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频出,这位泉州商人造出一个食品帝国

许世辉表示,“我没有考虑竞争对手的问题,我把企业做好了,谁都不是我的竞争对手;我如果没有把企业做好,到处都有我的竞争对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张军智,编辑:平凡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达利园蛋黄派,家家都喜爱”“快乐每一刻,我的可比克”“好吃点,好吃你就多吃点”“中国凉茶,和其正”“喝乐虎,提神抗疲劳”“豆本豆,国民营养好豆奶”“美焙辰面包,早餐花样鲜”,这些广告语,相信大多数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

但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的是,这些广告背后的产品,都出自同一家公司——福建达利食品有限公司。

在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一家企业拥有如此多的知名品牌产品,是非常少见的。即便可口可乐、百事、雀巢、康师傅、统一等行业巨头,在拳头产品的跨度和数量上都难以与之媲美。这也让众多业内人士,对达利食品有着“干一个,火一个”的神奇评价。

更难得的是,这一切还是在外来品牌占据绝对市场优势的背景下,取得的。2000年后,众多外资、台资巨头,对中国的食品饮料行业进行布局与并购。在资金、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诸多领域与巨头们相差悬殊的背景下,如何取得突围,曾是整个行业面对的困局。

但达利食品,却成了国内少数的逆袭者之一。

达利食品何以有如此魔力?这一切与其创始人许世辉和他特有的商业之道说起。

01创业之路

许世辉,1958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惠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每个人都在为填饱肚子而挣扎,许世辉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回家务农、打零工。

年龄稍大后,许世辉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食品工厂里,找了份工作。进了工厂,就相当于有了“铁饭碗”,工作虽然辛苦,但也稳定安逸。

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企业里,大多数工人都是准点下班,干完活就走,但许世辉却愿意在工作上多花时间和心思。他的勤奋与机敏,也引起了领导的注意,很快被提拔成了基层的小领导。

时间一晃就是近十年,80年代末,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的泉州港城,涌现出了一批市场的弄潮儿。闽南的休闲小食品,例如糖果、蜜饯、罐头当时已经走出福建,迈向全国市场。

在食品领域浸淫多年的许世辉,心动了。

1989年9月,31岁的许世辉用7000元买下一条二手饼干生产线,在泉州惠安县租下一间石头房,拉着两个亲戚朋友,成立了美利食品厂。

图片

当时的饼干市场,质量良莠不齐,美利厂的饼干则主打真材实料、价格实惠,所以很快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赖,经常卖断货。

在市场站稳脚跟后,许世辉又敏锐地意识到包装与品牌的作用。当时的饼干市场多以散装称重为主,许世辉认为,如果能推出有包装有品牌的饼干,一定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在行业和市场尚没有品牌意识的年代,许世辉的思想可谓十分超前。

谋定而后动,美利食品厂迅速推出了一款包装精美的“美利牌”饼干,投放市场。果然,销售十分红火,在那个物流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甚至远销到东北。

品牌的力量,让许世辉深受震撼。可能也正是这种震撼,促使他在后续产品品牌建设中不惜重金投入,为达利食品的品牌帝国建立提供了保障。

02蛋黄派一战

1992年,许世辉投建了第一个自有产权基地,并与加达集团合资成立了福建惠安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对外,他们开始使用“达利”品牌。

在许世辉的带领下,达利饼干行销全国。发展到1996年,“达利”品牌获得了福建名牌产品的称号。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很多企业陷入倒闭状态,但许世辉却开始逆势扩张,当年在成都投资了第一家分公司。很多人包括家人都认为他疯了,但他坚信,中国商业食品的市场,才刚刚打开大门,未来潜力依然巨大。

果然2000年后,外资、台资食品企业,纷纷在大陆市场加大布局,而其手段之一,就是收购中国知名食品品牌。

“达利”品牌,自然也是他们的目标,但许世辉果断拒绝了这些“变现”的机会。一位500强食品企业总裁不解地问他:“仅靠你自己的力量,如何应付更多竞争对手?”

许世辉说:“我没有考虑竞争对手的问题,我把企业做好了,谁都不是我的竞争对手;我如果没有把企业做好,到处都有我的竞争对手。”

当时,中国的食品行业已经开始向休闲化迈进,饼干等消费食品,不再只是用来充饥和补充营养,而是主要用来日常消遣享用。市场上,旺仔小馒头、奥利奥、趣多多等巨头的产品,成为热门产品。

如何突破这些大品牌的包围?许世辉的策略是,选择一个市场成熟的热点产品,然后跟进。

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策略,因为选择热门产品跟进,既避免了高昂的市场培育成本,还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试错风险。

在众多的产品中,许世辉选择跟随的第一个产品是蛋黄派。

当时韩国的好丽友派在市场中很受欢迎,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其较高的售价,也给后来者留下了机会。

2002年,许世辉推出了达利园蛋黄派,其售价只有好丽友派价格的60%-70%,渠道上避开与好丽友在一、二线市场的竞争,主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

深知品牌力量的许世辉,还邀请当红明星许晴拍摄了达利园蛋黄派的广告。“达利园蛋黄派,家家都喜爱”的广告语,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

质优价廉的产品+渠道下沉+广告轰炸,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达利园蛋黄派的市场占有率迅猛增长。当积蓄了足够的实力后,达利园蛋黄派又回头反攻一、二线市场,利用价格优势抢夺好丽友的地盘。

仅仅几年时间,达利园就成了行业“派”类的第一名。此后,随着达利园小面包、达利园软面包等产品的相继走红,达利园一举奠定了烘焙糕点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

图片

03商业心法

“蛋黄派”一战的大获成功,让许世辉悟到了一套成熟的商业心法:锚定一个高增长赛道,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通过饱和式广告营销,利用经销商网络快速铺货,通过性价比优势占领市场。

许世辉这套达利食品的爆品方法论,此后屡试不爽。

2003年,许世辉把目光放在了薯片上。薯片作为外来品,当时很受青少年欢迎,但市场却被品客、乐事等少数跨国品牌所垄断,且产品定价颇高。

为了制造出可以与品客、乐事一较高下的产品,许世辉在薯片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上,下足了功夫。

产品成熟后,许世辉邀请在青少年群体中极具号召力的巨星周杰伦拍摄广告,并在央视等媒体上密集投放广告。这一招,很快让达利的“可比克”薯片在消费群体中建立了“高端薯片”的消费认知。

在分销策略上,许世辉用桶装薯片瞄准一线市场,性价比更高的充气包装填补二、三线市场。

可比克薯片上市后,迅速在市场上形成热销,上市第二个月,品客薯片就因压力将零售价由18元一桶降到了12元,但即便如此,同样重量的产品,可比克依然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不久后,可比克的销量就成功超越品客,成为薯片市场的头部品牌。

接连两个爆款产品的推出,让达利食品羽翼渐丰,许世辉更是信心大增。2004年,在观察到饼干市场有固化趋势,市场期待新产品的情况下,他决定在饼干市场再次发力。

当时的饼干市场,主要被亿滋、卡夫、达能、康师傅等大品牌所垄断,产品更新速度较慢。看到机会后,许世辉推出了“好吃点”系列饼干。

在具体产品上,为避开正面竞争,达利选择差异化竞争路线:在绝大多数品牌主推牛奶、夹心饼干的时候,从消费者的健康消费需求出发,以补充膳食纤维为出发点,推出高膳食纤维饼干。

在“好吃点”的推广上,达利选择当时人气极高的国内明星“小燕子”做代言人,还设计了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好吃点,好吃点,好吃你就多吃点”。

广告播出后,这句极具传播力的广告语,很快就妇孺皆知,甚至至今仍被人们当作生活中的调侃俚语。

随着广告的传播,“好吃点”饼干在奥利奥、康师傅3+2等一众大牌饼干的包围中脱颖而出,热销全国。达利也借此打破巨头品牌对中国饼干市场的垄断,成为行业里的重量级玩家。

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2004年许世辉收购了合作方加达集团在达利的股份。自此,福建达利食品完完全全成为许世辉的家族企业。

04爆品复制

2007年之后,在休闲食品市场取得不俗战绩的许世辉,开始布局饮料行业。此后几年,达利陆续推出了凉茶饮料“和其正”、蛋白饮料“优先乳”、绿茶产品“青梅绿茶”、功能性饮料“乐虎”、豆奶产品“豆本豆”等二十多款饮料。

这些产品的市场打法与过去如出一辙:对标行业领先品牌,明星代言广告轰炸,销售网络快速铺货,以性价比优势赢得竞争。

比如2007年达利推出“和其正”时,行业两大龙头“加多宝”与“王老吉”在市场上厮杀正酣,通常而言,行业老大老二相争,受伤的是老三,但在许式商业打法的推动下,几年之后,和其正成长为年销近30亿元的行业大单品,甚至一度反超行业老大与老二,上演了一把令人咋舌的黑马奇迹。

再比如2013年推出的“乐虎”,对标的是“红牛”饮料。许世辉仅用5年时间,就让乐虎成长为年销30亿元的热门产品,稳居行业前三名。

手握一串爆款产品的许世辉,2015年带领达利赴港上市,成为当年全球消费品项目最大的IPO。2018年,达利股价最高峰时,总市值破千亿,许世辉也因此身价高达627亿元,此后几年,他蝉联福建首富,直到2020年被宁德时代的曾毓群超越。

图片

5

跟随战略的背后

对于许世辉的成功,有些人颇为不屑,讽刺他是“山寨大王”,看到市场上的畅销品,就紧随其后推出“山寨品”。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2000年后,在外资、台资品牌占据绝对市场优势的背景下,国内采取跟随战略的不止达利食品一家,比如娃哈哈也奉行“跟随战略”,但除了营养快线等个别产品外,多数品类前五、前十都难以进入。另外,采取渠道下沉的品牌更是不计其数,但取得像达利食品如此成绩的,也非常少见。

事实上,许世辉的成功,不只是跟随和模仿那么简单,而是背后有一套过硬的体系化能力在支撑。

首先是品质。很多跟随者在产品品质方面难以与对标品牌相比较,所以往往产品投放市场后,很难对领先品牌构成威胁,中国曾经的各种可乐就是一例。但达利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比如研发凉茶时,曾有人主张像其他品牌一样建立浓缩汁厂,然后再到各地分装。

虽然这样做非常有利于降低成本,但为了保证品质与口味,许世辉否决了这样的想法,而是不计成本,将原材料运送到各地工厂,通过“现熬萃取”专利技术,建立中草药“在线萃取”凉茶生产线。

再比如研发“豆本豆”豆奶时,达利是在筛选了全球主要的大豆产区后,最终选择了东北黑土地的原生非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材料。类似的还有达利在甘肃建立的,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基地。

其次是达利的渠道策略,达利给予经销商的出厂价,要比竞争对手普遍低5%到10%左右。这意味着,经销商销售达利食品的毛利会更高,他们也因此更愿意主动推广和销售达利的产品。

通常企业将更多毛利让利给经销商时,其广告推广费用会相应降低。但达利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通过顶流明星代言,在央视等媒体密集投放广告,给予经销商强力支持。

产品追求高品质,广告推广不吝投入,但产品出厂价低,售价低,达利是如何平衡高成本与低价之间的矛盾?

达利的做法是,在一个新品投入市场初期,给予充足的营销推广费用,比如早年推广蛋黄派时,其营销费用能占到营收的15%以上,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通常不超过10%)。但当达利园蛋黄派登顶行业第一后,占领消费者购买选择的心智后,其营销费用就会逐步降低。

另外,随着达利食品的产品种类逐年丰富,其在渠道的铺货成本上,也相较同行有着更低的成本优势。

更关键的是,达利有极低的物流费用。全国性的食品品牌,物流费占营收的比重普遍高于5%,但达利却能做到2%,甚至更低。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依靠的是达利覆盖全国18个省区的几十家食品饮料生产基地。这些工厂,可以令达利食品以更低的物流成本,触达销售终端。

所以评价许世辉的达利模式,绝不是“模仿”“跟随”可以简单概括。从供应链把控到渠道建设再到敏捷的市场速度,许世辉用几十年的深耕,将跟随策略转化为达利独特的产业护城河。

图片

许世辉曾提出过“四个百亿”目标,即到2025年,达利食品会有4个品牌超百亿,但目前来看,达利距离这一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这也让很多人认为达利“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如今在食品饮料行业增速放缓,消费者需求更加细分化、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渠道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再次实现跨越式增长,成了许世辉和达利面临的新挑战,当然也是新机遇。

不过物美价廉是消费市场不变的追求,也是一个商业模式成功的本质,达利过去的成功,就始终围绕这一核心本质不变。相信许世辉和他的达利食品,只要继续把握这一商业本质,不论是否“摸得着石头”,都可以持续向上前行。

*参考引述资料:

1.揭秘“达利模式”:35年,如何打造出7个年入10亿+的国民品牌? 来源:商界

2.达利三十年跟随战法实录 来源:商界评论

3.达利食品成长史:一场中国品牌的“突围战” 来源:中国日报网

4.中国食品界的“山寨之王”:卖得比正品还好,一年收入超200亿 来源:政商参阅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