人与企业领导者的观点碰撞更具参考性。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抛出一个判断:“AI To C明年会迎来大爆发,下一个字节、小红书可能已经成立。”他解释,中国创业者擅长在AI之外搭建用户体验差异,“比如用AI优化服务流程,这比单纯比拼模型能力更实际。”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则更关注AI医疗的落地。“健康是刚需,AI医疗做到极致就不用担心用户留存——像专业医生一样了解病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目标。”但他也强调,AI短期内替代不了医生,“最佳方式是人机结合,让AI帮基层医生提升能力,让大医院医生聚焦疑难杂症。”

关于“智能体是否已爆发”,BAI资本创始合伙人龙宇给出了冷静的看法:“现在还没到爆发期,市场对智能体的交付要求越来越高,比如金融场景容错率极低,留给创业者调试的时间不多了。”蚂蚁战略投资部资深总监黄海则透露,蚂蚁当前投资的智能体以垂类为主,“选择标准是市场空间大、付费意愿强,还能构建护城河。”

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张雷则提到了硬件入口的变化。“AI眼镜比手机更有机会成为下一代超级入口。”他透露,小米眼镜端呼叫“小爱同学”的频率已是手机端的6到7倍,“因为它改变了交互逻辑——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服务。”

支付宝发布:“碰一下”用户破2亿,“AI付”打通智能体支付全链路

作为大会的主办方,支付宝在此次大会上公布了两大核心进展,进一步巩固其“AI时代支付新基建”的定位。

首先是“碰一下”交互的爆发。数据显示,“支付宝碰一下”用户规模已突破2亿,新增1亿用户仅用4个月,比首次达成1亿用户的速度快了一倍。在同时提供“扫一下”和“碰一下”的场景中,8成用户首选后者。目前,“碰一下”已覆盖1000多个细分场景,包括取快递、骑共享单车、抢红包等——近一个月,有近亿人次用它抢券,超40万辆共享单车支持“碰一下”解锁,10万个快递柜接入后,月使用次数达1000万次。

商家端的反馈也很积极。零食连锁品牌好想来上线“碰一下”后,一年新增会员超千万,复购率提升6成;上海联华超市通过“碰一下”创下2025年单日客流和会员增长双纪录。支付宝数字支付事业群CTO朱林表示,“碰一下”不仅提升便利,还能激发消费——青岛、郑州等试点城市,每1元“碰一下”优惠能撬动10元消费。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国内首个“AI付”服务的推出。目前,该服务已率先在瑞幸咖啡的AI点单助手“Lucky AI”上线:用户在瑞幸支付宝小程序或App中唤起“Lucky AI”,说一句“推荐一杯冰美式”,再补一句“下单”,完成身份核验后即可直接支付,全程无需离开对话界面。

“过去用AI点单,最后还是要跳转到支付页手动确认,体验断了。”瑞幸技术中心产品总监蒲瑜说,“AI付”让整个流程更自然,也为后续拓展更多AI服务打下基础。朱林透露,支付宝还同步推出了“AI打赏”“AI订阅付费”等功能,“未来5年,新交互支付占比可能超50%,AI支付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

此外,支付宝联合华为、OPPO、vivo、小米等10大智能硬件厂商,发起“碰一下应用生态联盟”,目标是“让一切智能设备都可碰,碰一下能进一切服务场景”。蓝思科技、复旦微电等产业链企业也已加入,构建起千亿级国产化生态链。

创投热潮:32支硬科技团队的“15分钟极速路演”

本届大会首次设立的“创投Meetup”板块,成为资本与创新对接的缩影。8大顶尖创投机构(包括明势资本、金沙江创投、云启资本等)的合伙人现场坐镇,与32支从百余个项目中筛选出的硬科技团队,展开“15分钟极速路演”。

在具身智能赛道,无界方舟CEO曾晓东带着首款AI早教机器人“奇多多”亮相,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直接追问:“底层模型是自研还是合作?推理成本能控制在多少?”曾晓东回应,团队已实现多模态实时交互模型自研,“单台设备日均推理成本能压到5元以内。”

运动场景AR眼镜开发商光粒科技,则让九合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啸现场体验产品。“我们想解决游泳、骑行时的实时数据交互痛点,让眼镜成为‘新器官’。”CEO张卓鹏介绍。王啸则关心量产进度:“目前渠道布局如何?国内售价定在多少?”

AIGC赛道的“是石科技”也引发关注。94年清华在读博士、联合创始人毛运航向明势资本黄明明介绍,团队通过超算与智算融合,将航空发动机模拟仿真时间从“年”级压缩至“天”级。“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对接,找到算力资源和资本支持。”

据了解,参与路演的团队覆盖多模态融合、低功耗芯片、医疗AI等前沿方向,不少投资人在现场主动递出联系方式。蚂蚁集团副总裁纪纲表示,“创投Meetup”的初衷是为早期硬科技项目提供直联顶级资本的窗口,“助力上海科创生态的发展”。

从具身智能的落地探索,到开源生态的中国力量,再到90后科创者的敢闯敢试,本届外滩大会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中国AI正从“技术跟随”走向“场景引领”,而新生代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大会上说:“衡量进步不在于技术速度,而在于技术与人类合作的力度。”当王兴兴鼓励年轻人“在AI荒漠中种出参天大树”,当吴翼提醒“找到比AI更强的优势”,这群中国科创“小虎队”正在用行动证明,科技的终极价值,永远是让生活更有温度。外滩大会落幕了,但属于中国AI的破局故事,才刚刚进入高潮。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外滩大会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