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亿,星巴克中国卖了

关注
外资咖啡,脱下“长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 吕敬之,编辑:吾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星巴克中国,还是卖了。

昨日消息,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曾经门庭若下的“第三空间”敌不过9.9元的外卖券,门店数被本土咖啡品牌反超、同店销售八连降,客单价跌至25元仍换不回客流。

但真正的考题留给了合资后的新管理层:当咖啡均价继续下探到8元,谁能把成本磨到3元以下,谁才能留在牌桌?

外资咖啡的集体退意,映射出中国市场从品牌溢价到效率红利的残酷切换,出售股权只是止损,重生与否取决于能否像麦当劳当年那样,把全球标准切成中国块,用本土速度跑完下沉马拉松。

交易确认

就在11月4日,星巴克中国的命运之锤终于落下了。

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6亿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这场星巴克中国的出售拉锯战,从去年冬天就拉开了序幕。

2024年11月,彭博社率先报道星巴克正在评估中国业务股权结构,星巴克中国回应“未考虑完全出售”,但承认“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5年5月,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称,星巴克已启动部分股权出售流程,向潜在买家发放问卷,要求阐述企业文化、管理风格、交易结构及商业计划。6月11日,CEO布莱恩·尼科尔公开确认“已收到不少潜在买家意向”,强调星巴克仍将保留相当比例股份。7月30日财报电话会上,尼科尔透露“正评估超过20家机构”,并首次明确“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股权”。

进入第二轮后,买方名单收窄至十多家: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高瓴资本、凯雷集团、EQT、红杉中国、春华资本、信宸资本、华润控股、美团、京东、腾讯等。交易结构亦由“出售不超过49%”演变为“出售60%,星巴克保留40%”,并允许单一买方持股不超过30%。8月报道显示,星巴克已邀请入围方进行财务尽调,并向四家机构——博裕、凯雷、EQT、红杉——发出最后一轮谈判邀请,目标10月底前敲定协议。

11月4日,交易最终落地:博裕资本以约40亿美元企业价值拿下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并将在未来十年持续收取品牌授权费;星巴克预计本次交易为其带来的总价值超过130亿美元。

根据星巴克2024财年第三季报(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区营收7.9亿美元,仅为北美区的十分之一;同店销售额在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后,Q3才勉强转正,但客单价仍下降4%,显示“以价换量”压力未解。

公开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份额由2019年的34%跌至2024年的14%,门店数虽近8000家,却已被瑞幸以2.4万家反超。

为守住“第二本土市场”,星巴克于2025年初启动引资流程,向超过20家机构发出问卷,最终筛选出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和红杉中国等进入最后一轮报价。10月,星巴克宣布与博裕达成原则协议:博裕牵头的财团以约40亿美元企业价值取得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并继续收取品牌授权费,交易预计带来总计逾130亿美元现金流。星巴克在通报中明确,资金将优先用于回购美股、升级北美门店数字化及偿还2025-2026年到期债务,同时借助博裕的本土资源加快下沉市场布局,目标2029年前把在华门店扩至2万家。

买家是谁

这次交易的最终买家,同样值得关注。

博裕投资,成立于2011年,深耕私募股权、公开市场、实物与基础设施、风险投资及可再生能源平台。我们聚焦科技、消费零售和医疗健康领域,凭借一体化、协同化的投资平台,持续为投资者创造卓越价值与回报。

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表示:“我们将与星巴克携手合作,将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业的卓越领导力与博裕对本地市场的深度洞察相结合,致力于推动星巴克在中国的加速增长,为更广泛的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咖啡体验。”

星巴克执行副总裁兼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表示:“此次与博裕的强强联合,将进一步释放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助力我们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博裕的诞生自带明星光环,并且连续出手明星项目的投:2019年1月14日,博裕资本领投“壹米滴答”的D轮18亿元人民币融资;2019年3月11日,博裕资本投资爱康国宾并购融资;2019年6月,博裕资本领投水滴公司的超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2019年9月,博裕资本领投城家公寓的近3亿美元A轮融资;2020年3月,博裕资本跟投在线教育机构猿辅导的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2020年4月,投资完美日记的1亿美元融资;2021年1月,领投第四范式的7亿美元D轮融资;2021年4月,印尼快递公司极兔速递完成18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由博裕资本领投5.8亿美元;2021年,高瓴创投和飞利浦联合领投,高盛资产管理、博裕资本参与共同领投博动医学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超亿美元C轮融资;2021年8月,博裕资本、建峖实业投资联合领投跟投上海镁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超过20亿元的C轮融资;2021年9月,领投企业存储服务商「XSKY星辰天合」的7.1亿元E轮融资;2021年11月,领投精锋医疗(Edge Medical)的超2亿美元C轮融资;2021年11月,领投正序生物的近3亿元人民币的一轮融资;2021年11月,博裕投资领投微远基因的3亿元D轮融资;2021年12月,博裕投资和红杉中国联合领投循环智能的38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2022年5月,跟投帅克融资金额近5亿元的Pre-IPO轮融资;2025年,博裕资本入股SKP...

外资咖啡的困境

外资咖啡品牌在中国集体萌生退意,表面看是估值高低之争,实质是商业模式代差累积到临界点的自然出清。

当一杯咖啡从“身份符号”沦为“功能饮品”,定价权便从品牌方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而本土玩家用九年时间把价格锚点从三十元拉到个位数,外资总部才意识到,所谓“战略评估”不过是给下滑曲线寻找一个体面的修辞。中国咖啡市场已经走完“教育用户”阶段,进入“供应链极限压缩”与“流量极致运营”的硬拼阶段,前者考验谁能把每杯成本抠出两块钱,后者考验谁能在小程序里把券发到刚好让用户多买一杯,这两个战场都不在外资擅长的菜单里。

把时钟拨回2017年,瑞幸带着“外卖+补贴”破门而入,外资还在纠结“外卖会不会稀释第三空间体验”,等反应过来,外卖已经占掉35%的现磨咖啡销量,而门店租金仍以每年7%的速度上涨,坪效公式被彻底改写。

下沉市场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县域咖啡订单增速42%,远高于一线城市的9%,但外资在下沉遇到“三重门”:房租并不便宜,好地段的租金单价只比省城低20%;人力成本虽然低,却找不到懂咖啡的店员,培训周期拉长到两个月;最致命的是价格敏感,县中学生的心理价位是8-12元,星巴克最便宜的美式也要15元,价差不是三五块,而是“买不买得起”的门槛。瑞幸用9.9元券教育了三年,把咖啡从“轻奢”打成“奶茶平替”,外资如果跟进降价,全球定价体系会瞬间崩塌;如果不跟进,日销不足百杯,折旧摊销把利润啃成负数。Costa在临沂、菏泽、邢台等地连开六店,不到一年全部关闭,亏损3000万元,成为总部决定整体出售的直接导火索。

更关键的是外卖链路:瑞幸把“出品到骑手取餐”标准定在90秒,星巴克门店平均180秒,高峰时段延长到300秒,外卖平台因此不给流量加权,排名下滑又导致单量下滑,形成负循环。总部曾尝试统一上线“外卖特调”菜单,被全球品牌委员会以“破坏意大利咖啡传统”为由否决,数字化迭代速度被自身合规流程卡死。

但出售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没有溢价”的市场里重新建立溢价。麦当劳中国的路径提供了样本:2017年中信+凯雷以20.8亿美元拿下20年特许经营权,总部保留20%股权,随后三年新增1500家门店,其中60%在三四线,把巨无霸的价格从25元打到15元,同时上线麦辣鸡腿汉堡“超值早餐”,用12元套餐夺回上班族;数字化层面,微信小程序会员突破2亿,外卖占比55%,单店投资从400万降到250万,投资回收期缩短到24个月,2024年EBITDA margin回到20%,超过美国本土。

星巴克此次让渡60%股权给博裕,复制的就是“决策本地化、资本本土化、运营本土化”的三步走:董事会中方占多数,价格策略、门店模型、外卖谈判无需再报西雅图审批;昆山产业园已把咖啡豆到岸成本降12%,给价格下探留出空间;未来两年将上线“19元早餐拿铁+可颂”与“15元冰萃美式”,用阶梯菜单守住品牌调性同时参与价格战;加盟模式也在试点,战略投资者需出资3000万元以上,由博裕与星巴克共同控股,既锁定资金又绑定本地资源。目标是用五年时间把门店从8000家推到20000家,其中40%是60平米以下的快取店,单店投入控制在80万,日销180杯即可盈亏平衡,投资回收期18个月,用资产轻量化对冲价格战。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供应链与数据的“反向输出”。星巴克昆山烘焙基地年产能6万吨,未来不仅供应中国,还将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把中国工厂变成亚太区域成本中心;博裕与阿里共建的“咖啡云”将1.2亿会员数据与高德地图、饿了么、支付宝、小红书打通,实现SKU级推荐,券包核销率目标从20%提到45%,相当于每年节省3亿元补贴成本。若模型跑通,星巴克全球可把“中国经验”复制到印度、越南、巴西等价格敏感市场,形成“在中国降价、在全球降本”的飞轮,这才是总部愿意放手60%股权的终极理由:用中国速度摊薄全球成本,用中国规模重塑全球标准。

但风险同样存在。中国咖啡市场已从“增量红利”进入“零和博弈”,瑞幸、库迪、幸运咖、蜜雪冰城、KFC咖啡、麦当劳麦咖啡、便利店咖啡、甚至茶饮品牌都在同一价格带肉搏,任何一家发起新一轮补贴都可能把行业EBITDA margin再次拉低。外资品牌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未来五年中国现磨咖啡均价将继续下滑,2025年行业平均客单价已跌到10.4元,2027年可能跌破9元,能否在8元价格带仍保持盈利,将决定星巴克们是否还需要这片土地。

放下“外资身段”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当咖啡卖成矿泉水价时,还能不能掏出2块钱利润给股东。答案不在西雅图,而在昆山烘焙厂的锅炉里,在廊坊物流园的卡车里,在县城中学门口那台国产磨豆机的刀盘里——谁先把成本磨到3元以下,谁就能留在牌桌,否则卖身也仅仅是止损,不是重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