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吕敬之,编辑:吾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家北京的fabless上市公司,要去香港二次敲钟了。
从创业板老兵到冲刺港股“新贵”,北京君正已经在芯片这条路上走了二十年。创始人刘强自清华园出发,亲历“方舟一号”的辉煌与失落,2005年携团队另起炉灶,以自研XBurst内核撬开教育电子、MP4、电子书接连爆发的消费浪潮;之后,更将“计算+存储+模拟”三箭齐发,打入车规、工业、AIoT等高端场景。
当国产CPU赛道历经政策输血、技术分岔、生态混战,最终走向异构协同的新十年,君正却选择再启资本引擎,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君正2022-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54.1亿、45.3亿和42.1亿元。表面来看,业绩曲线看似下滑,但AIoT与汽车电动化却让其计算芯片收入逆势增长,在国产替代与算力基建的交汇点,这颗“低调”的芯片老将能否借二次上市完成从消费电子隐形冠军到全球汽车、工业核心供应商的惊险一跃?
二次上市
一家北京的fabless公司,要去香港上市了。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君正”)自2011年起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截至发稿日,其在A股市值达396.79亿。如今,这家无晶圆厂(fabless)模式的芯片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
北京君正的核心战略围绕“计算+存储+模拟”三大芯片领域展开,这三者协同工作,构成了几乎所有现代智能设备的基石。
拆开来看,计算芯片也可以称之为设备的大脑,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其产品线包括自主研发的CPU(中央处理器)和专为人工智能任务设计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广泛应用于智能安防摄像头、扫地机器人、AI翻译笔等设备中,赋予它们“思考”的能力。
存储芯片也是设备的记忆,负责数据的存储和读取。公司专注于为汽车、工业等严苛环境提供高品质、高可靠性的存储芯片,如DRAM、SRAM和Flash(闪存),就像汽车制动系统中永不遗忘启动程序的“长期记忆”,或工业机器人手臂中用于高速运算的“短期缓存”。
模拟芯片,设备的感官,作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桥梁,包括LED驱动和Combo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灯效控制、智能家电触控等场景,帮助车灯实现无闪烁动态效果,或让冰箱的语音交互更加顺畅。
凭借这一全方位产品组合,北京君正的产品已覆盖汽车电子、工业医疗、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能安防等多个高增长市场。
据其官网介绍,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基于创始团队创新的CPU设计技术,迅速在消费电子市场实现SoC芯片产业化,2011年5月公司在深圳创业板上市(300223)。君正在处理器技术、多媒体技术和AI技术等计算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其芯片在智能视频监控、AIoT、工业和消费、生物识别及教育电子领域获得了稳健和广阔的市场。
2020年,君正完成对美国ISSI的收购。ISSI面向汽车、工业和医疗等领域提供高品质、高可靠性的存储器产品,包括SRAM、DRAM、NOR Flash、2D NAND Flash 和eMMC,客户遍布全球。君正将整合其积累十几年的计算技术,及ISSI三十余年的存储、模拟和互联技术,利用公司拥有的完整车规芯片质量和服务体系,为汽车、工业、AIoT等行业的发展持续做出贡献。
北京君正创立的20年,也正是国产CPU设计赛道高速发展的20年,从2005年至今,国产CPU设计的行业环境经历了起步、政策驱动与市场探索、技术路线分化与自主可控强化、生态竞争与产业化加速以及生态协同与系统级整合五个阶段。
起步阶段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导,技术路线分散,产品性能与国际差距大,主要依赖政府项目支持,龙芯、申威等项目启动,初步探索CPU架构设计能力。
2010至2015年进入政策驱动与市场探索期,国家加大集成电路产业支持,出台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国产CPU开始尝试市场化应用,逐步从科研向产业化过渡,龙芯在嵌入式市场找到突破口,积累资金和经验。
2015至2020年技术路线分化与自主可控强化阶段,中美科技摩擦推动“自主可控”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国产CPU形成x86、ARM、自研架构、RISC-V等多条技术路线并行发展;2018年后研发加速,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加大。
2020至2025年生态竞争与产业化加速期,国务院发布政策明确2025年芯片自给率达到70%左右,国产CPU从“可用”迈向“好用”,性能接近国际主流水平,竞争焦点转向生态体系建设,ARM架构因生态友好性获得市场优势,海光、龙芯等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产业资本加速介入,鲲鹏系在服务器市场份额突破20%,国产CPU进入“生态战”阶段。
2025年起进入生态协同与系统级整合阶段,AI大模型和智能算力需求爆发,国产CPU厂商开始开放互联总线和内核能力,推动异构计算协同,从“产品竞争”迈向“生态协同”,构建全栈式国产算力体系,海光等公司推动CPU与GPU、DPU等芯片协同,打通算力调度瓶颈,2025年9月海光宣布全面开放CPU互联总线,标志着国产CPU进入生态协同新阶段,未来国产CPU发展将更依赖整个软硬件生态的整合与协同能力。
诞生于清华的故事
北京君正的故事始于一群清华与中科院科研人员的技术理想。
北京君正的创始人刘强,是一位1969年出生的清华学子、中科院计算所博士,亲历了上世纪末国内芯片产业“缺芯少魂”的困境,计算机整机企业困于低附加值组装,核心CPU技术受制于人。1999年,刘强加入倪光南院士主导的“方舟”国产CPU项目,两年后团队成功研发国内首颗可商用嵌入式CPU“方舟一号”,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2005年刘强正式带领核心团队创业,北京君正由此诞生。成立初期,公司推出首款自主研发的Jz4730芯片,主频达同期产品1.5倍,瞄准指纹识别场景;2007年,抓住电子企业的需求扩张机遇,迅速在教育芯片市场站稳脚跟,并于2011年5月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嵌入式CPU领域首家上市公司。
2013年前后,智能手机的崛起开始冲击传统教育电子市场,MIPS架构的生态短板更使其在平板、手机芯片领域屡屡受挫。北京君正果断战略转型,转向智能可穿戴、物联网终端等新兴领域。
国产芯片初创公司最难的一关,永远是“让客户点头”。在北京君正的履历里,步步高就是那位关键“介绍人”。2007 年,步步高 Ibox 靠电视直销一夜爆红,藏在机器里的君正芯片跟着曝光,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瞬间被渠道商和方案公司追着跑。倪光南院士把这段爆发归功于“在 CPU 微架构上真刀真枪做出来的创新”——当同行还在花授权费买现成内核时,君正咬牙自研的 XBurst 不仅跑分更高,还把 BOM 成本直接砍下一截,性能与价格两头占先。
更妙的是,教育电子市场恰好在 2007 年迎来“井喷”。拿下步步高后,好记星、诺亚舟、文曲星、快易典前五品牌几乎无缝倒向君正阵营,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MP4 领域的好运紧随其后:当年底,君正抛出第一颗硬解 RMVB 的芯片,把互联网上 80% 的“盗版资源”一键变成可流畅播放的片源,长期半死不活的 MP4 市场被瞬间点燃,爱国者、昂达等品牌蜂拥而至,君正顺势坐上 PMP 主控芯片的头把交椅。
2009 年,电子阅读器风头正劲。全球第二大 E-ink 厂商汉王原本采用 Marvell 的 Xscale,测试君正方案后发现:功耗直接腰斩,成本只剩一个零头,于是全线切单。汉王反超索尼的当月,君正芯片也悄悄爬上了电纸书销量榜的幕后冠军。“在合适的窗口,把对的产品丢进对的市场,”市场总监周生雷强调君正从来不是“技术自嗨”,而是赤裸裸的市场动物。今年 7 月发布的大陆首款高清 MP4 双核CPU,从立项到量产仅半年——“行业刀子太快,不快跑就见血。”
尽管成绩单足够亮眼,刘强依旧保持一贯的沉默。业内提起他,用得最多的词是“低调”“死磕”。从国产第一颗商用嵌入式 CPU 算起,他已在这个赛道蹲守十余年,潮起潮落从未离场。在浮躁的芯片创业江湖里,这份专注本身就成了另一种高调。
多地上市热潮
如果此次赴港上市成功,这会是北京君正的二次上市。2011年北京君正就已经完成了深交所的上市。
近年来,A+H两地上市的趋势愈发明显,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热点。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企业战略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深度开放与全球化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从企业角度来看,A+H两地上市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多重机遇。首先,香港资本市场在制度设计、投资者结构、资金流动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渠道和更灵活的融资工具。其次,通过港股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全球资本布局,提升国际知名度,更好地满足全球化战略需求。例如,美的集团通过港股募资用于全球研发投入、智能制造体系升级及海外分销网络建设,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的国际化。
市场层面,A+H两地上市热潮也对港股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港股交易,提升市场活跃度;另一方面,吸引国际投资者等多类资金参与认购,特别是优质稀缺资产,更容易引发市场抢筹,带来大量资金流入。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A股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港股市场的行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经济行业市值占比提升,增量资金持续涌入,估值中枢上移。
政策支持也是推动A+H两地上市趋势的重要因素。港交所不断优化上市制度,吸引中概股回归,提升市场流动性。同时,AH溢价收窄,使得A股公司在港股获得更合理且更高的估值,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赴港上市的动力。
展望未来,A+H两地上市的趋势有望延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A+H上市模式将为更多企业提供实现全球化战略的平台。同时,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化,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的融合度将进一步提高,两地上市的企业将享受到更多的政策红利。
A+H两地上市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A+H两地上市模式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两地上市首要的好处就是拓宽了融资渠道。企业通过在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能够从两个市场获取资金支持。港股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够吸引全球投资者,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尤其是满足海外业务扩张的资金需求。例如,宁德时代通过港股上市融资50亿美元用于欧洲工厂建设。
优化估值与股东结构也是A+H上市的重要优势。港股引入国际长期投资者,可能提升企业估值逻辑的合理性。例如,美的集团在港股上市后,国际投资者对其全球供应链能力的认可增强了市场信心。同时,A+H模式可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吸引海外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
通过港股上市,企业更可以提高国际影响力,实现业务多元化。例如,晶澳科技通过港股上市加速全球化战略,推动海外产能布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