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市值,立讯精密凭什么?

OpenAI的硬件订单不仅仅给立讯精密的未来业绩带来提振,更是说明了其在全球消费电子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与领先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对于苹果订单外流的担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李平,编辑:平凡,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与OpenAI达成AI硬件开发协议

近日,一则即将与OpenAI展开合作的消息,让立讯精密重新回到了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美国当地时间9月19日,据外媒The Information(信息报)报道,OpenAI已经与立讯精密签署协议,将共同打造一款消费级设备,这将是OpenAI第一次AI硬件尝试,而立讯精密则会成为这款设备的第一个中国合作商。根据协议,立讯精密将负责至少一款消费级设备的组装工作,该设备目前处于原型开发阶段,预计能与OpenAI的人工智能模型深度协作。合作产品可能包括智能音箱、眼镜、可穿戴设备等,首批预计于2026年末至2027年初发布。

受此消息刺激,立讯精密股价在此后的两个交易日连续冲击涨停。9月24日,立讯精密股价报收于70.2元,市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从2024年9月来看,立讯精密股价月度涨幅超过40%,总市值一个月内增长超过1300亿元。近日虽有回落,但市值依然高达 4427.34 亿人民币。

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巨头,OpenAI长期专注于AI软件应用的研发。截至2025年3月,OpenAI的月活跃用户(MAU)已经接近11亿,但面临着“流量变现”压力。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OpenAI实现营业收入约43亿美元,净亏损金额高达135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于研发人工智能以及运行ChatGPT的相关费用。因此,从商业闭环的角度来看,发力AI硬件实现用户触达无疑是OpenAI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此外,从技术层面上看,目前大语言模型的交互方式仅限于语言,为了实现更高级别的人工智能则需要环境感知、动作识别等能力,这都需要硬件产品的支持。

早在2025年5月,OpenAI就以约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硬件初创公司io Products,标志着该公司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悉,io Products是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Jony Ive)与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合作创办,旨在开发新一代AI设备,号称是“AI时代的iPhone”。对此,奥特曼曾公开表示,此次收购旨在结合先进的AI技术与硬件设计,开发全新的系列AI设备,改变人们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

图片

事实上,除了OpenAI之外,其他科技厂商也都在布局自己的硬件,并将AI大模型融入其中。其中,Meta所推动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配套EMG神经腕带可通过捕捉手腕肌电信号实现手势控制,支持音乐切换、翻译语种选择等操作,被视为未来人机交互的潜在标准。

种种迹象显示,新一轮以AI为主题的硬件设备竞争正在打响,这也让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消费电子代工巨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其中,作为苹果的“超级供应商”,立讯精密近年来在声学、光学等多个硬件领域广泛布局,并拥有人工智能硬件生产经验,为与OpenAI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据悉,在苹果首款人工智能头显设备Vision Pro项目中,立讯精密展现了技术实力和灵活响应能力,满足了苹果的各种“疯狂”想法,技术实力得到了苹果的肯定,由此成为Vision Pro的独家代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的多位硬件团队成员均来自于苹果,其中首席硬件长Tang Tan更是拥有着长达25年的苹果公司工作经验。因此,立讯精密作为公认的“果链一哥”,其精密制造能力、技术整合速度以及成本控制能力应该被OpenAI的硬件团队所熟悉,这也是其能够拿下OpenAI硬件大单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外媒报道,OpenAI的首款硬件设备类似无显示屏的智能音箱,主打语音交互与环境感知,目前仍处于原型开发阶段,预计可深度整合OpenAI的大模型能力。对此,民生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OpenAI入局AI终端或复用苹果供应链,立讯精密等苹果供应链龙头公司均有望参与到OpenAI智能设备原型机的开发工作中来,并进一步增强在各自细分领域的行业竞争力。

图片

近年来,头顶“果链”标签的立讯精密并不被二级市场投资者所看好。自2021年以来,在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销售低迷、苹果公司加速推进供应链外迁的背景下,立讯精密股价持续低迷。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10月,立讯精密总市值就曾突破4400亿元,此后便震荡下行。在此期间,为了摆脱对消费电子板块的过度依赖,立讯精密持续加大对通信业务以及汽车电子领域的投入,以图打开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但仍不被外界所看好。截至2025年5月末,立讯精密市值仅为2153亿元,相比历史高点仍处于腰斩状态。

弱预期与强现实

从地狱回到天堂,立讯精密仅仅用了半年时间。

2025年4月,中美贸易战的加剧对消费电子板块造成显著冲击,以立讯精密为首的“果链”上市公司股价更是持续暴跌。数据显示,4月2日-4月9日,立讯精密股价在五个交易日内跌幅接近30%,股价一度跌破2000亿元。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立讯精密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接近85%,其中核心大客户苹果占比超过70%。因此,在关税措施升级引发中美“硬脱钩”的担忧下,经营业绩高度依赖于苹果的立讯精密自然不再被投资者所看好。

面对股价的持续大跌,立讯精密一面由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副董事长王来胜出面增持,一面通过多个渠道对外表示“对等关税”对公司影响有限,并由王来春亲自出面进行投资者安抚。据《立讯精密4月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内容披露,立讯精密坦陈公司没有“预估到针对中国的关税会这么高”,相信客户会要求将国内出口美国的产品移到相对关税比中国低的地方,这会带来一些挑战。立讯精密同时强调,消费电子行业的竞争格局不会因关税问题发生改变,毕竟地缘政治挑战环境并非现在才出现,若要变化早就变了,而供应链格局主要还是取决于企业竞争力。

事实证明,立讯精密对于关税因素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消费电子竞争格局的这一判断非常到位。根据公司半年报数据,2025年上半年,立讯精密实现营收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实现归母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分业务来看,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实现营收977.99亿元,同比增长14.32%,收入占比为78.55%;汽车业务实现营收86.58亿元,同比增长82.07%,收入占比为6.96%;通信数据中心板块实现营收110.98亿元,同比增长48.65%,收入占比为8.91%。

图片

不难看出,立讯精密三大细分业务板块均实现了正增长,而消费电子业务依然是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尽管公司并没有在半年报中披露其来自第一大客户(苹果)的销售收入,但从消费电子板块双位数的增长来看,立讯精密来自苹果的订单并没有出现市场所担忧的大幅下滑。

除了基本盘的稳健表现之外,立讯精密汽车和通信两大业务均实现了高速的增长。这其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式增长推动了数据中心高速互联需求的激增,立讯精密高速铜缆连接、高速背板连接器以及高速光模块等产品出货量均实现了快速提升。汽车板块方面,公司汽车Tier1业务持续获得国内外多家主流车企的新项目定点,汽车线束、汽车连接器、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底盘、动力总成等电子电器产品需求持续增加。

在公布半年报的同时,立讯精密还发布了2025年Q3业绩预告。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2.5亿-47.0亿元,同比增长15.4%-27.7%;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8.9亿-113.4亿元,同比增长20%–25%。从业绩预告不难看出,美国关税并没有对立讯精密年内业绩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弱预期而强现实”的情形下,立讯精密股价在半年报发布次日大涨超6%,并由此开启强势上涨之路。

图片

事实上,就在公司拿下OpenAI订单这一利好消息出现之前,立讯精密总市值已经逼近4000亿元,距离突破历史高点仅有一步之遥。这也就是说,来自OpenAI的硬件订单只是推动立讯精密股价创新高的一个催化剂,而公司扎实的基本面才是公司股价走强的根本原因。

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

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王来春曾是富士康深圳工厂在1998年首批招聘的150名员工之一。2010年,立讯精密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资金12.61亿元。获得了宝贵的融资资金之后, 立讯精密先后收购昆山联滔电子等“果链”公司股权,成功切入到苹果供应链,并逐渐成长为苹果产业链中的一家重要供应商。

图片

截至目前,立讯精密已经成为苹果AirPods的主要代工厂,市场份额超70%,承担声学模组组装、整机测试等全流程生产。与此同时,立讯精密也是iPhone第二大代工厂,市场份额15%-20%。根据最新消息,在iPhone 17预售表现超预期后,苹果已要求立讯精密将标准版iPhone 17的日产量提高约40%。此外,立讯精密还为Apple Watch Series 10提供精密结构件,同时也是苹果首款头显Vision Pro的独家组装商,负责光学模组、传感器集成等关键环节。

随着双方业务合作的越发紧密,立讯精密所承接的苹果订单越来越多,这也导致其被部分投资者贴上了“苹果代工厂”的标签。对此,公司创始人王来春并不认同,“这是一种自我贬低。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

不过,立讯精密股价此前在二级市场上的持续低迷还是给了王来春不少警示。2021年以来,立讯精密不断加大对通信以及汽车业务的投入,以图打开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在汽车领域,公司还制定了Tier1(一级供应商)业务进入全球前十的目标。按照王来春的规划,立讯精密将用20年时间实现旗下30%的细分产品进入行业“无人区”。

AI应用商业化的落地以及AI硬件行业风口的来临无疑让立讯精密迎来了重要契机。对此,立讯精密在2025年半年报中指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产业格局,为高端制造企业带来了结构性的发展机遇。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外部环境,公司依托在精密制造、材料科学及系统集成领域的深厚积累,协同推进消费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汽车三大业务板块的均衡健康发展,构筑稳固且富有弹性的业务生态。

图片

事实上,除了深度绑定苹果公司之外,立讯精密也已经切入到英伟达产业链,并获得英伟达GB200机架的部分连接组件订单。此外,立讯精密还参与了英伟达下一代人工智能服务器平台GB300机架背板铜连接器的资格认证,测试结果良好,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在此之前,工业富联已经凭借与英伟达的深度合作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股价也迎来大幅飙升。

本次与OpenAI的牵手,无疑又成为立讯精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分析认为,通过与OpenAI的合作,立讯精密不仅可以提前卡位AI硬件这一万亿赛道,同时也可以在这一全新产品诞生的初期就深度参与进去,从而实现“代工者”向“核心制造商”的转变。从更深层次来看,OpenAI的硬件订单不仅仅会给立讯精密的业绩带来提振,更是说明了其在全球消费电子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领先地位以及不可替代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对于苹果订单外流的担忧。毕竟,如果地缘政治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OpenAI就根本不会寻求与中国果链企业合作,这也是立讯精密股价能够冲破压力位并创出历史新高的原因所在。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