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作者:李皙寅,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现阶段中国商业航天,面临着星多箭少的供需矛盾,“一位商业卫星公司的创始人跟笔者直言:卫星早就造好了,就苦苦等火箭,运力不足是业内最大痛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空间引力一号(遥二)的发射,不仅是一次常规任务,更折射出商业航天从“政策红利期”向“技术耐力赛”转型的产业升级信号。
10月11日上午10时2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发射3颗卫星。
这款由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火箭,早在2024年1月首飞时就创下了纪录: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当时就标志着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对普通人来说,这次发射最直接的意义是,我们将越来越便捷地用上来自太空的服务。比如,卫星互联网,未来不管是在大漠白天骑骆驼时联网追新剧,还是在大洋上白天炒股、晚上游轮蹦迪直播,用卫星上网都有机会更快“飞入寻常百姓家”,低价、高效、便捷,不再受制于人。
但热闹背后,商业航天正进入白热化的竞争。这不仅是订单的争夺,更是行业分化的开始:头部企业要加速起飞,非头部企业可能被甩出赛道。洪泰基金执行董事康从升说得实在:“只讲故事、玩花活不够,大家要看具体能力和成绩。谁是头部?一年后,数字就能直接给出答案。”
显然,只有手里握着“大运力、低成本、技术成熟”火箭的公司,才能抓住机会。
那,会是谁呢?
东方空间凭什么?
成立没几年的东方空间,能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核心在于它的技术选择和团队韧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固守现实,也望星空”。
先看技术路线:商业航天公司常面临选择,是用成熟技术先赚钱,还是砸钱搞创新技术图未来?
东方空间选择“两手抓”:一方面,靠三级半捆绑构型快速实现规模发射,降低成本、赚现金流,满足现在卫星组网的急需求;另一方面,没放弃长远——瞄准液体可回收火箭,毕竟要实现长期低成本太空运输,可回收是关键。
当然,做起来可没有听起来这么简单。这恰恰源自东方空间对商业航天本质的清醒认知。
企业得先跑通商业模式,才能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对技术路线看得清、少走弯路,而这种经验,钱买不来。
东方空间在2020年成立,在已经成功发射卫星并送入预定轨道的“商业航天六小龙”中成立时间最晚,但后发优势明显。在东方空间已公布的火箭型谱规划中,可以明显看出“固液并存、循序渐进、有效迭代、系统创新”的发展思路。“引力一号”研制周期为三年,“引力二号”研制时间为二年。东方空间已展现出东方空间在路线选择上的坚定和研制效率上的高效。
当然,光有思路不够,得有核心技术打底。东方空间自己搞了“原力” 系列发动机,比如支撑液体火箭的“原力-110”,现在已经完成优化设计、投产,总装也做好了,已经在9月份完成了全系统热试车,这是它技术耐力的“底牌”。
如果是发动机是“人有我优”,海上发射技术就是东方空间的“人无我有”。
运力紧张背后,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关键,就是火箭发射的工位严重不足。受限于安全与地理环境条件,国内合适的火箭发射基地有限,还要结合天气、空域、地缘关系等因素综合考量。卫星等火箭,火箭等工位,工位等时间……
相比之下,东方空间一开始就选择了发展海上发射技术。相比之下,这样成本更低、日程可控、灵活性更高。
任何宏伟的技术蓝图,最终都依赖于执行它的团队。东方空间的核心团队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专业深度,董事长兼CEO布向伟,曾是长十一的结构总体设计师。笔者与其访谈时,在他身上,看到一股劲,一股一定要把大运力、可持续火箭送上天,一定要干出点啥,不服输的劲儿。东方空间上下都有这股劲。
一个优秀的组织会自我升级进化。2025年7月,东方空间工商信息变更公示,高管姚颂退出公示信息序列。
在与东方空间知情人的沟通中,对方充分肯定了其创业贡献:“姚颂先生以其卓越的创业者精神,在多个方面,对东方空间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是基于公司高管个人规划和创业理想(转向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动选择,并获得了包括布向伟、彭昊旻、魏凯在内的联合创始人的“坚定支持、充分理解和由衷祝福”。上述人士告诉笔者,姚颂与东方空间的情谊深厚,未来他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东方空间的发展。
在笔者看来,企业发展有自己的节奏和阶段,东方空间如今正在火箭研制的打硬仗阶段,航天工程可靠性优先的技术路线,权重变得更高。
面对这一切,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了对东方空间的信任票。公司近日完成了又一轮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足见东方空间的发展势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空间持续提速。
现在东方空间的节奏明显在加快。东方空间引力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徐国光说,从航天行业规律看,引力一号 Y2 还是试验性质,但承上启下。成功后,它会成为目前“实际运力最大”的国内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对等着发射的卫星客户来说,这无疑是好消息。
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原力-110”量产后,比之前买的成熟发动机成本能降近一半;未来引力二号能给客户提供1.5-2万元/公斤的运力服务,对比猎鹰9号2000~3000美元/公斤的价格,性价比很突出。
至此,东方空间在技术、人才、资本三方面形成闭环:固液双轨技术支撑短期造血与长期想象,提升极限成本控制能力吸引资本加注,借助政策赋能供应链反哺技术迭代,最终实现密集发射计划,进而兑现商业承诺。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彭昊旻说得很实在,她告诉笔者:“引力一号的商业意义就是能赚钱,是高性价比的可靠运力方案。现在业内 1.5-2 吨的成熟运力,价格基本在 5-6 万元 / 公斤,甚至有十几万的,而引力一号是 3 万 / 公斤。我们就是想靠高性价比拿客户信任、占市场,再靠下一代产品赚更多利润。”
一个好汉三个帮
技术突破与团队韧性,决定了企业能走多快;那么,朋友的多寡,则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东方空间的另一重护城河是"链主企业+有为政府"构建的生态协同。在笔者看来,这恰恰契合了国家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需求。
东方空间在无锡梁溪区的发展堪称“无锡速度”的样板:上规、投产快,产值增幅显著,本土化率高。无锡象云投资董事、经理奚田园揭示了关键:“链主带来了空天企业产业链。”梁溪区作为无锡老城区,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看准商业航天赛道产业链长、发展空间大,便坚持做到底。
梁溪区不仅引入东方空间总部及生产落地,更围绕这家“链主”,积极吸引配套企业落户,构建起区域性的航天制造集群。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区域内企业相互配套协作,进行垂直整合,构建生态。
谈及和东方空间的合作,奚田园选择了“最愉快”作为关键词。她告诉笔者,梁溪和东方空间之间,是互利共赢。一家好的企业,足够专情,实现深度互动,彼此支持。最终,做到了水大鱼也大,互相成就。
如今,已有40多家行业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落地梁溪,带动近百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造卫星、发卫星、用卫星”于一体,“高轨、中轨、低轨”和“通信、导航、遥感”全覆盖的空天产业布局。
要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发射,核心在于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成本控制。东方空间在无锡基地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推进工业级零部件替代和关键部组件自研。这不仅关乎成本,更关乎供应链安全和技术迭代速度。
“年交付30发火箭,80%的配件可以在无锡本地采购,产业链条上的本土化协作,能让单台发动机成本下降40%。”彭昊旻如是说。
在这背后,是彭昊旻在无锡拉了几十家中小企业入局,有造汽车的、造冰箱散热器的,试做了一些零部件放在火箭上,不仅好用还更便宜,一下子就有信心加入民商火箭的制造生态圈。
彭昊旻,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航天动力板块总经理,作为清华-斯坦福背景的联合创始人,正是信奉"第一性原理"的她,给航天业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反映在管理上,意味着追求事物本质、剥离冗余、聚焦核心价值的思维方式。在商业航天这样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的领域,彭昊旻的思维方式对于确保资源高效配置、技术路线正确、快速决策响应至关重要。同时出身航天世家又有业外思维,让她有了多种思路切换,多维沟通的感知与推动能力。
东方空间在无锡的实践,正为中国商业航天供应链的升级和本土化提供了有价值的“长三角经验”。
在笔者看来,东方空间作为链主,可以进一步协同整合区域供应链,这种在“基础能力层”和“制造生态层”的布局,为未来参与更大规模的太空基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生产制造、技术赋能乃至资本协同,或许都在不远的未来陆续成为现实。
链主企业与有为政府深度合作的“东方空间-无锡经验”,预示着在未来中国商业航天的生态版图中,这种模式拥有孕育更大可能性的潜力。
这不,相关部门近期发布新规,全国范围内约50家单位加入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开放试车台等基础设施的举措,都为大环境提供了支持,俨然已经是种趋势。
大幕已启,洗牌在即。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